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的镇关之宝,为何会是一把青龙偃月刀?

它和关羽有何渊源?

山海关城楼上的大刀和关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刀是明清两朝武举考试用具。主要是考察臂力的,有古代的翘关演化而来。

最早的武科举有一个考察臂力的项目,就是单手托举古代城门的门栓。据《通典选举》记载,武举考试共分七个项目。其中第五个就是翘关;“关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到了明代翘关就发展成舞大刀。这个大刀不是平时用的打仗工具,而是专门测试臂力专用大刀,刀重超过100斤。考试的武举必须用这把刀做几个规定动作,以考察应试者臂力。这个规矩一直流传到清代,清代武举考试也要舞大刀,达到最轻的也要八十多斤,重的一百二十多斤。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璐、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可见能舞动这样大刀的人还真是不多。

清代武举考试第一项是射箭,第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光绪二十一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光绪二十四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考试专用的大刀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进了博物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