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的相声,算俗算雅?

首先应该弄清楚,相声的发展趋势不是演员决定的,演员演得再好也要在大框架下去发挥,郭德纲相声说的好,但把它放在姜昆活跃的时期,他丝毫都没有展示的机会,充其量也就是压在五行山下的孙猴子。你纵有七十二变也需要施展的空间才可以。

相声也是跟着时代走的,最早天桥的相声绝对是登不了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老一辈艺术家为了能够使相声发扬光大,紧跟社会潮流,进行了不少改革,去掉脏口和不合时宜的段子,紧跟社会主流思想,这是相声能够从天桥的地摊和茶馆走向大舞台的基础。

姜昆是在社会变革大起大落时期出现的相声演员,他的相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现在人也许不能理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跳迪斯科的小青年,认为很老土,但在80年代那就是最新的潮流。文革以后,出现了一个思想被压抑后的反弹期,老百姓都想冲破束缚,对文化艺术充满渴望,在这个时期姜昆的相声《如此照相》横空出世。内容紧扣时代气息,把人们想说的想表达的东西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相声如果说给现代的年轻人去听,他们除了哈哈一笑并不会有多大触动,但三十年过去了,五十岁以上的大多数人还能够记忆犹新,因为作品触动了灵魂中某个敏感点,所以会留下很深的记忆。反过来问,郭德纲的相声你又能记住几个?

春节联欢晚会上,姜昆的《电梯风波》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那样的作品在今天的大舞台上分分秒秒就会被毙掉,其犀利讽政的风格深入人心,作品中甚至把党政分离这样的话当成相互推诿扯皮的借口,其大胆程度可见一斑。这样的相声哈哈一笑之后还能让人久久回味。甚至会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和失落,这叫什么?这叫作品的内涵,紧扣人心,贴近生活。虽然作者不是姜昆,但姜昆熟练地利用相声中的倒口,将作品中几个拍官腔的人物演绎的非常到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的相声风气很正,内容编辑时都到有强烈的使命感,社会不良现象、官场恶习、民间不文明习俗,人际关系复杂性成为必选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牛群、李立山表演的讽刺公款消费、被称作“反腐”相声的鼻祖《巧立名目》还有侯跃文、石富宽的《失物招领》。但随着社会变革的产生,有些内容明显受到了限制,太深刻的讽刺社会作品被认为是不和谐,突然的减少了,再加上相声演员和创作者与普通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贴近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少,以内容深刻为特点的相声淡出了舞台,没有更好的题材跟上,以致插科打诨、文字游戏、散碎小包袱凑乐子的风气盛行,因内容空洞,很难触及灵魂,影响大的段子基本上没有了,相声进入了低谷期。找不到题材和方向的相声迷茫了。

直到互联网大发展以后,一些贴近生活的底层小段子开始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些作品不在国家级大的媒体平台传播,所以没有那么多牵绊和审查,语言和内容都得到了很大的释放空间,以前为了能够占领主流媒体刻意摒弃的东西大量回归,内容丰富起来,跟大众的距离感拉近了许多,相声有了复苏现象。但支撑现在相声再次繁荣的很多东西在当初可是限制相声广泛传播的绊脚石,如果从开始就以现在的形式呈现,相声可能还在京津等地的地摊和茶馆里小范围传播,不可能发展为影响全国的大众艺术。

姜昆的相声是相声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环节,曾经风靡一时,其火爆程度一点不比郭德纲差。相声的发展是跟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姜昆所处的位置,以及其表演的舞台,注定他不可能去表演小剧场里那种内容非常宽松,语言更加随意的相声段子。老一辈相声演员心里是矛盾的,他们盼望相声能够发展壮大,却又担心相声复古回归中的散漫低俗内容会影响多年来亲手竖起的形象。甚至担心因为官媒的严格审查,松散而又不太规矩的形式会影响到相声的传播和在文艺界的地位。

很多底层民间艺术都经离过类似的尴尬,比如二人转,脏口是它的特点之一,但为了能够走向全国,登上所谓的大雅之堂,曾经进行过大力的改革,去掉了很多所谓俗的东西,二人转登上官媒的大舞台后出现过一段影响全国的风潮,传播范围迅速从东北扩大到全国,但因为诸多限制,广泛传播的二人转并没有大火,而是很快回归了本来面目,从新由大舞台回归到小剧场,而且非常的火爆。但我们不能否定当初二人转改革给二人转带来的传播度影响,否则小剧场也不可能这么的火。

郭德纲和姜昆所处的时代不同,相声的发展方向也不同,把郭德纲的这些相声拿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不可能通过官媒的审查,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小剧场和地摊是他们唯一的舞台,影响几千人或许能够做到,现在这种火爆程度是不可能的,这不是能力问题,在相声没有改革,没有经过官媒大量传播以前,就算侯宝林等大师级别的人物影响也非常有限。不考虑时代背景说相声的艺术成就,甚至拿他们横向比较,多少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