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光绪帝继承的是咸丰帝的“宗祧”,而不是继承咸丰帝的帝位,也就是说,光绪帝载湉在礼法上被过继给了咸丰帝为嗣子,算是咸丰帝的儿子。

按照设想,如果将来光绪帝有了儿子,那么就将光绪帝的儿子过继给同治帝作为嗣子。

清朝最后三位皇帝,膝下都没有孩子,清朝最后一位膝下有孩子的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帝,但是咸丰帝两子一女中,还有个夭折了,只剩下独苗,也就是同治帝。

然而同治帝年纪轻轻就没了,也没有留下继承人,直接就绝嗣了。

按照古代的礼法,有子立子,无子立嗣,既然同治帝驾崩了,膝下没有儿子,那就从同治帝兄弟与堂兄弟的孩子里选一个,过继给同治帝,作为嗣子。

同治帝的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可是在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因为宗室当中并没有合适的溥字辈的人选,能够继承皇位。

在讨论继承人的时候,原本也想过从宗室当中选择溥字辈,然而并没有符合条件的,因为咸丰帝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同治帝一个,所以同治帝也没有其他的兄弟。

想要立嗣,那只能从同治帝的堂兄弟当中找,也就是道光帝的其他孙辈。

但同治帝驾崩的时候,他的堂兄弟中膝下有子嗣的只有载治,这个载治名义上是道光帝的长子奕纬的儿子,可实际上载治也是被过继给奕纬的,他是成亲王永瑆的曾孙。

虽然当时载治膝下有两个儿子,然而载治在血脉上属于远支宗亲,有人提起载治的孩子的时候就受到了惇亲王的反对,慈禧太后也趁机说,溥字辈无当立者。

在当时,有资格被选定为继承人的宗亲,也就是所谓的“近派宗支”只有两系八支,即嘉庆帝一脉的惇王、瑞王、惠王,道光帝一脉的隐王、恭王、醇王、钟王与孚王。

其中惇王与瑞王都曾因为绝嗣,实际上的后嗣都是道光帝的后裔。

然而同治帝的父亲咸丰帝,当年是次长身份,同治帝原本就是同辈当中年纪比较大的,所以他驾崩的时候,堂兄弟里有孩子的也只有载治这么一个远亲。

载治不仅血脉上关系比较疏远,而且载治的孩子当时一个八个月一个三个月,在那时候的条件下非常容易夭折,很难作为后嗣,只不过没人想得到载治的儿子溥伦活到了五十多岁。

载治毕竟是成亲王永瑆的曾孙,如果要让溥伦继承皇位,那么从礼法上来说,还要追尊成亲王这一脉的皇位,这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册立溥字辈的念头就此打消。

有人说慈禧太后坚决不肯册立溥字辈,是因为害怕失去手中的大权。

因为当时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还在,倘若册立溥字辈,那么阿鲁特氏就成为皇太后,而作为太皇太后的慈禧太后就要退到后宫,很难再去干涉朝堂事务。

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这样,但这并非没有册立溥字辈的理由,毕竟当时还有慈安太后,还有宗室诸王在,慈禧太后并没有多大的可能独断专行,没册立溥字辈是因为条件真的不行。

自然无法册立溥字辈给同治帝立嗣,那么就选个同治帝的同辈,而作为慈禧太后亲外甥兼夫家侄子的醇亲王之子载湉,就成为了最佳选择,也就是光绪帝。

从礼法上,载湉成为了咸丰帝的儿子,继承的是咸丰帝的“宗祧”。

可自己亲儿子的“宗祧”也不能没人继承,所以慈禧太后当时想的是,以后光绪帝有了孩子,从当中选一个过继为同治帝的嗣子,这么一来就两全其美了。

但谁也没想到,光绪帝同样是绝嗣而终,他自己的“宗祧”都没人继承,慈禧太后临终选择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帝,让溥仪同时继承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宗祧”,结果溥仪同样绝嗣。

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同治皇帝驾崩后,清廷上下一片慌乱,唯有慈禧镇定自若。因为应对这场变故的大政方针,她早已胸有成竹。

载淳死去的当天,慈禧偕慈安召集皇亲贵戚、满朝文武重臣于养心殿西暖阁会议,议立嗣君。按照皇位的传统继序,先皇去世之后,有子者由子承继皇位,无子者在皇族近支中低一辈的宗室成员中择其贤者承继皇位。按照这种继序,载淳死后,应从比载淳低一辈的溥字辈中择一人作为载淳的嗣子来继承同治接续帝统。

然而,这是慈禧至死不能同意的。这是因为如果由溥字辈的人继承了皇位,那么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将成为太后。即使这个皇帝年龄尚幼,作为太皇太后的慈禧将没有任何理由再行垂帘听政,能够垂帘听政的只能是阿鲁特氏。那时的慈禧,虽尊贵为太皇太后,可那政权,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上图1904年世博会上的溥伦

当有人提出以溥伦为嗣的建议后,参加会议的人中立即有人反对,并提出堂而皇之的理由。一是溥伦之祖父奕纪系由别支承继,一是溥伦本人“疏属”,不可为帝。紧接着,又有人提出立恭亲王之子为帝,也未被慈禧采纳。

上图同治皇帝

御前会议上的争论,使慈禧深感时机急迫,再拖下去后果实难预料。慈禧不再虚言相邀,不再假作温良恭俭让之态,决定和盘托出早已深思熟虑的主张。

她疾言厉色地宣称:“文宗(咸丰)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接着宣布:“溥字辈无当立者,奕譞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诸王公大臣从慈禧的颜色和决绝态度知其意已不可更改,只得退避三舍,不再争辩。

当议立嗣君的会议结束时,已至深夜。这是一个狂风怒号、沙土飞扬、极冷极寒之夜。慈禧深恐夜长梦多,因而没有做片刻的耽延,立即派遣内务府大臣荣禄率兵一队,前往西城醇王府,用一乘八人黄轿,将又惊又恐啼哭不止的四岁的载湉抬进了宫中。夜未及半,载湉正式即位于宫中。载湉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九代皇帝,以明年(1875)为光绪元年。

《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接续帝统后,两宫皇太后发下一道懿旨,称: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这就是说,皇帝死了,没有继承人,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作为咸丰皇帝的继子来接续帝位,等到载湉生了儿子,即继承同治皇帝为嗣,作为同治的儿子去继承帝位。

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1)同治无血亲子嗣,慈禧为便于操权,把亲妹妹家儿子(光绪)强硬过继自己名下做养子,光绪与同治本为堂兄弟兼表兄弟关系,从宗法制就是光绪就是慈禧儿子,理当承咸丰正统。(2) 同治与光绪无血亲子嗣,宣统过继给两人当儿子,兼祧同光二帝统绪!

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在1875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在患天花一个多月后驾崩。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同治生前并未留下任何子嗣,必须选一个皇位继承人。

同治驾崩当晚,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召集恭亲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人商量皇位继承人的大事。

在养心殿,丧子的慈禧虽说悲痛万分,却也比较冷静,既然同治驾崩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当下最要紧的事也只能是尽快确立皇位大统。

对于传统的封建专制社会而言,此事拿不出结果,势必影响江山社稷安全,可能会造成天下大乱。

在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子嗣的情况下,皇位继承变得极为棘手。

首先是名分问题,中国自古讲求“名正言顺”,如果名分不对,难以服众,难以给臣子合理的解释。

对此,现场的亲王大臣们私下想知道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究竟谁才能够名正言顺地继承同治的帝位呢?

按照清朝皇室规定,如果前任皇帝没有子嗣,那就应该为他立一位子嗣。这样皇位就可以继续传袭下去,不会和帝王世系制有冲突。

从辈分上说,同治当时是“载”字辈,他的下一辈是“溥”字辈。按理就应该从“溥”字辈里挑选一个候选人,来充当同治嗣子并继承他的皇位。

但是众人将“溥”字辈人选在心中筛选了几遍后,却发现并无特别合适的人选。因为当时“溥”字辈的只有一人,即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孙子溥伦。溥伦当时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能否养活都是问题。

当然,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血统问题。因为溥伦的父亲载治不是奕纬的亲生儿子,而是由别人过继的养子。因此,从血缘上来说,溥伦不适合继承大统。

正因为血统问题,当有人提出由溥伦承继同治帝位时,很快遭到恭亲王奕等人的反对,慈禧也不同意,其实她还有更深层的考虑。

慈禧反对溥伦继位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溥伦承继帝位的话,慈禧肯定成为太皇太后,按清朝祖制,她是无法继续垂帘听政的。垂帘听政的将是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而这又是慈禧太后所不希望看到的,她不愿意放权。

事实上,慈禧太后心中早已想好人选。她早已料定各亲王大臣不敢有所意见,于是直截了当地宣布:“溥字辈既无可立,就不必勉强。醇亲王奕譞的长子已4岁,又是至亲,由他继位最合适。”

听了这话,醇亲王奕譞大惊失色,当场倒地,一时晕倒不起。

对于慈禧的决定,现场亲王和大臣一时沉默,但是想反驳也说不出更合适的话语,同时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恭亲王奕见七弟奕譞晕倒,便命令太监将他扶出。在光绪生父奕譞以这样晕倒性的方式离场后,其他人再无异议。

于是奕譞长子载湉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的含义是“承道光之绪”,也就是说,载湉是继承道光一系传下来的皇位。

但是立载湉为皇帝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载湉和载淳是同一辈分(堂兄弟关系)。这样做等于由传统的“父死子继”变成了“兄终弟及”。这在皇位制度上与礼法不合,势必会引发皇位世袭的错落。

醇亲王奕譞是咸丰七弟,但这并非慈禧太后选择其子载湉为皇位继承人的根本原因。奕譞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这就是亲上加亲。

如果单纯地从皇族血缘的亲近来说,载湉在当时未必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问题的要害在于:宗法制度如何解决?

慈禧太后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宣布载湉承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她仍以皇太后的名义承担将小皇帝抚养成人的责任;

二是光绪将来生子之后,其子作为同治的子嗣继位,以此将继位名分及皇位世系的问题合理解决。

就当时环境看,慈禧太后的方法尚称实际可行,但之前并无先例且有违祖制,因而大臣们在背后难免议论纷纷。

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正常情况下,皇帝大行,皇位继承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伦理逻辑进行。这两个继承原则是递进的关系而不是或者的关系。就是说大行皇帝有儿子则从儿子中择嫡长者继承,如果没有儿子则从兄弟中择嫡者继承。

这样一个继承原则,从根本上杜绝了皇位继承往上倒的可能,就是说最多最多捯到大行皇帝的同辈,不能再往上捯。大行皇帝的想长辈要皇位的,只能抢,比如朱棣。

可是历史上出现过大行皇帝很多次既无儿子也没有兄弟的情形,比如嘉靖帝朱厚熜继承大统就是这种情形。有关嘉靖的情形后面还会讲到。

1875年同治帝驾崩,整个清廷乱作一团。他们倒不是因为皇帝死了悲伤而乱,而是因为同治死时不到20岁,没有继承人。更要命的是,同治是他爹咸丰的独苗,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同治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

路走到这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都成了死胡同,走不通了。

那难不成不设皇帝?那不可能,有的是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按照伦理远近,给大行皇帝挑个继子

这无疑是最合适的搞法,有子立子无子立嗣嘛,旧社会的嗣子在宗法上与亲子是一样的。

要给同治找合适的嗣子,先要弄清楚他们爷孙三代的关系和名号。

爷爷道光帝叫绵宁,绵字辈。父亲咸丰帝叫奕詝,奕字辈,这一辈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也就是光绪帝生父。孙子同治帝载淳,载字辈,后来被选上的光绪帝也是这个辈分。

因此,要给同治找嗣子,就需要从载字辈的下一辈,溥字辈里面去找。

而且有个先后顺序,就是说先从同治帝载淳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找,很可惜,前面说了,载淳是咸丰帝奕詝的独苗。其实想想这为咸丰帝奕詝省了多少事啊,不用像先辈一样,还要搞什么秘密立储,还要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一点都不正大光明。这还不算,最大的好处是儿子们还不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皇子这东西啊,多了其实不好,一个正合适。但没有不行,你看这麻烦不就来了?

到溥字辈找,载淳没有亲兄弟,那就从堂兄弟的孩子中找,也就是在道光帝绵宁的曾孙、咸丰帝奕詝的侄孙中找一个给同治做嗣子。

大家看了一圈,这一支的孙子溥字辈居然一个没有,这倒不是大家都绝嗣了,而是同治死得太快大家来不及娶妻生子。你想,次长房的同治帝载淳,此时也不过19岁,后来继承大统的光绪帝载湉不到5岁,来不及也不为怪。

继续扩大寻找范围,这个范围不能无限扩大,最多扩大到嘉庆帝的后代,宗法所谓五世不祧,再往上捯就不能继承宗祧了。

这么一找,找到一个叫载治的人,此人是成亲王永瑆的曾孙,也就是嘉庆帝兄弟的后代,这就出了五世不祧的范围,而且当时他只有一个存活的儿子溥伦,时年一岁八个月,存在夭折风险。

不过这哥们没夭折,活了53岁,一直到1927年。

这么一来,为同治帝挑选嗣子的方案只能放弃。

第二个办法,给同治选个弟弟,也就是给咸丰帝奕詝挑个嗣子

如果这个人找到了,过继给咸丰帝做嗣子,宗法上就成了同治帝载淳的弟弟,这样就符合兄终弟及的原则。

这个人好找,而且亲疏关系绝对靠得住。

当时符合条件的共有五个人。恭亲王奕訢两个儿子载澄和载滢,分别为17岁和14岁。醇亲王奕譞儿子载湉,时年4岁。孚敬郡王奕譓的儿子载沛和载澍,分别为3岁和5岁。

从国赖长君的角度看,必须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澄,因为他登基就可以亲政,最次也应该选14岁的载滢,教上个一两年也可以亲政。

但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选择了4岁的载湉。

为什么会选择载湉?

这一定是慈禧太后的主意。

首先,有人认为不在溥字辈中选择嗣君,是因为如此一来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需要越过同治的皇后垂帘听政的话,难度比较大。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不是慈禧需要考虑的,前文也说了溥字辈嗣位不具备条件,因此慈禧根本不用担心这些。

至于不选择载澄和载滢,这里面有慈禧的想法,也有奕訢的想法。奕䜣作为咸丰的亲弟弟,没有被选做同治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于是在慈禧的邀请之下,与慈禧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推翻了顾命八大臣,斩杀三人革职五人。

奕䜣也因为政变成了议政王,协助两宫太后一起署理朝政。但也正是这场政变让奕䜣见识了慈禧太后的手段之狠辣。

奕䜣也是人精,他怎么敢让自己业已成年的儿子去做慈禧的嗣子?那样的话,自己这个本生父亲夹在中间还要不要命?

而载湉对于慈禧来说,有两个先天优势载湉,一个是他只有4岁,非常适合慈禧继续听政,二是他的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一母同胞的妹妹。

就是说,血缘关系上,载湉是慈禧丈夫咸丰帝的亲侄子,也是她本人的亲外甥。

还能有谁比载湉更合适?慈禧此时已经听政十三年,满朝上下谁不心知肚明?

因此,光绪入继大统,里面肯定全是慈禧的私心。

这与明朝的嘉靖帝入继非常相似

朱厚熜本来是兴献王世子,他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死后,作为世子需要服丧期满后才能袭爵。可是服未满明武宗朱厚照死了,而且没留下儿子作为继承人。

朱厚照与朱厚熜都是朱见深的孙子,堂兄弟。当时的阁臣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朱厚熜进京后需先入继孝宗朱佑樘为嗣子,然后以兄终弟及的原则即皇帝位。

阁臣们的心思非常明白,一来这是宗法,二来朱厚熜小宗入继大宗,不得乖乖听命于内阁?

但朱厚熜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他说武宗遗诏是叫他进京“嗣皇帝位”,不是叫他进京做嗣子的。

这遗诏本来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起草的,这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由此引发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最后朱厚熜胜出一筹,为自己的本生父亲朱佑杬争得了皇考的名分。

大礼议之争,不是争谁才是朱厚熜宗法上的父亲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阁权和皇权的斗争。最后朱厚熜胜出,这里不赘述。

而慈禧和光绪不需要争这个,因为光绪根本不是个,长大以后也不是个。

最后回到问题

综上所述,光绪并不是继承的咸丰的帝位,因为咸丰的帝位在十三年前已经被同治继承了。光绪这种情形叫入继大统,小宗入继大宗,成了咸丰宗法上的儿子,在同治死了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位。

慈禧只有同治一个儿子,因此在载湉入继的时候有约定,日后载湉有了子嗣,挑选一个过继给同治做儿子继承宗祧。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光绪帝后来绝嗣,他自己的宗祧都没人继承,何谈给同治挑选嗣子?

慈禧太后没办法,在临终前选择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让溥仪同时继承同治帝与光绪帝两宗的宗祧,结果溥仪后来也绝嗣。不但朝廷没有了,连香火都绝了。

清廷的嗣子颇有意思,前期皇帝子嗣兴旺,连子嗣偏少的雍正,儿子都能为了皇位进行斗争。但独独到了慈禧的丈夫咸丰,居然就成了只有慈禧所出的同治一个独子,后面干脆绝嗣。同治绝嗣光绪绝嗣,这都让人很容易想到掌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

而且,5岁登基的同治,在正宫太后和生母垂帘听政12年后亲政,亲政不到一年就猝然去世。

这可是慈禧的亲儿子!

我啥也没说。

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主要在慈禧。不管是谁接任同治,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即便皇帝幼小,也只能是皇太后垂帘,怎么也轮不到太皇太后再掌权。反过来说,没有慈禧的掌权败家,大清也亡不了这么快,这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必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