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剧本我都给你想好了,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然后朱棣来了之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几天后,朱允炆会莫名其妙地发一条公告,对外表示天下大事我实在担任不了,我的叔叔还年轻健壮,让给我的叔叔吧,再过不了几天,朱允文就会莫名其妙的死掉。
这个剧本是不是特别熟悉,这就是朱元璋用过的套路啊,朱元璋那个时候对付的就是小明王,而小明王最后死的可以说是非常惨了。
第1点:朱允炆当时的几种可能的行为要注意,当时朱棣已经把部队带入了南京城,整个南京都是自己的了,与其说南京是自己的了,倒不如说整个天下是自己的了。
所以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朱棣最希望的是什么?
最希望的是能够捉住朱允炆,不管朱允炆怎么样只要捉住他,那天下的大事就平了。
所以此时的朱允炆不管是死了还是活着,对于朱棣来说都无所谓。
是朱允炆要削藩把自己逼到了这一步,既然自己反抗了而且还成功了,那么朱棣就绝对不会给自己这个倒霉的外甥任何活着的机会。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朱棣攻入南京城的时候,整个人都激动的发抖,甚至恨不得立刻派领部队直接打入南京城去。
但是一个臣子提醒了他,不对,你本身就是境难,什么境难?
是清军策,你要先做个样子,然后再去城里面去,可就这么一会功夫就出事情了。
朱允炆不见了。
这一下子出了大问题,以至于朱棣后来派了一名一暗两条线满中国撒网,目的也就是为了知道朱允炆究竟在哪,究竟死没死。
传说当时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查找朱允炆的下落。
所以此时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最好的下场有2个:
第1个被活捉,不管是因为什么情况下被活捉的,哪怕在此次战争当中丢了胳膊少了腿,整个人神志不清了或者得了失心疯了,也都无所谓,能捉住就好。
第2种情况那就是死掉了,战争嘛死个人是很正常的,朱允炆稀里糊涂地死掉,对朱棣来说更好。
皇帝都死了,那天底下没有人当皇帝怎么行?群龙无首怎么办?让我来当皇帝吧。
但是朱允炆选择了第3种方式,他既没有死,也没有被朱棣活捉。
他逃跑了,跑到哪里去了朱棣不知道。
当然也有不少的历史解读创作者们曾经说过,朱棣大概率是知道朱允炆在哪的,尤其是在朱棣即将去世的时候。
但是知道之后也无所谓了,因为此时的江山已经稳固下来了。
关于这一点更多的是历史领域的爱好者们的揣测,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只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2点: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跑会怎么办?我们来做第2点预测,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跑,或者在逃跑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朱棣察觉出来活捉了,那此时大家觉得朱棣有可能直接一个头磕在地上,然后对朱允炆说:
咱们打了这几年的战争,你一点信任都没有,现在你身边有几个坏的臣子,我要把他们给做掉,做掉之后你继续当你的皇帝,我继续当我的王爷,大家觉得朱棣会这样做吗?
朱棣绝对不会这样做,如果朱棣真的这样做的话,那朱棣的下场会很惨,朱允炆杀不杀朱棣不知道,但朱棣身边的人必然会杀掉朱棣,为什么?
因为朱棣身边所有的臣子们都知道这是在造反,那他们为什么还敢造反?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相信朱棣,相信跟着朱棣更有前景。一旦朱棣当了皇帝,怎么着也得给自己封个侯加个薪吧。
这就相当于公司当中的管理层人员突然成为了老板,那这个管理层人员手下的人能被亏待吗?当然亏待不了。
可是现在这个管理层的人好不容易快要当老板了,突然往后退一步,说:我不当老板了,你继续当老板吧。
你觉得这个管理层人员的身边人会怎么去做?他们会第一时间按住朱棣,然后狠狠地教训他一顿,老子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给你打天下了,打到最后你反而给让出去了,你安的这是什么心?
所以对于朱棣来说,只要他率领部队反抗朝廷的那一刻,几乎就是无解。要么打败朱允炆,要么被朱允炆打败。
而跟着朱棣的那些士兵也都明白,要么被朝廷打败杀全家,要么打败朝廷,然后要钱有钱要银子有银子。
所以此时的朱棣既不可能认怂,也断然不会认怂,他会跟朱允炆据理力争,你这个皇帝不要当了,因为你不称职。
所以朱棣当皇帝是必然的。
只不过朱棣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状态当皇帝是我们需要推敲的。
就像之前一句话说得好,我给你体面你就会体面,我给你体面你不要体面,那你只能不体面地去拿这个体面。
大家是不是觉得上面这一句话是个绕口令,实则不然。
对于朱棣来说,你最好老老实实地把皇位让给我,让给我之后,你有一定概率能够活下去。
请注意朱棣说的是有一定概率而不是一定活下去,为什么?
因为只要朱允炆活一天,那朱棣这个皇帝的位子就坐得就不安心。
因为现在皇帝还活着呢,你怎么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当上皇帝呢?
那有人就说了,朱允炆活着是一个既定事实啊,既然是既定事实,那么朱棣也就没有办法做其他的文章了。
怎么没有办法?
那些臣子们24小时跟着朱允炆,朱棣也已经控制了南京城,南京城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往往就不会在其他人的预估范围之内了。
此时的朱允炆就如同案板上的鱼肉一样。
举个例子,朱棣对外宣称朱允炆继续当皇帝,自己只做一个大臣,再过上两三天,对外说朱允炆因为这件事情受了惊或者吃错东西坏了肚子,导致一命呜呼了,那些臣子们即便是反对或者有疑惑,好像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因为朱棣已经掌握了话语权,在这个时候原则上来说,朱棣说什么就是什么了,这些臣子们怎么就算怀疑又能怎么办呢?
毕竟此时掌握兵权的是朱棣,所以朱允炆自然不会活,只不过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死去是需要朱棣去考虑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在得知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并没有坐在龙椅上等着朱棣,而是着急忙慌地跑掉了。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件事情你能怪朱允炆吗?不能怪。你能怪朱棣吗?也不能怪。
要怪只能怪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毕竟在朱元璋时期,洪武四大案件把朝廷当中的能人该杀的都杀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宝贝儿子去世之后,朱元璋竟然鬼使神差的让自己的孙子来当皇帝,这是不符合规矩的。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朱棣都能忍,朱棣最不能忍的是朱允炆刚一上台就翻脸不认人,连自己这个叔叔都不认了,满世界开始削藩,削来削去最后削到了自己头上。
此时的朱棣只有两种选择,第1种选择交出所有的兵权,回到南京城当个王爷,或者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当个王爷,然后某一天可能惹到皇帝不开心,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
另一种可能就是起兵反抗,对于朱棣来说,后者或许会更好一些。
就这样朱棣稀里糊涂地率领了自己的部队开始反抗朱允炆。
反抗之后朱棣也吓坏了,他没有想到朱允炆这么菜鸡,随便地打一打,竟然把朱允炆打跑了,更重要的是朱玉文好像也没什么能耐和本事嘛,之前的那些想法完全就是多虑了。
当然不管朱棣怎么想,反正朱允炆的悲惨结局已经成为了定局,既然已经成为定局,那么再探讨朱允炆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朱棣肯定不会下达杀、逮捕朱允炆的命令。朱棣要继承大统,朱允炆是朱元璋明确指定的继承人,朱棣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因为朱允炆的政策违反太祖旧制,所以要帮他侄子清君侧。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待在金殿等着朱棣,无外乎两种结果:
一、朱棣以皇叔父的名义摄政,进而掌握朝权,待稳定政局以后,要么自己禅位,最后莫名其妙死在软禁之地;要么就是第二个高贵乡公曹髦,被朱棣手下杀掉。
二、朱棣在知道朱允炆在大殿端坐的情况下,暗示(事实上并不需要)某位大臣入宫觐见,请求皇帝出皇城慰问大军,此时应天城内一片混乱,随时随地都会有意外发生。朱允炆在出宫后,被乱匪行刺。朱棣进而顺理成章的为侄子报仇,然后在大臣的劝进声中,开启永乐王朝。
朱允炆在金陵城破的刹那间,有若干选项:一、投降祈生;二、自持身份,拒绝投降,最后被乱兵杀害;三、端坐殿上,静候处理;四、逃跑。前三个选项,不论哪一个最后都免不了被朱棣找理由除掉。唯独这最后一个逃跑,让朱棣在龙椅上一直不安稳。
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当朱棣包围皇宫的那一刻起,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已经成为必然,就算他不逃跑,坐在龙椅上等待朱棣破皇宫而入,与朱棣面对面对峙,也是必死无疑,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逼迫朱棣造反朱棣虽然从建文帝当上太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反心,但是却没有反的胆子,毕竟自己的实力与朝廷的实力相差太大,简直就是老虎与老鼠之间的差别,想要以北平一城之力抗衡朝廷,那无异于找死。
可是在建文元年一月开始,朱棣就有了找死的心,因为建文帝对藩王下手了。第一个被削的藩王是周王,第二个被削的藩王是代王,第三个被削的藩王是岷王,第四个被削的藩王是湘王,第五个被削的藩王是齐王。
这五个王,除湘王自焚而死之外,其他的四位无一例外全部变为庶民。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藩王变为庶民,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忍受的落差,朱棣也一样。
事实上,朱棣不一定有变为庶民的机会,其他被削的藩王从未得罪过建文帝,而他在建文帝当太子期间,曾不顾大小之别,用手拍建文帝的后背。除此之外,在建文帝当皇帝期间,他曾经走建文帝才能走的路,站在大殿之上不拜建文帝。
没得罪过建文帝的藩王被削成庶民,他得罪过建文帝,有很大的可能连庶民都当不成,迎接他的结局,必将是囚禁。朱棣原本就想造反,但是却不敢,现如今建文帝逼着他造反,他只能奋力一搏,举起“清君侧”的造反大旗,发动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死法从朱棣进入南京的第一件事是祭拜朱元璋(意义在于报告朱元璋,清君侧成功),第二件事才是包围皇宫,逼迫建文帝自己写下退位诏书来看,说明他是一个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人。
虽然他造反是事实,但是他造反打的旗号一直是“清君侧”,现如今清君侧成功,总不能不向朱元璋报告吧。
倘若建文帝不逃跑,无异于只有一种结局,死于战乱。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朱棣进入皇宫,以保卫建文帝的名义,押送靖文帝出皇宫,但是在没有出皇宫的时候,命令手下给建文帝一刀,这样就能够制造出一个皇帝死于混乱的结局。
朱棣进入皇宫的时候,太监、宫女、后妃等等皇宫中的一切人物,为了逃命肯定会乱成一团,对外宣称建文帝是死于混乱,虽然有的明白人不信,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会相信,毕竟是官方所说的话,再加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朱棣就不会将建文帝囚禁吗?可以肯定,建文帝绝对会死在皇宫,不会死在别的地方。建文帝不比他的弟弟,他的弟弟不是皇帝,而建文帝是皇帝,朱棣怎么敢囚禁皇帝。
虽然事实上他敢,但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不敢。
建文帝当时到底有没有逃出皇宫?《明实录》记载,建文帝已经死于大火,但事实上,建文帝有很大的可能并没有死于大火,而是逃出了皇宫。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明实录》
第一、朱棣在埋葬建文帝的时候,用的是天子的礼仪埋葬。按道理来说,墓的规格应该是非常宏大才对,但奇怪的是,到明朝末年,人们已经找不到建文帝的墓在哪里。这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负责扫墓的人知道墓中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所以并不在意,而皇帝也不在意,所以造成了找不到墓的结果。
第二、建文帝总共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叫做文奎,第二个儿子叫做文圭。文圭被朱棣囚禁,一直囚禁到明英宗年间,才被明英宗释放出来。不到五岁被囚禁,被释放出来时已经五十七岁,连猪、狗、牛、羊都不会认,话都不会说,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而他的哥哥文奎,之所以没有被朱棣囚禁,不是因为朱棣大发慈悲,而是因为朱棣根本就没有找到他。你说奇怪不奇怪?当时的文奎年仅七岁,七岁的孩童有自杀的想法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逃到了宫外。
既然文奎逃到宫外,那么建文帝自然也能够逃到宫外。
第三、朱棣曾经跟左右的人说过,他在宫中一直找不到建文帝使用的那个玉玺,这个玉玺很有可能在建文帝自焚的时候烧坏了。这句话是记录在《明实录》当中的,而《明实录》是由朱棣的子孙负责著作的。
这句不经意的话,却透露出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如果说建文帝带着玉玺自焚,玉玺不是人,肯定烧不坏,再怎么烧也会存留下来。再者说了,建文帝自焚,没有必要带着玉玺吧。
很有可能建文帝带着玉玺逃跑到了宫外,他说他是皇帝,可能没有人会信,但是他如果带着皇帝的玉玺,说他是皇帝,那么别人肯定会信。
第四、永乐年间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在浦江义门郑氏家中。
如果说建文帝果真是死于大火,那么朱棣完全不必要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然而事实是朱棣不但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而且还特别认真的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亲自派人到郑氏的家中搜查。
后来什么都搜查不出来,还发了一场大火,将那个诬告的人直接处死。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棣本人认为建文帝没有死。
第五、胡濙是负责寻找建文帝的,在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深夜,当时的朱棣正在征途中睡觉,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胡濙将朱棣吵醒,两个人一直谈了将近半夜的话。
至于两个人到底谈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毕竟当时在场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没有第三个人,但可以肯定,胡濙百分百找到了建文帝,如果没有找到,他是绝对不敢回来向朱棣复命的。
要知道,到永乐二十一年,他已经找建文帝找了二十年,连他的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回来为他的母亲守孝,而是一直奔波在外,因为他明白,自从他接受朱棣寻找建文帝的这一道命令开始,就注定了他必须要找到建文帝,就算找到死。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他就不可能忽悠朱棣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依靠朱棣的习性,你如果单单只凭一张嘴,就想说服朱棣,说你找到了建文帝,朱棣肯定不会相信。要想让朱棣相信,第一、要有只有建文帝与朱棣两人知道的事情;第二要有信物。
胡濙当时肯定这两样都有,要不然朱棣当时就把他斩了。
有传闻,建文帝曾经到过云南武定狮子山,在这座山的寺庙当中有一座建文帝的雕像;有传闻,建文帝曾经到过龙兴古镇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一名正是来自于建文帝的到来;有传闻,建文帝曾经到过重庆瓷器口宝轮寺,因为建文帝的到来,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
民间关于建文帝的传闻数不胜数,甚至在武昌一带有一支姓“让”的人,声称是建文帝的后代,还拿出《让氏家谱》以供证明。之所以姓让不姓朱,是因为建文帝改名“让銮”,所以后代一直姓让。
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大火,而是逃到宫外的这种说法承认的人有很多,以至于在修《明史》的时候,纷争不断,到后来留下了一句“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相当于间接表示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大火。
结语
建文帝的失败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建文帝早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向朱元璋说明藩王的危害,外敌藩王可以解决,但是藩王有了异心那该怎么办?可是朱元璋太过信任自己的儿子,不拿建文帝的话当一回事,以至于靖难之役的发生。
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朱棣打进北京城的时候,如果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笑眯眯地看着朱棣打进去。那么朱棣将怎么安置朱永文呢?他敢不敢杀掉朱允炆呢?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历史并没有这种情况如期发生。但假如真的发生了,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
我认为,朱棣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如果真的还坐在龙椅上,朱棣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不敢杀朱允炆的。
朱棣为什么不敢杀朱允炆呢?
因为朱允炆是皇帝。这一点,朱棣是不敢否定的。如果他否定了这一点,那也就意味着他否定了他的父亲朱元璋。因为朱允炆的皇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给他的,而不是他私自夺取的。无论如何?朱棣不敢否定这一点。
如果朱允炆这个皇帝没有问题,朱棣要是敢杀朱允炆,那就是一种以下犯上弑君作乱的做法。显然,朱棣是不敢弑君的,这在古代是一种大罪,是会被史官记录在反面教材里的。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崔杼弑君”的故事,已经准确而又生动地表明了古人的观点。一个人大臣无论有多么大的理由,一个君王无论多么昏庸,这个大臣都是不敢杀君王的,杀了君王,就是一种大罪,就必须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说,假如朱允炆坐在龙椅上,朱棣根本就不敢杀他。
既然朱棣不敢杀朱允炆,那么,当初他是用什么理由,来表明他造反的正当性的呢?
他的理由是,朱允炆身边出现了奸臣,他要进京清君侧。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身在外地的藩王进京清君侧,这是有历史传统的,也是有正当性的,没人会觉得这个做法不对。
再一点,当年朱元璋老人家在《皇明祖训》里,也做过这样的记载。他也说了,如果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藩王是有权进京帮助皇帝诛灭这些奸臣的。这是朱元璋当年为了保住老朱家的江山不变色,做的一项保险措施。朱棣正是严格执行朱元璋老祖宗这项命令的。
所以,当朱棣打进京城,而朱允炆还安安稳稳地坐在皇位上的时候,朱棣确实非常的麻烦。他肯定不敢杀朱允炆。不敢杀朱永文,他还必须把朱允炆捧起来,让朱永文继续当皇帝。同时,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他在“清君侧”行动结束以后,就必须立刻返回藩王,继续当他的藩王。
但我们知道,朱棣肯定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一方面,因为朱棣本来就想当皇帝。如果杀掉几个所谓的“奸臣”后他就回藩国了,那么朱棣不就白忙活了一场吗?另一方面,朱棣也不可能真的就回来。因为如果他真的从京城回到地方上,那也就意味着,朱允炆对他的反攻就开始了。接下来,朱允炆可能会重振旗鼓,追杀朱棣。他会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清君侧”,都是朱棣犯上作乱。对于犯上作乱的朱棣,必须要杀掉他。
总之,朱棣怎么做,都是个麻烦事。
所幸的是,朱允炆并没有坐在皇位上,而是自焚了。或者按照有些历史研究者猜测的那样,朱允炆逃走了。
朱允炆没有坐在龙椅上,给予了朱棣极大的方便,让朱棣从容不迫地坐龙椅。朱棣为什么这时候可以坐龙椅呢?因为朱允炆已经不在了,朱允炆的太子也被烧死了。显然,皇位就在老朱家选。最好的办法,就是朱棣当皇帝。
不过,这件事,其实我们是应该反过来想一想的。朱允炆真的是自焚或者逃走了吗?可不可能是朱棣动了一些手脚。也就是说,是不是朱棣暗中把朱允炆杀掉,然后谎称是朱允炆自己干的呢?
我们必须注意到,朱棣并不是在强攻下打进北京城的,而是在谷王和李景隆这两个人的帮助,朱棣才进去的。这两个人本来和朱允炆是很亲近的人,他们要想害朱允炆,其实是非常容易的。那么,会不会是这两个人提早杀掉了朱允炆,然后再点火烧了皇宫,假装是朱允炆自杀,从而给朱棣打进皇宫,留下操作空间呢?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相关的历史根据。但是这种猜测,现在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反过来,如果朱棣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还活着,朱棣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他首先要以安全为由,想办法留在北京城不回去。然后,他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朱允炆“暴毙”,接着他才当皇帝。只是这样做,朱棣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权臣奸臣,而且新的矛盾会引发天下新的不满。那样的话,朱棣就不容易坐稳江山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题目意义重大!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个小盒子,救命符,朱允炆曰,我的叔叔反我杀我怎么办,朱元璋曰,万不得已,宫中放火,转身就跑,以题目来说,坐在龙椅等朱棣那不是傻帽一个,死路一条,如果题目成立朱棣最有可能,保卫皇城,派亲信心腹,逼迫朱允炆自杀,经典的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做皇帝了,感觉应该是这样……
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可能朱允炆本来就没逃跑就是在龙椅等着朱棣,因为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才起兵。朱棣看到朱允炆后想着如果留着他自己就当不了皇帝,杀了他又得了个弑君的罪名,这时就想到杀朱允炆烧了他的尸体,因破宫时有具烧的面目全非的尸体,然后编出朱允炆已经跑了的谎言,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寻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