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不知道和珅,诸葛亮算不算……

权倾朝野不难,忠心耿耿的也有不少,但不被猜疑的就难了,作为统治者,第一要务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被别人占了。所以统治者都奉行一条原则,不相信表象【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任何人都不可信,要假定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顶替自己,唯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让手下的人有代替自己的实力。在国家内外压力都不高的情况下都是这么做的。一旦压力过高,过分限制手下人就会导致没人给你承担大事。所以放权几乎是被迫的选择。比如南宋初期的宋高宗赵构,接手北宋的烂摊子,全国上下一拼混乱,各方势力纷纷占山头搞独立,外边还有大金国强敌压境。宋高宗这时候如果对手下的人在限制,基本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不得不放开手脚,任有本事的人施展才华,不但不会去限制,还会积极鼓励,比如岳飞,十几年时间从普通士兵成为开府仪同三司的高级官员,可劲的鼓励,可劲的培养。甚至可以不受限制的发展个人势力,部队不叫赵家军,而是岳家军。可是一旦内乱平定,外患不足以亡国,第一件事该干什么不用别人教都知道怎么做。所以完全信任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宋高宗绝不是个例。

细想想,差不多接近这几条的也只有王猛了,苻坚可以说对王猛是完全信任的,王猛说一不二,权力也很大,王猛还真是忠心耿耿,不过苻坚为人不够果断,王蒙的一些建议苻坚没有照单全收,比如除掉慕容垂,王猛极力劝苻坚除掉慕容垂,【“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可苻坚不听,王蒙甚至想不通过苻坚干掉慕容垂,可惜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最后有养虎为患,王猛死后,苻坚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决策者,淝水之战一败涂地不算,最后儿子苻丕被慕容垂所灭。

王猛算得上忠心耿耿,苻坚对他也是信任有加,但王猛最终没有达到权倾朝野的程度,否则就不会在除掉慕容垂这件事上掣肘。这个也很矛盾,苻坚的信任是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的,如果王猛一意孤行,不听苻坚的,自作主张除掉慕容垂,苻坚以后还会那么信任王猛吗?

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能达到这样一个高难度境界的,无可争议就是一位:唐朝战神郭子仪。

虽然在几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安史之乱里,比起老战友李光弼来,同样有再造唐朝功勋的郭子仪,只能算是第二号功臣。但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里,郭子仪却多次担当起挽救唐朝的重任。吐蕃攻陷长安后,手里没兵的郭子仪只凭着心理战加巧妙用兵,就将吐蕃打的狼狈而逃,避免了唐朝半壁山河沦陷。吐蕃与回纥联合进兵,郭子仪单枪匹马进入回纥军营,说服回纥临阵倒戈,与唐朝一起痛击吐蕃。

可以说,从安史之乱起,一直到唐代宗年间,大唐王朝几次国难,都是郭子仪慷慨挺身,冒死救火。赫赫的战功,也造就了他风光的威权。昔日跟随他一起打拼的部将们,到了郭子仪七老八十时,基本都成了手握一方重兵的节度使。可这群人在郭子仪面前,却是从来恭恭敬敬。郭子仪对他们颐指气使,他们都是毕恭毕敬听从。等于是大唐一多半骄兵悍将,当时都是唯郭子仪马首是瞻。

那风光到如此的郭子仪,有没有被皇帝猜疑过呢?说个事情就知道:郭子仪的儿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一次小两口拌嘴,郭子仪的儿子脱口一句浑话:如果不是我爹,你爹能不能当上皇帝还不一定呢!升平公主愤怒的去找唐代宗告状,听到如此大逆不道言语的唐代宗呢?却是呵呵一笑:我这好女婿没说错,没郭子仪我真当不了皇帝。

那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就这么安全?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比人强。当时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需要这位战功卓著的战神来压场。但更重要原因,却是郭子仪的高情商。每次打完仗后,郭子仪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兵权,绝不贪恋权位。甚至他被太监妒忌,祖坟都被太监刨了,吓得唐代宗担心郭子仪要造反。谁知郭子仪见面就是一顿哭:“皇上,一定是我犯了错,所以上天降罪我,导致我的祖坟被刨啊”。这样的战将,皇帝如果还猜疑,那就是没心肺了。

总之,能屈能伸的郭子仪,就这样完成了他多次再造唐朝的功业,换来了富贵终生的晚年。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诸葛亮和和珅算不算,我只能说不算。诸葛亮无需多说,很多人看多了《三国演义》都觉得诸葛亮是百分之百受刘备宠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先不说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并没有权倾朝野,其实死后也托孤,诸葛亮也只是掌军而已,掌政的是李严,试想如果诸葛亮真的不猜忌他,为什么要让李严掌政呢?而和珅更不用说,的确权倾朝野,也的确忠心耿耿,但是你说他不受乾隆猜忌怎么可能?和珅只是一个奴才,乾隆晚年不杀他,只是留个儿子嘉庆留个立威的理由罢了。

当然至于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又不让领导者猜忌的有没有?这个外国的我不清楚,中国古代的我也不太清楚,不过近现代的清朝我倒是知道一个,那就是乾隆时期的少有的文武全才的重臣章佳.阿桂。

阿桂我想熟悉乾隆史的应该都知道,在和珅权倾朝野的时候,阿桂是少数几个能够在朝堂上压制着和珅的主,和珅几乎不敢与之作对,我想若不是晚年的阿桂一直在外地为乾隆办事,恐怕朝堂上就不是和珅能够一手遮天的了,可以这么说其实乾隆一朝最受宠的不是和珅,而是阿桂,和珅乾隆早知道他的奸,会留下他只是为了给儿子一件立威的事情罢了,而阿桂乾隆也早就知道他的忠,而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乾隆独独放心让阿桂一直在外领兵,亦或者替乾隆在外办事。

阿桂是乾隆大学士阿克敦之子,1736年因父荫做了大理寺丞,自此进入官途。当然前期的阿桂仕途并不顺,虽1743年坐上军机章京的位置,但是此后数年阿桂可谓是遭受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先是在担任户部银库朗中之时,因受银库被盗的牵连,而被贬为吏部员外朗。后又因为跟随兵部尚书赴四川金川协助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之时,受到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失利的牵连而被捕入狱,本应处死但乾隆念其父亲仅有他一子,随免与一死。不过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阿桂遭此一劫后于次年开始了飞黄腾达的一生。

先是再任吏部员外朗,五年后直接升为礼部侍郎兼内阁学士。当然此时的阿桂虽已是满清重臣,但地位却还是依旧低,乾隆也不是很看重他。直到1755年,阿桂才开始了被乾隆倚为近臣,并成为朝堂举重若轻的臣子,这一年,阿桂利用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帮助乾隆彻底的平定了新疆的祸乱,天山南路自此归于满清统治。之后阿桂又帮助乾隆在新疆伊犁屯田,在其任上阿桂凭借着独特的手腕,彻底收复了新疆的人心,同时屯田更是大获成功。也就在这一年,乾隆皇帝为平定西北的功臣们按照战功大小在紫光阁悬挂其画像,阿桂名列第十七位,乾隆赞其“心可干城,楚材继出,为国之桢”。

而后因经营新疆有大功,1761年遂被乾隆晋封为内大臣、工部尚书、议政处行走和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1763年正月又被乾隆赐予军机大臣之职,并授予紫禁城骑马的殊荣,而不到六个月,阿桂又因伊犁屯田有大功先是被乾隆有下五旗的正蓝旗抬到了上三旗的正白旗,要知道满清一朝能够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臣子可是少之又少,就连曾经的和珅都从未得到过。后又被授予了正红旗满族都统和太子太保一职。1767年阿桂又因定缅甸有功,被晋升为正一品伊犁将军,自此阿桂正式成为封疆大吏。

但此时的阿桂还有真正进入到满清的核心层,甚至在征缅甸晚期因建议被乾隆认定为不合时宜,遂被罢官,但仍被留军听用。不过此时的阿桂随无官,但乾隆还是很信任他,1774年阿桂率军平定大小川之乱,阿桂利用计策终于在1776年彻底的平定了危害满清数十年的大小川之乱,这次功劳可以说是彻底的将阿桂带到了权利的最核心,先是晋爵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后封其为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军机大臣。

此后在京中阿桂的地位是一升再升,1777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并兼管吏部,后又兼任玉牒馆、国史馆和四库全书总裁,及渊阁领阁事经筵讲官。1778年又开始兼管理藩院和兵部,同年成为满族皇族读书之地上书房的总师傅。1779年更是成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次年又成为地位最高的大学士,自此阿桂成为了满清百官之首,成为真正的满清宰辅,及满清第一重臣。

而后阿桂虽已是迟暮之年,但是乾隆还是十分信任于他,之后的阿桂几乎很少留在京中,全国各地哪里出事,哪里乾隆在意,乾隆就会派阿桂前往,阿桂也经常作为钦差大臣替乾隆巡视各地。而其死后更是被赐予了入贤良祠,永世享受满清历代皇室香火的资格。可以说阿桂是清朝少数几个文武全才的重臣,晚年的他可谓是权倾朝野,但乾隆却从未猜忌于他,更是时常让他以钦差的身份掌握军权,及巡视各地,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功高震主”却能善始善终的结局。

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其实,绝对意义上完全没有猜忌是不可能的,除非皇帝是傻子,但是确实有一些相对相处的还比较不错的:

1、郭子仪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子仪了,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中唐朝差点灭亡,而郭子仪正是拯救大唐于将倾的功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权利,不仅封王,而且在军中和朝堂上都有很高的威望,说是权倾朝野绝不为过。但是由于个人智慧比较高,所以皇帝并不猜忌他,史书记载“权倾朝野臣不忌,功高盖主主不疑”。我们熟悉的《醉打金枝》说的就是郭子仪家的故事!当然,实际上郭子仪其实也收到了一些猜忌,并且因此几次被皇帝夺权,但是因为自身政治智慧太高,个人品行和能力太强,最终权侵朝野却能善终。

2、诸葛亮

这个问题诸葛亮也是符合的,毕竟当时诸葛亮军政大权几乎一把抓,当然算是权倾朝野的,而且诸葛亮自古以来就是忠臣典范,毕竟出师一表真名世。至于君主是否猜忌还真说不准,刘备在世时可以说是对诸葛亮确实算得上信任了,不然也不会给他那么大的权力了。至于刘禅就说不清了,毕竟就算对诸葛亮有猜忌也没什么办法,不过,我估计乐不思蜀的刘禅应该不太会去想这些问题。

其他的,还有诸如周公之类的当然也算是。不过和珅我觉得不算,因为和珅虽然确实权势很大,但要说权倾朝野有点过了,毕竟很难对乾隆皇帝产生威胁,不得不说,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历代君王确实已经将君主专制进行到了极致,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皇帝几乎不会遇到有权利失控的情况。

当然,国外也有很多,比如德国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还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伊藤博文都可以说是此类人物了。

不知道大家还知道那些人物呢?欢迎评论指教,谢谢大家!

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看了几个回答,有说郭子仪的,有说诸葛亮的,等等。但都达不到权倾朝野吧,包括张居正,只能说功高震主。

那么什么叫权倾朝野呢?

古代有句话叫:尹霍之权。尹指尹伊,霍指霍光。因这二人有过废立主子的权力,可称权臣。权臣自然就权倾朝野了。

现在数数从秦汉至满清的权臣:

秦:无

西汉:霍光,王莽

东汉:董卓,曹操

曹魏:司马兄弟

孙吴:诸葛恪

两晋:刘裕

南北朝:宇文护

隋:宇文化及(勉强算一个)

唐:晚唐的太监头子

五代:无

两宋,辽,金,西夏:无

明:无

清:多尔衮

上述人等,都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左右国家命运的手段,即权倾朝野。

南北朝还有个杀了好几个皇帝的权臣,忘了名字。

除了称帝的,有几个有好下场?

所以,权倾朝野而皇帝不猜忌的,没有。

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这个当然是诸葛亮啊。刘备死的时候,把诸葛亮叫过来,正式托孤,话说到了极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连君自取之都说了出来,胡三省评价: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刘备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甚至做好了把江山交给诸葛亮的打算。又把阿斗哥叫过来,让他视诸葛亮为父: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就托孤而论,刘备是三国中最为成功的一位。

要放到曹魏家或者孙家,早就变天了。

阿斗当皇帝后,也没有起什么坏心思,马上让诸葛亮主持大局,自己就管一下给祖宗上腊肉点香的事。而且这话说得很明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也毫不客气: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亮哥一上台,就推翻了刘备对东吴的敌对政策,马上跟东吴和亲,重新树立了蜀汉的外交走向。三年后开始南征北伐,每一次都是军权在握,全权掌控,要是诸葛亮有一点想法,完全可以办到。要是阿斗有一点猜忌,那事情就会变了样。

这种权臣领兵是帝王大忌,因为随时会亡国,但整个诸葛亮主政期间,没有任何不和谐的事情发生,阿斗总是听从诸葛亮的, 诸葛亮也完全不用什么自污这些手段,光明磊落,实是君臣之千古的典范。

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诸葛亮要负领导责任,主动上书请罪,阿斗马上让诸葛亮不要在意,没有一点借机削弱诸葛亮权威,然后自己话事的意思。

这两人,一个是光明磊落,一个是聪明,光明者,诸葛亮,聪明者,阿斗也。阿斗的聪明,不是那种帝王式的聪明,而是一种本份的聪明,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的聪明。

历史上倒霉的人,往往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聪明,是谓人生三大忌: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阿斗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虽处位尊,但没架子,不谋权,知道自己智小,就不谋大,知道自己力小,就任重于人。

因为这两者的默契,才造成了历史上的奇迹,功高而主不忌,权重而君不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