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从崇祯皇帝及其继承人一再错过南迁的良机,使得南明政权在皇位继承人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严重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南明却只坚持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我承认崇祯是一位非常勤劳的皇帝,一位非常善良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皇帝。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极不成熟的皇帝。

相对而言,崇祯更像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但是这朵莲花放在皇帝的位子上,屁事不顶。

也正因如此,明朝有了崇祯是两方面的悲剧,一方面是崇祯皇帝自己的悲剧,而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剧。

自始至终无论是内忧外患,还是天灾人祸,还是北方的野蛮人入侵也好,各方面因素都不足以摧毁明帝国,有很多可以挽救天下的举措和措施。

但很不幸的是崇祯皇帝全都被一一规避出去了。

按理来说,这样的一个皇帝必然不是好的皇帝,但事实证明,崇祯好像又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坏,在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心中所挂念的仍然是大明的天下,大明的子民。

在崇祯皇帝面对无法挽救的悲剧时,没有像其他的皇帝一样心甘情愿去当阶下囚,而是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余生。

所以对于崇祯皇帝,只能说我尊重他,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为什么呢?

理由有如下几个:

第1点:崇祯皇帝实在是太犹豫了

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崇祯皇帝的面前有两条路可以走,这两条路无论走哪一条都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但是崇祯皇帝走出了花样,他想两条路一块走,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也正因为崇祯皇帝的来回犹豫,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局。

大家都知道,在崇祯当皇帝的时候,整个国家面临的矛盾其实有两个,第1个矛盾是外部的矛盾,第2个矛盾是内部的矛盾。

当时的大明朝你说它没有气数了,那纯粹是胡说八道,无论解决掉哪一个矛盾,大明朝都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至于能走多久,一切就只能凭天意了。

而当时因为明朝末年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内有很多老百姓吃不起饭。同时国家又要进行一系列的行军作战,要想行军作战就必须得有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就只能继续去找老百姓要,于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闹罢工。

我们没有钱了,再找我们要,我们就开始反了。于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放下自己手中的农作物的工具,转而拿起了各种各样的铁器,开始对大明帝国的军队痛下杀手。

这一部分人,我们可以统称为流民。

与此同时,大明朝的北边也有各种各样的敌人,其中这一部分敌人我们可以直接用满清来替代,反正早晚满清他们都会成为清朝,再给他们起什么名字也无关紧要了。

北方的敌人要和明朝打,南方的敌人也要和明朝打,明朝就夹在这中间两面受气。

而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准备议和,和谁议和呢?

是和北方的人。

但是在这个时候,明朝一些臣子迂腐地认为,就算北方的人他们的武器再强大,也不过是野蛮人而已,和野蛮人议和,实在是有伤我大明朝的风范。

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言论层出不穷,一些人认为如果要是和北方议和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明朝彻底失去了骨气,会成为第2个南宋。

事实上还不如成为第2个南宋呢,因为明朝坚持不了几年了。

按理来说,像这种事情崇祯皇帝一个人拍板就行了,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崇祯皇帝也害怕,如果和北方议和的话,北方虽然能暂时安抚下去,但是朝中的官员会怎么看自己?民间的百姓会怎么看自己?

所以崇祯皇帝暗中指使杨嗣昌在上朝的时候把这个意见说一下。

结果这个时候又遇到了一个人的拒绝——洪承畴。

人家就正儿八经地说了,如果要是投降的话我不同意。

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将军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最终真正拍板的只有崇祯皇帝一个人。

但崇祯皇帝太害怕了,太在乎自己的名声了,所以同意了这位武将的说法。

自此开始明朝就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开支就达到了2,000万以上,国家达到了严重的经济赤字。

而对于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一旦出现了经济赤字,那几乎决定了整个国家无药可救。

第2点:乱了阵脚

按理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行军作战的时候,就算是宋朝唐朝到了该打仗的时候也得打起来。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就行。

如果处理不了问题,就惩罚处理问题的那个人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处理了一批处理问题的人。

而且崇祯皇帝处理的这一批人,他们的官衔极大,影响力也极大,直接导致了崇祯皇帝后期几乎无人可用。

任何一个人想在崇祯手下干点事,最先考虑的不是为朝廷效命,而是自己如何能够活下去。

就比如在崇祯皇帝掌握权力的时候,总督被杀掉的就有7个,巡抚被杀掉的就有11个。

如果不熟悉这一段历史,或者不熟悉明朝的官阶组成的话,强烈建议大家先简单地了解一下总督究竟是干什么的。

别的不多说,任何一个地方的总督,在任何一个朝代里面想要动他们必须左思右想,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在第一时间找到替补人员。

只有如此才有一定概率把总督逮捕入狱,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逮捕入狱而不是直接诛杀。

但是崇祯皇帝压根不这么想,在崇祯皇帝的心目中,我瞅你越来越可疑了,既然可疑就必须得灭掉。

这其中最为委屈的可能就是袁崇焕,因为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就是因为中了后金的反间计。

大家都知道临战换将为兵之大忌,按理来说都快到打仗了,国家都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你突然和别人来两下子,一般人谁也顶不住。

但是崇祯皇帝顶住了,准确地说他顶不住也得顶住,这个时候再顶不住那就完犊子了。

所以整个大明朝就陷入了一种极其微妙的状态,明朝的皇帝特别的着急,大臣也特别着急,明朝皇帝着急的是大明朝会不会垮了,而大臣们着急的是崇祯皇帝会不会把我杀了。

两边的人根本就不在同一条线上,指望着这场战争能够打赢,真有点痴人说梦了。

第3点:心不狠手不稳

如果崇祯皇帝心狠手辣的话,大明朝也不至于如此。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是因为在崇祯皇帝执政3~5年之后,明帝国就出现问题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没有钱,说白了,整个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始终处在一个要钱没有要人一大堆的尴尬状态。

而且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这些人还要让崇祯皇帝来养活。

据不完全统计,在崇祯当皇帝的时候,朱元璋的子孙就已经达到了100万之多。当然这个数据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对于整个大明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士兵在前面行军作战,后方压根就没有军饷给这些士兵,士兵们还会为你卖命吗?

所以在明朝后期的时候,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投降开始投奔北方的敌人或者直接和流民走到了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崇明皇帝意识到,虽然自己没有钱了,但是这些官员们有钱。于是崇祯皇帝决定向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借钱,这条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如果当时崇祯皇帝能够贯彻落实这种思路的话,或许大明朝还有救。

但是没有想到当崇祯皇帝说完这句话的第2天,满朝文武的臣子们全都穿着补丁衣服,跪在朝堂之上,跟崇祯皇帝哭穷,说自己一毛钱也没有。

不可思议的是,崇祯皇帝竟然真的相信了这些官员,相信了他们一文钱都没有。

要知道后来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敌人闯进北京城的时候,把这些官员一通敲打,最终从里面赚了数不清的银子和各种各样的珍稀古玩。

如果崇祯皇帝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直接大门一关,拿不出钱来就别想活着出去,说不定立马就会有几千万两银子呈上来。

而这几千万两银子足以让大明朝的士兵们吃顿饱饭,打上整整两年的战争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样下来的话,如果熬过天灾再把人祸给撇掉,两线作战变成一线作战,最终彻底击溃敌人,那大概率应该问题不大。

但崇祯皇帝并没有这样做,只能说大明朝的气数已尽。

对于崇祯皇帝,我们只能说他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你说他善良吧,的确善良,你说他勤劳吧,也的确勤劳。

但是无论说他什么,好也好坏也罢,总之他不适合当皇帝。

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适合当皇帝。

如果是在普通的年代里面,或许崇祯会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崇祯当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政治家,就连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也比崇祯强!

第一、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特别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那必须懂得什么叫做“平衡”,亦或者是“制衡”,而对于这一点,痴迷成仙的嘉靖帝懂,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也懂,就连常年做木匠的天启帝也懂,然而崇祯就偏偏不懂。崇祯把魏忠贤搞下来之后,就完全重用东林党一家,结果呢?原来几百万的茶税,顷刻间就化为乌有,整个财政直接就崩溃了,大明朝的局势反而比天启帝时更烂。

第二、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还必须懂得用人,要么是疑人不用,要么就是用人不疑。可崇祯呢,多少名臣良将被崇祯坑死?卢象升本来要带着大军与多尔衮PK,结果数万大军被拆分,最后卢象升只能带着5000人与后金军血战,直至力尽而亡。还有洪承畴,虽然这货后面投降了满清,但是前面仗打得可以啊,如果不是崇祯屡次催促进兵,哪里会有松锦之战的惨烈结局?可以说,崇祯帝的用人能力真的是幼儿园水平。

第三、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还要懂得取舍。就拿刘邦来说,打匈奴没打赢,那就赶紧送钱送女人,然后汉朝经过百年的积累,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将匈奴打得找不到北。还有李世民,突厥大军南下,眼看打不过,李世民就把长安城内所有的财宝给了突厥,然后才在几年之后将突厥给灭了。对于刘邦、李世民等人来说,一时的尊严算个屁啊,留得青山在,将来才能有柴烧啊。再看看崇祯帝,本来崇祯为了与后金议和,本来已经间接害死了卢象升,但就因为面子问题,楞是将议和这种事完全推给了陈新甲,结果议和的事情泄露,崇祯为了不背锅,就把陈新甲推出去顶锅并杀害,由此议和之路也彻底断绝。从这里也能看出,崇祯帝是既想要面子,还想要里子,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啊?并且崇祯帝还没有背锅的勇气,一出事就开始疯狂甩锅,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有的胸怀。

从以上三点来分析,崇祯帝确实是一个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明朝的灭亡,崇祯帝本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这么说崇祯,其实是客气的,事实是: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算个政治家。

虽然崇祯皇帝这一辈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励精图治,吃用都十分简朴,为国家大事操心劳累,最后更以煤山上吊的壮烈,惹了后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泪。但以政治家的标准说,崇祯何止是不成熟?更是严重的不合格。

下面这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祯作为政治家,根本就不该犯的。

第一个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祯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气,一件事办下去,几天不见效果,立刻就是各种怀疑上脑门,然后不是瞎指挥,就是换人办罪,只要是认真办事的官员,通常都给坑到惨。

最典型的,就是松锦之战和郏县之战,这两场战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万大军决战清军,一次是明朝与李自成决战河南。只要崇祯皇帝能够忍一忍,给前线将领充足的自主权,明军本可以在锦州打个大胜仗,确保清军几年恢复不了元气。也可以在郏县把李自成一勺烩,彻底消灭中原流寇。可崇祯皇帝呢?战争开打就心急如焚,然后就是各种催,总以为自己很高明,逼着前线将领改变计划,结果就是自乱阵脚,两场大战无一例外,全是全军覆没

中国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气度,崇祯身上,却是丝毫看不见。多少本可办成的事,就这么被崇祯搅和没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赔光了。

第二个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挥般的操作来,崇祯皇帝更失败的一点,就是用人。

崇祯自诩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记载,他连批奏折的时候,有时都带着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么挑大臣奏折的错别字,得意洋洋标榜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么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废”了一些什么人,曾经横扫农民军的名将卢象升,带孝赴国难后,就被崇祯各种猜疑,连兵力都被调的乱七八糟,最后带着五千孤军血染巨鹿。曾经灭了高迎祥的孙传庭,就因为大刀阔斧改革,动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了各种诬陷。可崇祯就是什么诬陷都听,听完一度把孙传庭下牢狱,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后,才放孙传庭出来救火,可那时已是大势已去。孙传庭为国捐躯后,崇祯竟怀疑人家没死,连个谥号都不给。几乎所有被崇祯怀疑的人,都为大明朝尽忠了。

那崇祯从不怀疑的人呢?比如陈演,比如魏藻德,这些人平日里慷慨激昂,满嘴忠君报国,每次朝廷开会,都把崇祯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来一个接一个的坑。特别是崇祯上吊后,这两位昔日的明朝内阁大学士,组团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就这种烂人,崇祯一辈子,却当人才一样宠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后去歪脖子树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总之,崇祯的精神值得钦佩,但皇帝这个岗位,真心不适合他。且不说明末的烂摊子他救不了,就算给他一个国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烂摊。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崇祯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像,连龙袍都缝缝补补多年,所有的皇宫预算一概从简,以便有更多的银子拿去充当军饷。

但这么多年下来,依然没能拯救到大明王朝,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那么究竟崇祯都做错了哪些东西,最终导致他无法力挽狂澜呢?

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崇祯是如何度过这17年皇帝生涯的:

明思宗朱由检,17岁登基。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内忧外患。但他做的事情也非常条理清晰,崇祯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

但是,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事实上,他在执政期间,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主要有这几个:东林党势力的文官集团、崛起的大清、农民起义军、自己多疑的性格。

一、在和东林党文官集团的斗争,其实崇祯如果处理魏忠贤阉党方面如果能稍微缓一点,留下一些残余部落和东林党相互制衡,会好一点。虽然铲除阉党快速有效,但也造成了连锁反应就是东林党势力太大,崛起太快。这点可以看出崇祯还是太嫩了,打破了斗争的平衡,反而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二、面对大清的时候,其实应该考虑议和。清皇太极便积极联系 “去帝称汗”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那时因为崇祯以及朝臣认为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所以议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对下,被搁置了。清军旋即入关报复,才有明后面13万大军惨败。

面对崛起的大清(金)军时,处死袁崇焕时机不对。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与后金军鏖战,经过艰难的战斗后,皇太极率军撤退。袁崇焕处死在这个时候,无疑是少了一个可以统军的大将,人心也就更涣散了。

三、对农民起义军,曾经有4次机会彻底肃清,但崇祯都因为种种原因或者运气错过了时机。

第1次是崇祯六年九月,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抵达武安,完成对起义军的合围。正常给曹文诏继续指挥就能胜利,但是因为他被调回大同当总兵,应对皇太极的进攻,所以起义军又活了;

第2次是崇祯七年六月,陈奇瑜率部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于陕南。起义军误入兴安之车箱峡。在人缺粮、马无草、弓箭被雨淋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李自成用重金贿赂陈的左右,假意向陈请降,后来出现了“一人去管理100个起义军”的滑稽做法,导致了起义军的复燃;

第3次是将领卢象升带领的,明朝为数不多很能打仗的队伍天雄军,当时对起义军一顿猛打,把高迎祥打进了山区,国内局势马上就要结束,又把卢象升调走了,因为清建国了;

第4次是将领杨嗣昌,他提出方案“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效果奇佳,当时起义军迫于无奈,刘国能和张献忠都投降了,当时杨嗣昌有个建议,让张献忠去打起义军,以绝后患,可惜崇祯多疑不采纳,这最后一个机会也没有了。

四、崇祯性格多疑,本身不是能力挽狂澜的皇帝,他有小聪明但缺乏全局考虑。从错失议和机会、没有搬迁国都、频繁调换刑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和将领等,都可以看出他其实从了财政节流之外,更要拥有更好的管理和用人的开源能力,这方面他如果注重到自己的弱势,其实还是能让整个大明更加稳定。

总结下来,崇祯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没有一项,哪怕是一项是能处理好的,最终才加速了明朝的覆灭。因此,说他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也不为过!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崇祯帝仅就换首辅而言,就显示出严重的问题:越是努力越是于事无补:十七年换了十九位、二十任首辅(其中一位先后两次当首辅)。虽然有的换掉是有理由的,但是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需要连续性。再好的政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贯彻,也只是空中楼阁。

崇祯帝本来没机会当皇帝,啥准备都没有就轮到他了,缺乏潜邸的嫡系人马,即位初期立马干掉魏忠贤已是超常发挥。本来在一个稳定的皇位交替阶段这样做没啥问题的。但问题出在他的举措都不合时宜,个人性格又刚愎自用,大明于是被这一套猛如虎的操作搞死了。

但你要是不理朝政,万历怠政之祸又历历在目。1627年的大明,已经很糜烂了。崇祯帝又是一个不想醉生梦死的主。试问,哪个想振奋的帝王不想杀权臣,何况是前朝留下的权臣,和自己不一条心?崇祯求治太切,急于求成又没有好的方法,口口声声说要是有个张居正一样的人物来辅佐他就好了,问题是张居正那种凌厉霸道的作风朱由检受得了么?

大明如同重病患者,下猛药会死人的,而且这药也不一定有效。

所以朱由检很矛盾,但他又不能像祖父那样怠政,那样大明就真完了。无休止的党争使这个多疑又没什么主心骨,也没有嫡系人马的皇帝彻底糊涂了。他不停地杀人换人,同时还冤得很,觉得满朝文武没一个忠臣。

于是他像是个资质不足的普通人,越努力越是糟糕,前几代积累的问题一重重压下来,最终压垮了他。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崇祯没有经过帝王之学的训练,好意气用事,生杀予夺太过随意,往往好心办坏事,最终江河日下。

(崇祯)

1.杀袁崇焕的政治军事后果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在京师城下与后金对峙,并且在等待援兵集结,最终发动对皇太极的总攻击。

皇太极进不利,退不利,补给也不足。就在这节骨眼上,崇祯直接把袁崇焕送进了监狱,辽东军东溃出关。

(己巳之变)

战局急转直下,皇太极从容南下劫掠良乡等地补给部队,修整十余日再次攻击京师。

当时在京师的文震孟就说:袁崇焕有错,也不该现在抓,战局要崩了。

一语成谶。之后围绕袁崇焕案对内阁又进行了大调整。

2.换卢象升

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负责真保顺广几府防御,在作战过程中,卢象升对战场把握完全处于不利状态。但兢兢业业勉强维持着。

(卢象升)

崇祯在知道后,又要临阵换将,幸亏杨嗣昌以免己巳之祸劝解,才改成了催战,结果杨嗣昌一战阵亡,清军东南转向进入山东,战局急剧恶化。

3.抓催孙传庭

1639年孙传庭入卫京师,指挥部队与清军打了几场硬仗。由于各种原因,就把孙传庭放监狱去了。

(孙传庭)

1642年初,将孙传庭从监狱放出来,让解围开封。之后命其总督三边,催解围开封,导致柿园失败。第二年催孙传庭出关决战,一举而主力丧。

崇祯在行事上很焦躁,急于求成。对待城下太狠,生杀予夺太过随意。以致人心离散,国运不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