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深得圣心,为何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历史上的姚启圣死在福建总督的任上,是郁郁而终的,也就是心情郁闷,疽发于背而亡。

姚启圣之所以郁郁而终,原因有两条。

一是,他在平定台湾问题上,跟康熙帝意见不合。

郑经死后,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位延平王,主动向满清朝廷俯首称臣。

面对此时的台湾,姚启圣主张招抚郑克塽,从而和平解决。但是康熙帝意见不同,他主张打下台湾。

最后康熙派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六月,趁台风季节,打下了台湾。

二是,姚启圣作为福建总督,平台湾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大功劳,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姚启圣为平台湾举荐名将施琅,实行了迁界禁海策略,在后方为平台大军供给钱粮军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满清朝廷和福建沿海老百姓立了大功,可是朝廷对姚启圣这些功劳视而不见。

任谁心里都有气,因此姚启圣回到福州以后,心情郁闷,导致疽发背而亡。

疽这个病,是最不能生气的,楚汉争霸时,项羽的谋士范增也是疽发于背而亡,就是因为范增见项羽不听自己的,生闷气,发脾气,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的。

然而,我看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说的是《康熙王朝》里的姚启圣。

《康熙王朝》里的姚启圣为什么不愿意继续当官呢?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周培公的前车之鉴。

周培公作为一个汉人,为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立了大功,可就是因为他是汉人,功劳太大,遭到康熙手下满族大臣明珠等人的嫉恨,康熙帝为了平衡满汉关系,也为了防止周培公功高震主,把周培公发配到冰天雪地的盛京;作为南方人,周培公身体经受不住酷寒狂风,结果壮年就病死了,一身的雄才大略,也被荒废了。

帝王心,深似海,伴君如伴虎,这些名言警句,姚启圣恐怕心中早就默念千百遍了。

周培公的前车之鉴,就摆在姚启圣面前,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晚年考虑,如果他继续做官,满人大臣们,有可能对他下手,他恐怕晚年不得善终。

第二,当时明珠索额图的党争日趋激烈,姚启圣这是在避祸。

《康熙王朝》中,在平台湾的过程中,有很多曲折,其中最主要的曲折之一就是党争带来的。

明珠一党主张安抚,索额图一党主张武力征服,因此,康熙两方的意见都尝试了一遍,先是派明珠去安抚,结果失败了,又派索额图去攻打,结果打了败仗,总而言之,这两党都没有一个成事的。

原来康熙为了省钱,不想贯彻姚启圣迁界禁海,结果党争之下,两派轮流来,都没成事,最后还得听姚启圣的,通过彻底的迁界禁海,锁死台湾的供给,然后训练水师再打。

姚启圣在福建总督任上,先后把明珠和索额图得罪了,他如果继续做官,有他的好果子吃吗?先前为了打台湾,康熙要用你,保着你,等用完以后,看看谁还保你?

后来的李光地,夹在明珠索额图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不就闹个身败名裂啊。

以姚启圣狂傲的性格,连康熙最得宠的大太监李德全他都敢打,你想想姚启圣还愿意再做官吗,他就是不想掺和党争,不想掉进党争的漩涡。

第三,平定台湾以后,古代读书人建功立业的事也做成了,该功成身退了。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姚启圣做到了,这可是千千万万读书人都没做到的,姚启圣心满意足了,他也老了,想安度晚年,读读书,喝喝茶,过完剩下的太平日子。

再说了,古代但凡建功立业之后,不懂得功成身退的,大部分都不得好死,像李善长,像韩信,像白起,不都惨死了吗,还连累了家人。

像张良郭子仪就懂得功成身退,收敛锋芒,所以安度晚年。姚启圣熟读史书,也懂得这个道理。

姚启圣深得圣心,为何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在《康熙王朝》里,姚启圣功成身退,不愿为官,并非完全是担心兔死狗烹这种事情,实际上要从周培公说起。

在剧中,姚启圣是周培公举荐给康熙的。而且姚启圣是顺治帝曾经下旨永不叙用,下放到盛京三里河马场当弼马温的。

在剧中,最磊落的人是周培公,最懂康熙志向的人也是周培公。

他举荐姚启圣给康熙,是因为他知道,此人有“攻台之方略”。姚启圣早年曾经做到福建巡抚,曾经因为私自开了海禁,违反了朝廷禁令,才被罢了官。但是“私开海禁”的事儿,其实恰恰才能说明他不单对福建沿海民情之了解,也对明郑集团之了解。更关键的是他有胆有识,敢作敢当,有魄力。是“平台”的首要人选。周培公不但了解姚启圣的才能,自然更了解姚启圣孤傲、刁钻的为人。

因此周培公将姚启圣举荐给康熙,实际上还有另一种目的。那就是拿姚启圣来磨康熙。周培公之后再无完人。

康熙前面走得看似危机重重,但实在是太顺风顺水了。因为每到危难的地方,周培公总是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即便康熙冷落算计了周培公,周培公也毫无怨言。

但毕竟像周培公这样有能力、有才华的仕子很多,但是有周培公如此开阔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臣子仍是少数。

康熙欲成大业,把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周培公这样的角色上,很显然,是走不通的。而康熙需要的是,笼络天下士子,不管各种脾气秉性,甚至人格品质,都要为己所用。

而姚启圣就是这种极品,外人看来,这个老头又酸又涩。但是他对康熙脾气秉性、用人策略的了解,无人能及。

姚启圣虽然刁钻,但是他做任何事情全部是踩在点子上的。他让同僚恨,更让为君的恨。恨在他做任何事情,不会给你留小辫子抓。恨在,他不怕被一贬再贬。反正他从二品大员一直被贬到九品以下,他一声不吭。

康熙一开始对待姚启圣的不合作,他希望索额图抓他小辫子。十官九贪,查他贪污,结果尤其是布衣素食,计划落空。希望查他工作不力,结果三里河马场每年贡献几千匹战马,计划又落空。

这不得不让康熙重新考虑策略,如何从内心里面征服他?让姚启圣看到自己的汉学功底其实非常深厚,和鸿儒们开辩论会一点都不落下风,自己也是尊奉孔孟之道的。

但这客观上就造成了一个效果,为了收服姚启圣,康熙实际上就是向天下汉人仕子公开自己所尊崇的也是孔孟之道。

但是姚启圣更清楚,这不是光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因为接下来一旦自己接任负责“平台”。遇到的问题将一个个的触及到康熙的各种底线,每一个处理不好,不但前功尽弃,也会让自己身败名裂。

用了一个姚启圣,接着就要再用到一个施琅和一个李光地。这是一个文武组合,有将才也有帅才。

政策上“迁界禁海”、“减免税赋”和“三省八旗全部移防”,这就相当于整个满清势力,全部退出东南沿海三省,全部交由汉人兵勇。

这处理不好,那就是第二个三藩,施琅本是明郑旧部,姚启圣、李光地都是福建本省。他们若是和明郑沆瀣一气。就相当于大清又丢了半壁江山,而此时已无周培公。

所以这本质上也是在考验康熙对汉人臣子的信任度。只不过这个尺度已经深深的插入了康熙的底线。

因此康熙在索额图和明珠一征和一抚的策略上,仍然是摇摆的。当他决定派出了索额图和明珠。姚启圣就故意撂挑子,然后康熙就来一顿痛骂。

当然不是为了骂而骂,康熙这个艺术讲得很有水平。所谓打是亲,骂是爱。骂姚启圣的意思就是说我没拿你当外人的意思。

但是当两怂包都败了之后,姚启圣都更进一尺,提出“迁界禁海”、“减免税赋”和“三省八旗全部移防”等政策。

所以康熙其实明知道明珠和索额图根本帮不上任何的忙,但是仍然要用他们去福建前线,这本质上这就是康熙和姚启圣的一个博弈的过程。

当然姚启圣步步为营的策略,都是为了收复台湾,而不是打算反的。所以几年辛苦之后,姚启圣终于“平台”成功。

姚启圣的作用也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姚启圣现在的状态是坐拥三省及台海,拥有整个东亚最强大的水师,以及十几万绿营。但台海以及沿海三省满目疮痍,亟待休养生息。

所谓功成身退,明智之举。否则兔死狗烹还不算严重,而是成为“众矢之的”。满人容不得,汉人容不下。

其实自从周培公死后,康熙已经重新审视过对待功臣的态度了,李光地奉诏入阁,施琅晋封靖海侯。已经说明了康熙不会按照周培公的例子来解决姚启圣的问题。

姚启圣主动请辞,获得康熙在西湖边上的一座行宫,还得书若干,对于“书虫”姚启圣的晚年,那真算圆满结局了。

以上依据《康熙王朝》逻辑分析,正史上姚启圣没有那么伟大,在收复台湾之时,与施琅争功,气病死于任上。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姚启圣深得圣心,为何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康熙王朝》里,涌现出的一个个勋贵重臣、封疆大吏,如索额图、明珠、周培公、魏东亭、李光地等辈,当中真正懂得抵制权力的巨大诱惑,功成身退、保身长全的大概只有伍次友和姚启圣了。而这两人中,又是姚启圣更为圆满,毕竟得偿所愿成就了一番收复台湾的伟业。

姚启圣其人能力出众、人才难得,但又自视清高,很少把人放在眼里。这样的性格注定难以与官场同僚相处,以至于别人是官越做越大,唯独姚启圣是官越做越小,甚至连顺治都留下旨意,对其永不录用。康熙对姚启圣的破格提拔,起初还是有赖于周培公对他的极力举荐。可君臣二人还没来得及相见面谈,姚启圣就因鞭打李德全一事让康熙下不来台。打狗还得看主人的呢,心里不痛快的康熙,随便寻个由头幽闭了姚启圣一段时间,天天好酒好肉伺候,就是不给他书看、不让人跟他说话,好好得杀了杀这个老头身上的清高傲气。

这与当初周培公的形象颇为相似,康熙还叮嘱过他应该向索额图学习学习,给皇帝留点面子。姚启圣风烛残年之人,心中积压的孤傲气息比起周培公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估计也正因为如此,周培公才能与姚启圣这个倔老头说得上话。康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姚启圣的性格,反倒是蓝其儿的一句“姚总督,你一身的汗臭味,熏死我了!”将姚启圣浑身上下散发的酸腐文人气息,描述得十分到位。经过一番磨合,康熙与姚启圣终于就平台一事达成了共识,姚启圣的“三必抚三必剿”策略进退有序、入情入理,十分符合康熙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于是,康熙对姚启圣破格重用,授予其福建总督一职,让他全面负责对台的战略和政务。

一心只求在死之前,最后干成一件大事的老干部姚启圣十分放得开。不仅屡屡与上级对抗,反对明珠对台采取安抚和谈的主张,反对索额图用满人内陆水师和荷兰人揆一参与对台战斗,而且出口刁毒、不留情面,俨然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架势。就连康熙也受不了这个姚老头的扭扭捏捏,干脆一度打发他回老家丁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抗上级、惹怒皇帝的姚启圣,却在最后得到了善终。康熙不仅封赏他为西湖候,而且将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处行宫,连同里面的古籍珍本都一并赏赐给了他。如此结局,比起索额图、明珠倒台幽闭,李光地远贬台澎的下场,不知道要美好圆满得多多少。

这当中,应该与姚启圣本人和康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消灭郑经、收复台湾后,姚启圣自知功成身退的时候到了,况且自己年事已高,干事创业、名留青史的心愿已经完成,没有必要继续赖在官场上宦海沉浮。此外,人贵自知的姚启圣,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上打滚,时日久了难免重蹈以往一贬再贬的覆辙,倒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身家性命,做些读书闲居、颐养天年的乐事,岂不快哉!康熙这边,更多的大概是出于对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多年前的周培公,与现如今的姚启圣,一个是平定三藩之乱,一个是收复台湾,两个都是汉人,两个又都是功不可没。然而,周培公在索额图、明珠等满族亲贵的排挤下,被康熙安排到满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监视为官,最终英年早逝、空耗虚度了十几年光阴。今时今日目睹眼前的姚启圣,怎能不让康熙勾起旧日的情怀。

康熙对朝臣的保护,除了姚启圣之外,还表现在了从小一块长大的魏东亭身上。借着祭拜明孝陵时朱三太子的刺杀未遂事件,康熙用心良苦得将这位发小贬官到了台澎当县令,使之远离索额图、明珠党争的漩涡中心,最后也得以善终。

姚启圣深得圣心,为何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对于姚启圣我们很多人并不熟悉,因为他实在是低调得让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要说在清康熙时代,姚启圣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为官清廉,而且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按说像他这样的人在功成名就后,是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可姚启圣却是另类,他在功成时全身而退,过着他的圣贤生活。

要想懂得姚启圣的心思,恐怕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他的身世和历史功绩。姚启圣(1624~1683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1663中举后授广东香山县令,做了父母官的姚启圣,却不是想着捞白花银,竟自作主张擅开海禁,这可是个天大的事,于是被罢官,罢官他也无所谓,自己做生意呗,清闲自在。后来又投靠到康亲王麾下,做了诸暨县令,姚启圣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体现,出谋划策效果明显,于是被提拔为浙江温处佥事。

公元1676年,姚启圣成功劝降耿精忠等异姓王,随后任福建布政使。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康熙命他负责平定台湾等事宜。1680年,姚启圣率兵攻下海澄,收复了金门和厦门,郑经退到澎湖列岛,姚启圣取得了巨大的功绩,被康熙封为兵部尚书兼少保兼太子太保和右都御史,1682年协同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归中国统一版图。

姚启圣最主要的功绩是收复台湾,1682年,延平王郑克塽在各方的压力下,表示愿意臣服,姚启圣上奏康熙,可脑子有问题的康熙竟然不答应,并命令水师提督施琅攻打台湾,1683年施琅攻下了台湾。

姚启圣劝降耿精忠。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和谋略,平定耿精忠叛乱,让姚启圣声名鹊起,从此也奠定了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1678年,姚启圣再接再厉成功的剿灭了郑经手下刘国轩部,为收复台湾打下了基础。姚启圣精心制定了收复台湾的方案,并上奏给康熙。他主张以“剿抚并用”的方式,攻城掠地,安抚民心,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使得清政府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就收复了台湾,招降效果明显。

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发展和壮大了福建水师,使福建水师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他与大学士李光地慧眼识珠,一起举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赴任为平定台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姚启圣智慧超群,而且熟读历史,对许多疑难问题都能想出对策,但姚启圣性格刚烈,作风硬朗,他的刚性往往也得罪不少人,加上他不爱钱财,所以不能融入浑浊的官场。范蠡、张良等智者也一直是他心中的楷模,因此姚启圣并不留恋官场,在他功成时激流隐退。一个人太有才并不是好事,你要是比皇帝都聪明,那皇帝能让你过好日子吗?

因此从姚启圣的决策来看,我认为他隐退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第二、文章千古在,功名一时荣。第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永远是历史规律,聪明的姚启圣当然更明白这个道理。

姚启圣深得圣心,为何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姚启圣之所以选择主动辞官归隐,这两句足以诠释其因果: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前言:

顺治帝在位期间,姚启圣曾任福建巡抚一职,后因酗酒渎职,顶撞上司,目无法纪等罪,最终被贬至盛京郊区的养马,每年定期给朝廷提供骏马良驹,官居九品司厩。

但因其屡犯国法,激怒顺治帝,曾下严旨,对于姚启圣本人罚以永不录用之罪!

通过前言我们了解到姚启圣屡屡践踏国法,但是顺治帝仍赐其死罪,可见姚启圣却有过人之处,能他人之所不能。

索额图在康熙年前曾夸赞姚启圣养马养的好,每年定期给朝廷提供骏马良驹无数,可见姚启圣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擅官场,不喜约束。

前车之鉴指代的是谁?

前车翻车的局面就是姚启圣选择毅然决然辞官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前车指代的就是推荐姚启圣入朝为官,且立下盖世功勋的周培公。

周培公从一介草民,没有通过科考,但是被两个人高高举起,一个是与康熙“争夺过女人(苏麻喇姑)”的伍次友,此人经天纬地之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曾经在科考试卷上,公然弹劾权臣鳌拜。

另一个就是直谏弹劾吴三桂的忠良朱国治,此人被吴三桂反弹劾后,康熙将其加官进爵,升一品衔,其临危受命去牵动老虎(吴三桂)撤藩下山之时,曾向康熙索要周培公,可惜被康熙拒绝,反而将周培公重用。

周培公不负伍次友和康熙之举,替康熙破察哈尔,劝降王辅臣,平三藩,立下不世之功,但是不料在其名权在握之时,被康熙降职罢官,贬至盛京,并且病死雪国。

周培公的悲哀事迹,逼得姚启圣不得不在人生巅峰期主动选择“退役”,安详晚年。

姚启圣甚至皇权惯用伎俩:飞鸟尽,良弓藏战术,与其被人背后指点,不如自己辞官归田,守着自己的三寸黄土,以求自保。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姚启圣深得圣心,为何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在剧中,康熙对姚启圣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才,恨的是他的“傲气”。

当然,康熙最恨的恐怕是姚启圣身后所代表的传统的汉族士族,如同康熙在剧中所说的,这些士族看不起满人,自认为自己拥有5千年文明,看不起这些骑着快马手握弯刀入主中原的蛮夷,而姚启圣更是恨不得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这股子自负气息,他看不起满人,自然也看不起皇上,他觉得皇帝不配做可以驾驭他的伯乐。

皇帝确实拿姚启圣也没办法,这家伙把大清的各级官员从上到下做了个遍,最后用养马的方式去讽刺清廷—我养马都比伺候你们强。

姚启圣,软硬不吃,但是确实有非常有能力,这让皇帝恨啊,在心里都杀了他上千次了,最终皇帝和姚启圣敞开心扉,又烧了顺治皇帝的相关遗诏,费了好一番周折,这才暂时地收了姚启圣的心。

于是,姚启圣从一个管马的从九品小官,摇身一变成了总督大人,最终用了几年的时间,在帮助清廷收复台湾的事情上,立下了不世之功。

随后,他就请求皇帝“告老还乡”了。

一个封疆大吏,又立下盖世之功,能如此急流勇退,真的非常难得。

自然,从剧中视角来看,姚启圣在顺治朝大起大落,被永不录用,到康熙皇帝这里,幸得发掘,再次启用,用承担了收复台湾的伟业,对姚启圣来说有生之年也足够了,他并不贪图官场上的这些荣辱,能完成一些建功立业的大事情,他也很知足了。

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几年的官场生涯,康熙和姚启圣可以算是彼此“利用”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姚启圣虽看不起满人,但见康熙爷学富五车、言行举止堪称千古明君,他打心眼里是佩服康熙的,他接了福建总督的位子,也能把事情干好,康熙也是由衷地感叹:身边要是多几个姚启圣这样的人就好了。

双方彼此其实都知根知底,李德全也说:姚启圣有些地方像皇上,而姚启圣做事也很有分寸,他既不会像周培公那样顶撞康熙,也不会像李光地那样对康熙完全服从,他只是借助皇帝这个平台,能做些大事,了了自己的官场夙愿。

在明珠自作主张招抚台湾失败后,也经历了和明珠的明争暗斗,姚启圣也明白康熙的重心还是在满人大臣身上,明珠既然被召回朝廷,那福建这边总得有人出来承担招台失败的责任,于是自己干脆就辞官丁忧去了,其实也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

皇帝对姚启圣真是又爱又恨,看到姚启圣的奏报,康熙感叹说“朕把这个姚老头子也得罪了”,其实里面饱含了对姚启圣的肯定和无奈,最后,康熙用痛斥姚启圣的方式给他一道圣旨,把姚启圣“骂”的心悦诚服,开心异常。如那句“朕越是骂他,他和朕就是越贴心。”

姚启圣再有才,但过于愤世嫉俗,个性孤傲,他在这个官场待不了多久,平台事务结束后,他早晚会走上周培公的老路,对此,康熙也很清楚,索性就给他封了个西湖侯,给他赏赐了大宅子还有很多书籍,打发他去安度晚年去了。

这样对姚启圣其实也挺好,毕竟也70岁的人了,再做官下去也很累,不如急流勇退,回家做个乡绅,每天看看书、享享福,挺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