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出来?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取缔繁体字?

现在能看懂会写繁体字的人不多,有点传承断代的感觉?新中国建立之后出于什么原因舍繁造简?

本人是反对简化字的,原因很简单,汉字是表意的,字形本身和字意相关联。所以很多繁体字看似结构复杂,但很容易理解记忆,简化后书写简单了,但因为字形与字意、字音之间的关联性降低了,反倒更容易忘记,这是其一。

第二就是文化断代,自己民族的文字自己看不懂,使很多的古籍无法正常阅读,这个也是简化字带来的另一大弊端。

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出来?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取缔繁体字?

答 | 江隐龙

面对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强调两个事实:一、汉字简化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并不是当下中国“无中生有”提出的文字改革方案。二、汉字简化和汉字拉丁化、废除汉字完全不是一回事。

汉字的繁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很多人说汉字虽然繁复,但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大量字母文字(比如英文)才能表达出的意思——持这种说法的朋友可能只看到了两种文字的长度,而没有关注两条文字的密度。比如说“你是谁”,英文中说“Who are you”,诚然汉字的长度要短,但哪种文字书写起来更忙可以说是显而易见了。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觉得汉字繁复了,整个汉字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汉字简化史。汉字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楷行草四体,无一例外遵从着由繁到简的规则;而字形本身也出现了简化的倾向。就比如说“實”字,早在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就已经写成了“实”;比如说“爲”字,早在唐朝怀素《自叙帖》中就已经写成了“为”。欧阳询与颜真卿笔下的“亂”都是“乱”,你不能说智永、怀素、欧阳询、颜真卿就是富有先见性,而现在的汉字简化运动就是开倒车吧?

文字的第一要务是方便使用,美学意义一定是要向实用性让步的。清末因为种种原因,大批新知识分子主张简化甚至废除汉字,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两个口号是一回事,对简化汉字有了排斥。其实汉字简化本身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制汉字也有对汉字的简化,并不代表当时的日本人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对汉字进行了两次简化,我们用的是一简字,70年代还有一套二简字,因为过于激进,既摒弃了汉字传统之美又不利用使用,所以在1986年被废止了。这说明中国人并不是一定要追求简化,而是在传承汉字的基础之上用心简化,我们当下用的汉字也凝聚着清末以来众大师的心血,怎么能说是抛弃传统文化呢?

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出来?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取缔繁体字?

关于汉字简化,其实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

因为汉字的发展演变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过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今普遍使用的楷书,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从历史上看,变化是常态,不变化的情况倒是从来也没有过。

推行简体字,主要原因是:简体字更加容易学,容易记,容易用。

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

简体字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

简体字更有利于普及推广。

简体字使用者与简繁使用者之间互相交流并没有什么障碍。

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出来?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取缔繁体字?

简体字更容易书写和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辞海的缩印本,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

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出来?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取缔繁体字?

当时推行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的动机之一(或者说主要动机)是针对文盲多(80_90%)的实际,试图让汉字好学好认,减少文盲。80年代再次对汉字简化的时候,文盲率已经只有百分之几了,所以就没有必要了。

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出来?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取缔繁体字?

汉字是象形视觉文字,繁也罢简也罢,关键是要对文化传承其积极正面的作用。简体化的进城也不是近几十年的事,而是已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几乎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就出现了的。简体化是必然,但不能过度,不然让人莫名其妙或一筹莫展那也就与文字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了。孔乙己说的回字有四种写法,虽然确实是有,但是那算得了什么好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