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取暖的?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笼统,古人取暖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截然不同,它是由当地气候,薪碳资源和风俗习惯决定的。另外生活水平也是一个关键元素。
先说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南方,冬季气温并不是特别低,普通人居住的房子密闭性并不是很好,前后房檐都是通透的,在特别寒冷的几天里,可以直接在房子里边生火,烟会从房檐通透的地方散出去,条件好的房子有烟道和灶台,甚至用炭火盆来取暖,燃料主要是木柴和木炭。而北方就不行了,气温极低,房子的密闭性非常好,小缝隙也要用纸糊上,甚至会建一些半地下的房子,以抵御刺骨的寒风。直接在屋里生火是不可能的,所以寒冷的北方带有烟道的火炕是必备的,连故宫里也不能免俗,皇帝也要靠火炕御寒,条件好的可以在房间里放炭火炉,不能用薪柴,只能用木炭,条件差的买不起木炭,就用薪柴烧到一半,大部分碳化,没什么烟在搬到屋子里。否则烟受不了。炭火盆处理不好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除了火炕以外,还有用火墙的,墙壁内有烟道,烧火时给墙壁提供热能。
生活条件对取暖方式影响也很大,在古代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期,连农作物秸秆都是奢侈品,根本不够烧。大多人买不起煤,主要靠落叶、杂草、枯树枝来取暖,山区可以上山砍一些低矮灌木和树枝,平原地区资源贫乏,落叶杂草都是宝贝。记得小时候,放了寒假,每天上下午两次出去搂柴草,特别是早起,因为有霜冻,杂草脆硬,耙子一搂就断,获得相对容易,所以都要起早,否则阳光一晒,枯草的软韧,搂不下来。一些农作物和高大植物的根也是相互抢夺好资源。
柴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平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其重要性,我小时候经常拿着一段粗木棒,朝着大树上扔,这样树上的一些因病虫害而干枯的小树枝就会被砸落下来,这个叫做砸干棒。扔半天捡一小捆,做不熟半顿饭,但可以让父母高兴一阵子,冬天寒冷日子真的不好过。
富人就好多了,可以卖煤,买木炭,秸秆他们也是好的,但不会烧枯草落叶,那东西烟大不耐烧,能提供的热量有限。穷人没办法,不烧这些就只能挨冻。
另外古人还有一些小型的取暖设备,比如手炉、怀炉、汤婆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