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到来,个人认为拐点到来的原因就是确诊人数的降低,而且是每天都连续下降。
之所以认为拐点已经到来,主要考虑的还是核酸检测的力度,目前新增确诊患者都是从隔离里面确诊的,也就是说基本已经把所有可能确诊的人都隔离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人数还会进一步降低,这样持续一段时间马上就能零增加。
并不是零增加了,就是拐点要来了。根据现有情况来看,一旦确诊人数开始下降,就说明护拐点即将迎来。
右上角关注帮忙点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新确诊患者基本都是在隔离状态之中乌鲁木齐目前每天新增的确诊患者,都是处于隔离之中的,这就说明疫情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很难感染其他人了。
乌鲁木齐最近一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增确诊患者是29例,比前几天每天新增数字要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正是拐点迎来的表现,当所有疑似都被检测以后,零新增就能做到了。
乌鲁木齐解封还需要一段时间乌鲁木齐现有565名新冠确诊患者,有110例无症状感染者。
解封是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是确诊患者清零,第二就是连续多日没有新增确诊患者。
目前新增患者虽然很快就可以归零,但现有确诊人数比较多,想要都治愈出院还是要不短时间的。
前期乌鲁木齐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体,就是为了解封的时间来的快一点,眼下是旅游旺季,这确诊患者一日清零,对于整个城市的收入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乌鲁木齐疫情还是很严峻截止目前,乌鲁木齐疫情的源头也没有找到,因此还是存在有可能复发的情况。
所以,疫情还是不容乐观的,起码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的防护措施,出门要佩戴口罩,进出也都要洗手。
因为不确定传播源,个人建议家里菜板应当分生熟,生菜用一个,熟菜用一个,这样可以避免交叉。
另外,水产品或者肉类,加工之前最好用水冲一下,可以冲走表面的病毒,包括外包装也要冲,这样虽然麻烦,但对于预防新冠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工生鲜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做熟,加工的过程中多用水冲洗,不要用手擦眼睛,制作完成以后,要用洗手液洗一下手。
总之,我个人认为拐点已经到来,我们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迎来最终的胜利。
喜欢的话,帮忙点一下关注。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8月2日17时,自治区官方就乌鲁木齐疫情工作举行第十六场新闻发布会。好消息是确诊人数已经出现了三连降,坏消息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既不能放松,也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拐点已经来了吗?很明显,据官方的通报表明,拐点并未来临。那么什么时候能出现拐点呢?拐点的到来意味着疫情的防控取得了稳固性成效,至少这一波疫情不会再出现大规模的增长。我认为15天以内会出现,理由如下:
①目前现有确诊病例565例,无症状感染者110例。从7月中旬出现第一例以来,第一轮的感染者应该都已爆发,所以关键取决于第二波人群。从乌鲁木齐官方的一系列组合拳来看,响应及时,全民核酸检测,凡是感染者、接触者都已被悉数搞定。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一波接触者里有多少是确诊者,他们又去过哪些地方,特别是又有多少个无症状感染者,这是一个注意点。也就是说把这一波人群里的接触感染者清查出来,等待的就只是最后一波感染者了。那么拐点就会出现。
打个比方,在一个圈内,人群不管怎么流动,只要你没跑出这个圈子,那么最坏的结果就是这个圈子里相当一部分人会被确诊。当然,由于区与区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城市环境的不同,必然只会有一小部分人被新冠袭击。
那么为何是15天呢?根据目前的新冠周期来看,一般15天为一周期,乌鲁木齐的疫情已经过了15天了,在这15天内,乌鲁木齐全民上下齐心协力,政府管控得当,所以再过一个周期基本把该控制的都已经控制完了,该治疗的也治疗好了,该爆发的都已经爆发了,那拐点自然也就出现了。
综上,毫不夸张地说,本人认为15天应该是一个最长时间点,再快一点可能一周时间就够。毕竟我国这技术、我国这治理能力、百姓这自我防护意识,等等,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我们有着强大的实力,强大的人民去歼灭这波疫情。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什么是拐点,目前官方说法没有一个标准,甚至武汉、北京等地疫情严重的时候,再到好转的时候,官方或者专家也都没有提到拐点,拐点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过,传统老百姓的理解是,疫情确诊人数急剧下降了,且持续三天以上下降,就是拐点来了,而乌鲁木齐7月30号确诊病例是112例,31号一下子降低到31例,8月1号降低到29例,明天公布2号的数据,可能确诊病例还会持续下降几例,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拐点来了。
实际上,这个还不能叫拐点,按照专家的意思,拐点有两个标准:
1、每天确诊病例小于治愈出院人数。
2、当日确诊病例数必须大于疑似病例数。
看看这两个条件,第一个,显然不够,乌鲁木齐目前每天治愈出院人数远远小于确诊病例数,因此,第一个条件就不符合。
第二疑似病例,目前全疆并未公布每天的疑似病例数,只有每天无症状感染者和医学观察人数,而目前的情况来看,无症状感染者,显然比确诊人数要少很多,如从7月30日的0例,到31日(前天)的8例,再到昨天(8月1日)的9例,虽然呈现缓慢增长,但数据远远小于确诊病例,很多人说,无症状感染者,就有点类似于疑似病例,因此,第二个条件是否勉强够得上,我觉得这样解释也很牵强,毕竟无症状感染者和疑似病例还有很大区别。
关键是,目前还有1.4万多医学观察人数,以及这几天来,观察人员在上升,因此,这个时候,说拐点,为时尚早。
当三五天后,确诊病例持续下降到十几例,甚至个位数,而每天治愈出院人数超过确诊病例数,拐点来了一半,如果没有疑似病例,或者疑似病例小于确诊病例,那么,拐点是真正的来了。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根据现在的乌鲁木齐数据来看,乌鲁木齐疫情的拐点已经到来。
一、新疆疫情拐点已经到来,两周内有望实现新增确诊清零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最新通报,8月2日0时至24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8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8例,均在乌鲁木齐市;新增治愈出院确诊病例7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4例,均在乌鲁木齐市;重症转普通型1例。
新疆疫情单日新增确诊情况如下:
7月27日 新增确诊病例57例。
7月28日 新增确诊病例89例。
7月29日 新增确诊病例96例。
7月30日 新增确诊病例112例。
7月31日 新增确诊病例31例。
8月1日 新增确诊病例30例。
8月2日 新增确诊病例28例。
我们可以看到。新疆从7月31日开始,已经连续几天保持了下降的趋势,所以说拐点早在7月31如就达到了,虽然现在每日减少的人数只有1、2例,但是只要保持这样的一个势头,到了两周之后就可能会达到零增长了。
二、实现新增确诊清零后,最快需14天无新增方能解除封城措施而为了保证疫情彻底被控制,不再发生再一次的反弹,在新疆疫情出现新增确诊零增涨之后,我们还需要保持十四天的零增涨,这样才能基本确认这一疫情已经被完全控制下来,所以按照现在的新疆疫情走势,如果我们能够在两周之内保证新增病例不再增加,那么最快在十四天之后,就可以宣告新疆疫情得到了彻底控制,而到那个时候,我们应该能够解除管制措施了。
三、封城措施已见成效,新疆疫情难掀大浪自从发现疫情后,新疆就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阻止疫情扩散。而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也确实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目前全国其他各省直辖市地区基本没有发现与新疆关联病例,新疆省内的疫情也主要出自乌鲁木齐,这说明新疆本次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
所以新疆疫情可以说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控制,我们接下来就需要保持这样的态势,直至解除封锁措施。乌鲁木齐加油!新疆加油!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根据最近一个星期,乌鲁木齐确诊病例数据来看,拐点已经到来。
随着对乌市全民第二次核酸检测的深入,隐藏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都被检查出来,有效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
一、乌鲁木齐疫情清零在望最近一个星期,乌鲁木齐确诊病例数据如下:
7月28日,新增确诊病例89例
7月29日,新增确诊病例96例
7月30日,新增确诊病例112例
7月31日,新增确诊病例31例
8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30例
8月2日,新增确诊病例28例
8月3日,新增确诊病例16例
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疫情从7月31日,由原来的三位数到了两位数,连续几天保持了下降的趋势,疫情已经稳定,所以说拐点在7月31日就达到了,只要保持这样一个势头,两周之后就可以达到零增长了。
二、乌鲁木齐市解封最快需要28天时间为了保证乌鲁木齐疫情彻底被控制,不再让疫情死灰复燃,现有确诊病例需要14天可以清零,在出现零新增零之后,仍然需要保持14天的零新增,确保疫情被完全控制住,也就是28天之后,就可以宣告新疆疫情得到了彻底控制,可能会解除管控措施了。
三、目前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千万不能放松警惕乌鲁木齐出现疫情,国家迅速调集十个省市,200余人的医疗队奔赴乌市,新疆人民积极配合,服从安排,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止疫情扩散,停办各类聚集性活动,地铁航班停运,目前这些措施确实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全国各省,直辖市没有发现与新疆关联病例。
现在仍然需要遵守居家令,做好个人防护,坚持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千万不能放松警惕,争取疫情早点结束。
结语:新疆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胜利在望,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势,直到封城措施解除。让我们为乌鲁木齐加油!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上面是我的个人观点,若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
乌鲁木齐疫情拐点已经来了吗?
我认为拐点还没有到来,虽然这两天确诊人数下降到了两位数,但是官方一直没有公布第一例确诊人发病原因,对于人们小道消息说的是五花八门,核酸检测在一些小区还在重复进行排查,证明还是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存在,既来之则安之,如果连续一个星期一直下降,才敢说是拐点到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