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国人为何愤怒?
《旅行日记》将爱因斯坦的恶劣行径曝光了!
爱因斯坦侮辱其他民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功夫很厉害!
印象里的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这本书并没有现世的时候,爱因斯坦的口碑接近爆棚。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人权主义的捍卫者,为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不止一次地维护美国黑人的合法权益,请注意,爱因斯坦是不止一次的维护。而爱因斯坦生存的年代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面,美国的种族歧视似乎更加严重。
在一个国际大趋势都是如此的背景之下,爱因斯坦仍然能够站起来,然后告诉所有的人:种族隔离是白人的疾病。并且他还对外宣称:正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我才能够理解并且同情深受歧视的黑人们。配合着爱因斯坦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当时的媒体宣传,爱因斯坦给外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爱因斯坦除了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之外,在人权方面也为世界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这一切都将在一本书前破灭,这本书就是2018年出版的旅行日记。与其说是旅行日记,倒不如说是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它记载了爱因斯坦于1922年到1923年的远东之行,在这一段时间里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来华经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其实也颇具魔幻色彩。得益于文章篇幅,我们不再多讲。简而言之,爱因斯坦是因发表的量子论、光量子假说解决的光电效应问题,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按理来说,除了这一个非常超前的理论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理论。
那一部分理论,任何一个都可以拿一个诺贝尔奖,相对而言量子论反而登不上台面了。但是这中间涉及到了诸多国际认知,尤其是科学界的认知问题,不得已只能以此标签来给爱因斯坦颁这个奖项。
在获得这个奖项之后,爱因斯坦就已经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于是在不久之后就有了爱因斯坦去其他国家访问和讲学的历程,1922年秋爱因斯坦去日本讲学,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途经上海。
既然已经到了上海了,那自然而然的需要让爱因斯坦前来游玩一番。
毕竟当时咱们国内虽然不富裕,但上海是个特殊地位,因为上海有着诸多租借以及一众名流,当上海给爱因斯坦抛出橄榄枝时,爱因斯坦也乐呵呵的来了。
根据相关文献记录,爱因斯坦先后到了上海的一品香餐厅和小世界昆曲以及豫园、城隍庙等地方。
当时的爱因斯坦名气之大之广超乎想象,人们像追星一样追随着爱因斯坦左右,并且把能够拿到出手的最好的玩意通通给了爱因斯坦,包括他的衣食住行吃穿用方方便面,都用的是上海最顶级的。
爱因斯坦对华的高级评价爱因斯坦在访华期间也说了很多很多赞美华夏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书法很漂亮,国际友人很尊重他,餐饮非常的棒。甚至爱因斯坦在一些评论当中还通过贬低美国,抬高华夏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烹调技术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到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
在上海合影之后原本就要返回的爱因斯坦,又受到了北京大学蔡元培的邀请,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来北大进行演讲,演讲多长时间呢?半个月。给他多少钱呢?1000大洋每月的酬金,而且还支付他每月的衣食住行吃穿用。
但是当时爱因斯坦已经受到了日本邀请,准备前往日本,所以当时有很多报刊就已经发出声明:爱因斯坦将于明年来华,预期将在北京停留并在北大讲学至少两周。
之后的事情就发生到云里雾里的了,但无论如何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爱因斯坦毁约了。
日记里的记录这本书籍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从诸多评论以及流传出来的片段来看,爱因斯坦对华夏的评论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侮辱性的。比如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中国人吃饭是不坐在桌子上的,而是蹲着吃的。
他甚至还拿出一个生动形象的话术来描述,这一行为,就像欧洲人解手一样。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之前的时候爱因斯坦拿华夏和美国做比拼,比拼的是什么呢?华夏人非常会做饭,非常会做菜,能够享受享受这种烹饪的美食,相比于美国无疑就是通过煤球往炉子里面填柴火一样,就是为了让人感到不到饿。同样的道理,现阶段他又把华夏和欧洲作比较,而这一次比较真正意义上来说,拿华夏人的吃饭与西方人的上厕所画了一个对等线,这其中的侮辱可想而知。
而在诸多评论当中,爱因斯坦甚至还说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就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也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
在学术方面,爱因斯坦表示:中国人无法被训练的具备逻辑思考能力,他们尤其没有数学的天赋。
在面对种族区别以及对应的世界话语权统筹问题的时候,爱因斯坦又表示:中国人如果取代了其他所有种族就太可怕了,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光是想到这种事就会有种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令人愤怒的几点首先我们承认:那就是当时的华夏,的确是不完美的、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时的华夏刚刚经历了封建统治,同时又转而进行了一场更加困难的危机。在不久的将来,甚至还会面对日寇的侵扰。简而言之,当时的中国的的确确是搬不上台面来的,但是这一切如果爱因斯坦能够照直了说或者明明白白的去说,本身问题也不大。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华夏和美国相比的确才有差距,这一点咱们认,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爱因斯坦在咱们面前说的只是好话、动听的话,让人听了之后非常乐于接受的话,感觉到被尊重的话,但是在日记里面又充满了种族歧视,又充满了不屑。
而且这种不屑不单单延续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甚至还延续到了未来,因为爱因斯坦提到了华夏的孩子们逻辑思维有问题,无法玩得转数学。
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言论和行为,极其让人愤怒和反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到这本日记之后,对爱因斯坦的印象大大转变的原因。
除此之外,不履行承诺,之前答应蔡元培来北大演讲,最终也无疾而终的事件,更是拉低了爱因斯坦存在的形象分。
当然,人非圣人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可是这样的缺陷,这样的致命漏洞,以一种日记的方式,无形地宣泄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的华夏人的不尊重,不是吗?
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国人为何愤怒?
1922年秋,爱因斯坦访问亚洲,到日本和中国转了一圈。在这次亚洲之行中,爱因斯坦自然而然地在日记里写下了在中国的所见所想。只是没想到,当这些日记被公布于众之后,引发了很多国人的愤怒。
在日记里,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评价基本以负面为主。
他观察到,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树林里如厕一样蹲着;中国人安静、拘束,就连孩子看上去都呆呆傻傻的;中国人喜欢生很多孩子,繁殖能力很强,不过他却搞不懂为什么中国男人会觉得中国女人有足够的魅力,以至于愿意去和她们生孩子……他认为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种族,那真是遗憾,就连想一想都是无可言喻的悲伤。
这些话听起来十分刺耳,难怪会让很多人不悦甚至感觉受到冒犯了。之所以会有很多人感到愤怒,恐怕还与爱因斯坦干的另一件事有关,那就是他曾经放了中国鸽子。
中国还是日本?1921年,在拿到诺贝尔物理奖后,爱因斯坦成了全球瞩目的大物理学家。于是中国和日本都希望能够邀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到本国访问并做学术交流。当时日本专门派人到欧洲去和爱因斯坦接洽,提出了十分优渥的条件:每个月2000美元。
而中国方面,却在资金方面犯了难。一开始,蔡元培定下的价格是1000大洋,相当于500多美元,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却也只有日本给出价码的四分之一。爱因斯坦觉得钱太少,经过交涉,把价格涨到了1000美元。
为了筹钱,蔡元培想尽了一切办法。他甚至带着爱因斯坦的信跑到山东去找梁启超,梁公对此十分支持,慷慨解囊,承诺可以承担一半的花销。
解决掉资金问题后,中方还专门派朱家骅和爱因斯坦交涉,提出希望能让他先到中国访问,因为中国才是东亚文化的代表。可是爱因斯坦并没有接受这个请求,他回复说:我之所以先去日本,是因为北京的冬天比较暖和。
好吧,既然爱因斯坦这么说了,蔡元培也不好再去强求。11月13日,爱因斯坦赴日途中路过上海,在上海短暂停留了一天。虽然只是路过,爱因斯坦还是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款待,激动的学生们甚至用双手把他抬了起来。
一天时间很快过去,爱因斯坦离开上海前往日本。中方相关人员都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期待着七个星期后爱因斯坦到来后的精彩演讲。
当时北京大学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些相对论的知识储备,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连开七场相对论讲座。
可谁也没想到,万众期待的这次中国之行被爱因斯坦给鸽了。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在日本待了几个星期后,他并没有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于是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中方不打算和他履行之前的约定了。
于是,原定应该访华的档期,爱因斯坦全都留给了日本。
我们应该愤怒吗?不仅被人鸽,还被人写日记暗搓搓地鄙视了一通,换谁都得窝一肚子火。可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真的应该愤怒吗?
在笔者看来,还真不至于。
首先,爱因斯坦虽然站在人类智力之巅,但他并非全知全能的圣人。由于只在上海停留了一天,爱因斯坦对中国的了解必然是片面的,他走马观花般的行程安排,完全不足以让他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没办法细细品味上海当地的人文底蕴。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他只能相信眼见为实,并且认为全中国都和他看见的是一个样。
其次,1922年的旧中国确确实实是一个分裂的、腐败的、落后的、被殖民的中国。那一年的前半年,直奉两方刚刚打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整个中国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虽然有一批有识之士在为谋求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但必须承认,那时的中国的确很难当得起什么正面的评价。
不信?看看旧中国的老照片,里面的人难道不是目光呆滞、看起来毫无生机吗?
最后,这是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日后这些日记会被公开发表。说实在的,谁的心里还没有点阴暗的、见不得光的东西?常凯申还老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些关于“见色起意”的文字呢。私人日记不同于公开发表的言论,如果因为别人在日记里写了些不友好的言论就大动肝火,那可实在算不上有气度。
有句话说得好,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哪怕这批评言过其实,让人听了心里不得劲,我们也没必要为它生气,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国人为何愤怒?
爱因斯坦曾来到上海,日记中写下对中国评价,这是98年前的事了。日记公开,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98年前到过中国的发达国家人物,谈起中国而充满赞美之情的,好像没有。最多是保持客气不多评论。爱因斯坦不是外交家,一向直言谈相,他连恩格斯著作中涉及理科专业知识的部分也毫不客气地指摘。
而几十年间在媒体上提起他对中国有过评价的,也好像很少。无他,因为他不过是直言谈相罢了。没人提起,自然也没人愤怒。最多也不过觉得中国很没有面子,不过人没有造谣,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别人没说好话就发脾气,那是新近才有的规矩,最多六十年。
题主自己忽然愤怒起来,自己出场便是。偏要犹抱琵琶,让别人出头。可见信心很不足。
要是你现在挑出爱因斯坦专著当中哪怕一个级别很低的小毛病,你立马可以见报上电视台接受采访。哪怕后来证明你其实搞错了,你的名气还可以流传几十年。因为毕竟是敢于挑战巨人的重量级评论者。
现在的这个话题嘛,大概在悟空上可以活上十来天。
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国人为何愤怒?
他看到的就是如此,清末那些老照片里的国人你没见过吗?
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国人为何愤怒?
爱因斯坦是歧视中国人,没有悲悯没有同情更没有想帮助中国人,我们却那么虔诚甚至都有点崇拜他,热脸贴冷屁股的滋味真的太恶心了。我鄙视这个人渣[发怒]
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国人为何愤怒?
这状况难道还要别人赞美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