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之前看过一部小说,作者点评的非常犀利:这件事情你做可以,我也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图个方便,但你最起码得让我知道啊,竟然敢不让我知道,那就是不尊重我,不尊重我就该杀。
一、空印案的前因后果。其实关于空印案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运作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估计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在这里还是要点上一下,要不然整篇文章无法叙述。
简单讲就跟大家每年需要做财务汇报一样,其实各地的官员在古代的时候也需要做财务汇报。财务汇报就像是年终总结,总结的好,给发年终奖;总结的不好,挨板子甚至杀头。
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官员来京城总结。甭管总结什么,反正得总结总结,如果能总结出点花来,保不齐能升职加薪,成为高富帅呢。
但是一些官员他们在总结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没错,他们是总结出来的总结问题。讲起来比较拗口,简单讲当时明帝国的都城在南京,如果说广东广西那边的人往南京跑多少有些费劲,但如果说是蒙古这边往南京跑呢?
这样一个地方,如果说是近点儿的地方衙门、地方长官可能三五天一两个月就到了,可是对于那些偏远之地,尤其是路途难走,只能靠步行的地方,估计没有三五个月,没有六七个月是到不了的。
所以这些人往往是从过完年开始就赶紧拿着年终报告去,等到了这儿差不多也正好过年了。
第1次这样可以,第2次这样可以,慢慢的就不行了。
为什么不行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年终报告很有可能出错,其中哪怕一个小数点出了错就得回去重新总结。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可能一个人总结了8年,每一次都出错,然后他来回奔跑8年,连8年前的事情都没有总结出来,升职加薪不可能了,不挨板子就算万幸。
一些官员想着:与其这样每次来回奔波,倒不如拿着几张空白纸,然后每一张纸上都盖好大印,到了那里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填,一个字也错不了。
二、朱元璋发飙了。这件事情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官员们无非就是为了图个方便。
而且我一度怀疑朱元璋可能老早就知道这事儿了,就偷摸的等着官员们越来越多,然后给他们来一个一锅端。
就这样官员们私底下把这件事情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用提前打好的纸去糊弄朝廷。
终于有一天,朱元璋走到了朝堂之上,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了,所有涉案官员一个也跑不了,该杀头的杀头,该坐牢的坐牢。
只不过并不是说杀了上万名官员,按照当时的文献记载,只是把各个地方的长官给杀掉了,也就是参与此事的直系负责人。
那么这个直接负责人一共有多少呢?按照当时的数据统计,应该在1000人到2000人不等。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那就扯淡一下“空印案”吧,其实这个案子属于典型的案情简单,背景复杂。史料记载中疑点重重,连发生的时间都没法完全确定,至于收牵连人数更是众说纷纭,吐槽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绝对没有上万人。
案发时间——洪武九年还是十五年?目前大部分人觉得空印案爆发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因为《明史·刑法志》里的一句话,“先是十五年空印事发”,其后又记载那一年刑部核查钱粮和军需诸事。吐槽机个人认为这个记载是错误的,这个时间和很多参与人的记录对不上。
我们知道方孝孺的老爹方克勤就受到过空印案的牵连,为此方孝孺还专门写了一篇叫《先府君行状》的文章。文章里清楚的记载老爹在洪武八年被人陷害入狱,次年将要释放的时候又被空印案牵连,于洪武九年十月二十四死去,如果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方克勤根本赶不上。
另外《明史》中关于空印案的记载本身就自相矛盾,里面说当时朱元璋盛怒,宰相大夫皆不敢谏,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就把宰相废了,哪里还有宰相?另外《明史》中记载上书分辨的郑士利是通过宰相把文书转给御使再呈交朱元璋的,这又是哪来的宰相?
案发经过——不单纯是提前盖章如果我们把案发时间定在洪武九年,那这个案子就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了,空印案本身过程并不复杂,就是根据惯例地方每年需要拿着收支账册到京师,跟户部核对数字相符后才给结算。
但是因为账册记载本身就是动态的,没法彻底封账,户部核对有出入又必须重新造册加印,来回山高路远,这一年可能光跑腿玩儿了。故此从元朝开始地方掌印官就直接在空白账册上盖印,官员到京师边和户部核对边填内容,免得来回折腾。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之前不知道空印账册的事儿,发现后才小题大做的大开杀戒,简直就是逼官去死,太过残暴云云。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官员入京也是要花钱的,即使现代这么发达的财务管理手段,都没法避免不平账的问题,你让古代官员来回跑腿,不就是欺负人嘛?
但是吐槽机认为朱元璋非但早就知道空印惯例,他更晓得“耗羡”陋习!那帐其实根本不难平,早在汉代地方就会额外收税,用以弥补转运和熔铸的损耗,这部分钱完全归地方所有,他们只要拿出一些来,账册必然和户部一样,因为户部的账册算半公开的。
所以朱元璋的愤怒不单纯来自空印,他想要的和雍正差不多,你得把火耗还给朝廷点。另外朱元璋其实也算借题发挥,在那两年这老头被过不算顺利,被他死死压制的官员们有反扑的迹象。
其实我们翻看《明太祖实录》就会发现,洪武八年到九年明朝并不消停,连绵不绝的天灾加用兵频繁,连京师都有大地震的记录。到了洪武九年更闹心,没事就有大号红色流星到处落,在古代这玩意叫“星变”,属于出大事儿的前兆。
处理结果——人工应验的朱元璋通常在古代星星运行轨迹不对了皇帝就得做点啥,下个罪己诏啦!广开言路啦!接受社会批评意见啦!相当迷信的朱元璋也没能免俗,他觉得下罪己诏这事儿有点丢人,还是广开言路吧,大家可以提点意见。
根据记载大号流星出现那天是闰九月初,朱元璋诏求直言应该也差不多是那段时间,很快一个叫叶伯巨的哥们就出来浪了,他给朱元璋总结出三条错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大概意思是你对亲戚太好,对官员太不好,而且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
朱元璋的反应是这孙子离间天家骨肉,押来京师,老子亲自射死他(真这么说的)。其实老叶说的也不见得不对,朱元璋显然有点小心眼儿,他觉得这帮贪官开始反扑了,于是决定扩大点打击面,把星变这事儿人工应验一下。
于是老头把刚过年就发现的空印之事扩大化很多,在这年十月宣布主印者但凡盖过空白账册的全杀,副手流放。这么扩大一下自然是杀得人头滚滚,冤不冤的各人都有自己判断,吐槽机就不废话了。
倒是这究竟杀掉多少人值得扯淡一下,现代很多人说杀掉了上万人,出处也是《明史》拿空印和郭桓两案比较胡蓝案的四万人,郭桓案又记载杀了数万人,所以凭空推论出空印案杀掉上万官员。
吐槽机可以明确的说这绝不可能,其他三案杀几万人可能有株连亲属情况,空印案判决很明确,只杀官员本人,明初拢共才2万左右官员,杀掉一多半,连行政体系都没法运行了。事实上洪武九年收税情况并没出现大波动,侧面证明没那么夸张。
总结起来吧,空印案的发生或许有点冤枉,但杀死官员人数没那么吓人,吐槽机个人比较倾向半个当事人方孝孺的说法,他在《叶郑传》里说“狱凡数百人”,下狱的才几百人,被杀的怎么都过不了千的,扯淡完毕。
“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根据《明史·刑法志》记载,空印案处罚: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各省按察使司言官也被杀了。但要说明的是,因为朱元璋处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员,言官,朱元璋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杀人狂,他是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的。杀光官员这种蠢事,他不会干的。
《明史·刑法志》记载"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我只查到了万历年间明朝共156州府,156个主印官。朱元璋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司26人,加上言官。我猜测往多了说300余人。
我这不是复制的,都是查的资料算得,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欢迎大家讨论,希望听到大家的想法!
“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话说,明朝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户部去对账,自己携带的账目和户部审核财政后的账目完全一致,这任务才算完成,但凡有一点数字出入,官员就要返回地方,重修账册,盖好地方大印后,再赴京城对账,这个流程挺合理的,明初的官员都是这样操作,但不久问题来了,明朝的税收数目繁多,很多是粮食之类的实物,在路途中难免损耗,所以到京后经常有些许误差,结果导致地方官员带的账目和户部接收官员统计的账目不一致,于是搞得一些地方官员苦不堪言。
明初,江浙一带每纳粮一万石以上划分为一区,设粮长一名,主要负责征收、解运等,洪武时期,粮长运粮至京师,优秀者受朱元璋召见,图为明代粮长官印。古代的通讯远没有现代发达,地方官员们带的账目第一次到京城就核对通过了还好,假如出现一点纰漏,官员就要马不停蹄的往回赶,离京城近的地方还好说,远在千里之外的两广、西南、西北的官员可就要命了,这一去一回半年过去了,再折腾一下一年过去了,任务没完成可要下罪的,就是这么个情况,苦不堪言的地方官们发现,关键问题出在盖大印这个环节,账目随时可重修,大印只能回地方盖,立马有人想出了,第一次出门时多带几份盖好大印的空白文册不就解决问题了么,有人就这么干了,于是,大家都这么干了。
所以在明初,带空印文册进京是条不成文的规则,朝廷官员们上下都知道,可高高在上的朱元璋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这就犯了大忌,洪武九年,朱元璋发现了空印文册的做法,大怒,他认为这是地方官员徇私舞弊的行为,要严惩所有空印案的官员,说白了,底下的官员瞒着都在做,就没告诉他,是挑战了老朱的皇权。其实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每张纸上的印迹都不同,账册用于对账,是对是错是户部说了算,说白了就算地方官员拿着空印账目,除了对账别无他用,不存在朱元璋说的弄虚作假、借机贪污的可能,但当时朝廷无一人敢出来讲真话,劝说,因为朱元璋治官太严厉,都怕了,于是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把屠刀伸向了各地的官员,空印案拉开帷幕。
朱元璋像。朱元璋下令,凡是牵连空印案的官员,主印官处死,副手充军,呜呼天下哀嚎,空印案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人,正史没有记载,这里取方孝孺《逊志斋集》的记载“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大概意思是杀了几百人,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也被冤杀,有人说空印案才杀这么点人,跟明初四大案的其它三案杀几万人比起来,小巫见大巫了,但官场一下死几百官员,足以官场震荡了,还有传言说空印案杀了上万名官员,这不可能,这个案子只处理官员个人,不诛连家人等平民,整个明朝150多个府,1100多个县,全杀光几遍也不到万人,朱元璋不会把官都杀光了留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太离谱了。
“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案子:
空印,就是在空白的文书上盖上印章。这有什么风险呢?大家想想,如果要你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签个名将会怎样?别人就可以在纸上写借条,数额随便,可怕吧?
朱元璋时期的空印不是盖在白纸上,而是盖在“税薄册”上。那个时候的税都是粮食,每个县收上来后进行清点,记录在册,然后盖上印章;各县上缴到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里,再清点记录,然后盖章;各府继续上缴至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清点记录,然后盖章。最终布政司负责把这些税粮运送至南京,上缴国库,由户部清点记录,并盖章。
空印出现在哪个环节呢?除了户部盖章的时候,税薄册是有数据的,县、府、布政司都是盖在空白税册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因为运粮的路途遥远,中途有可能出现损耗,如果到了户部清点出来的数量与税薄册对不上,那么布政司就要回去通知各府,由府再通知县,大家重新填一本税薄册,再一级级地盖章,然后再由布政司将新的税薄册送到户部。
看到这里,大家想到了空印的风险没?在整个税粮移交的过程中,税薄册数据都是空白的,从百姓那里收上来多少,最终交到国库有多少,中间的经手官员完全不需要核对,每一级官员都可以从中贪污!所以这也是朱元璋知道空印案后“盛怒”的原因。
那么空印案最终杀死了多少官员呢?这个数字在历史资料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明史·刑法志二》记载了这么一段:
“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从明史记载来看,涉及此案的“长吏”都被处死。关于长吏,《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的解释为“地位较高的官吏”,而在《百官公卿》里的解释“县令也是称为长吏”。空印案的盖章过程是县、府、布政司,最后到户部,户部那里是没问题的,所以明史里记载的“诸长吏死”应该是县、府、布政司的“执印人”皆被处死。
根据《地理志》记载,明朝有1138个县,140个府,13个布政司,如果每个单位处死一人,那就是1291人!
结束语空印案发生后,官员郑士利还向朱元璋上书,为涉案官员鸣冤。他上书的内容有一条很有意思,他认为明朝法律没有规定盖空白文书是犯罪。
“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结果郑士利的上书更加激怒了朱元璋,刚刚从监狱出来的他又被发配流放了。
“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为什么会牵连那么多人?据说有上万官员受到牵连。现在看起来的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大家忽略了朱元璋对此案“介意”的根源。
每年年终,大明各地、府、县要针对当年的钱粮赋税,到南京找户部核对账目。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统一网上申报。
那个时候就必须专门负责税赋的官员带着写着上缴朝廷税赋确数并盖了章的公文,押送税赋,近的走几天,远的走几个月甚至小半年,到户部去核准这个数字无误,这套程序才算完。
有人就说了,万一这个数字合不准呢。说到点子上了,明初的税赋内容,大多数是以粮食、布匹、其他如丝茶类实物。不是你想象的,后来“一条鞭法”以后的那种全部以银子结算。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比如2万斤粮食你从云南运到南京,你能确定运到是几万斤么?能说个确数出来吗?很显然不能。
所以数字对不上,那就又要等到明年,再返回来重新换公文。
有人说,我不能把印章带过去吗?现填现盖印不就得了么?可是问题来了,一个县才一个印章,你带的印章一走就是半年,请问县太爷还要不要上班了?再说了你拿着印章到处乱盖,出了问题,县太爷也得跟着吃瓜落。
所以有人就比较聪明,直接拿了一张空白的盖了大印的公文带着,到了地方,一核对税赋,把数字一填,交差,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实这个方法在朱元璋时代真的挺好的,因为当时老实人多,没有太多的人敢钻这个空子来短缺贪污税赋。
但是为什么朱元璋会对这件事情揪住不放呢?因为想出这个办法的不是明朝人,而是元朝人。
这个方法不是明朝首创,而是在元朝就已经流行了很久很久了。元朝一大批色目人的这些贪官污吏,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啊,巧取豪夺。
而大明虽然说起来是朱元璋的天下,但是朱元璋刚坐天下的时候,百废待兴。很多地方的治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很多人还是按照元朝时候的制度和风俗习惯去处理事情。
在《大明律》尚未完全深入民心,成为地方办事的标准的时候,“托旧俗,依旧律”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朱元璋年幼的时候,是深受大元腐败吏治所害的,所以对基层官员是极度缺乏信任的。所以发生了“空印案”,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实施了对基层税务官员的大清洗。他就是想借这件事情重新再换一批人,让新的一批人在这事情上引以为戒。
当然历史记载是很难有确数的,由于当时“瓜蔓抄”的流行,肯定会有很多的冤案。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讲,在他那个特定的年代,只有杀人,成本最低。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