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哪些习俗是现在还在沿用的?
虽然知道这个问题关注度不高,但碰到枪口上了,不得不答,作为历史民俗爱好者,我给大家来点干货。
如果你是红迷,一定会注意到几个细节。贾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使用了巫蛊术,眼看就不行了,赵姨娘出来说了几句话,这里就包含着一个奇怪的丧葬习俗,至今在北方的一些地方还在坚守,那就是人在断气前穿好寿衣,并移到凉床上。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人都是死了以后才会换上死人穿的衣服,俗称装裹,文学点叫敛服。但实际上是要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穿好。二人病重,贾母心急如焚。原文【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世的衣履都治备下了】为什么忙着制备?因为必须在咽气前穿好,所以必须赶快预备。赵姨娘后来的话证实了这一点。【"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赵姨娘的话惹来一顿骂,那是老太太的心情不好,一般情况下,赵姨娘的话是合理的。到现在保留这种风俗的地方还有这样的认识,认为临终老不咽气,可能是有什么心愿未了,有些人会想到衣服没有穿好,所以病人不放心撑着等家人给穿衣服。
这一风俗在秦钟死时也充分体现出来,贾宝玉去看秦钟。书中描述【这时秦钟几经发了几次昏,早已移床异箦多时矣。】秦钟虽然发了几次昏,但并没有死,但是按照习俗,必须在咽气前穿戴整齐,并移到凉床上(停尸床,俗称凉床)贾宝玉到来后,秦钟还和贾宝玉说了几句话。
另外在林黛玉死时也涉及到了这个风俗,当时黛玉快不行了,正好探春过来,探春看到情况立马叫人拿水来擦洗(换丧服前的程序先净身)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但是,衣服还没穿好,黛玉就咽气了,探春和李纨还是晚了一步。
在这里还有一段话,直接描述这个风俗【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在传统风俗里,人咽气后没有穿好敛服就等于光着身子走,这时候林黛玉穿的还是日常穿的衣服,不是敛服,所以才有李纨这段话,新版《红楼梦》编剧和导演不懂这个风俗,所以闹了笑话,认为这个时候林黛玉在床上光着身子没穿衣服。真不知道这帮人是怎么想的。
《红楼梦》中有哪些习俗是现在还在沿用的?
看到这个问题真是倍感亲切啊,因为里面涉及的很多情景在我看来是非常熟悉了。
《红楼梦》中涉及到的节日有许多,像芒种祭花神,除夕春节,元宵等等,且习俗大都与现代类似,许多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仍流传下来。首先说到的是在第五十三回中宁,荣俩国公府预备过年的各种习俗吧。
一、清扫,贴对联,祭祖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图为桃符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这段描写正是荣宁俩府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所作的一系列准备,领着下人们打扫上房,贴对联,换桃符,看看现在过年时所作的准备,不正是当年流传下来的吗?
有俗语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九,贴对联等。
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这段主要描述了除夕那天祭祖的情景,各房子孙均在,跪拜神明,而对于我来说,这也是很熟悉的场景了,这些祭祀的传统习俗,删繁就简,仍很好的把其精髓留了下来,像现在除夕祭神明保佑,大年初一上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端午插艾蒿,系虎符,赏午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原文中多次讲到端午节,较详细的就是第三十一回了,主要说的习俗就是用艾蒿、菖蒲插门,挂虎符等,而这些在现在也仍然是过端午的重头戏。艾蒿,菖蒲都能用来避蚊虫,苍蝇,而虎符是古时候人们将布制成小虎的样子,挂在孩童手臂上,有避恶消灾之意。沿用至今。
图为插艾草
图为吃粽子
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文中未明说赏午内容,但黛玉一言却从片面写了古时端午也是吃粽子的。这在今天仍是端午的大曲目啊。
三、婚俗另外还有文中鲜少提到的婚姻方面,前面有凤姐儿曾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不做我家的媳妇?说明在古代婚姻是有吃茶礼的。
现在婚礼也有吃茶这一礼节,婚礼中必有敬茶给公婆这一环节。
另外还有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等都很好的流传下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