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是不是会重振大明?

回顾历史其实总会有很多很多的假如,包括但不限于这样的假如或者那样的假如,只不过我们在直面历史的时候,真的可以把这些假如拿过来吗?未必。

一、崇祯哪里也跑不了。

大家都读过各种各样的野史,也读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献,会发现在崇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为什么在该逃跑的时候不逃跑,让李自成给包了饺子呢?

真实的情况是崇祯并不是不想跑,是不能跑。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跑的话死的更快,而且死的更没有面子,死的更会被世人所嘲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崇祯最后的那几个年头,这些年是怎样度过的,整个大明帝国有哪些敌人呢?

大明帝国的北方就不用说了,整个北方都是清朝的天下了,这个时候的清军已经时时刻刻的绕着北京城转悠了。

那么北京城的南边分别是河北,河南,山东这些地区,那这些地区又有什么特殊情况呢?

我们把历史文献拿过来,把当时的地图拿过来仔细的瞅一瞅就明白了:这些地方无一例外全都是流民。

好了,我们现在接下来的提问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崇祯,如果大家能够时空穿越,附在崇祯的头脑上,大家这个时候怎么办?是不是固守北京城?

为什么固守北京城?因为相比较而言,只有北京城这一座城池有天险可守,只有北京城是一座城池可以调动部队,这个时候如果往南逃就直接落到了流民的手里面了。

二、我尊重崇祯,因为他终究是条汉子。

和其他人有些不同,因为我在读史书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在读史书的时候,我总会感觉一些史书之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包括但不限于戚继光、于谦等人。同样的,一些人物当中是值得我们唾弃的,包括但不限于赵高。

在我的情绪宣泄当中,对于崇祯终究是有一个复杂的情感,对于崇祯我尊重他、敬重他,可是除了尊重和敬重之外,再没有其它思想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崇祯终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在关键时刻挑起了大担子,在明朝即将灭亡的时候撑起了整个大明天下,尽管没有撑多久,可他终究做出了一个榜样作用。

而且即便到死,崇祯都维护了帝国应有的尊严,单纯的这一点,就足以值得让世人尊重,不是吗?

若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是不是会重振大明?

嗯,让我们穿越回去,改变历史。

我们顺着问题的假设来。

问题假设的是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

那我们就可以想象的是,崇祯完全掌握了朝局,不在受东林党的蒙蔽。敲黑板!

不受东林党的掣肘,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要知道,历史上,崇祯皇帝不是没有迁都的想法的,就在决定迁都的时候,一个叫光时亨的小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只是一个六品给事中,是一个作秀的高手,怒不可遏地跳了出来,怒骂群臣食君之禄,关键时刻不思以死报国,却建议皇帝出逃,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崇祯又是个要面子的,于是很惭愧,说“朕志已定,死社稷!”

最后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崇祯真的死社稷了。

讽刺的是,光时亨投降了李自成。

如果崇祯在南京站稳了脚跟,并且把最精锐的关宁军带回了南方,那么明朝和清朝之间,还有一个李自成的大顺,大明是有喘息的机会的。前提是,大明要把内部理顺。

当时大明并无精兵,表面上南方还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由于卫所制度早已败坏,军队空额严重,战力底下,各个军镇嚣张跋扈,明廷对这些军镇实际已经无法控制,只能不停的安抚。所以需要精炼一只军队。

有了军队,才能稳定南方半壁江山。

当然,崇祯还必须设法让李自成不会那么快的被清军击败,以获得自己喘息的时间。

其次,当时的弊政一定要处理,土地是一定要重新丈量的,商税是一定要重新加上的,农民的赋税是需要降低的,尽量缓解内部阶级矛盾。并且为战争做好准备。

再次,把郑芝龙收复是必须的。郑芝龙手上有无比强大的水师,但是这人在当时是墙头草,偷偷和清军做生意,源源不断的从海上向北方输送粮食,这是清军不为粮草犯愁的重要原因。郑芝龙不拿下,就是一个炸弹。

等到完全喘过气来,找机会重新北伐,也不是没有中兴大明的可能。

当然了,崇祯真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他也不至于会受东林党摆布,最后这么快亡国了。

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大明帝国风雨飘摇步履蹒跚。崇祯帝虽然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大明。崇祯皇帝最大的元生性格缺陷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加上长于深宫之中,对把持朝政的东林党毫无办法,又死要面子,缺少担当。陈新甲提出和后金议和完全是为了大明能有一口喘息之机,当东林党的喷子们大喊杀了陈新甲,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把陈新甲做了替死鬼以后,崇祯的朝廷真的没有人敢提出务实,对朝廷有益的建议了。

所以,崇祯最终没能迁都南京,也是历史必然。

若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是不是会重振大明?

崇祯帝假如能南迁至少南明会把江南统治的很好,基本能出现和清朝隔江而治的局面,但重振明朝的辉煌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清朝的实力在明朝之上,想要通过北伐打败清朝是很难实现的。

清朝入关后迅速打败李自成占领北方

山海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起义军直接放弃了北京退回了西安,八旗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顺利拿下了北京并将国都迁到了北京,顺治帝也就成为了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仓皇退到了西安,但是清军没有放弃对李自成起义军的追击,八旗军迅速占领中原平定了北方。

  • 李自成不抵抗只逃跑让清军顺利拿下北方

李自成的农民军本身实力就不如多尔衮的八旗军,因此战败后一路逃窜。多尔衮进驻北京后派出大军以及吴三桂的降军多路追击李自成,李自成在西安也未做过多的抵抗就撤到了湖北。

李自成的不抵抗让清军轻松收复了北方,由于明军在北方实力有限因此不会对清朝统一北方产生任何影响,南明与清朝划长江而治是必然的结果。

  • 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崇祯帝坐镇南京必然能保全江南

南京是明朝的故都因此官僚机构和军队还在,崇祯帝到达南京接手江南半壁没有任何的问题,江南富庶人才济济假如崇祯帝能卧薪尝胆团结一致守住江南没有问题。清军自山海关战胜后入关顺利,急于要修整稳定北方,因此崇祯帝完全有时间来收拢人心坚守江南。

和清朝对垒南明实力不足北伐收复北京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崇祯帝就算是在南京稳住脚跟占领起江南,但总体实力而言还是有差距。清朝仅仅在关外时就能和大明朝抗衡,假如稳稳的拿下了北方那么对付只有江南半壁的南明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 元朝的战略大迂回已经给了清朝最好的战略

长江天险也不是不能通过假如在扬州段不能实现突围,那么可以在湖北襄阳或者四川突破长江,元朝统一南宋使用的战略大迂回战术已经是最经典的战例,只需要再走一遍就能打败南明。

八旗军接收了吴三桂等降军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南明军队派系林立很难协同作战,因此想打败实力强劲的八旗军显然难度很大。

  • 崇祯帝性格多疑的缺点会让形势变得复杂

南明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内部很不团结,加上崇祯帝多疑的性格想把江南士绅笼络在一起有难度,假如人心不合那么打败清军自然是痴人说梦。

八旗军在多尔衮执政后内部非常的团结,但南明内部却出现了因为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内讧,因此想打败实力更占优势的八旗军,南明显然把握很小。

总结

崇祯帝不吊死在煤山,明朝在江南也许还能延续几十年。但他的死让大明朝也随之而去了,无论他是否南迁都不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与他自己来说只不过是最后的个人结局有差异罢了。

若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是不是会重振大明?

明朝走过了276年的岁月,像一个多病的老人,并非一副药可以治愈的。所以重振大明不可能,但可以为大明续命。

首先是缓解经济压力,明朝面临两线做战,一方面后金,一方面是农民军,这都要支出很大军饷,大明南迁,那么北中国就会陷入战乱,如果清军和农民军交战,可以缓解大明战争压力。另外,江南富庶之乡,可以保障京师及军队的后勤供应。

再就是南京有一套现成的领导机构,六部内阁齐全,迁都南京可保政治正常运转。

第三,江南武装力量较强,像秦良玉百万大军驻守长江,以长江为天险,也可能会出现一个像南宋一样的南明。

当然,历史可以假设,但没有假设,崇祯帝刚愎自用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迁都,大明王朝的文官制度,中说不中用,也限制了皇权,所以大明等待的只有灭亡的命运。

若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是不是会重振大明?

从历史上看,崇祯即使在起义军攻打京师前迁都南方,亦难保全大明天下。

1:明朝后期党争严重,朝臣只顾集团利益而无国家百姓。

2:崇祯杀害许多优秀将领,国家无大将之材。

3:连年的天灾人祸,各地官员的贪污腐败,生产亦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南方各地也是起义不断,大明已然病入膏肓。

4:从后来南明竟有数帝同时而立的情况看,南方朱姓皇族并不团结,只求自保。所以崇祯即使带着满朝文武来到南京也很难得到南方掌权的诸王拥护,甚至可能沦为诸王的傀儡。

5:从后来无人肯勤王京师的情况看,崇祯在军队中的威信大减,难以号令带兵将领。

6:北京被围前,大明与关外后金政权的谈判已然破裂,这就意味着即使迁都南方,大明仍然要面对各地义军和后金的同时攻击。

7:当时朝中仍有有半数的人不同意迁都,那就意味着,如果崇祯执意迁都那么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失掉一半大臣的心,。而这部分人可能会留守京师,进而与崇祯分裂,最后投靠起义军和后金进而严重削弱明朝最后的力量。

8:朝中人才凋零,崇祯已无人可用,即使去到南方也只能是延缓灭亡而已。

9:此时明朝精锐大都已在与起义军和后金的搏杀中消亡殆尽。

10:有不少士大夫和许多百姓对明朝已然绝望。

若崇祯在李自成攻打京师前迁都南京总揽全局,是不是会重振大明?

能够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总归不能延续太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绵延了两百多年的朝代走向灭亡,其问题是复杂和深沉的,若不能牵住乱麻之头绪,所有的一切都是乱局,结会越打越紧,最终绳断结裂,万事皆休。而跑到南京,并不是这个乱局之头绪。我们来看看崇祯所面对的问题。

第一 经济问题,我们假设大明末期朝廷有钱,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在摇篮里,比如天灾,小冰河时期的确气候异常,雨带南移。但这造成的结果也就是北方受灾,如果大明有钱就能够搞个南水北调,当然,这个工程有点大,但即使不做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可以有钱赈灾,让老百姓活下去,这样就没有了杀不尽的起义军。同样,有钱就可以加强军事力量,增强防守力度,即使守不住,也又钱来缓和局势,以游牧民族的习惯,都是抢了钱走人。这样,内忧外患都能解决。而明末却因为没钱,造成军人无饷,甚至也和老百姓一样只有造反才能活下去,这样的军队和土匪无异。

第二 领导班子问题,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崇祯本人的性格,另一个是他的团体。其实大明末期冒出了许多的武将,他们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如果朝廷指挥得当,是不会有如此糟糕的结局的。可惜,正因为最高层的无能,导致将士枉死,国破山河碎。

历史都承认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为了大明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但越努力越失败,因为他的年轻,他的急于求成,他的多疑,都是造成结局的原因。但这些毛病,可以说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为什么别人就能做得了天下,崇祯就不行。

因为崇祯没有人,崇祯是一个没有当过太子的皇上,他没有接受过太子的教育,他的哥哥还有一个孙承宗,可崇祯连一个像样的老师也没有。大家会说,大明没有做过太子就做皇帝的不止崇祯一个啊,但朱祁钰有于谦,嘉靖有杨廷和主持大局,崇祯有谁啊。整个朝廷,先是魏忠贤把精华杀得一干二净,只留下一个万人骂的魏忠贤,而崇祯响应众怒,又把魏忠贤杀了。这是一个没有老师也没有老臣的朝廷,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可以和皇上交心。当一个领导和他的团体产生隔阂时,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的。

就以上两个问题,崇祯就是跑到南京,也解决不了。江南是富庶之地,但没有合适的税收政策,钱根本就到不了朝廷手里,而整个大明,就没有可以制定出合适税收政策的人,要不然,何止到了火烧眉毛也没有办法。至于大臣,南京倒是有现成的班子,可都是养老甚至闲置的,估计和现在这波人强不到哪里去。

明末就是这样,政策失误,领导团体涣散,就不是干事的样子。逃到哪里都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