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换一个问句其实也是一样的意思,哪一个朝代的国史最接近真实?经得起佐证与推敲?

历代都会修史,但都修的是前朝历史,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意识上的贬损前朝,目的很明显,证明自己替代前朝的合理性。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含义深远,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这些,自汉代以来,史官受到统治者的影响,大部分本朝历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汉代以前统治者是不能干预史官记载的,史笔如椽只能在春秋时候还能基本实现。

历史记载虽然被蓄意加工,但基本事实差距还是不大的,主要是观点和评价,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对外用兵,本朝就是开疆扩土,前朝亡国之君就是穷兵黩武。当然添油加醋也是常见手法。比如王莽的谦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装出来的,他在被打压,前途一片黑暗时任然坚守原则,自己的儿子打死了一个奴婢,王莽竟然让他抵命。儿子被迫自杀。试问有这样装的吗?但他是亡国之君,那对不起,你的所有谦卑礼贤下士都成了假的。而且定成铁案。

后世写前代历史不可能非常可观,这是明摆着的事,我只是个历史爱好者,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相对来说《宋史》《辽史》《金史》被主观改动的痕迹最轻,不过因为时间过长,资料不够完备《辽史》记录的有些混乱,可信程度较低,但这个不是修史的人故意所为,属于条件限制,《金史》应该是最好的,其次为《宋史》

真实性最低的应该是《隋书》《明史》《清史稿》杨广被黑成什么样我就不多说了,明史被满清修改的一塌糊涂,袁可立可是明代晚期的大神级人物,他给后劲造成的麻烦比袁崇焕不小,清朝人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在修《明史》中没有给他立传,同样命运的还有刘爱塔。庚午之变血洗榛子镇,韩氏一门忠烈,死于抗清战争中十几人,可他们竟然记载榛子镇降。战争杀戮的事情都给淹没了。《清史稿》情况比较特殊,他是民国是编纂的,但因为大清国大兴文字狱,对于不利大清的东西都给毁完了,所以《清史稿》中的遗漏和错误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典型的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史实的缺失。

有些历史也不完全是后世抹黑,不知不觉美化前朝的事也有发生,原因是很多时候后世修史需要前朝的记载,如果前朝持续时间较长,那些自我美化并经过长时间的固话的内容也会被后世史官采信。历史很复杂,作用也不同,有人看历史就是想知道历史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可历史并不是记录工具,而是具有很明显教化作用的工具,是本朝维护自己统治合法性的最好教育材料,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想了解历史背后的真相,必须要用脑分析理解才能窥探一二。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说什么正史被官方有意篡改,那么,至少我们还有篡改的资料。而且,任何一本官方正史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这就不好比较了。

但是,二十四史里前四史都是个人编纂的,后面二十本是官修史料,我们着重看看后面二十本哪一本最不靠谱。

我个人觉得是《辽史》,别的还可以商榷,《辽史》成书本身就非常曲折。公元1261年,就有官员建议修辽史了,元至正三年六月才开始编修,第二年第二年三月份编成。大约是1343年到1344年样子。而辽代灭亡在1125年(不算西辽政权),两百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而1261到1343年之间,元代人一直争论宋、辽、金的正朔问题,就这样争论了那么久。最后定论是三国各为正统,要不然恐怕《辽史》要么继续耽误,要么直接胎死腹中。

仅仅花了一年时间,这部《辽史》怎么样呢?我们先看看史料来源,辽代本身修史制度不健全,这一点在于,辽代有一定汉化程度,但有些具体内容还是简单模仿。

元代人主要依靠的史料是但是辽代有一部书《皇朝实录》和后来又有金朝人陈大任《辽史》。这两部书就成为元代《辽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那么,《辽史》质量如何呢?清代人钱大昕、赵翼、顾炎武等人对此书多有批评。

这部书缺陷在哪呢?

1.存在疏漏和错误。

比如说对于国号更改的错误,再比如耶律阿保机早年由契丹部落到称帝的历史,记载不够详细。这似乎不能怪元代人,毕竟他们本身修史也就缺乏史料支撑。

2.篇幅简略,内容重复。

《金史》(将近120年历史)136卷,文字几乎是《辽史》一倍。《宋史》(两宋也是三百年左右的历史)496卷,文字近乎《辽史》十倍。《辽史》仅有116卷,每卷文字少的可怜。而辽代记载的是近300年历史(因为算上了西辽政权),辽代地域也是极为广阔。(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这么少的文字真是可怜,更何况里面还有很多,很多重复的文字。(百官制和食货制内容基本上从其他部分就能找到。)

3.既然不好,我们换一本当史料如何?

记录辽代一个朝代史料的仅有《辽史》和《契丹国志》(这是二手史料,价值次一点,而且很多都是宋人听的传闻,价值不高)。系统的研究和学习辽代历史还是必须依靠《辽史》,也就是这部书有不可替代性。

反观,看看也被诟病的《元史》,虽然也是速成,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朱元璋手下修史的人参考的是元代宫廷官方资料,史料丰富准确。修的快,也不大会有篡改。反而有一定价值。

所以,这样看《辽史》跟其他史料没法比,修史开始的太晚,修的太快(主要是没资料,所以写的快吧),辽代自身史料保存也不好。被辽代灭亡,而认真给他修史的却是元代。宋代投降的元朝,官方档案和资料都被继承了,所以,《宋史》是24史里面资料最丰富的,字数最多的。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明史》真实性最低。

毛主席说,读《明史》最生气。因为这部史书记载的明朝,从开国皇帝到末代皇帝,竟读不出历代史书中所蕴籍的酣畅淋漓的英雄气概、家国情怀和雄韬伟略,而对历代帝王残酷、暴虐、昏庸的总体感受更强烈。

但是,这些年来从国外传回国内的《天工开物》、《永乐大典》残卷以及郑和下西洋等史料,让国人越来越清楚当时明朝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了解当时清朝愚民防汉政策,才让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明史》的真实性。

如在思想上打破对中国治史传统认识的限制再读《明史》,则不需要专业知识,仅依靠常识就能发现不少自相矛盾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春秋笔法,为圣人讳的问题,根夲是主次颠倒、淆乱是非的大问题。

《明史》是高级黑的典范。因为满清少数人统治中国的特殊性,所以著《明史》的目的背离了中国著史传统,不是记叙先祖功业,反而是让国人、特别是读书人忘记明史,抛弃明史,所以可信度低。比如《明史》不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成就、资料,反而称下西洋是为寻建文帝下落和夸耀国力,借《明史》中立传的大臣之口,斥下西洋“劳民伤财”,下西洋的珍贵资料视为祸害“当付之一炬”。这多么荒唐。这样的例子很多。

就像《红楼梦》里说的那样,“真事隐,假事存”。凡是明朝真正激励人心的英雄事迹,总是轻略带过甚至直接隐没,而屠杀功臣、残杀靖难名臣以及反抗宦官的文人事迹、儒家文臣言行却记得格外详细、生动、传神,以致主次颠倒、是非不分。

为了麻痹人民,《明史》偏在帝夲纪总结中谈太祖、成祖等“聪明神武、远迈汉唐”等等光彩门面话,却在书中找不到有力支撑此门面话的史实内容,反倒在列、志中夹各种黑料,让人读来气短。

《明史》是仅见的突破中国著史传统的史书。整整编了97年,在中国三代人的国家记忆基夲消失后,于乾隆年才刊定出版,而书成后最宝贵的明史原始档案《明实录》被付之一炬,这是历朝修史从没干过的背祖欺祖之事。

至今《明实录》仅有不完全的抄夲,且主要在台湾遗存。毛主席没有读到真正的明史,怎不生气!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明史》是清朝御用文人修撰并经清朝帝王增删篡改后形成的,其可信度可想而知。清廷作为《明史》的修订者,自然不会像《明季稗史汇编》那样记录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和嘉定屠城的野蛮残暴行径,他们尽可能地粉饰自己不光彩的历史,抬高自己,贬低别人。鲁迅先生有感于清朝对历史文化典籍的狂暴焚毁和肆意篡改,犀利地指出:“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治’,却真是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可见,清朝的文化专制已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比如,“万历新政”的设计和领导者张居正是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上任的时候,国库七百两的银子亏空,他死的时候,国库有一千三百万两银子,和乾隆最盛时期比较,国力也只相当于张居正执政时期的三分之二。”亲历当时改革的明代人,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评价,如“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的思想家李贽称张居正为“宰相之杰”,更有说服力的是,因夺情事件被张居正打断双腿的著名清流邹元标竟然建议崇祯帝给张居正平反昭雪。而《明史》对张居易的评价却不高。在文化专制下,编纂者不敢不顾及帝王个人的好恶,不敢不讲“政治”,否则,后果是严重的。须知,徐骏的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认为讥讪悖乱之言,斩立决。徐述夔的诗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被认为是“显有去本朝兴明朝之意”,徐述夔父子被开棺戮尸,其孙徐食田及为该书作跋和校订者被处斩。面对如此严酷的文字狱,文人岂能不提心吊胆,曲意行事?谁还敢违拗圣意。正如龚自珍慨叹那样,文化人只能“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如果要问哪本官修史书最不可信,也许很多人会马上跳出“明史”两个字。这个争议也是在清粉与明粉之间争执的焦点,比地图争议吵得还凶。《明史》相比其他国史更不可信的地方在于,其他国史大多是篡改细节但不会改较大事件的基本事实,而《明史》则是一些较大的事件都可以篡改,而且背后修史还有很复杂的情况。

  《明史》抹黑、颠覆为哪般

  《明史》记载一,郑成功是杀死鲁王朱以海的凶手,过程还描绘得有板有眼,说是沉入大海淹死。但实际情况是,鲁王朱以海死于公元1662年12月23日,郑成功死于公元1662年6月23日——试问郑成功是怎么复活的,然后去溺死鲁王朱以海,再然后又重新返回目的躺下的?这太科幻了,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是修史的人故意抹黑郑功成,分化反清复明势力的。

  《明史》记载二,张献忠屠川,数目有六万万之多。六万万,即六亿,终其一明巅峰人口二亿多,终其一清人口也才四亿多,公元2020年四川人口还远远没达到九千万——试问一个小小的四川是怎么在明末能生出这么百姓?很显然,这也是在故意夸大的数字,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抹黑张献忠(虽然他可能真的杀了不少人)。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明史》作为清人修的官史,不可避免地站在当权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极尽可能地污蔑反对者。本来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这么夸张地留下漏洞,就有点可笑了。真不知道是史官为了巴结清朝统治者特地犯糊涂,还是正直的史官为了让后人能分辨出真伪以超出常理的记载故意为之。

  当然了,对明世宗朱厚熜“中材之主”的高评价,对明光宗朱常洛仅在位一个月就“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莫名其妙地颠覆事实,也着实令人费解。不过还有比这个更费解的,接着往下看。

  《明史》中最无语且无奈的争议

  真实历史中的明太祖朱元璋确实为了巩固皇权杀了很多开国功臣,当中也确实有不少冤假错案,牵连着众多。但是,到了清人修史的时候,很多小九九就埋下了。

  “洪武四大案”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据说被诛杀的人数有十几万。“胡惟庸案”据说是贡献了三万人头,其出处据说是《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即《奸臣传》,里面是这么描述来着:

  “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别小看这短短几个字的句子,却蕴藏着乾坤。如果你断句是“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那就是现在大部分史学家认为的被杀头的有三万多人;但如果你断句是“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那就意味着被杀头、被流放、贬为奴隶、被判监禁的一共有三万多人——换言之被杀头的没有三万多,你细品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如果你一再坚持全部涉案的三万人都被杀了,那你可以再翻开《太祖本纪》读一读: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赦胡惟庸、蓝玉余党。”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是三万人杀头,后来又怎么出个赦免的?

其实无数的史料都可以佐证,朱元璋虽然狠心,但还没到株连九族那种滥杀无辜的地步。而事实上,整个封建历史,严格意义上的株连九族的例子都很少。很多史料包括明初的许许多多名人的墓志铭,都有讲到一般情况下大案杀的都是涉案的主犯的直系男性亲属,但不包括未成年的男性亲属;而女眷跟唐朝类似基本都是罚作奴隶或者流放,并不在诛杀范围内,这些都极大限制了杀头人数。

  未成年男性跟女眷不在诛杀范围内,如果要硬凑三万人,那必须是从跟胡惟庸有关联的各级官员中抓捕——可是明初之前是元末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朱元璋的朝廷班底有那么多官员可供杀头吗?

  所以我说,就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导致后世史学家坚定地站在黑朱元璋这一派边上。即便你再无语,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因为一来朱元璋确实杀了很多人,二来这断句就是有争议,三来很多关键数字的史料经历战火、修《四库全书》毁籍以及文字狱的缘故,统统不见了,最终留给大家的只有无奈。

  《明史》背后隐匿的战争

  不过尽管存在以上谬误与争议,我还是得告诉你《明史》是一部优秀的史书,除了这些有问题的部分,其他还是值得一读的,是有价值的。但是之所以有价值,也是背后一批有名字的“无名”英雄努力的结果。

  《明史》修史的时间很长,清初顺治时期就开始了,但一直拖到康熙解决了三藩问题才真正大规模动工。汉臣张廷玉就是其中的主持者,里面很多史官都是他选取的。这里面既有清朝一建立就马上参加科举的文人,也有一部分反清复明或者有这种思想倾向的学者。前者想必是会极力讨好清朝统治者,后者则会尽力维护明朝的形象,或者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比如黄宗羲的弟子万斯同、儿子黄百家,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等等都有参与进去,我认为他们是代表着这一类人群的意志。

  同时我也认为这类学者并不得势,他们的意见肯定不能在史官队伍中占主导地位。当想讨好清朝统治者的文人要抹黑明朝的时候,他们会据理力争,但意见往往会驳回,或者发到主持者张廷玉那里审议。如果你是张廷玉,你会怎么做呢?我认为他如果既想保住乌纱帽,又不想失了汉人的心,一定会采取曲笔来描述这些历史——至于后人能不能领悟出来,就靠后人自己的悟性了。

  所以我认为《明史》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大部分可信,但也存在部分抹黑、篡改的地方,这些改动要比其他国史离谱得多。但话又说回来,这其实又是这两拨史官暗自较劲,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无从考究。统治者想让庶民知道的,千百年后就是历史,国之正史!

成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总是正义的一方,至少史书总是这样写的。修故史,书今史,不外乎贬低旧朝,美化今朝,粉饰自己,摸黑敌人,谁胜利了,谁就有这个书写的机会。所以,在读历史的时候,要把自己融入当时的大环境,才能够得出接近真实的史实。当然,那些不能影响到统治阶级利益的记载,多半是真实的。因此很多时候,一些野史更符合历史的事实,所以深研史者多喜欢与野史对比来观正书。一般人,只看正史足矣,它就是国之历史,不变的历史,大方向是不会错的。

统治者修史的目的不外乎给自己的统治正名,凸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为的是万民归心,这是历朝历代惯用的手段,不足为怪。至于哪个朝代的真实性最低,实难考证,只能脑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