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有一说一,那时候我国的直升机确实飞不过去。

不得不承认,08年的时候,我们的直升机运输力量还有续航都不足以完成当时汶川地震中那种恶劣情况下的紧急救援。要知道当时地震等级很高,加上汶川的楼房又都是老旧的板层楼房,地震以后造成的坍塌断裂,火灾浓雾,加上高层的云雾,都是阻碍直升机运输救援人员的层层险阻。

此外汶川地处高海拔山区,地震以后造成的峡谷断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直升机续航不足,不能进行缓慢的试探,而贸然前去很有可能下一秒穿过浓烟就是坍塌的楼房或者断裂的山谷,因此只能选择高空跳伞的方式进入震区,人工寻找适合直升机和运输机降落的场所。

还有就是,想要进入汶川,需要穿越岷江河流行程的峡谷,峡谷两侧有风,山谷走势角度很大,穿越进入需要经验非常强的领航员标记出航线,但因为云雾很大,贸然前进风险很高。

汶川地震中,大部分救援力量其实都是普通陆路运输的方式进入的,而执行高空跳伞任务的目的地只有汶川地震中的“茂县”,茂县作为震中,并且因为通讯设施的损坏长达40多个小时没有消息而成为“孤岛”,震区中的情况外界无法了解,故而进行紧急高空跳伞也是无奈之举。

右上角帮忙点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执行高空跳伞任务的“15勇士”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地震是发生在2008年的5月12日,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次地震给茂县带来的是什么,数据显示,汶川这次地震烈度达到了11度,震动波环绕地球6圈,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像泰国越南等地都有振感。

作为老旧的县城,震中的茂县交通和通讯设施完全中断,具体是怎样的一个受灾情况当时的人们完全不知。

5月13日一大早,经过组织后的空降部队整装待发前往茂县,但因为极端恶劣的天气他们又不得不返航,直升机驾驶员数次想要降落,但因为浓烟和云雾的关系都不能成功。

5月14日上午11点,由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兵带领的15名空降兵勇士,以高空跳伞的方式从运输机上一跃而下,他们在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标识,没有引导指挥的三无条件下“盲跳”茂县,为的就是第一时间能够了解震中的情况,给老百姓带去希望。

很多人并不懂,跳伞为什么要在5000米的高空跳,作为一项运动,跳伞又有多大的风险。

实际上,普通的跳伞风险并不大,但是没有引导标识的跳伞,穿过浓雾以后地面是什么情况都不得而知,等待队员的不是平坦的草地,或许有可能是裂缝,是峡谷,是断裂的楼房,陡峭的悬崖,可以说选择这种“盲跳”的勇士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此外,之所以从5000多米的高空跳伞,也是因为茂县多山,云雾很大看不清前方的路,运输机只能在高海拔地区飞行。要知道,5000米高空跳伞,他们需要自由飞行1400米后才能到达最高开伞高度,过早开伞容易导致降落伞破损,而过晚开伞谁也不知道脚下还有多少距离。

在降落的过程中,有几名勇士的降落伞没打开,紧急使用备用伞才成功脱险,而即便开伞了,因为高度过高风速太快,勇士们也是拼命地控制,最终降落以后导致几人不同程度的损伤。

‬勇士们进入震中给受灾群众带去的是希望

15勇士跳伞成功落地以后,开始向着建筑多的地方挺近,他们携带的通讯工具并不能随时和外界进行通信,因此要多收集情报,集中沟通让指挥部知道这边的情况。

勇士们随身携带的是小型卫星站,超短波电台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侦查设备,他们降落后的7天6夜中一直在不停地侦查,徒步220公里,侦查了7个乡55个村,为救援队带来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指挥部接下来的部署工作提供的科学的依据。

李振东事后说过,他们进入建筑群后,看到的是惊恐生还的老百姓失魂落魄地坐在街道上,当发现身穿迷彩服的他们后,人们自发的向他们聚集,纷纷询问情况。其实在我看来,相比较了解受灾情况,引导后续飞机降落的任务来说,第一时间能够进入受灾现场给予他们精神方面的鼓励,告知受灾群众外面的人很惦记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事后,15勇士通过侦查开辟出了数个机场,引导运输机和直升机降落,搭载救援物资和急救人员的飞机对灾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15名勇士的贡献值得赞扬!

‬冒险跳伞的勇士们如今怎么样了

有些朋友关心跳伞的15勇士如今都怎么样了,虽然后续的报道不多,但是15勇士有的退伍,有的转业,还有的在当货车司机,他们虽然都已经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但心中的那团热火,依然没有熄灭。

2019年的时候,有过一次针对他们的报道,当时是空降兵成立70周年活动,15名勇士们从天南海北赶来相聚,谈起当年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

其中一名勇士叫做李亚军,他说汶川那次跳伞确实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当时有一名在灾区做志愿者的女大学生找到了他,向他要了电话,之后他们经常发消息沟通。

李亚军说,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了女孩发过来的照片,照片中是他的家乡以及他的家人,女孩子说替他看了父母,当时李亚军就非常感动。当记者问到如今还和女孩子联系吗?李亚军笑着说两个人已经结婚了。

实际上,如今只有5名勇士还在部队工作,其余的10人已经退伍,有的成为了基层的干部,有的成为了长途司机,还有的做过保安…

他们的生活已经归于平静,但是这份记忆,不应该仅保存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的事迹我们也要铭记,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写在最后

实际上,当年因为科技比较落后,我们在直升机的技术方面确实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2008年的时候,我国在高原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1984年6月斥资1.5亿美元在美引进的24黑鹰直升机,因为维修不足,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这批飞机实际上已经很老旧了,不堪重负也不能担任突击迫降的工作,而2019年的时候,我国已经正式装备了直-20,这是一款在很多指标上都“黑鹰”系列的通用直升机,为10吨级,它不仅装备很多电子传感器和雷达,还拥有陆航和海航两版本,改装以后可以用作救援,消防,救灾等工作。

最近几年,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即便再一次发生如汶川地震那样的险情,我国当下也可以从容面对,不过我希望这样的悲剧永远也不要发生。

喜欢的话,帮忙点一下关注,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汶川地震时大部分救援力量都是通过陆路方式进入灾区的,小部分则是通过直升机机降方式进入灾区,而跳伞的比例非常小,这里说的救援人员跳伞应该是指原空军第15空降军某部伞兵空降震区参加救援任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空降兵十五勇士”一事。

当时强震导致灾区道路严重损毁,地面救援部队一时难以抵达,很多地方都没有建立有效联系,特别是震中地带的茂县完全失联,从空中进入成为了解这些地区灾情的最后选择。原本救援人员是计划搭乘直升机进入茂县的,可是直升机的航路被暴雨和浓雾阻断,运输直升机数次尝试着陆,都没有成功,后来只能选择从高空跳伞进入。

应该说,当时的跳伞环境是非常凶险的。解放军空降部队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前,还不具备5000米高空跳伞的实战能力。要知道,平时的跳伞都是在有充分保障条件下进行的。而此次灾区伞降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的指挥引导,连地面标识都没有。而且茂县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可供空降的平坦地域十分少。加上此次跳伞高度为4999米,远远超过空降兵日常的跳伞训练高度,参加行动的空降兵需要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第一次如此高度的高空跳伞,其难度和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但灾情就是命令,为了尽快获得灾区受灾情况,救援人员已经别无选择。5月14日上午,15名勇士分两批在4999米高度从运输机中跃出。跳伞后,15名勇士在空中自由落体了1400多米才达到降落伞的最高开伞高度,有两名勇士还遭遇主伞无法打开,紧急使用备份伞降落的重大险情。在最后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数名勇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但是,不管怎么样,15勇士最终还是成功落地了,在地震发生40多小时后,第一批救援力量终于进入了茂县,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希望。

在随后一个星期里,中国空降兵勇士们侦察了数十个村庄的受灾情况,给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还开辟了数个机降场,引导运输直升机搭载大量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进入茂县,对于灾区来说,堪称雪中送炭。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此次非战争情况下的空降行动后,中国对空降兵的空降训练环境和作用都是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后中国重视空降兵空降装备的发展,加强空降兵特殊环境下的伞降训练,对空降兵作战能力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并不是没有直升机飞赴灾区参与救援,而是由于地震初期地面设施损毁严重,不具备机降条件,从而由空军派出15名空降兵先行跳伞进入灾区,完成了架设航标、开设起降场等任务。在地震发生之后的第49小时,也就是2008年5月14日下午3时35分,来自中国空军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首次进入汶川上空,并降落于重灾区青坪乡。此后,直升机飞赴灾区的救援行动始终没有间断。

认识几位陆航的朋友,他们都很忌讳驾机在山峰、峡谷间飞行,因为山谷间的低空气流变幻莫测,突变的气流不仅会降低发动机功率,还会改变旋翼涡流,严重干扰飞行员的操纵驾驶。一旦飞机失控,旋翼、尾翼会在瞬息之间与周围山体或树木发生刮碰,机组人员几乎没有生还可能。5月31日,在执行地震救援任务期间失事的邱光华机组,就属于此类情况。

2008年5月14日12时25分,搭载着以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为首的15名空降勇士,在距汶川40公里的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他们跳伞后的主要任务,是沟通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开设起降场与引导机降,他们在7昼夜内共开设机降场6处,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敢一跳”,就没有后来的空中救援航线。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在汶川地震期间,其实是出动了100多架军用和民用直升机,同时累计飞行1000多架次。当时,全国也就只有500架直升机,可以说四分之一的直升机都到了汶川。

可以说汶川地震的2008年,是我国直升机救援元年。现在截止到2017年,我国光是专业医疗救援直升机就有354架,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是,27架。在大地震当中,真正需要的是中型和重型直升机。

续航时间较长,可以携带较多的设备在目的地上空长时间盘旋。一般的轻型直升机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而且,还需要很多专业设备,比如,探照灯、光学/红外成像仪、雷达、信标设备,还有绞车和吊篮。

并不是任何直升机都适合去地震灾区从事救援工作,那些小直升机,只是观光用途,根本无法救灾和运输。为此在汶川地震以后,我国特种直升机得到了极大发展,卡32消防直升机,直15直升机,米26重型直升机,还研发了AC-311、AC-312等型号的直升机。

当时在汶川地震,2架米26重型直升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工作中,两架米26直升机,共向排险现场吊去了80余台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器械。

在汶川表现最好的黑鹰直升机,现在已经国产化,也就是直20直升机。这种直升机具备较好机动性能,以便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例如西南地区,这里多山地峡谷,气象条件下复杂,对于直升机飞行和机动性能要求较高。

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汶川地震时大部分救援力量都是通过陆路方式进入灾区的,小部分则是通过直升机机降方式进入灾区,而跳伞的比例非常小,这里说的救援人员跳伞应该是指原空军第15空降军某部伞兵空降震区参加救援任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空降兵十五勇士”一事。汶川地震,空军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奋不顾身跳下,是一次自杀式的伞降,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伞降,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

当时强震导致灾区道路严重损毁,地面救援部队一时难以抵达,很多地方都没有建立有效联系,特别是震中地带的茂县完全失联,从空中进入成为了解这些地区灾情的最后选择。原本救援人员是计划搭乘直升机进入茂县的,可是直升机的航路被暴雨和浓雾阻断,运输直升机数次尝试着陆,都没有成功,后来只能选择从高空跳伞进入。

汶川空降15人小分队由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带队,他中国最好的空降空投专家。4名伞兵引导员,最有经验一位少校跳伞高达2200次,3名高级士官跳伞超过500次,都是对空引导专家。4名士官来自空降兵通信团,6名队员来自空降兵特种大队,为这次高空跳伞,空降兵集中了全军最精锐跳伞力量。

应该说,当时的跳伞环境是非常凶险的。解放军空降部队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前,还不具备5000米高空跳伞的实战能力。要知道,平时的跳伞都是在有充分保障条件下进行的。而此次灾区伞降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的指挥引导,连地面标识都没有。而且茂县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可供空降的平坦地域十分少。加上此次跳伞高度为4999米,远远超过空降兵日常的跳伞训练高度,参加行动的空降兵需要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第一次如此高度的高空跳伞,其难度和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但灾情就是命令,为了尽快获得灾区受灾情况,救援人员已经别无选择。5月14日上午,15名勇士分两批在4999米高度从运输机中跃出。跳伞后,15名勇士在空中自由落体了1400多米才达到降落伞的最高开伞高度,有两名勇士还遭遇主伞无法打开,紧急使用备份伞降落的重大险情。在最后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数名勇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但是,不管怎么样,15勇士最终还是成功落地了,在地震发生40多小时后,第一批救援力量终于进入了茂县,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希望。

在随后一个星期里,中国空降兵勇士们侦察了数十个村庄的受灾情况,给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还开辟了数个机降场,引导运输直升机搭载大量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进入茂县,对于灾区来说,堪称雪中送炭。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此次非战争情况下的空降行动后,中国对空降兵的空降训练环境和作用都是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后中国重视空降兵空降装备的发展,加强空降兵特殊环境下的伞降训练,对空降兵作战能力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2008年汶川救灾时的5000米奋勇一跳,中国空降兵的装具还很简陋,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因为就远点位于灾区深处 直升机航程不足 由于灾区通讯设施损毁严重 通讯中断 云层密布卫星无法提供震区图像 情况不明不具备空中加油条件 因此 高空机降是最合理的手段 即使是运输机高空降落 也是急剧高风险的 机降分两次投放15名战士是因为云层密布 伞降只能通过唯一的云层缝隙下去 运输机速度太快 所以跳完一次后 剩下的八名战士要等运输机绕回远点进行二次空投 行动如此凶险 然而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