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跳广场舞的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呢?
扛过录音机,穿过喇叭裤的我跟你说,我还奋斗在工作第一线,还没时间跳广场舞。
如果找一个那个时代的代表,那就是燕舞录音机广告,一个摩登青年,抱着吉他,听着双喇叭,跳着迪斯科,唱起“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这个广告是1986年录制的,那时候双卡录音机在手,比现在的iPhone 8还有面子,喇叭裤、格衬衫不系扣子,把衣襟在腰带上边打个结,带上蛤蟆镜,烫个爆炸头,走在大街上,那感觉绝对非主流。
算一算就知道了,能够有录音机,并能穿着喇叭裤在大街上晃,一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距离现在大概三十年多一点,现在年龄一般都不到五十岁,大多还在奋斗的第一线,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还是有点差距的,现在跳广场舞的主力军一般是六十岁上下的人,至少还有十年的差距。
广场舞大妈应该是文革中的红小兵一代,可能跳过忠字舞,穿喇叭裤的跳的可是迪斯科,差距很大的,根本不属于同一类人。
现在跳广场舞的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呢?
广场舞是上世纪全民参与的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运动的遗迹留存。现在各个群体领舞者组织者都是那个时期工矿企业,单位街道的文艺积极分子。跟风跳舞者有普通企业退休人员,撤迁进城的菜农,进城务工人员,普通市民等。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素养较高的人较少涉足此间。
现在跳广场舞的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呢?
青年男子烫个像日本电影《追捕》警长发型,穿着大喇叭库,拎着双喇叭收录机,在街头招摇,此情此景应是八十年代初,打扮时髦的小青年现在年龄应当在60岁以下,时髦青年人数当时并不多,多数人当年还是规规矩矩的学生和上班族。跳广场舞的多是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年龄在55岁到70岁之间,小部分人可能是当年时髦小青年,属于八十年代时髦青年并不多。晚上在哈尔滨市街头跳广场舞的多数是50多岁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男子人数不多。我们单位八十年代时髦男青年,或者晚上在街头散步,或者在小区附近广场空地扎堆聊天,还有的人窝在家里看电视,跳广场舞的男子极少,他们的老婆做完家务活,有的单独出门下楼跳广场舞,有的结伴散步。我们小区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还是比较注意邻里关系,音响尽量不扰民,晚上七点半熄灯散伙,暂时没听说扰民纠纷。
饭后出门下楼做些适当运动,活血舒筋,有利于百姓身体健康。如果在小区广场跳广场舞,控制伴舞音量和跳舞时间,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和学习,绝大多数居民还是理解的,不会反对干涉的。现在有些人跳广场舞,只图自己兴奋快乐,不管他人休息学习,轰鸣的音响让周围居民愤怒不已,有的居民放狗驱散,北京有一个居民被广场舞噪声吵闹得心烦意燥,铤而走险开枪驱散人群。一场群众业余活动名声被败坏,不是旁观者造谣污蔑,而是部分参加活动的人员,目中无人,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损害其他人合法权益,导致运动走向灭亡。
本人愿意回答社会问题,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如果您认为我回答的有道理,请给我点个赞,欢迎评论与互动。
现在跳广场舞的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呢?
年龄仇視不好吧。90后…00后想过没有。你们现在享受的房子。车子。只管生。不管养。都是当年这些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的这群人给你们挣来的。反正我是知道。大家毕业工作好。但没有你们仇恨的这群人…我的生活将会一踏糊涂。
现在跳广场舞的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老爹在我们街上开了个理发店,吹烫剪染。我家买了个录音机放在店里。我的小叔18岁,他当年真的是穿着高跟布鞋,喇叭裤,烫着头发,提着录音机,他的身后跟了一串一串的同龄小青年。我的小叔还在家里绑了沙袋,买的手套,那时看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我的小叔就在沙袋上练拳击。练武术。现在,我的小叔和他的同龄人都没有跳广场舞。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还在为家庭操劳。
现在跳广场舞的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呢?
这两天,朋友圈热传一张配有一组文字的图片,文字的内容是:“30年前,一帮年轻人穿着喇叭裤,带着录音机,在大街上唱歌跳舞,不顾老年人的感受。30年后一帮老年人,每天晚上在公园大街上唱歌跳舞,不顾年轻人的感受,思来想去还特么是一般原班人马!”看了这段文字,说句心里话,确实有那么一点道理,甚至可以说很有趣的道理,非常值得我们深究。
30年之前,正直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一群朝气蓬勃、思想前卫的年轻人,赶时髦、赶潮流,这才有了国外进口的双卡录音机、喇叭裤什么的?那不仅仅是人们对国外时髦潮流的追逐,更是中国人或者说中国年轻一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不仅要追求新奇,更要追求他们心里的美。文中说到“不顾老年人的感受”,那个时候的老年人在干什么?恐怕他们的生活是单调而单调的,电视里边没几个“台”,看电影的条件也大都不是非常具备,看书、劳动、下海,或许是那个时候年龄稍大的人最多做的事情。在那个时候中老年人看来,挣钱攒钱买电器恐怕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吧。一个双卡录音机恐怕都要攒一段时间的钱才能买得起,否则当年的“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起舞”不至于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广告词。
30年之后,的确可能还是这群人,他们在年老之后,退休之后,可能没有什么羁绊和牵挂,更没有要买电器、买房子的忧虑,他们追求健康生活,所以到广场上去跳广场舞。如果纵向去看,这些当年穿着喇叭裤跳舞的年轻人,的确有人在广场上跳广场舞,但是从追求时髦、追求美好生活的年轻人,变成近似“老态龙钟”的老年人在跳舞,这不正是中国30年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结果吗?和30年前的老年人相比,今天的老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变了,方式变了,但是作为中国人,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没有变。反观今天的年轻人,30年之前他们没有更好的娱乐方式,只好“穿着喇叭裤抱着录音机上街跳舞”,而今天的年轻人,类似的活动恐怕都会在歌厅、酒吧进行了吧。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硬件升级”,让我们再也找不到大街上跳舞的青年了。除了唱歌跳舞,其实今天的年轻人还有更多娱乐的方式,电子游戏,看电影、体育比赛甚至旅行等等,更加多元化的生活追求很难让今天的年轻人集中起来干他们前辈那些穿喇叭裤、抱双卡录音机跳舞的举动了。
其实仔细想想,不管当年穿着喇叭裤跳舞,还是今天跳广场舞,中国人的娱乐方式在“消费升级”之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一丝也没有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