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历史上真有这句话吗?
这就有点扯了,清朝后期才慢慢说汉语(朝堂上),指望着他们说“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不是逼着人家学外语么?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镜头:在清朝皇帝刚做好自己的位子,满朝的文武大臣突然之间扑通扑通全都跪下了,然后朝着皇帝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还好点,那时候的皇帝对于汉语的熟练程度也都是非常高的。
但是如果是清朝最初期的时候那几个皇帝呢,拜托,人家连汉语都听不利索呢,你这样一下跪,好家伙,人家保不齐以为你要行刺呢。除此之外,在清朝直到中期之后,朝堂上汉臣才慢慢地多了起来。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臣子们大部分都是满族的,那既然是满族的,你指望着人家用汉语来表达至高无上的尊敬,那不是稀里糊涂喝了八两酒----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吗?
汉武帝时期的善意谎言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时候皇帝都是非常迷信的,迷信到什么程度?天底下如果突然之间出现个什么事,那就一定是天降祥瑞,如果是天降祥瑞,那就一定是自己是个好皇帝,如果自己是个好皇帝,那就一定可以歌功颂德。
这几乎是绝大多数的古代皇帝的心事,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地方史官为了巴结刘邦,竟然说:
某一日刘邦的父亲在田间劳作,突然之间发现一条长蛇,把刘邦的母亲给缠绕在了一起,不久之后,刘邦的母亲就生下了刘邦,所以刘邦就是天选之子。
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只不过这一部分无稽之谈皇帝愿意听,听来听去也就成了类似于真的的谣言了。但是唯独有一个皇帝是个例外,就是明朝的皇帝朱元璋,之前的时候,一些人就说了,朱元璋很有可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世家大族的后人,但是朱元璋自己都否定了。
为什么?原因无他,只有一点,朱元璋这个人很实在,自己就是种地的,自己老子也是种地的,老子的老子也是种地的,自己全家都是种地的,哪来什么的世家大族?那么今天我们讲的这个皇帝和朱元璋有点不一样,事实上他和朱元璋一样伟大,但是从某些程度上来讲,他还是非常喜欢听马屁话的,他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这个人吧,有优点又有缺点,当然纵观整个历史来看,汉武帝的优点是非常非常多的,包括但不限于攻打匈奴。汉武帝既然有了这么多的优点,那么老天爷偶尔来表扬一下自己,也在情理之中呀,对不对?
于是就出现了元丰元年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汉武帝非常希望能够活得长久,长久到什么地步呢?长命百岁,于是汉武帝某一天祭天的时候,突然之间听到了一些人在呐喊,万岁万岁万岁。
这不是说自己比长命百岁还要多个100倍的百岁吗?自己突然之间能活1万岁了,汉武帝非常开心,于是汉武帝就问周边的臣子,刚才那几个呼声是谁喊的?臣子们哪敢承认啊,只能告诉汉武帝:这并不是臣子们喊的,这是嵩山也就是您祭天的这个地方自发喊出来的,换句话来说汉武帝,您的诚意感动了上苍。
好家伙,这可就了不得了,自此开始,也就有了万岁的出处,当然这个万岁也就是以三作为临界点的,那有人就说了:为什么喊万岁万岁万万岁,而不是喊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或者说万岁万万岁呢?
关于这一点可能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有点联系吧,不是和中庸有联系,就是和诸子百家有联系,但是这一点咱们不做过多探讨了,事实上你问我我哪知道去啊,我只知道流传下来的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
清朝臣子的说法到了清朝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了,这种说法充其量是在电视剧或者在某些小说当中出现,即便是在其他朝代除非某些重大节日或者特殊的日子里之外,一般人也没有这么喊的。
那么清朝的皇帝和臣子们见面,臣子们总不能大摇大摆的啪叽一下子坐在皇帝的位子上,然后告诉皇帝:你站起来,我有点事告诉你,如果你敢这样的话,那也就离死不远了。那么清朝的皇帝和臣子们见面时,臣子们怎样跟皇帝打招呼呢?答案是恭请圣安。
怎么样?这四个字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影视剧当中也的确有这样的镜头,比如一个臣子来到了皇帝的屋子里面,皇帝在这批奏折呢,这个臣子突然之间跪下,然后告诉皇帝:臣恭请皇上圣安。
当然,这个臣有的时候也可以直接换成这个臣的名字,比如和珅恭请皇上圣安,同时这个臣也可以换成奴才,比如奴才恭请皇上圣安,只不过如果是奴才的话,那就是满清的自己人,相对而言他们不会用汉语请圣安,一般都是用满语。
但是大家要注意一点,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也好,还是陈宫请臣恭请皇上圣安也好,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貌用语,而且这个礼貌用语如果你不会不懂或者压根不信,那么不好意思,第2天或者第3天,你的脑袋上面的乌纱帽就没有了。
因为这对于皇族来说是有着至高无上尊严,同时有着至高无上威望的事情,就像在古代的时候,如果皇帝召见你,除非特别亲密的臣子或者位高权重的臣子,你连坐的位子都没有,如果你敢抬头看皇帝的话,那就是想要谋反,想看看到皇帝的位置,然后刺杀他。
那么一旦你抬头,旁边的锦衣卫也好还是周边的臣子们也好,就会直接把你控制住,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没有其他原因,总结起来就有一点:皇帝也是个高危职业呀。
但无论如何,大家都不要被清朝的宫廷剧当中出现的某些言论所混淆,毕竟有一部分历史的编剧或者导演,人家只会拍电影而已,对于历史的研究还真没有特别到位。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趣谈唐宋元明清
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历史上真有这句话吗?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即使是要拍马屁,任何朝代也都不会这么喊。
最开始,“万岁”一词只是情绪的表达方式而已。随着时代的变化,具体含义慢慢产生了改变。而到了封建皇权强化到一定高度时,这个最吉利的字眼就被皇帝独家垄断了,成了他的专用代名词。
为啥说“万岁”吉利呢?
在中国古代,“万”是最大的数字单位,即使清末民初那些文学大家描述中国人口,也是用“四万万”,而不是“四亿”。因此,万也就用来指代一种事物多到无法计算这一状态;
而“岁”,则是古时候最大的时间单位。古时候没有分钟、小时、世纪这些说法,只年、时辰、一刻钟、一柱香、一盏茶、弹指、刹那等等,而最大的“年”也就是“岁”。
所以,“万岁”就成了古人们所能想到的最长单位,当然不是指一万年的意思,而是来形容时间、状态无限长,以至于接近永恒。
不过,根据现在发掘、查证的史料来看,在战国之前,“万岁”这个字眼还没出现过。那时常见的组合只有“万寿无疆、万年无疆”等,多用在庆祝场合,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最真诚的祝福,跟天子没有丝毫关系。
比如《诗经》中有一篇《豳风·七月》,最后一句是: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意思是: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表达了在经过一年四季的劳动后,辛勤的农民们举杯欢庆,期待今后顺顺利利、年年丰收。
此外,在一些先秦鼎身上的铭文中,也会出现类似字眼,但意思是相应的鼎永远归主人的后代所有,类似于:“XXX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享”。
到了战国时,“万岁”开始频繁见诸史料,意思也比较多样化。
《庄子·齐物论》:“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这里是用来时间比较长;
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冯谖去薛城收债,为了替主公收买人心,冯谖当众烧掉了债券合同,人们喜出望外“民称万岁”,这里显然是用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对方的歌颂、称赞、赞美;
《战国策》中,楚轩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中,两次出现了“万岁”:首先是楚王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显然,在这里万岁是指代君主死后。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御驾亲临缑氏县,其后下诏说,自己在登上嵩山峰顶时,身旁的御史、随从官员、士兵都听到了山谷中响起了三声万岁,“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这是首次把“万岁”跟帝王联系起来,并且还出现了“三”这个字眼。但这并不意味着“万岁”成了帝王的专用。
比如隋朝的四大名将中,有一位就叫史万岁,他一生中南征北战、军功赫赫,后来虽然被当朝打死,但是由于杨素的陷害,跟他的名字没有丝毫关系。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有这么一句:“万岁持之护天子,得君乱丝与君理。”万岁还是意指时间久。
“万岁”真正成为皇帝的专用代名词,是在宋代。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时,被士兵们冠以万岁头衔:“有以黃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有一天寇准骑马外出,路上遇到一个疯子对着他的马下跪称万岁:“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张逊知道后立即告发,寇准由此被降职贬到了青州;
还有一个例子,北宋将领曹利用的侄子曹汭醉酒后发疯,让人喊自己万岁,结果皇帝派人用乱棍打死。
由此可见,到了北宋时期,随着封建皇权的疯狂强化,“万岁”这一被人们用了上千年的词汇,由于字眼过于吉祥,从此被皇帝盯上、垄断,寻常老百姓再也不能擅自使用。
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由此还衍生了相关的词汇,比如皇帝的生日是万寿节,而子女则相应降级,称为千寿节,也就是说,连“万”这个字都被独占了。
但是,这一规矩只是“潜规则”而已,在以严密、严苛闻名的明清法律条文中,也从未明文规定过皇帝就是万岁,也没要求人们必须称呼皇帝为万岁。但在实际上却是这么做的,万岁跟皇帝已经划上了等号,任何人不遵守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微妙的是,“万岁”被皇帝专用的朝代,也是中原王朝相对落后的时期。这也许体现了一个道理:越是弱者,越是在意虚名。
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历史上真有这句话吗?
有这句话,但是清朝没有这个礼仪。据《大清皇室的祭典礼》,百官上朝时是不用“三呼万岁”的。
首先,介绍下三呼万岁的由来。元封元年,汉武帝想长命百岁,于是就到嵩山祭天。随行的百官,为了让汉武帝高兴,就一起高呼“万岁”。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喊了三次万岁。喊完以后,百官还假装不知道是谁喊得。百官都说是嵩山喊的,不是人喊的,这是上天“祥瑞”迹象。哄得汉武帝很高兴。这就是“山呼万岁”的出处,又叫“嵩呼万岁”或者“三呼万岁”。
也是因此,后世臣子再觐见皇上时,也采用“山呼万岁”的理解。
但是,这个制度在明朝时只适用于大朝时。也就是说,在明朝时,只有三节两寿等重大节日时,百官才会为皇帝“跳舞”,高呼“万岁”。三呼万岁时,会有人喊“山呼”“山呼”“再山呼”。百官随着指挥依次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到了清朝时,只用“三跪九叩”礼仪,不再喊“万岁”!这个三跪九叩,就是每跪一次要拜三次,拜时头要碰地。在三跪九叩的时候,是不用喊“万岁”的。所以,辫子戏中高呼“万岁”是违背历史的。
清朝时,臣子觐见皇上的礼仪是这样的。首先,进屋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下磕头、起立,走到皇帝面前的一个毡垫上,再跪下奏对。如果,皇帝又褒奖。臣子要在原地一叩头,并说:"谢皇上圣恩。"如果,被皇帝批评了,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知错。最后,皇帝说:"你下去吧。"臣子再叩拜一次,倒退走几步,再转身出门。
(文|勇战王聊历史)
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历史上真有这句话吗?
一、万岁的演化
“万岁”本是万年、永远存在的意思,后来演化成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在随后演化成上天及皇帝的别称。
①《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里“万岁”就是祝贺、称颂的意思。
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这里“万岁”就是对皇帝的别称。
“万岁”其实最早还不是皇帝专用名词,只要做了值得称赞的事情,就会用“万岁”来表示称赞,《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人称呼为“万岁”;“万岁”也有用作人名,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被封为广宗王。
宋朝以后,“万岁”成立皇帝专用名词,大臣、民间不得擅用。据说北宋大将曹利用从子曹讷,在一次酒醉“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明朝魏忠贤权倾朝野,自诩为“九千岁”都不敢称“万岁”。这时,“万岁”就是最高封建统治者代名词,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就是大不敬。
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由来“万岁!万岁!万万岁!”据说来源于武则天。
武则天登基称帝后,为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就曾多次改“年号”。“天册万岁”“万岁通天”“万岁登封”这些年号都冠以“万岁”,以表示登基即位顺应天意。
“万万岁”的来历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恭维,以此证明自己即位合法性。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得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顿时兴高采烈,推为佳作。从此,“万岁!万岁!万万岁!”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历史上真有这句话吗?
《武则天巧出对,学士拍马喊万岁!》
这句话在古代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这样的。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正史上还真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在民间倒是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虽然不是正史可信,但也不是空穴来潮吧!
武则天在宫廷政治风云斗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登上了大唐至高宝座。对于,“万民众星捧月,百官朝拜“。武则天感觉欣喜若狂激动不已“。武则天心想:“还是做皇帝好啊!今非昔比天上人间呀!”武则天渐渐的喜欢上了被别人吹捧了!
为了让往日看不起我的大臣们,彻底的臣服于下。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威严。抬高自己的尊贵,掩盖名不正的地位。必须重整朝纲制定新的朝规。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女性。处事总是有巧妙的手段。话说某日,武则天宴请翰林院众学士。武则天说:“尔等都是才学之辈,朕今有一上联不知哪位卿家可对答否?“武则天随口说出上联:“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哈哈!众学士都争先踊跃的抢着献联对答。武则天都面色不悦摇头表示不满。
忽有学士参透武则天用意,来到近前跪倒参拜:“微臣不才,有一下联不知可否当讲。”武则天说:“卿家不妨请讲”。学士便脱口而出:“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龙颜大悦拍案叫绝:“妙!妙!妙!卿家快快请起,这才是绝妙的好对!“群臣这才解开武则天的用意。于是万岁!万岁!万万岁!从此可就在朝野成了惯用的固定语言了!我们在看电视剧时,一定要把他和正史开来。文学创作者也绝不能,对正史的每一个细节都考察的那么清楚。文学作品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改造的!
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历史上真有这句话吗?
众所周知,秦始皇势创皇帝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之前的国家领导人都称为“王”,那么给皇帝请安的“万岁万岁万万岁”也是随皇帝制度一起诞生的吗?
其一:“万岁”的用法
其实,最早的时候,万岁是百姓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并不是皇帝专有。秦汉时期的“万岁”就相当于现在的“棒极了”,是百姓的一个口头禅,通常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开心,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也可以用来形容所有人。渴望长生不老的汉武帝曾经想把这个词语据为己有,但街头巷尾都在用的词语哪里会有那么好禁止,人们仍然会在一个聚会的大场面上用万岁这个词语。直到到了宋朝,皇帝明令禁止,万岁这个词语只能属于皇帝使用。
其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出现
皇帝渴望长生不老拥有万世的权势和富贵,为什么还要叠加使用呢?是真的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吗?这个传说来自于武则天,我国的第一位女皇帝,在男权社会里拥有至高权利的武则天也是非常没有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非常在意这些小细节。一日,武则天在朝廷上和大臣们对对联,武则天出上联:“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位学士搜肠刮肚,也没有对出让武则天满意的下联来,这时一个善于奉承武则天的大臣登场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听完后兴高采烈,从此万岁万岁万万岁也就流行开来,成了哄皇帝给皇帝请安的一句奉承之词。
其三:清朝给皇帝请安的说法
我们最常见的“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是在一些清宫剧中,但是一些历史学家也曾经辟谣过,当时的请安词压根不是这个。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一样,都是越来越趋向于懒惰,有时候连朝都不会去上,即使去上也一般走一个过场,皇帝和下面的大臣都离的很远不会齐声喊万岁。皇帝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会专门记录皇帝何时在何地接见哪个大臣,这个大臣一般在太监领进来以后,进入一个自己该站的区域,然后下跪简简单单说一句:“臣某某恭请皇上圣安。”然后听皇帝的意思再决定下一步的做法。而且根据记载,万岁万岁万万岁不会连着喊出来,也有一个专门的太监,在一起给皇帝请安行礼的时候他会说“一呼”,然后众位大臣齐喊“万岁”;他再说“二呼”,众位大臣齐喊“万岁”;他最后说“三呼”,众位大臣再喊“万万岁”,这样才能整齐不会乱。
中国古代是十分注重这些礼仪的,尤其是在皇帝方面,比如皇帝的自称之词“朕”、“孤”一般人就不能随意使用,皇帝的万岁皇后的千岁也都是有具体的规定。但随着历史的逝去,有些记载已经模糊,电视剧的发展也歪曲了很多历史,想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也就变的更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