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多时期都不允许私盐呢?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盐铁专卖始于西汉武帝时期,有著名的经济学家桑弘羊完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得利,而一个是稳定市场。

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生活必须品,谁也离不了,无论什么时候你都的用没得选,所以盐的销路控制住以后,收入时非常稳定的。另一方面,盐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出了差错会引起大问题,国家为了稳定市场,杜绝商人垄断抬高价格,收归官营,不但是是盐铁,在西汉和宋代,酒也都是国家专营,酿私酒也是违法的。

在西汉时期,桑弘羊大力推广盐铁官营,酒类专营,为此还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于是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大会,霍光召开盐铁会议,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贤良文学对盐铁等政策的攻击,从政治上打击桑弘羊。桑弘羊在会上据理力争,舌战群儒,会议的结果是盐铁官营继续,酒类专卖改为征税。桓宽专门将这次盐铁大会的实况变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盐铁论》

这种国家控制必需品的政策得到后来王朝的认可和继承,在宋代甚至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但盐铁专卖,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很多东西都由国家垄断,比如茶叶、酒类等也都纳入官营范围。

盐由国家控制一直到前几年才有所放松,食盐的国家专卖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多时期都不允许私盐呢?

古代朝廷是禁止贩卖私盐的,凡是禁止的东西利润都高,因此历史上的私盐贩子们都很有钱。

历史上四个著名的私盐贩子差点改变了历史进程,他们分别是:

1.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早年贩卖私盐,有钱后聚众数千人,在今河南长垣(yuan)起义。

2.黄巢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十分富足,王仙芝的起义激励了黄巢,有样学样黄巢联合侄子等人揭竿而反。

3.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liu)以贩私盐起家,最后做了吴越国的国王。

4.元末的张士诚以贩卖私盐为生,后聚“十八条扁担起义”,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陈友亮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

官府为什么禁止贩卖私盐呢?难道是私盐贩子有钱后喜欢造反?

还别说,历史上还有一个靠“造”盐造反的,他就是汉朝的吴王刘濞。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汉文帝刘恒的叔伯兄弟,“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由此可见,贩卖私盐利润相当可观。当然朝廷禁止贩卖私盐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主要原因是食盐在古代是一种战略物资,人不吃盐就没力气打仗,番邦小国食盐资源少,只能向朝廷购买,朝廷控制食盐就是控制了这些小国的命脉。

“穷人没粮食,地主家也不富裕”。由于过去开采技术的限制,能够生产食盐的地方不像现在这么多,过去制盐的办法主要是“煮”海水为盐,盐是不可再生的,又是老百姓家中的必需品,需求量很大,朝廷要保证供给就必须独家经营,统筹统购。

这样以来,由国家控制统一买卖,所产生的利润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工业落后,食盐税成了国家主要税收。

禁止贩卖私盐和禁止老百姓私自杀牛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杀牛是犯法的,原来牛皮可以用来制作士兵们穿的铠甲,所以牛也是古代的一种战略物资。

综上,如果允许贩卖私盐,国家的财政税收就会减少和流失,还有就是为了防止商人哄抬盐价,过去有一句话叫“盐定天下”,盐价稳则国家稳。基于种种原因,古代朝廷都严禁贩卖私盐,一经查实定斩不饶。

文/秉烛读春秋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多时期都不允许私盐呢?

大家都知道,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缺少食盐的摄入,会威胁到人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命的,所以说盐还真是个宝贝东西。

但是盐这种物品,在汉朝以前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只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不允许贩卖私盐了,买盐必须从官家买,可以说官家给垄断了盐的市场。

一、汉武帝时期,政府开始垄断食盐的市场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政府开始垄断食盐的市场呢?这个还要从汉武帝时期的镇压匈奴的战役说起。

在汉武帝时期匈奴人特别的猖狂,他们经常在我们的边界肆意掠夺,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还能让他们一直欺负我们?所以汉武帝也多次出兵去镇压匈奴人,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

但是因为当时的国库很紧张,出兵呢就要用到大量的粮草还有兵器。这样打几次仗,国库就有点吃不消了,所以导致了当时的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也不知道哪个害人精就提出了把盐收为官有,这样以来老百姓们用到这些东西就都得向国家买了。汉武帝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因为食盐并不像农作物一般,可以自给自足。它可以说是唯一需要人们花钱购买的必需品。

再说食盐的产地还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在海边就比较容易获得,而在内陆不是哪都可以产盐的,只有从盐矿和盐井中才能开采出来。这就是说只要汉武帝掌握了食盐的控制权,那就等于掌握了巨大的财富。

可以说食盐在贩卖过程中带来的收入足以让一个国家称霸。因此从汉武帝开始 ,就有了官府垄断盐的买卖,老百姓吃盐都必须从官府买!

二、在古代为什么不让贩卖私盐

自从食盐被收为官有以后,它的价格就被提升了不少,很多老百姓就开始吃不起盐了。其实盐的成本很低,那既然官方的盐那么贵,当然就有一些人耍起了小聪明,开始私自贩卖食盐。

这私盐的价格当然要比官方的价格便宜很多,而且古代制盐步骤简单,没有技术难度,所以很多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铤而走险去贩卖私盐。

也就是说你只要背个篓子去产盐地,顺手装满一篓盐,只要躲过官府的搜查,那回来卖给老百姓,白花花的银子可就全来了。贩卖私盐的货源和销路都是不愁的,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路。

但是贩卖私盐,这却对官盐是极为严重的伤害,道理就等同于我们现在的假币制造。如果说一个私盐的产业链形成后,那对官府的财政收入可是致命的打击了。

这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怎么能行,汉武帝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存在,所以他就全力打击私盐。为的就是让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他才不管老百姓的苦楚呢。

所以说,尽管官盐含有杂质,颜色发黄味道发苦,私盐的纯度很高价格又低,但是百姓却不得不买官盐。

因为买卖私盐,官府的税收会减少,所以在后来的很多朝代,官府都是不允许买卖私盐的。买卖私盐在各朝各代都是违法的,有的朝代还把买卖私盐定为死罪。

三、历代对贩卖私盐的惩罚

虽然古代不允许贩卖私盐,但是有些胆大的人,为了生计还是会铤而走险。当然贩卖私盐的如果被抓住,他们还是要受到严酷的处罚的。

在汉代,贩私盐被抓到只是没收工具和卖盐获得的钱,然后把他关起来一段时间。因为那个时候生产能力有限,耕牛和马匹都受到了严格的管理,所以老百姓就是敞开了膀子运盐也运不了多少。所以官府一般都是以震慑为主。

但是到了唐代,京杭运河等水利极为发达,那运输方便了运盐也就方便多了。所以在唐代为了打击贩卖私盐,朝廷就在漕运各地设置了专门调查私盐买卖的衙门。

他们对私盐的贩卖查处很严。贩卖私盐不到五斤就被痛打一顿,判三年牢灾。要是超过五斤,那不客气了,先是痛打,然后判处死刑。

而到了五代时期,国家压榨百姓就更厉害了,盐价也是高的离谱。

盐的价格是唐贞观年间价格的四十倍,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掠夺。当然朝廷对贩卖私盐的惩罚力度也是相当地大。

贩卖私盐超过一斤的,就会判处死刑,这处罚可是相当地严重了。所以说敢在五代时期贩卖私盐,那可都是亡命徒啊!

由此可见古代统治者垄断食盐的市场,只是为了获得超额的利润,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们不顾百姓的苦难生活,看到贩卖私盐威胁了自己的利益,就对贩卖私盐的人进行残酷的惩罚。这些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利益受损害,想想真的是醉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贩卖私盐不仅古代不允许,就是我们现代也是不允许私自贩卖的。

因为随着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私盐里面有很多的化学成分,有的甚至会拿工业用盐来冒充食用盐。

因为会有不顾别人只故自己利益的人存在,而国家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所以才会禁止贩卖私盐。

这样想想,虽然古代和近代都禁止贩卖私盐,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古代统治者是只图自己利益,不顾百姓生活。

而现代我们国家的统治者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才禁止贩卖私盐。所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还是应该感到庆幸与幸福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多时期都不允许私盐呢?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盐、铁、茶叶等物资,恐怕是最能快速积累财富的。倘若能垄断盐、铁或茶叶的生意,想不当古代的巨富都难。这么大的利润,倘若被古代帝王看上了,想搞官营、专卖,那就自然禁止私人买卖。要说古代贩卖私盐,那可是重罪,动辄要杀头的。

一、历史记载,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因为煮海为盐,因此其国大富,秦为西帝,而齐为东帝

这说的是战国时的田齐,其实早在春秋时代的姜齐时期,齐国已经这样搞了。看到盐业这么赚钱,齐桓公的名相管仲首创出盐业的国家专卖来,既然明着加税容易引起反抗,那么通过国家深度介入具体经营而赚取市场利益的这种敛财的办法,就要显得温柔和缓和得多。不得不说,虽然我们今天的人因为时代遥远,对管仲已经不太熟悉,但管仲对华夏文化各方面的影响,真是巨大而长远。

二、到汉武帝与匈奴长期交战的时代,因为战争造成的财政危机,盐铁专营又被抬了出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西汉初年经历了文景二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巨大财富,还不够汉武帝打几场仗的所需。据说汉武帝有时候赏赐一场大胜仗所用的黄金,就已经超过了西汉一年的财政收入。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开始任用一批聚敛之臣,通过国家权力与商业头脑的结合,开始从百姓头上大肆搞钱,盐铁专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盐这种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资,被禁止私下交易,改由西汉政府垄断买卖。这种垄断是全方位,从生产、到收购、到运输储藏、到定价出卖,都将私人排除在外。靠着盐铁专营的巨大利润,已经汉武帝同时推行的乱发货币、卖官鬻爵等各种竭泽而渔的措施,汉武帝终于算是打赢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是国家也到了一个濒临崩溃的边缘。

三、古代的食盐专卖有多大的暴利,以至于唐、宋、明、清等朝都不肯放手?

可以说,盐铁等物资的专卖,几乎可以带来封建王朝一半左右的财政收入,有时候甚至超过这个比例。相比于田租得广泛丈量土地、人头税得准确统计人口等等,在古代这其间有巨大的技术难度,盐铁专营,只用守住百十来个盐铁产地,实行严厉的法律控制(禁止私人买卖及官营场所内的盗卖),这种获得财富的方式显然要轻松得多。

四、古代的老百姓在盐铁专营下获得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甘冒杀头大罪的私盐贩子?

以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食盐专卖为例,专卖之前,很多地方的食盐一斗十钱,专卖一开始就涨到一斗百钱左右,到后来涨到一斗三、四百钱,很多人因为吃不起盐,干脆不吃了,结果很多人因为淡食而患病。经济学上有个说法,这种强行禁止,反倒会给某些商品带来暴利,因此加剧违法行为的发生。食盐专卖就是个例子,因为其间的巨大利润,许多人甘冒奇险,开展私盐买卖。唐末的黄巢本身就是大盐枭,而五代十国的许多开国君主,什么杨行密、钱镠等人,都和私盐有染。

说到底,都是古代盐业的巨大利润(十倍百倍之利)和特殊属性(便于垄断)造成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多时期都不允许私盐呢?

私盐是指凡未经盐务部门和税务机关批准,私制、私运、私销的原盐,或以工、农、牧、渔等免税盐改变用途或出售,以及未经外贸部门许可而由国外输入或对外输出的原盐和再制盐。

中国私盐产生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盐始有官、私之分”。

(古代制盐图)

一、古代私盐泛滥情况

私盐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问题,一直是屡禁不止。特别是从宋代开始,私盐贩子组成人员复杂,人数众多,“民以私贩为业者,十率五六”,特别是广西、江西一带,甚至出现整个村子的人都在贩私盐的。

史书上记载:“赣、广间,常以岁杪贩盐,空聚落往返,号盐子”。

四川地区“蜀盐私贩者众,禁不能止”;产盐的徽、严、衢、婺、建、吉等州私盐贩子“动以千百为群,盗贩茶盐”;而江浙等地的广大江河上,有“私盐百余舰往来江中,杀掠商贾”,甚至连都城里,都有私盐的影子。

私盐买卖不限于中原和江南地区,连边境地区也甚为猖獗。北宋与西夏和辽国接壤地区,许多边民“出塞贩青白盐,虽严禁所不能止”,“私市契丹骨堆渡及桃山盐”以食。甚至出现武装贩私盐的团伙,“动辄以千百为群,盗贩私盐”。

(盐商)

二、古代私盐盛行的原因

(一)、代表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均田制”瓦解后,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出现了按田地、资产交税的“两税法”。

这使得原来国家田赋收入的大部分转移到了土地所有者手中,国家税赋收入大大减少,两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和开支。

于是,统治者对茶、盐、酒等物资的专卖更加严格,盐税收入在国家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大。唐代中后期就出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情况,盐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宋真宗期间,盐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5%以上,仁宗时上升到18%,到了南宋,更是上升到50%以上。

(采盐)

(二)、食盐专卖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很大,但它的弊病也不少。官盐一般质量不行,价格还居高不下,越是边远地区,盐的质量越差,“涉道愈远,杂恶殆不可食”。而且价格还奇高。

造成这个的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与政府管理上的漏洞是分不开的。南宋绍兴年间,由于战火不断,客贩不通,造成“荆湖、京西盐价每斤卖及两贯以上”,普通百姓无法承受。

(三)、与官盐相比,私盐物美价廉,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所以私盐越卖越红火,官盐的竞争力越来越低,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贩私盐的行列。

(产销供应)

(四)、上图所示,是宋代官盐的销售地界规定。为了垄断盐利,官府规定,什么地方产的官盐供应哪些地区,都有明文规定,不经允许,不得跨地区销售。这种规定考虑到古代交通不发达,合理划分销售区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造成盐多的地区大量滞销,盐少的地区又没有盐可食用。“淮南诸场积盐如山,而荆湖两路民无食盐”。在不产盐的河北地区出现了“去城稍远贫家下户往往不复食盐,至有以盐比药之语”。

苏东坡有首诗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簌甜。岂是闻韶解无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交通不便,不产盐的地区吃不到盐,是私盐销售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私盐贩子)

(五)、私盐贩子中的绝大部分是底层劳动者,当时的农民因为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特别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贫富分化严重,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系繁多,广大农民要么进入地主的田庄,成为依附地主的佃农;要么逃入深山老林为寇,更多的是涌入城市,成为商贩、雇工或者无业游民。

司马光也说过:“四民之中,惟农最苦”。为了生存,许多失地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得不加入到贩私盐的队伍中来。

(六)、那些生产盐的盐户,受到的压迫也很多。国家以极低的价格从他们手上征收官盐,所得的一点点钱还经常被官府以各种名目克扣,“天下细民之苦,莫亭户为剧”。这些盐户为了生存,“乐不供官而大半粜于私贩”,他们常常背着官府私卖“伏火浮盐”乃至应纳的正盐,获得生活所用。盐户们“灶户煎到盐货,入官者少,私售者多,皆不乐供官而大半粜于私贩”,虽有重法而不能止。

(电视剧中的查处私盐)

(七)、古代官僚政治的腐败,也是造成私盐泛滥的原因。各级官吏见盐有暴利,纷纷将手伸进这个筐子,他们与地方的恶霸势力勾结,由地方势力出面经营甚至垄断私盐市场,数量惊人。甚至连盐铁转运使也参与其中,真正的私盐大贩,正是这些官商勾结的人。

三、私盐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私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有时与王朝的兴亡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私盐的盛行,严重影响了官盐的销售,减少了政府的收入,影响国家财政。官盐通常竞争不过私盐,造成“岁课日减“的局面。而各处官办盐场也纷纷积压,江淮盐场往往出现“积盐不售者至数百万石有奇”的现象。

(二)、私盐的盛行,也使得商人们不愿意销售官盐,原因很简单,销售私盐利润更大。

史书记载北宋末年“东南私贩公行,沮害商贾,使客失厚利,虚废本钱,或至失所”。

因此,许多官盐商人在以卖官盐为幌子,夹带私盐买卖,牟取暴利。

(缺盐地区的人们)

(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私盐经走私入境,又使国家的钱币外流。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说到:

“京西盗贩解盐,唯光化军、均、房州有小路可通北界,私贩甚多,缘此,人户全食解盐,淮盐绝无到者。然盐易皆中国之钱”。

如果严禁私盐入境,往往会导致边境局势和两国关系的紧张。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很多时候是因为盐的原因诱发的。

我正在着手写一篇关于北宋和西夏之间走私贸易的小文,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我将会在这个方面给您讲解历史上的走私行为。

(武装贩盐)

(四)、私盐贩子如果被抓住,往往是重罪,而他们贩私盐的原因不过是想活下去。这样就使得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很多私盐贩子往往联合起来,人多力量大,以此对抗官府,甚至有揭竿而起的。

比如黄巢、张士诚,都是盐贩子出身,被官府逼迫才发动的起义。这些起义反过来又严重的打击了政府的统治,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私盐的打击

有盐业专卖就必然有私盐,盐业专卖越严,私盐越好卖,利润越高。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私盐利润奇高,清雍正时私盐“数倍于引盐数目”,道光年间两淮盐政钟灵在奏折中指出“总计私盐倍于官额”。

中国历代政府对私盐一直采取严厉的打压态势。汉武帝时,对私盐贩子"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钛左趾"是在左脚趾挂上6斤重的铁钳,"没其器物"是没收生产工具。

唐代"自淮北置监院十三",捕私盐者。私盐贩子要杀头,连相关官员都要连坐。五代时,盐法最酷,贩私盐一斤一两就可以正法。宋代之后略为宽松一点,杀头的标准变成“私贩三斤者死”。

(斩私盐贩子)

到了明清时期,私盐的打击力度更大。清朝就先后颁布了《豪强贩私律》、《武装贩私律》等,贩卖私盐量大者一经捕获,一律死罪。

《豪强贩私律》规定:“凡豪强盐徒,聚众至十人以上,撑驾大船,张挂旗号,擅用兵仗响器,拒敌官兵,若杀人及伤三人以上者,比照强盗已行得财律,皆斩。为首者,仍枭首示众。为从者俱发边卫充军。伤至二人以上者,为首者依律处斩;下手之人,比照伤人律绞;不曾下手者,仍以为从论。”各级盐官查缉失职者,或伙同私贩者,《大清律例》规定:“初犯笞四十,再犯笞五十,三犯杖六十,并留职役。。。。其巡获私盐入已,不解官者,杖一百徒三年”。《会典事例》还规定:“地方武职故为疏纵,不即擒拿者,照例议处”。

(贩盐图)

国家屡屡打击私盐,却总是无法完全杜绝。其中固然有官盐价格过高,普通百姓无法承受之外,私盐难禁的根本原因,还是“缉私之人即贩私之人”,当然缉私收效不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封建统治者要严禁私盐了。私盐既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得国家钱币外流,还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危及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历代政府都要严禁私盐了。

参考资料: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陈连庆:《魏晋以来盐铁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顾大风:《宋至清代杨州盐业市场繁荣的社会基础》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多时期都不允许私盐呢?

为什么古代不能贩卖私盐?不仅是古代,在前些年放宽食盐买卖之前,我国也是实行食盐国家专营的!各地的盐业公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么,为什么食盐要实行国家专营呢?原因很简单,食盐是战略性物资,别看盐是日常用品、并不起眼,但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盐!一旦盐的生产和买卖被私人垄断,不仅可以借此谋取暴利,如果被有心之人利用,还可能会威胁到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前些年,我国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对食盐的买卖逐渐放宽,但是也仅仅是在流通领域适当放宽,食盐的生产、销售基本上还是以国家为主导的。为什么?因为不能放!这并不是一笔经济账,而是实打实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想想前几年那场由网络谣言引发的“全国盐荒”闹剧便什么都明白了……

中国的盐铁国家专营始于汉武帝时期,最初桑弘羊提出盐由国家专营的建议时,的确不是出于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考虑,主要还是为了解决长期对匈奴用兵造成的财政赤字问题。盐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其成本实际上是非常低的,无论是沿海地区的海盐、还是四川的井盐等等,除了设备和人工的投入,近乎零成本。而盐又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是长期消耗品,人想要生存离不开盐。因此,盐的市场是极度庞大的,而且是长期需求!在汉武帝之前,盐的收益几乎都进了私人的腰包,拥有盐邑作为封地是贵族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著名的吴王刘濞就曾经在自己封地内煮海为盐,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刘濞敢于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盐的进项是他的重要资本和底气之一。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卫长公主,其汤沐邑当利便是重要的盐邑。可见,盐在汉朝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但是,这一切与国家无关,国家除了征收少量盐税,与盐相关的巨大利润全部进入了私人腰包。而桑弘羊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向汉武帝提出了盐铁国家专营的战略。自此,盐业的收入成了汉王朝重要的财政来源,为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对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除此之外,匈奴地处草原、荒漠地区,除了少量产盐区,并不是盐的主要产地。匈奴的盐有很大一部分要靠与汉王朝的边境贸易获得。在盐铁国家专营之前,商人们为了巨大利益,也顾不得国家利益了,与匈奴之间的食盐贸易屡禁不止。在实行盐铁国家专营之后,国家控制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匈奴再想从汉王朝获得盐这种战略资源,就必须经过汉王朝官方,等于是被汉王朝扼住了咽喉。否则,匈奴便只能依靠走私私盐,而这,正是历朝历代禁止民间贩卖私盐的重要原因所在!汉王朝的盐铁国家专营让后来的王朝看到了盐的战略性作用,后来的王朝虽然更迭不断,但是来自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一直存在,而盐成为了控制游牧政权的一把利器,加之盐业又可以作为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和稳定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资,后来的王朝自然也就都延续了汉王朝的这一国策。既然盐是作为战略物资存在的,国家打击贩卖私盐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安定繁荣,经济逐步腾飞,盐业收入已经不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也不再需要以盐这种物资来遏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盐的作用大为降低。因此,国家为了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适当放宽了对食盐流通领域的限制。但是,盐作为一种战略物资,依然对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国家在食盐的生产、销售领域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并没有彻底放手、也不能彻底放手!制造、贩卖私盐在现代依然是违法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