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辽东公孙氏是汉人吗,为什么东吴陆瑁称公孙氏为“东夷”?
公孙姓出现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的后代成为公孙,诸侯国国君的儿子中,继承父亲位置的称为太子,其他儿子成为公子,公子的儿子便称为公孙,这些人一般出生于贵族,但与太子一支较远,为了显示身份,就以公孙为姓,所以公孙这个姓氏来源较杂,但都是古代诸侯的后代无疑,在身份上属于中原汉族姓氏。辽东公孙氏是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其地原为东胡所占领,与战国时期的燕国以滦河流域为界。经常袭扰燕国。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燕国将领秦开击败东胡,燕国领土向东扩张了近一千公里,并设置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五郡。并在河北怀来到辽宁省辽阳一线修筑了长城。辽东成了汉族政权控制的土地,秦灭燕后,全盘接收了燕国的土地,西汉汉武帝时,又进一步东进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土地,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四郡,属于幽州。到东汉时,基本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但辽东一直还在东汉政权的控制之下。东汉时期为了解决塞外游牧民族的侵扰,开始让大部分的塞外游牧民族内迁,辽东、辽西、右北平成了内迁安置地,大批乌桓人内迁逐渐形成势力,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
其时东汉政权对辽东的控制是很弱的,通往辽东的道路是在渤海和燕山山脉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每到雨季道路泥泞,车马难行。所以辽东一直处在失控状态,一直受到周围各种势力的侵扰。东汉末年,董卓封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公孙度这个人很有本事,趁着中原混乱,无暇东顾,他很快在辽东站稳脚跟,并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俨然就是偏居一隅的土皇帝。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追袭袁绍残部,顺便解决三郡乌桓入塞带来的问题,因为道路难行,险些半途而废,多亏了田畴带路,北出卢龙古塞,越鲜卑庭,直达柳城,在白狼山斩首乌桓首领塌顿。这时公孙度已死,其子公孙康继承辽东太守,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公孙康选择投降,将袁绍的的儿子袁尚、袁熙人头送给曹操。曹操撤军,途径碣石山,留下千古名句《观沧海》
公孙康虽然表面上归归附曹操,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中原政权对它的控制力依然很弱,归附只是个名义而已,实际上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三国志》描述公孙康【恃远不服。】公孙康死后,他的儿子公孙渊还小,弟弟公孙恭做了辽东太守,后被已经长大成人的公孙渊夺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但公孙康并不买账,时时想着像吴蜀一样独立,于是偷偷和孙权联络,孙权打算封其为燕王,遭到大臣们的反对,题主所说的上书孙权,就应该是这时候的事。孙权没有采用大臣们的建议,派使者携带大量珍宝去赐封公孙渊。公孙渊怕这事惹恼了与自己相邻的魏国,于是收下财宝后,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明帝。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不过魏明帝曹叡也看出了公孙渊图谋不轨,开始关注辽东问题,魏明帝太和五年,开始大修通往辽东的道路,至今在这条道路上还存留着当年的一座古桥,就是位于唐山市滦县榛子镇的承流桥,当时叫临水桥,碑记明确记载始建于魏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不过现在存留的桥体是明清两次大修以后的,原桥早就冲毁了。
始建于魏明帝太和五年的承流桥,现存桥体为清嘉庆九年重修
果然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不过这时已经和30年前曹操征辽东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因为魏明帝曹叡已经修通了通往辽东的道路,虽然也是在雨季出征,【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司马懿已经不需要北出卢龙古塞,绕道辽东了。四万大军,【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与公孙渊对峙。最后公孙渊失败被杀,辽东彻底为曹魏控制。
从上边的描述和下边的地图可以看出,辽东及周围的辽西、右北平远离中原政权,最早属于东湖,东汉末年又被入塞的乌桓控制。但辽东自从战国晚期归为燕国以后,一直为中原政权所控制,即便在三郡乌桓入塞时,仍牢牢把持在公孙度和公孙康父子两人手里。属于冀州范围。所以《三国志》将其与其他诸侯并列是正确的。而东吴大臣反对孙权结盟公孙渊,难免会对公孙渊进行贬损诋毁,再加上东吴与辽东正好处于最北和最难的两个极端,中间隔着曹魏,对这个像触角一样伸向众多外族深处的辽东不是太了解,说出辽东属于东夷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