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为什么有“死在柳州”的说法?
柳州景区最火的旅游纪念品竟然是棺材!
2009年我去柳州旅游,回来的时候想要给亲朋好友带点纪念品,结果景区卖得最火的纪念品竟然是棺材,各种各样的棺材琳琅满目的,看着还怪可爱的…
“死在柳州”这个说法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了,到了唐代中期这个说法一度成为了巅峰,在土葬为主的岁月里,一副好的柳州棺材可以说是很多人最后的心愿,毕竟死者为大嘛,有要求和冤枉都要尽量满足才是。
“死在柳州”是民间谚语自古民间就有一句谚语,说的是“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几个地方我都去过,可以说这句谚语总结的确实非常形象。
柳州自古就盛产柳木,古时候柳州是山城,周围的木材特别的丰富,木头多做木工的也多,而柳州不仅做家具的多,做棺材的也多,加上木材好手艺精湛,慢慢就闯出了自己的名气。
不过一个地方走红,不仅是需要一些实力,也和运气有很大关系,我在柳州旅游的时候,导游就给我们讲了两个关于柳州棺材的故事。
①柳宗元让柳州棺木名噪一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诗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柳宗元在被贬以后排解忧愁之作。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命运坎坷,最后以45岁的年纪死在了被贬的路上,而他去世的时候,就是在柳州,当地百姓爱戴他,给他买了一副上好的柳州棺木,结果运回柳宗元老家的时候,开馆发现柳宗元的遗体还是栩栩如生,这就惊呆了当时柳宗元的亲朋。
要知道柳宗元的老家在长安,距离柳州有1500多公里,古时候运送棺椁的行程很慢,一千多公里得走大半个月,这么久遗体都能保持不变形,这可让当时朝中的达官贵人惊喜不已,纷纷以能够订到柳州的棺木为荣,也让死在柳州这句话,成为了当时的“网红”。
②陆军少将高景纯让柳州棺材的风头一时无两
1935年,时任广州卫戍司令的少将高景纯去世,当时他的亲朋在柳州订购了一副重为1000公斤的棺材,高1.33米,长2.33米,在当时轰动一时,因为这种重型棺材很多人见都没有见过,出殡的时候32个壮汉才能抬动,而且上有双龙戏珠以及五囚捧寿等吉祥浮雕,雍容华贵。
这个棺材的出现,将柳州棺材的名望直接推上巅峰,从那以后柳州棺材彻底走红海内外,一些华人华侨都以能够拥有一口柳州棺材为荣,也让“死在柳州”这句话流传至今。
如今的柳州棺材生意都做在闹市区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家楼下开了一口棺材铺,想必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吧,但是在柳州,人们对于棺材这种事情看得很淡,棺材铺就和咱们这边的水果店差不多。
我在柳州旅游的时候发现,很多棺材铺都开在闹市区的居民楼下,起初我觉得这样特别不吉利,结果听说柳州关于棺材的故事以后,对这种现象有了巨大的改观,同时我发现很多小孩子都不怕棺材,甚至在棺材里午休,和棺材合影…
我旅游的时候,导游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说这边很多小孩子小时候就在棺材堆里长大的,她介绍说自己小时候和伙伴玩捉迷藏,藏在棺材里都会把盖子盖上,让小伙伴一个一个找,特别有意思…
这画面我是不敢想,因为从小对寿材就是特别恐惧,想象不到成天和棺材一起生活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当下柳州棺材有了更多的含义土葬改为火葬以后,柳州棺材的销售出现了一段冷淡期。根据《柳州市志》记载,在刚建国的时候,柳州这边长寿街上有超过100家棺材铺,但火葬流行以后,棺材铺的数据就急转直下,很难维持以前的风光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如今的柳州棺材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缩小版的棺材制作成为华丽的手摆件,可以挂在家里,也可以送给亲朋。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棺材摆件放在家里也不吉利啊。我当时就把这样的想法对导游说了出来,结果导游说在柳州,棺材的不仅仅是装遗体的工具,还是冲喜的一种方法,古时候很多老人生病了,家里会赶紧买一口好的棺材给老人冲喜。
如今这种小棺材摆件,意味着升官发财,不仅在国内销量很好,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的销量也非常好。
写在最后柳州的特产不一定是螺蛳粉,很有可能是棺材,因此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亲友去柳州游玩,千万不要让其给自己带点特产,因为拿回来的有可能就是这种小棺材…
随着社会的进步,“死在柳州”如今有了新的含义,有些柳州的传统手艺人,如今乘上了这趟时代风,收入也颇丰,也不知道这种文化能不能外流,如果可以我想在我当地摆摊卖棺材,毕竟年薪几十万啊!
喜欢的话帮忙点赞点一下关注,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国内为什么有“死在柳州”的说法?
死在柳州”是一句民间谚语,与之相关的句子是:“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是一句民间谚语。
从本意看,“食在广州”是指粤菜精致美味,食之堪称天下、一大享受;“穿在苏州”则因苏州丝绸誉满海内外,用苏州丝绸做衣服舒适、华丽、美观;“玩在杭州”,是指杭州西湖美如西子,佳景怡神,宽人心境;“死在柳州”则是指柳州有好木材,可以打一副好棺材,这在过去以土葬为主的岁月,一副好棺材确是有它的魅力,那时棺材是人的最后归宿,所以便有了人们对“死在柳州”的欣羡。
柳州虽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但却有着“山清水秀地干净”的赞誉。
市区青山环绕,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水抱城流, 描绘出“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景色。以柳州为圆心的25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中了广西80%的4A级以上的旅游风景区。
柳州的北部地区和毗邻的桂林市,共同构成享誉世界的大桂林旅游风景区。“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誉为“中华石都”。
所以,如果来了广西,一定不能漏了我大柳州噢!
国内为什么有“死在柳州”的说法?
“死在柳州”,这种说法现在来讲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事情了,历史上柳州的棺材是很出名的,棺材作为柳州的一种特产让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柳州也因为棺材而闻名于世。
三十年前,在柳州还经常见到制作棺材的铺子,那时候在柳州汽车站和火车站等各种旅游的地方,商店里的柜子里还堆满各种各样制作小巧的棺材艺术品,后来政府推行火葬,慢慢的“死在柳州”这种盛行的说法便淡了很多,至今很多40岁左右的人甚至不知道“死在柳州”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国内为什么有“死在柳州”的说法?
死在柳州的说法是广西所有国有企业都死在柳州,由此得名。
国内为什么有“死在柳州”的说法?
“死在柳州”是一句民间谚语,与之相关的句子是:“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各地的说法都是不一样的,“死在柳州”是无可争论的,那是因为柳州出产上等棺木,而苏州与杭州这两座并称的城市,向来有很多重叠的说辞。
柳州棺材为什么出名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料讲究,柳州棺材用上好的杉木而作,这种木材木质坚实,坚韧很轻,而且不易招虫蚁,在刷上生漆,这种棺材入土难朽,故而制作的棺材是一流的,而且柳州市区位于柳江的中游,上游又是优质木材的产地,一些优质木材,都是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顺江而下,柳州又是桂中商埠,柳州故而成为了这些商品的集散地,远销全国,故而打响了名气。
第二, 做工考究,柳州棺材样貌精美,而且样式新颖,款式繁多,上面只要有百寿图和百福图、九龙图三种,如果你需要其他的图案也可以定制,柳州棺材很多都做成了工艺品,远销海内外,而且当地很多老人,都会去世之前都先把棺材选好,带回家,寓意着多福多寿,棺材不在是一种谈虎色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吉祥福禄的产品。
第三,名人效应和武侠小说的推波助澜,据说柳宗元当年客死柳州,当年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特意定制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千里迢迢把其运回老家安葬,同时,近代武侠小说也有了许多柳州棺材的描写,这样更让柳州棺材的名声享誉世界。
国内为什么有“死在柳州”的说法?
因为柳州棺材好,就跟食在广州一样,因为广州会吃也敢吃。
而柳州棺材好,首先一定要有原材料,就是木材,而柳州包括柳州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树木资源,就看现在柳州周围的森林保护区就想见其木材种类的丰富以及品质的优良,像三门江森林公园,花坪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珍稀的阔叶林保护区,广西在古代作为一个地广人稀,山高林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原始森林成片,高大的杉木直插云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守着这么大这么大的森林,看着这么高这么大的杉木,当北方的人还在拼接板板做棺木的时候,柳州人上山砍一棵大杉树,里面挖空,无需拼接,一次成型,美观大方且因为是挖空做成的,也不会放两年就散了架了。
杉木中有种柳杉在柳州周围应该是非常多,这种柳杉有特殊的气味,柳杉树木通直,而且能入药,能够解毒防虫,较之其它木材更适宜尸体的保存。
古代车马慢,客死他乡的概率相当的高,但是人死是死了,但凡是有点家业的,人虽然死在他乡,遗体是无论如何都要归故里的,柳州死的人用了柳州的棺材,家里来人了,扶棺痛哭回故里,回到家里还要再举行葬礼,大家一看,哦呵,这棺材不错,这哪儿的棺材,答:柳州。
慢慢的柳州的棺材声名鹊起,当一个产业活了之后,其它配套的服务就跟上了,比如更丰富的森材种类,产品分中低高档次,像一些进口木材也可以顺着水来来往往,在柳州集散,于是珍稀的楠木檀木黄花梨,只要你有钱,柳州人都可以打成棺材,再佐以精美的雕刻手艺,老字号的诞生,船运业更加发达,柳州的棺材火了整个柳州,但是在古代,这些都只是服务于仕族商贾,柳州棺材对于普通人来说就算一个奢侈品牌,就像爱马仕之于我。
就像我渴望爱马仕一样,在不幸福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标准,比如:住在杭州,死在柳州。
我是不是说的有点乱,总结一下吧:
1·柳州的阔叶类树木资源丰富,高直大木质软适合打棺材。
2·古代客在外面也要有人带着棺材送回家,是一种牛b的广告。像柳宗元,这故事有点烂,我就说了。
3·中低端产品打开市场,产业链形成,高端产品珍稀木材由于水路的四通发达也可供应。
现在的不可以土葬了,高大的树木都成了小宝贝儿,你就是技术再6b,也不可能让你砍了去做棺材,骨灰盒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料。“死在柳州”已经成为历史。只要有火葬厂,死在哪儿都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