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古代战争时期,埋锅做饭,那是一等一的机密。
甚至敌方的探子通过埋锅做饭的工具以及埋锅做饭的总时长和不同的锅的位置就能够判断出来敌军的主力部队有多少,主力部队在往哪个方向走以及将帅是谁。
所以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埋锅做饭就是部队的机密,而且是重大机密之一。
大部分将军命令士兵埋锅做饭时,等做好了之后会把这些设备统一销毁或者掩人耳目。
在中学时期我们肯定读过这个故事,一个将军带领着一支部队前往某个地方去做机密任务,而在做机密任务的时候,自己的部队人数越来越少,怎么办?
于是这个将军就命令士兵每一次做饭时都加大埋锅做饭的使用器具,同时故意丢出一些粮食来,然后再多拿出一些设备来,以此来向敌军表明我们这边已经有了增援部队。
而正是通过如此巧妙的方式,使得部队能够平安逃脱。
由此不难发现,埋锅做饭在古代不单单是军事机密,而且已经演变成了高级将领的保命手段。
第1点:古代战争时,什么阶段会埋锅做饭?古代的战争和现阶段截然不同,就算是想要埋锅做饭,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手续。
而且古代埋锅做饭所需要做的前期准备会更多,也更不可控。
比如古代可不是一人拿着一块煤然后再打一口行军锅,不太可能。
一般是用现成的土块或者石块搭建起来,然后再由士兵去周边捡拾一些柴火。
而这个捡拾柴火可就要命了,不妨想象一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士兵要吃饭,得需要多少柴火,这个工作量得多大?
更重要的是周边好像也没有这么多的柴火,所以埋锅做饭往往成为了士兵们的奢侈。
所以大部分士兵无论吃的还是喝的,都没有我们看古代电视剧那般光鲜亮丽。
大部分士兵吃的可能就是朝廷统一发放的干粮,喝的就是冷水。在行军的时候走到某个地方吃口干粮喝点冷水,稍作休息一下,然后继续赶路。
当然可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这么痛苦,在古代也是有特种兵的,比如侦察兵。
这些侦察兵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另外,还有一些将军也都是娇生惯养的主,必须要吃好饭吃好菜。
想想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他们承担了如此大的风险,如果每天吃糠咽菜也有点说不过去了。
比如霍去病远征匈奴的时候,曾经要求汉武帝给自己搭配4个厨子。
所以在古代,大将军一般是有埋锅做饭的可能的,而普通士兵想要埋锅做饭,难度较大。
而且在常规战争和常规状态之下,士兵不太可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真正能享受的时候一般是在战况紧急的前一天晚上,说得不太夸张一点,这很可能是这些士兵的最后一顿饭了。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保证士兵吃饱喝足且有精力,要不然的话第2天的战争很有可能打不下来。
举个简单例子,对方10万士兵,我们这边10万士兵,明天就要大决战了,决战之前让士兵们吃碗热乎饭是没问题的。
但因为古代的行军机制问题,以及古代人吃饭的节奏和我们现代人吃饭的节奏不太一样,古代一般是一日两餐。
当然部队尤其是远距离行军跋涉,肯定不是一日两餐这么简单,而埋锅做饭也基本保持了这个基调。
虽然不简单,但也大体类似是在当日的晚间,包括黄昏甚至黄昏以后进行埋锅做饭。
比如出自明朝的:各军沿途炒面……每军关于小麦三斗这句话,言辞表述部队在行军之前一般是要求各地准备好炒面,把这些东西直接塞在士兵的袋子里,饿的时候直接吃。
看到没有,在古代行军作战时,大部分士兵是没有吃口热饭的标配或者标准的,毕竟柴火难找,而且战况紧急。
第2点:埋锅做饭所需要的准备工具那有人就说了,士兵们就是想吃口热乎饭,朝廷必须满足士兵的这点诉求,就得立刻马上去埋锅做饭。
那么在埋锅做饭之前,一般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
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就是石块或者土块。
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就只能找个铁锹了,或者拿士兵的武器来,为什么呢?
要注意,埋锅做饭可不是在下面放点油或者放点煤就能直接把锅点燃的,而是需要搭柴火。
既然需要搭柴火就需要有专用的土坑,如果能找到几个石块,那条件就更棒了。
但是行军作战时往往是几万几十万的士兵往前走,根本来不及去找石块。就算是找到了也不够分的,一般就是在一块空旷的土地上挖上几个坑而已。
之后几乎是所有的士兵一块去捡拾柴火,能捡多少就捡多少。
既然埋锅做饭,那多多少少还得有点储备功效。
比如晚上的时候柴火生得多一些好取个暖。当然夏天的晚上就不用了,可冬天的晚上,一个小小的火苗周边可能围着里三层外三层数不清的士兵。
可大家要注意一点,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我也说过,在古代想要吃一碗热腾腾的饭菜,难度其实是很大的。甚至某些大家还要花钱专门雇佣别人去捡拾一些柴火。
那有人就说了在山区不太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可是在大城市里面呢?
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靠着种植粮食庄稼最终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柴火来抵御冬天的严寒,难度是很大的。
然后把这些东西都准备齐全了,最后需要准备的是什么?
就是食物和水。
水好找,一般古代行军作战之前会有侦察兵或者探子提前找好水源,以便保障士兵的饮水问题。粮食一般是某些动物的肉或者一些粗糙的粮食倒在一起煮熟。
如果实在没有动物随便捕杀几只在野外,问题也不大,毕竟那个时候的士兵都有弓箭,一下午的时间怎么着也能抓出几只来。
如果再不济,随军的将军或者士兵一般也会带着一点点的肉食,这些肉食大家凑一凑就可以了。
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之后,埋锅做饭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即便如此,士兵也吃不了多么热腾腾的饭菜。
原因还是一点:缺少柴火。能短时间内把这些饭菜烧得稍微温和一点就差不多了。
除非这支部队不差钱,或者整个朝廷举全国之力去养这一堆士兵,否则难度很大。
第3点:埋锅做饭的几大可能既然我们讲了埋锅做饭的难度这么大,那么古代会在什么情况下埋锅做饭呢?
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零零散散地讲了一些可能,但是这些可能不够,最起码远不够埋锅做饭的主要可能情况。
第1种是打了大胜仗。
这一场战争赢了,赢得特别痛快,上到朝廷下到民间百姓都特别开心。
皇帝还说了有功劳的都给银子都给赏赐,已经彻底击败了敌人且没有太大危险了。
这种情况下埋锅做饭犒劳一下士兵是应该的,而且这顿饭一般是当下阶段士兵们能吃到的最好的一顿饭。
第2种是打了败仗。
没有多少人了,准备明天背水一战。
这样的战争在古代也有很多,原本是一个大规模集团军,动辄就30万到40万的人和敌人进行拼杀,打到最后就只剩下5000人了。
准备明天一起突围,能活着出去几个就算几个。
这个时候一般高等级将领也会下令把周边可能搜集到的物资全都收集过来,然后吃一顿饱饭。
第3种是某些特种部队前往做任务的时候。
比如某些使臣要去和对方谈判,或者侦察兵探子去窥探敌方的排兵布阵,再或者有某些特殊任务,需要去请救兵或者去发布调令。
遇到这些特殊情况也会让这些特殊士兵走之前吃一顿饱饭。而之所以吃这顿饱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体力和灵敏度。
但是这样的埋锅做饭并不是针对普通士兵的,而是针对某些有特殊技能的士兵,或者付出重大贡献的士兵。
第4种是突击行动。
比如在某一个阶段里面突然间知道对方的粮仓在哪里,今天晚上就要千里奔袭烧掉对方的粮仓,而且时间还算充沛,可以让参与此次行动的士兵吃一顿热饭。
因为对于这些士兵来说,这可能就是最后一顿饭了。
简而言之,古代的战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而是真实的实打实的拿士兵的生命再往前冲。
也正因如此,在当时的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士兵们想埋锅做饭吃一顿热乎饭,有时候也只是一个渴望而已。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古代战争中,大军进兵前,三更埋锅造饭,五更进食,并做必要的准备,平明进兵。
大军的顺序,分为前锋、中军和后卫。前锋多是悍将壮兵,冲锋陷阵,不能折了锐气。中军为主帅所处重地,兵多将广,乃枢纽之所在。后卫是预备队,提供后勤保障,兼顾护卫中军后方的安全。
古代人打仗,多数光明磊落,两军阵前,使者来回穿梭,谈判并下战书,约时决战。
古代人打仗,主力部队不分兵,采用人海战术,擂鼓进兵,鸣锣收军,严谨而有章法。
大战前,将士饱餐,伙食好有肉,还有壮行酒,士气振振,为了荣誉而战。
战争中,由于吃饭的人多,后勤部门,忙作一团。做了一锅又一锅,生米变成熟饭,行军速度慢,做饭也不间断。各部队单位,吃饭时间有分别,根据任务急缓,轮流用餐。
战争中,有奇袭的小部队,出发前饱餐一顿,自带熟食干粮,带的多,是身上重要负荷,行进中不打火,避免暴露军机。
战争胜利,敌方割地赔款,缴获多。将士辛劳,有庆功宴,赏赐也得不少。
古代人打仗,由于运输能力限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近敌后,战斗部队,大量前出,粮草随中军前行。战斗部队,或行三十里一停,或行五十里一停,前后交叉而进。
民以食为天,将士们吃饱,才能打好仗,古今同是一理。
兵者,诡道也。古有增灶减灶之法,用于军事智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影响世界几千年,仍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扎营支帐,割草喂马,挖掘水井。埋锅造饭一般是在天明以及日未落时(古人多一天吃两餐)。
在不具备做饭条件的地方,就要用干粮来充饥了。如永乐八年明成祖率军北征蒙古,“各军沿途炒面……每军关与小麦三斗”。编纂于明代的《养生类要》一书中记录的“炒面方歌”配方是“二两白盐四两姜,五斤炒面二茴香”,如果要追求更香的味道,还可以“半斤杏仁和面炒”。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一支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会不攻自破。电视剧中常有士兵运粮的镜头,却几乎看不到运菜和水果的画面。难道说古人打仗只吃粮食吗?
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吃单调的五谷杂粮。首先粮食的保质期相对于蔬菜水果类更长,且管饱,一次运输量大,便于运输,而蔬菜或者肉类的容易坏。古时交通不便,打一次仗光赶路都得几十天,五谷杂粮(小米,小麦,大米等)是最好的选择。
古时行军做饭大多都是煮粥(军粮大饼到唐宋之后才有),附近如果有野菜的话,可以加一点,没有的话就只能就着带来的酱或者是腌菜吃主食了。不过粥都是很稠的,稀粥根本填不饱肚子。肉和新鲜蔬菜的话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说军营附近有城镇的话,可以去买点,但这都是极少极少的情况。
但这都是好的情况。如果说遇到粮草不足的情况时,就更加艰难了。先是吃野菜、树根。然后是吃附近的动物,如老鼠、战马、鱼、鸟等。只要是能吃的,为了活着都会吃掉
最残酷的要数吃人了。先是吃敌人。公元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敌数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随身携带行军。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自己人也是可以吃的。张巡守卫睢阳之役时,被安禄山围攻数月,城内没有粮食,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和老弱。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自古行军打仗,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看似细小,实际却全是兵家大事。
而中国人的肠胃习惯,离不开热食,所以不能经常嚼干粮吃冷餐。由此,中国古代军队哪怕在战争期问,只要不是正在交战中,条件允许,到了饭点后,都会埋锅做饭。
因为热饭热食,就是战斗力!
古代兵法著作多如牛毛,铺天盖地。
然而军队什么时候吃饭,一日吃几顿等等诸事,在戚继光之前没有一部兵书会讲这些细节之事。
所以宋代之后,有许多号称熟读兵法却毫无实践的纯文人、等到真让他掌兵之后,却要练不好兵、也打不赢仗。
这是为何?
是因为兵法中没有具体军队日常训练管理细节,书上没学过,事到临头自然两眼一抹黑,这就叫:“秀才造反、十年难成。”
戚继光《练兵实纪》记录的明朝军队日常与作战行军野营时的吃饭时间。一:明朝炊事兵。
12人小队是戚继光编练的明军中最小的编制单位。
与现代军队以连为单位设炊事班统一聚餐不同,古代军队是以小队为单位吃饭的。
每一支12人小队,设队长一名,火兵(炊事员)一名,战兵十名。
如下:明军步兵小队图。挑着担的就是负责做饭的火兵。而火兵的标准装备是铁尖扁担一根,铜锅一口,椰瓢一个。
二:
没有战争的时候,明朝军队的军营一日生活制度。
·见《实纪》卷之二,第二十条“戒居常”
五更一过,军营中就会吹号,士兵起床,第一件事首先就是梳洗。
个人梳洗完毕,火兵埋锅做饭。
其余士兵以同一帐住宿为单位,围坐一圈,由一军中识字宣读当日将主所发号令,务必讲明、听清。
然后,就是吃早饭。
一日之计在于晨,第一顿饭,肯定是要吃饱的。
早饭后,按当日号令,各队或值守当差,或负责放马、打草及营中诸杂事,或奉令出营采买日常物资给养等等。
中午再次埋锅做饭,再吃一顿午饭。
营中杂事上午全部完成,午饭后,士卒除值守队伍外,其余全体帐中休假。或坐或卧皆可,要求是:必须安静。
太阳偏西时,士卒出帐,在营地内各自操练武艺,骑兵练习弓马、以及快速披甲等;步兵练习鸟铳装填瞒准、弓刀枪棒等。到黄昏时,停止操练,兵器擦拭收好。
每隔五日,保养打磨兵刃器械一次,百队总逐队检查。
- 没有战斗行军时,明军日常驻扎营中,是否会吃三顿饭?未知。但很有可能,只有二餐。
入晚前,骑兵安排好半夜轮流喂马事项。
入晚后,全体睡觉。静卧床上,不准吟唱小曲,也不准交谈淫邪事、或勾起思乡愁绪,动摇军心,这是要吃军法的!
战时行军野营,为了保证战斗力,军队是一日三餐的。古代军队离开驻地向行军时,如果在境内安全区域,那么还可以进入沿途城镇宿营,当临近战区,随时会有敌情时,那就进入了野营状态。
(1)早饭。
早饭时间是与平时相同,五更起,梳洗、埋锅造饭,听讲当日命令,吃饭。
《练兵实纪》卷七(野营29条):
五更三刻,掌号吹响一通,擂鼓一通,各军举炊。
饭后整装出发,继续行军,毎一时辰、即二小时行军十里,停下休整一次。
走出二十里,已经二个时辰之后,
(2)中午饭。
行军二个时辰,二十里后再次休息,并埋锅做饭。
饭后继续行军。
(3)晚饭。
午炊后,仍然每十里一休整,二十里后,一天走完四十里,就要准备结寨扎营了。
扎营时,同时进行汲水、放马、樵采、
诸事已毕,则闭营门,埋锅做饭等等。
古代军队士兵同样备有规定干粮,可供关键数日之食。如果连日交战,无法埋锅做饭,那就只有吃干粮了。
【图来自网络】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老话说,皇帝不差饿兵。打仗的时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是要吃饭的,而且要吃得好,吃得饱,士兵才有力气。因为士兵上阵皆要披甲,所以体力消耗更大,吃得也更多。
中国古代军制,即“五人一伍,十人一火”,意思就是十个人共用一个灶,用一个锅子做饭,这十个人,相互间就是“火伴关系”。这个数量也是经过长期战争而总结出来的,一火的人太多,照顾不过来,吃饭的时间长,或吃不饱,人太少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也是固定的。
一伙人都有一口锅,这个必须行军携带的,不然无法烧饭。扎营后挖个坑,用石头一垫即可做成土灶,或者做一个支架将锅吊起也可以。临时扎营需要在水源的地方埋锅做饭,长期驻扎,还要打水井,保障用水。
古人一天一般只吃两餐,战争基本都在白天进行,所以早晚做饭。当年韩信征讨魏王豹经过此处,屯重兵于黄河岸边。为了解决战况紧急,来不及做饭的问题,韩信命人将军中面粉都烙成薄饼,然后再切成长条,需要食用时在开水锅里滚下即可。
战争是个极其消耗资源的活动,军队自然是什么多,什么便宜吃什么,而且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从秦汉到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关中及洛阳一带,军中主食也以小米为主,毕竟粟米是赋税主体,稻麦只能算作“杂粮”
大多数情况下军中还是将大米或粟米煮成饭或粥来吃。而早期麦子也不做深加工,和米一样直接煮成麦饭。这种麦饭口感很差,常常被视为粗食。
光有主食不行,必须有肉类和蔬菜,军中大规模携带的肉食,不得不进行适当加工,以便更长期保存。大概率是腌鱼腌肉。羊肉泡馍和金华火腿,相传都是战争年代为了储备军粮而发明的。蔬菜只能是风干的菜脯菜干和咸菜了。
肉食还可以做成各种酱(后来出现豆酱),敦煌出土的一片汉代竹简就记载了河西边塞军人的日常食品清单:“酒三斛,黍米二斛,酱二斗。”这很可能说明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鲜蔬菜和肉类是遥不可及的,在漫长又无聊的戍边岁月里,以盐入味的各种酱类是唯一的下饭菜和调味品。
游牧民族主食是奶以及奶制品。蒙古大军在出征的时候,经常携带大量牛羊作为移动粮草库。不过在快速奔袭时,这些显然还是不方便。蒙古军便携军粮一般是两样东西。一是马可波罗记载的脱水的粉末状奶制品类似今天的奶粉,另外一个就是风干牛肉条。这种肉条系专门选出来的红肉(脂肪少),切条后在室内自然风干,再用锤子敲打,最后只剩下纤维,体积比原来大大缩小,称得上真正的军用压缩食品。
古人还有一些方便性的调味品,比如最开始有些贵妇,热衷于去寺院参加佛事活动,却对寺内的纯素食难以下咽,寺院里又不便杀生,于是会事先把干净的白布浸泡在肉汤,然后晒干,做饭时放在水锅里煮一煮就可以烹成一锅肉汤,这种调味品大约不会在军中普遍使用。
没有机会埋锅造饭时,就只能吃干粮了,最常见的干粮,是一种叫做“糗”的食物,糗的做法很简单,需要把米或者面炒熟之后,加水捣碎、然后揉成块状晾干即可,和现在的锅巴似的,这种东西容易携带,也非常耐贮存。还有就是各种炒面,把小麦等磨成粉,炒熟充饥。馒头大饼之类要在汉或者更远的唐代才出现。
古代发生战争,往往是需要从帝国腹部历经千里迢迢的运往前线的,漫长的运输线,民夫运输途中要吃饭,等于消耗了一部分粮草,还有几十万匹拉粮食的驴,也要吃草料的,这样一来光是这个运输成本,就消耗了很多粮草。所以经常会出现粮草不足的现象。
在干粮用尽,又无接济的情况下,杀军畜、采野果,装备中凡用皮革制作的,也可取下煮食。书中还介绍,靠山野营,采摘松皮10斤,与米五合共煮,等到煮烂,每半斤能吃一天。甚至会出现可怕的吃人肉现象。
现代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脱水和腌制食品,不仅缺少维生素,更会因其中所含的高盐成分诱发动脉硬化、胃癌、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由此亦不难窥见古人征战之劳苦,和平的来之不易。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孙宾战争时期有一句话.把锅都扔了来迷或敌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