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过孙权吗?你怎么看?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谁说出来的呢?答案是曹操,曹操说出这句话之后,一直被后世引申为非常有名气的话,并且认为如果自己生的孩子不如孙权一样有胆有识,有谋略的话,那还不如不生孩子呢。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曹操在说这句话之前,他真的见过孙权吗?我们不得不打一个一大大的疑问号会,因为理论上来说,曹操和孙权见面的机会还是非常小的。
古代的信息传递差在我们分析古代历史的时候,尤其是分析古代历史人物或者古代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一个大前提反复确定,那就是古代的信息差或者古代的信息流。什么叫做古代的信息差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京城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如果传到南方可能需要三个月, 五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传过来,在排除专门的信息传递通道后,普通老百姓想要接触到京城发生的事情,难如登天。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好像没有报纸,也没有火车、飞机,如果想了解外地的一些事情,更不可能看电视,只能通过人传人的方式。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嘴对嘴的方式传递信息,很有可能传递出错误的信息来。
而且传递出来的这一部分错误信息,对于整个大局的改变极有可能是扭曲性的或者无法恢复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一直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某个地方有老虎,可能大家都相信某个地方有老虎了。
这一点没有必要怀疑古人的智商,或者认为古人不太聪明什么什么的,没有必要。因为古代有古代的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古代的信息传递,非常的落后,如果想要准确地了解某个地方的信息,除了官方的通道之外,任何一个民间的通道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且即便是官方通道,也有可能会出现问题,被人做了手脚。
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当中的详细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和孙权见面的机会是小的又小的,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18路诸侯见面,这个时候曹操曾经见过孙权,但是在此之后,曹操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任何机会见到孙权的。
既然曹操没有见到这个人,那么怎样能够了解他呢?就像我们最开始网友见面一样,我没有见过一个人,我怎么能够了解他呢?只能通过他周边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去查他的动态,或者看到最近发表了一些什么东西来了解这个人是好是坏。
但是这种了解有很大的偏颇,谁也不能够保证100%的数据正确,同样的道理,古代如果想了解一个帝王或者想了解自己的死对头怎么样,最大的可能就是通过一些画像或者通过他做的一些事情。
也就是说从最开始的时候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能仅仅就是一个感叹而已,毕竟他没有办法做到100%的真实情境去接触孙权,只能通过孙权的画像或者孙权做过的一些事情,得出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节目来。
为什么说曹操占便宜?那有人就说了,生子当孙仲谋,明面上来看就是曹操对于孙权的称赞,或者对于孙权的点赞,为什么会能看出曹操在占便宜呢,其实这句话就类似于一个辈分的问题了。
比如前段时间非常有趣的一个相声节目比拼,节目比拼当中一个人就说了,因为我是大辈,所以我不愿意跟他们比较,而这样的一种大辈的身份直接拿出来之后,在短期之内就会形成一个舆论效应,或者舆论场。
这也是古代人也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占对方的便宜,并且通过占便宜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舆论。曹操通过生子当如孙仲谋来短期之内抬高自己的地位,贬低孙权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我生的儿子当中有一个能够像孙权一样的那么优秀,该多么好。
这无形当中就像所有人告诉大家,我的地位要比孙权的地位高,最起码我得是他的老子,当曹操凭借着这样一首诗传万里的时候,普通老百姓也可能就知道这一句话了,这一句话对于帝王来说可是天大的事。
普通老百姓可能会在短期之内就认为这是舆论的碾压或者舆论的多方位力量体现。这样的碾压很不利于东吴在舆论方面打翻身仗,而且曹操的一些诗词流传度又这么广的前提下,多多少少给孙权、给东吴带来了难处。
感谢大家在阅读之前点击上方“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历史爱好者,优质历史创作者,每天分享历史趣知识。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过孙权吗?你怎么看?
孙权作为孙策的接班人时,江东内乱不断,外部环境恶劣。他能很好的安抚旧部,笼络当地士族大家,迅速的稳定了江东局势,成为一方豪强,作为军阀二代,当时应没有比他做的更好的了吧。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过孙权吗?你怎么看?
建安十七年冬,曹操在解决关中问题之后决定对孙权用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但是曹孙两军相持数月,难为胜负,最终曹操北撤,这场战役,曹操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袁本初、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句话。
那么为何曹操会如此欣赏孙权呢?放眼整个三国的官二代,如果孙权排第二,那么也没啥人敢说第一了。孙权19岁就即位,那时的东吴其实内忧外患,因为对于江东士族而言你孙氏T喵的就是一群外来户,靠的是武力征服,对于流亡在江东的北方士族而言你孙氏只是我临时打工的地方,这也能解释为何赤壁之战前夕,江东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投降。
那么孙权接班之后怎么做的呢?孙权依靠周瑜团结淮泗将领集团稳定住局势,依靠张昭团结北方士族集团,并且改善和江东各大家族的关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年纪轻轻就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华,还能在孙、曹两位大佬面前纵横捭阖。
那么此时的曹操最为上心的其实就是继承人选择问题。曹老板是创业者,打下了北方广大的疆域,那么如此大的家业,曹操肯定希望自己儿子能够顺利接班,躲过一系列明枪暗箭,在血腥的权利斗争中保住曹家家业。
自古权利接班都是非常凶险的,这一点(汉献帝和子婴)最有发言权,班接了,权没了。当时正处于乱世,曹操推崇唯才是举,但是这也形成了其手下城府极深的阴谋家、士族大家、军阀遍地。曹操明白这些人的厉害,也害怕自己儿子们会不会被他们算计而守不住江山。
那么孙权接手的班其实比起曹操儿子们接手的班更加凶险,但是孙权就是守住了,关键还能三分天下,扩大了江东的地盘,还实现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曹操为啥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说得就是这个,同时也在敲打自己那群儿子:“都给我看看,瞧瞧人家碧眼儿玩的多溜,都给我好好学学!”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过孙权吗?你怎么看?
曹操和孙权唯一有可能见面的时间应该是讨董卓的时候,那时候孙权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史书上并没有提及孙坚是带着小儿子讨伐董卓的,但是大儿子孙策很明确的不在讨董部队里,这是老孙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
电视剧《新三国》诟病很多,但把孙权的年纪倒是演对了,相对于曹操、刘备,孙权是二代,而且是二代里的佼佼者。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可见,曹操说这句话时更多的是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衡量后辈儿的。
有人说,老曹这回是不是看走眼了?看孙权后来都干了点啥,10万对7000,被打的大败,落下一个”孙十万“的诨号,偷袭荆州,晚年又昏聩的挑起儿孙内斗,简直就是一个仗着父亲、哥哥成就才上来的混小子。
但是曹操之所以对孙权如此高的评价,是他对这些英雄们的下一代做横向对比的结论,刘表家的儿子刘琦、刘琮;袁绍家的儿子袁尚、袁谭等人,都没能很好的继承父业。
而孙权在接收江东势力时表现出的卓越品格,让曹操觉得如果儿子也和他一样能做到顺利接管自己的政权就好了。
事实上,孙权在接管江东的过程中,真的做的非常出色!
首先孙策的死非常蹊跷,基本上可以定性为暗杀,杀他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江东地区的豪强势力。孙策的突然暴死,给孙权留下的是危机四伏的江东局面。
孙策凭借袁术处所借几千兵马为班底攻取江东,可以说毫无根基,在攻打的过程中,东吴豪族有些攀附孙家,但更多的是负隅顽抗,所以在打服他们的过程中,得罪了很多人,最后孙策死的不明不白,把江东五郡扔给了孙权。
孙权继承哥哥位置时只有19岁,搁在现在还是个备战高考的小孩子,但是他却受命于危难,真的是危难。
因为就在他继位不久,庐陵太守孙辅公然投靠曹操;庐陵太守李术反叛,不再听从孙家调遣;而在朝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没把这位刚刚成年的小孩子放在眼里,东吴的军队主力掌握在各家豪强手里,孙权能够调动的非常有限。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孙权通过左右制衡,扶植新势力、削弱旧势力,慢慢得到了文武百官的尊重,豪强的军队也被其慢慢整编控制。一套组合拳下来,年轻的孙权才真继承了孙家的产业。
在完全控制了江东政权后,孙权开始了扩张,拿下了整个江东之地后,又征服山越,扩充人口。大家现在所推崇的富饶的江南水乡,其实就是从孙权开始开发的,在此之前都是中原所不齿的荒蛮之地。
所以,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我认为孙权当得起,与曹操、刘备这样的一代英雄相比,他可能真的不是对手,甚至后来闹了十万对七千惨败的笑话,但看他能将父兄留下的烂摊子整合的如此出色,甚至成为了”三足“中的一支势力,在曹操眼中的子侄辈儿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像孙权一样,不仅可以守住当下,还能开疆拓土。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过孙权吗?你怎么看?
翻了一遍《三国志》得出的结论是两人似乎是没有面对面见面过,曹操见孙权最近的一次应该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次,即建安十八年,甘宁上演了个人秀的那次。曹操手下张辽应该是见过孙权真人的,逍遥津一战后张辽就问过孙吴降兵“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逍遥津一战后张辽有没有再见曹操,并讨论到孙权,这就是不可知的事了。至于会不会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在讨董期间见过,那就更没法说了。另外两人打了一辈子算不上什么疯狂的事情,即使是三国时期,两军对垒双方的将领也未见得就互相认识,像徐晃关羽这种开片前还要续旧的简直就是异数。曹操几次征伐孙权,不是因为两人有什么个人恩怨,曹操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孙权的目的是为了割据,把谁换到孙权的位置上,曹操都会照打不误。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过孙权吗?你怎么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纵观三国历史,风云变幻莫测,跌宏起伏,精彩连连不断。作为三国中的三位最高统帅,孙权和曹操、刘备相比,无论是雄才韬略,还是兵多将广,孙权都是甘拜下风。然而,三国中,孙权却能占据江东,一统大业,并且是在位时间最长,最长寿的一位三国皇帝,吴国灭亡的时间也很晚。更加有意思的是,曹操却对孙权刮目相看,大加赞赏,从心里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么,孙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
天资聪颖,文武全才。孙权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并且胆识过人。孙权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刚出生时,父亲就说孙权有富贵之相。他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他见过世面,喜爱读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后来,还有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吕蒙听从孙权的话,认真读书,终于成为文武兼备的名将,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孙权15岁就被举为孝廉、秀才,哥哥孙策让他去担任一个县的县长。孙权年轻时候,胆子特别大,敢于亲自骑马射虎,老虎咬伤马匹,危急之际孙权用双戟击伤老虎,最终将老虎捕获。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孙权确实是文武全才,这为他以后执政江东,图谋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孙权之所以能够在江东成就霸业,这和他能够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哥哥孙策在临终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权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而在总揽江东大业的这个过程中,诸如周瑜、张昭、鲁肃、程普、黄盖以及后来的吕蒙、陆逊等文臣武将一直在辅佐孙权,为保江东一方平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他能够采纳鲁肃的建议,先解决当时的生活在山林中的一些山越人的骚扰问题,以巩固后方的稳定。后来,终于剿灭了山越人,并做好了安抚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
再就是,当刘备大军兵临城下,来攻打吴国的的时候,他力排众议,任命陆逊为兵马大都督,统领三军,前去迎敌。当时,所有将士颇有不服,认为陆逊只是个""白面书生"",难堪大任。于是,孙权特赐给陆逊一把尚方宝剑,以便发号施令,整军打仗。而陆逊也不负众望,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蜀军,力挽狂澜,从此名扬天下。
审时度势,有勇有谋。孙权的成功,还在于他能够在三国中,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总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从而化险为夷,确保江东平安。他的性格沉稳,但又不失坚决果断,同时还懂得忍辱负重,进退自如。赤壁之战中,孙权派鲁肃见刘备,提出了联合抗曹的主张,这和刘备、诸葛亮的设想不谋而合。后来曹操从江陵东进,形势危急,诸葛亮急忙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分析了曹操兵力与江东和刘备兵力的对比,以及曹操长途征战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战江东占据上风。
孙权听了很兴奋,便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恰好这时曹操送来了书信,说自己领兵八十万,要与江东决一雌雄。曹操的恐吓使张昭等文臣提出暂时投降曹操。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名统帅,孙权执剑劈开案板,斩钉截铁地说:""我意已决,如有再敢投降者,有如此案!""最终,统一了思想,并做好了充分地准备。
后来,周瑜用黄盖的苦肉计诈降,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从而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其实,孙权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他在吴国面临威胁的时候,曾主动向曹魏俯首称臣,保证了蜀国不敢轻易来犯。从吴国智夺荆州,斩杀关羽,就可看出,孙权能够忍让,最后取得成功。那么,战场上,孙权更是运筹帷幄,镇定自若,从不畏惧。当曹操率领40万大军和孙权在长江两岸激战,当时孙权军队只有7万。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
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曹操则认为是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他随口发出了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国激战一个多月,互有胜负,曹操眼看不能很快取胜,只好退兵。为了保全东吴,他曾向魏国俯首称臣,让刘备不敢轻易进犯。而当蜀国向他发出求救时,他也多次派兵前去增援,互有胜负。
从孙权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很多优秀的品质,也正因为如此,孙权在江东执政52年,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不愧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明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