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儒家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老子却说:“其出弥远,其智弥小“。大有针锋相对之意。到底谁对了?谁错了。其实无所谓对错,双方的角度不同而己。
我们先来看看《道德经》第47章的这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小。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这段话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他说:圣人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之事,明天下之理。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无为的道理。圣人的智慧是天生的,不必外求。而其治天下自然也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也就是圣人之见,圣人之明。是无为法。儒家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为法。
其出弥远,其知弥小。现在也可以解释的通。圣人之智,是以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的。离开原点,无论向那个方向的“出“,都是对另外无数方向的背离。故出的结果必是得一失万,所以说其出弥远,其智弥小。
举个现实的例子。圣人治天下,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民生、社会等全方位的知识,如果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知识就不全面,不能称为圣人了。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之所以引起误会,主要是违背了我们所熟知的常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按字面意思,如果大家都足不出户,反而知道的更多,对事情看得更清楚。矛盾啊!究竟是老子错了,还是我们的解读错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看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首先,从语法结构上分析,前后文有如下对应关系: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行而知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不见而明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弗为而成
可见“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是从“无为而成”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明白了这一点,再看这句话,你就会发现,“其出弥远”是外在表现形式,“其知弥少”才是内在根源,因而,这句话不应解读为“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而应解读为“一个人活动范围越大,即有为之举越多,说明他对“道”了解的越少”。
其次,老子并不反对“行万里路”!老子怕世人误会,紧接着本章,老子又说道:『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何解?老子告诫世人,要分清自己的身份,只有“闻道者”,即统治者(王侯士大夫),才做“减法”——日损,以至于无为;对于“为学者”,即潜在管理者,还要做“加法”——日益,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总之,《老子》是一本伟大的书,每字每句都充满着智慧,它的初衷是给管理者充电的,而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的。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断章取义,不但没有用武之地,反而会失去前进的锐气!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突出暗藏一个生字,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说远方没到过知道的当然少啦,为什么知之甚少呢?因为不執系,生地方呀,老子偷偷告许你无知长生。这个问题,按正常思维是不复合逻辑的,外出的远应该是见识广,怎么会其知弥少呢?不出门户,怎能知天下事呢,古时没有电报,手机,怎么知道的呢?迷惑吧?老子所说的圣人是指他自己,或所有的人,都能作到。要不怎么说人人是佛呢,就在人心里,看你作到做不到啦。本来不愿说泄天机,还是管不住要说,修煉要进入清静状态,必须没一絲杂念,元神才能离地球弥远。(总体暗藏一个生字。生地方知之什少。)有了功力之后,想知道什么,自然就到心里来,恍兮惚兮其中有信,其信乃真。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这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原文如下: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平时我们都记得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这是学习的根本方法。但是后面还有一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读经典一部。这些话加起来如何理解呢?读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行万里路是在读书的基础上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检验,要一个感性的认识。这就跟儒家宋儒,朱熹所讲的格物是一个阶段。也就是初学者和研究具体问题的一些方法。行万里路之后是要阅人无数。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了不同人的理解和认知,会让我们更加丰富起来。就好像我们多了几双眼睛多了几个思考。那么学习更高一层次阶段为什么叫读经典?一部?因为我们在各种实践当中,我们理解的还是一个一个分散的,局部的知识。只有回来再读一部经典,我们会讲这些分散的知识,认识,理解系统的组织成一个具有深刻逻辑内涵的整体。会让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就是大学里面讲的致知的状态。这个状态也就是成系统的状态。就像我们把汽车的各个零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可以系统运行的逻辑关系。这就是把分散的知识变成系统科学的过程。
那么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儒家那里就是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阶段。因为进入创新的时候就不是在具体的研究一个个零散的问题的时候,到了系统集成的时候就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取整体的思考世界的运行规律。
再说到更高层次的管理者。需要整体把握治理而不是事无巨细插手具体事物。所谓君子周而不比,进入了这个状态是需要整体性思维了。这也就好笑。在迷宫里走迷宫和站在迷宫以外看迷宫的整体一样。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这是心学上的说法,对外物追逐的越多越深,就离本心越远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此句出自《道德经》通行本第四十七章。可以有两种解释。
先看原文出处: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传统解释是,之所以能够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看窗户,也能知道天道。这是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天道是要玄览和观复的,天道和自己的赤子之心是相通的,观天道,要通过内观玄览才能得到天道。不是要外求才能得到。所以,外求的话,走得越远,离道越远,越远离道体本身,知道的就越少,这是舍本逐么。圣人都是要通过内求,从自身内心这个小宇宙,观致整个大宇宙,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一旦明白了天道,则遍知天下之事,天下就没有新事了。
因为天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是规律的总集合,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道德经》也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 圣人得一,也是知天下的通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话的主语是“其”。这种解释,是把“其”这个主语理解为“圣人”,是承上一句的主语来的。那么还有,是把这个“其”,理解为“天道”,是承上一句的宾语来的,也有合理性。也可以成立。
那就是说,天道,它的出处越深远,它所提供的知识就越精微越少。圣人要追求的是天道,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天道是根本,把握了这个根本,自然万物都是在掌握之中了。了解道,就是以少胜多,得到万物的纲要,自然,可以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这种解释也有合理性。接着《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就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紧接着阐发了为道日损的观点,这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完全一致的。看来,“损之有损”,是“其知弥少”的后续展开。
《道德经》里的难解句子,大多数都要联系道德经的整体思想和含义去理解,孤立地逐字解释,往往不得要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