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中有没有宋朝和明朝的皇室后代?
可以肯定女真人里有宋朝皇室后代血脉,明朝的就不好说了。
靖康之难,北宋被掳去金国的皇室成员一大堆,总数超过三千人,当然这里包括嫔妃和北宋官员及其家属,但皇室成员中带有赵氏血脉的肯定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远的不说,只算算宋徽宗三代以内的。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孙子都被抓到了金国,除了赵构留在中原,几个早死的,剩下二十四个儿子都生活在金国。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受尽凌辱,但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吃的穿的困不着。在金国也要繁衍后代,宋徽宗还有二十多个女儿,大部分被金人霸占,肯定会留下后代,宋徽宗连男再女将近五十个个后代,这还不包括徽宗的孙子孙女,赵构的五个女儿就全部被带到了金国。
满清是女真人的后代,徽宗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一大堆,徽宗的两个弟弟没到金营就死了,赵俣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还有几个女儿都被带到了金国。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几百人应该有吧。这些人的后代肯定会融入到女真族之内,慢慢扩散到金国的各个角落。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八旗之下。赵氏血脉肯定也在其中,不过经过这么多年,很难再寻根问祖找到自己的祖先是否赵氏一支,所以满洲八旗有宋朝皇室血脉并不稀奇,但爱新觉罗氏改姓赵是否与此有关就很难说了。清朝灭亡后,八旗中改性很普遍,常见的有佟、关、马、索、赫、富、那、郎,爱新觉罗氏改性金的比较多,其次就是赵和罗。改性金不难理解,后金满洲人。罗则是觉罗氏的简称。至于改姓赵,最好的解释是他是百家姓排名以一个,直接就用了,与是否为北宋赵氏后裔关系应该不大。
清代八旗中有没有宋朝和明朝的皇室后代?
宋代不清楚,但是八旗中有明代宗室确是一定的。
比较了解的是延恩侯朱之琏。依据清世祖雍正皇帝的诏令:
“于明代王后嗣……封以侯爵,着将阿思哈尼哈番朱廷赦之嫡孙朱之琏,封为一等侯,世袭,凡伊族内人丁,俱令入于正白旗。”
即以朱之琏及其族人俱入上三旗中的正白旗,而其之前其实为汉军镶白旗。清廷认为朱之琏是代王后裔,延恩侯爵位自朱之琏之后,又传了十一人。不过,对于朱之琏是否是明代宗室存在疑问。首先一点,在字派上就不符合。依据朱元璋拟定的字派,代王支系为: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据清朝文献,曾提及“代王与伊侄文元,同被俘获”,并确认朱之琏为代王支系。查最后一任代王为朱传㸄,系“传”字派,其侄当为“贻”字派而非“文”字派,且代王支系没有“文”字派。又,朱之琏为朱廷赦之孙,朱廷赦倒为“廷”字派,但查“廷”字派有代恭王朱廷埼,生存年代在明嘉靖、万历年间,而朱廷赦却为明末人,二者相差近一百年,这几乎不可能,且朱廷赦虽为“廷”字派,但其名并未从“土”旁。延恩侯袭爵的十一人中,有两人“秀”字派,一人“贻”字派,与字派相符,其中又以第七任延恩侯朱贻坦字派和名字最相符,但“贻”字派有明末代代王之侄,其生活年代差不多也在明末清初,而第七任延恩侯却是在道光六年(1826)袭爵,相差一百多年,也不太可能。当然,有可能会存在易名改姓的情况。
末代延恩侯
除朱之琏以外,尚有明宗室、奉国将军朱议滃于康熙元年(1662)为骑都尉。朱议滃系宁王朱权十世孙,建安王朱谋垅之孙,后因事流放宁古塔。属京都汉军正黄旗。
另有朱鼎瀇,康熙五年(1666)亦准其入旗,但具体入何旗未知。按照“鼎”字派来看,其应为代王朱桂后裔。
康熙十二年(1673),明宗室朱议潨因为蓄发被缉拿,刑部准备处死,但康熙免除其死罪,归入镶白旗汉军旗下,给妻室、地亩、房屋、安插。朱议潨应同样为宁王朱权后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