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原名叫做邓则(后改名为邓哲),是袁爷爷的学生,两人相识在湖南的农校里。
1953年,袁爷爷从西南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在安江农校做老师。原因也是理工男,从来没有想过谈恋爱,那一年他34岁,看到了小他7岁的邓则,觉得这女孩长得非常的顺眼,对她一见倾心。
邓老师非常的活泼,不仅能歌善舞,还会打篮球。一次篮球赛上邓老师正在打篮球,原野也直接冲上去,一把拉住他的手,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们就把结婚证给领了吧,我怕你被别人抢走了。于是两人就去把结婚证领了这样的求婚方式是不是很特别?他们俩举办了最简单质朴的婚礼,只买了50元的喜糖,便完成了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
袁爷爷平时非常的粗心大意,但是对妻子却照顾有加。他们二人共有三个儿子,我的问答里面有专门介绍,然后共有三个孙女。
至今他们的婚姻已经走过了57年,两人的感情也在磨难中愈发的坚韧,当岁月褪去了恋爱的激情,两人始终手牵手,幸福如初。如今袁爷爷不幸去世,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惋惜,我们想对袁老说一句,老爷子走好,愿天堂里没有病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视频,是袁隆平院士90岁生日的时候拍摄的。袁老切下那个九层高的蛋糕,第一块没有自己吃,而是第一时间送到妻子邓则嘴边,现场爆发出欢笑声和鼓掌声。
从这一个小细节不难看出,袁老非常爱自己的妻子,时刻把妻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上。
袁老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获奖无数,所得荣誉更是举不胜举,但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有一多半的功劳都来源于我的爱人。”
袁老正是在验证那句话: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闪婚的“师生恋”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
虽然是一名教师,可是那时候的袁隆平对于个人的形象可以说不怎么在意,生活方面随随便便,衣着更是跟多年以后一样,朴朴素素。至于说边幅的话,年轻的袁老没有像老了之后那样比较注意,而是不修边幅。
虽然也算老大不小,只不过这样的“形象”,的确不怎么招女同志青睐,虽然同事有张罗安排相亲,不过前边也是相一个黄一个。
邓则是袁老的学生,他们真正确定恋爱关系的那年,袁隆平33岁,邓则25岁。当袁隆平托邓则的同学向她提亲时,内向的邓则顾虑重重。
“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认准了邓则——这个安静秀气的安江妹子做妻子。
顾虑归顾虑,实际上邓则对于袁老师一直都有好感,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女性都非常含蓄,即使有好感也不会像现在的女性那样直白。
1964年2月,两人领取了结婚证,此时他们谈恋爱还不到一个月,十足的闪婚。相比较现在的闪婚闪离,他们之间的婚姻很单纯,单纯因为爱情,所以才能持续57年之久。
1971年,林彪叛逃坠机之后,全国上下开始了声讨“林贼”的运动。在湖南方言中,“贼”和“则”的发音恰好相同,这样一来,妻子“邓则”的名字听起来就成了“邓贼”。出于保护妻子的目的,袁隆平为她改名为“邓哲”,为了不让妻子尴尬,他还向妻子解释:“我可不愿意你作贼啊!”现在因为乘坐飞机多的缘故,才用回了“邓则”这个名字。
相夫教子,孝敬老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袁老曾经说过,当年如果不是华国锋极力支持,杂交水稻项目很有可能难以继续下去。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当年那个特殊时期,曾有一段时间,袁隆平随时面临着被送进“牛棚”的命运,为了不让邓则受牵连,袁隆平提出了分手。
这一提议遭到邓则的拒绝,她还对袁隆平说:“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此话袁隆平一直记在心中,在“有难”之时不离不弃,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1974年的冬天,袁隆平的父亲因胃癌去世,邓则遵从老人家的遗愿,向袁隆平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同时尽心尽力地照顾婆婆。
在前后15年的时间里,邓则作为儿媳,一直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直到婆婆去世,她才带着孩子们到长沙跟袁隆平团聚。
她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儿媳,更多的是她有一颗舍小家为大家的胸怀,为了丈夫的事业,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让袁隆平可以一心搞自己的研究工作。
如果没有坚定的爱情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沟通的桥梁,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可能持续这么久。袁老取得的所有荣誉中,有一半要归功于自己的妻子,正是妻子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才让他能够安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去。
他们之间彼此深爱对方总体来说,老一辈人的婚姻更平淡、平凡,但是更纯粹,就是简简单单的相互依靠,相互深爱。
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那天,妻子邓则因突然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祸不单行,紧接着,他80岁高龄的母亲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黔阳县医院。
那时,邓则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不醒,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几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边。
2006年邓则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她的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则,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
邓则63岁时学会了开车,考的是自动档的Z牌照。会开车的邓则想自己开车出去遛遛却没那么容易,因为袁隆平总要看看四周,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当司机,邓哲就别想摸方向盘。说到底他并非完全是担心妻子的驾驶技术,而是觉得妻子年纪大了,怕她遇到紧急情况处理不好。
1990年,袁隆平一家从地处怀化黔阳的安江农校搬到长沙市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气热水器。
每次邓则洗澡,只要二三分钟没有听到流水的声音,袁隆平就会大声喊——“邓则!邓则!”起初,邓则还埋怨,心想自己洗个澡还喊个不停,就含着怨气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袁隆平听到邓则出声了也就不喊了。
后来,邓则才知道,袁隆平是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一段时间听不见动静就要喊她两声,只有邓则应两句,他才能放心。邓则嘴上嫌他“烦”,心里却美得很。
像这样的小事在他们57年的婚姻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实际上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两人之间纯洁无暇的爱情,他们早已成为相互之间最亲的亲人。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卿卿我我,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隆平夫人邓哲,是袁隆平的学生,安江农校毕业,黔阳县农业局技术员。夫妻感情笃厚,在生活中很少争吵,袁院士忙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科研工作,无暇照顾自己的家庭,夫妻生活是聚少分居,是一位很好的贤内助,从1964年至1990年26年分居两地生活,这样她要担负家庭生活,责任就落在她身上,抚养三个儿子,个个成才,同时还要照顾袁院士的母亲华静,袁的母親是位教师,对袁院士一生影响很大。邓哲一直照料婆婆生活,从不怨言。邓哲是一位很厚道丶善良丶贤惠的好妻子。所以能让袁隆平从事农业发展,忙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工作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这里与他的夫人邓哲的支持丶帮助分不开的。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隆平妻子邓哲,是袁隆平学生,也是袁隆平的妻子。两人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袁隆平在这里做过长达十八年的教书生涯。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买些喜糖,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风风雨雨,相濡以沫几十年。
邓哲和袁隆平结婚很长时间过的都是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安江工作时两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一起。直到邓哲50岁以后,全家才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处。
邓哲全力以赴支持袁老的工作,袁老的成功离不开妻子的默默付出,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军功章有袁老的一半,也有妻子的一半。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濡以沫一辈子的妻子,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1937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不久后,他跟随家人来到重庆,并在这里长大。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黔阳县安江农校当老师。当时条件艰苦,教师奇缺。袁隆平经常身兼数职,他教过俄语、植物学、遗传育种等等。虽然条件艰苦,袁隆平却始终不忘搞科研,他一边教学一边挤出时间来搞研究。
转眼几年过去,袁隆平除了知识,依然是孑然一身,终身大事也没有着落。人们都为他的终身大事着急,于是纷纷给他介绍对象。但每次相亲时,袁隆平总是不修边幅,他的白衬衣就没有洗干净过一次。姑娘们自然看不上他,袁隆平的相亲都以失败告终。
1956年,袁隆林应邀到一所中学代课。在这所中学里,他邂逅了一个在此地任教的年轻女教师。两个人一见钟情,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热恋。就在二人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时,一场运动打破了他们的计划。袁隆平一直埋头搞科研,他个性耿直,说话做事容易得罪人。结果被划为“中右”分子,那位女教师为求自保,放弃了这份爱情。袁隆平失去了恋人,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埋头在田间地头研究稻谷。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这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的发现,让袁隆平如获至宝。此时,似乎好运正在向他悄悄靠近,他的一个女学生十分仰慕他的执着和钻研精神。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牵线下,二人喜结连理。结婚时只有50块喜糖招待客人,婚礼就这样草草完成了。结婚那年,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为了破解水稻的秘密,为粮食带来增产。从1964年6月—1965年7月,袁隆平夫妻二人走遍了安江农校实验农场所有的稻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性不孕株,这是培育杂交水稻的相当关键的株苗。夫妻二人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这些株苗。两年之后,袁隆平写出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株》论文,并进行了发表。
民以食为天,培育杂交水稻利国利民。但当袁隆平全身心投入搞研究时,运动却爆发了。袁隆平由于性格耿直,说话容易得罪人,且当初曾被划成“中右”分子,所以当时大街上到处都张贴着声讨他的大字报。当时袁隆平的大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一位好心的老师劝邓哲离开袁隆平,免得惹祸上身。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邓哲没有感到害怕,也没有退缩。她说哪怕是去种田养牛,她也会一辈子跟着袁隆平。邓哲的支持是袁隆平能全身心投入搞科研的关键,邓哲成了袁隆平身后最强有力的后盾。
就在袁隆平一家三口静待风雨来临时,一封收藏多年的信函救了他们一家。这封信函是当初袁隆平发表那篇论文时,国家科委九局给安江农校写的一封支持信,信中表扬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正是这封信函救了袁隆平一家,袁隆平得以继续回到研究岗位,从事他喜欢的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脱离了风波,但风波依旧还在。试验田被毁得七零八落,精细培育的植株也被毁了大半。袁隆平看着被毁的试验田,气愤得难以入睡。妻子邓哲安慰他,就算只剩下一棵植株,也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夫妻二人相互鼓励,悄悄在臭水沟里养起来水稻。然而,厄运又来临了。就在这些残留下来的小植株快长大时,一个之间竟然被人拔掉了。夫妻二人落下了眼泪,但还是不愿意放弃。
进入六十年代后期,袁隆平被调到省农科院工作。妻子邓哲和孩子们都留在了黔江,夫妻二人两地分居,这个时间竟然长达20多年。邓哲一个人要抚养三个孩子,她一个人实在无法照顾那么多孩子,于是只好把两个较大的孩子送去了外婆和奶奶家,孩子们长到八九岁时才接回来。
1974年底,袁隆平的父亲病重,临终之时告诫邓哲不要把他病重的消息告诉袁隆平,若他去世了也不要给他报丧。邓哲含泪记下了公公的遗嘱,她一个人料理了公公的后事,袁隆平不知道父亲病故,此时的他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研究杂交水稻。
1982年8月,邓哲的母亲病重住院。袁隆平此时要出国访问,妻子告诉他不要为此担心,安安心心去国外学习。邓哲一个人照顾着母亲,袁隆平返回时,岳母已经病重去世了,他也没能在岳母临终前尽孝。
正是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1976年至1988年间,全国种植的杂交水稻面积为12.56亿亩,累积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总产值增加280亿元。
2000年,袁隆平新研制的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700公斤的历史突破。2004年实现了800公斤的突破性进展。2014年,超级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的突破。2020年11月,杂交水稻实现亩产1530.76公斤。亩产实现3000公斤,这是一个世界奇迹!
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世界发明,袁隆平闻名全球,享誉世界。但即使如此,他仍然两袖清风,远离官场和风尘。他一心扑在水稻实验之上,为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努力,为造福人类献出自己一生的光与热。这一切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妻子邓哲的支持,袁隆平曾公开说过:“她是一个好妻子,贤内助。”
袁老已经离去,但精神已深深烙印在千千万万的人心中。袁老与妻子一辈子相濡以沫,杂交水稻的成功袁老一家付出了太多牺牲,妻子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她也是杂交水稻的大功臣。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隆平院士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杂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的台阶。”
袁隆平院士能在杂交水稻上攻破世界性难题,除了袁隆平本人以及团队的刻苦钻研之外,其妻子邓哲也是居功至伟。
01俗话说得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男人在事业上想要取得成功,那么必定和他身后的女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袁隆平院士的妻子叫邓则(哲),邓则(哲)比袁隆平小8岁,年轻时的袁隆平因为对杂交水稻研究非常痴迷,他到了33岁还没有结婚,由于他经常是忙于工作,生活又没有人照顾,他衣着随便,没有姑娘看上他。
02一年的冬天,袁隆平的同事和热心的同学见他还没有对象,很是关心他的婚姻大事。于是就帮他介绍了一个对象,那就是他过去的学生邓则(哲),她是农校毕业的,分配到了农业局两路口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她一直一个人,也没有考虑过婚姻的问题。
经过他同事和同学的热心撮合,袁隆平就去找她。原本两个人就是师生关系,他们彼此很是了解和熟悉。邓则(哲)对袁隆平的印象很好。当她还是袁隆平的学生时,她就非常喜欢听他讲课,她认为他的课讲得很好,而且她觉得袁隆平很爱打球,会拉小提琴又爱搞些文艺活动会的,她自己也是个活跃开朗的人,她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她也喜欢篮球,爱打球,也很是爱运动,因此他们两个人那是对彼此印象深刻而又很美好,很是情投意合。
03紧接着,袁隆平还特意为邓则(哲)写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诗:“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那天,农校篮球比赛,邓则(哲)是篮球比赛中的一员,热心牵线搭桥的同事他们觉得是天赐良机,于是他们趁热打铁邀请邓则(哲)来到了袁隆平的宿舍喝茶休息。而此时的袁隆平却感觉很是尴尬和措手不及,因为他给邓则接水洗脸的洗脸盆漏了个洞,只能歪在一边接点水请邓则洗手,而且当时在他宿舍的墙脚边里,他还丢了几双臭袜子在那。
04后来没过多久,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则(哲)就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只买了些喜糖,但是却很是热闹,婚礼是在农校举行的。
他们从有人牵线到结婚,还没有一个月,可以说是“速战速决”,但是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而又坚定。当说起他们为什么那么快就认定对方结婚时,邓则对袁隆平说,就是当时她去袁隆平宿舍喝茶休息时,因为看到“袁老师”这种状况,她深深感到“老师”身边应该有个人照顾。
结婚后,邓则为袁隆平改名为邓哲,据说是因为有一次,两个人在闲聊时,袁隆平半开玩笑地对邓则说她那个“则”字不好听,没准人家还听成个“贼”了,袁隆平就说我看你还是叫“邓哲”好了。这个‘哲’字有聪明的意思,你嫁给我就是聪明之举!”
邓则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她笑着听从了袁隆平的建议,真的改了名字。为了支持袁隆平的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做起了她“袁老师”的“贤内助”。
05在袁隆平和邓哲结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邓哲一直叫袁隆平“袁老师”,而他呢?却一直称她的妻子为“贤内助”。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袁隆平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辛世文教授见面时,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夫人,他说“这是我的太太”,袁隆平就说“这是我的贤内助”。
在袁隆平事业最艰难、工作最困难的时候,邓哲却是最坚定地支持他。由于袁隆平一直在外面搞科研,家里的担子自然也就都由邓则挑了起来。家里小孩都是她带的,他们的二儿子出生才几天,他就去工作了,但是邓哲她没有丝毫的埋怨。因为她知道袁隆平这个事业很重要,她毫无怨言地支持着他。
特别是当袁隆平的父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她的母亲,邓则更是无怨无悔,一个人孜孜不倦、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的母亲直到去世。
其实袁隆平和邓则自结婚以后,袁隆平为了搞科研,他们夫妻俩基本上是长达了30年之久的分居,袁隆平甚至是曾连续7年都没有回过家。直到袁隆平母亲去世,邓则才带着3个孩子去长沙和袁隆平团聚。
袁隆平院士他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她是:
1、睿智大度、充满包容的人有句话说得好:“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成为一个做大事的人或者是一个伟大男人背后的女人,她是不会计较一些小事情的,她也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与付出,她是睿智的,她拥有一颗宽宏大量,懂得包容他人的心,她可以放手让自己的爱人去做伟大的事,做不平凡的事。在这个伟大男人身边的女人,她必定是有一颗能够忍受大小事情的宽容之心,她睿智能容不能容之事。
2、贤惠孝顺、善良温暖的人她始终把丈夫当作一生中最爱、最好、最亲的人,她不仅对丈夫,而且对家人都很乐善好施。她是个非常懂得照顾人的女人,她也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这样的贤妻良母在生活当中,她又是一个特别能够给人温暖的人,当男人在外面打拼研究事业的时候,她能够在家里面照顾好老人,教育好孩子,尊老爱幼,她是男人坚实的后盾,她让男人可以安心的研究自己不平凡的伟大事业。
3、通情达理、尊重理解的人她从来不懂得何为任性,她总是认真倾听,用心理解,用心呵护。她微笑着而又习惯性站在爱人的角度和位置,思考他的问题,看待他的问题。她尊重他不平凡的伟大理想,她理解支持他的想法和行动。夫妻之间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实属不易,全都是因为她爱他。
结语:袁隆平院士曾这样说过:“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做一件事容易,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真的不容易。
“大男人”为了造福“大家”,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女人”为了让“大男人”安心工作,一心扑在“小家”上,让“大男人”一生无后顾之忧,也成就了这个“中国最伟大的水稻之父。”
相对于那些一生朝三暮四,浑浑噩噩的人来说,回顾他这一生,励志艰辛,但幸福。有一件有意义无止境的事业,等着自己日进一步的去探索,这不正是世人苦求不得的人生“意义”吗?因为内心确定,所以步履不停。之所以能心无旁骛的做研究,这也离不开袁隆平妻子邓哲的功劳。
“袁来有米,袁去皆哀。因为有你,中华有粮。袁老千古!一路走好!”感恩有您,米香弥漫,饱食者勿忘“袁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