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为什么韩国特别忠于明朝?当然是因为明朝给了韩国足够多的好处。
一、明朝对韩国的影响。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我们结合在明朝时韩国的发展方向,就不难发现它的整体处于一个非常迷的状态。
迷到什么地步了呢?敌人一打过来他们就抓紧时间跑来跑去,就跑到大明朝这边来了。
当然,至于这一次是什么战争就不多说了,毕竟倭寇在那边已经磨刀霍霍。
最开始的时候,万历皇帝压根就没想管这个事,毕竟就是从海上飘过来的,几个人给人家赶下去就行了。
但是没有想到,韩国那边实在是不争气,看到敌人来了撒丫子就往这边走,一直走到了咱们这边。
万历想了想,不行这个时候如果放任自己的好兄弟不管的话,可能接下来倒霉的就是自己了。
请注意这个时候才是整件事情发展最为精彩的一点。
但万历皇帝已经派遣了大量的精兵强将去韩国那边帮助他们维护统治的时候,大家猜一猜韩国在干什么?
没错,韩国在内斗,他们相互之间还有派系。
要是说起来这个韩国真不是吹的,人家打仗不行,骨头倒有几分,而且更加经典的是他已经完全学会了当时明朝的内斗程序。
但是明朝的内斗和韩国的内斗是不一样的,明朝这边是闲着没事儿,文臣和皇帝怼一下,武将和文臣怼一下,也就是这个样子了,一旦有了什么事,完全都是听皇帝的统一调度的。
国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为难,短时间之内所有的臣子都会摒弃之前的偏见,手拉着手一起往前跑。
可是韩国不行啊,韩国遇到了困难,第1个想的是抓紧时间把对方给斗下去。
就这样斗来斗去,把明朝的大将军们都给斗头疼了。
二、韩国也很够意思。明朝对韩国其实很好,好的不能再好了,小兄弟有什么困难这边招呼一声,马上就给人家办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韩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咱们的一个附属了。
那个时候的韩国是不承认清朝的,你清朝势力再强大,我就是效忠明朝,明朝灭亡了,我也是效忠明朝。
但是没有办法,一条胳膊拧不过8条大腿,韩国慢慢的被拧过来了。
而在韩国被拧过来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悲曲悲壮之事。
整体来看,韩国对明帝国绝对意义上的忠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朝有事没事就帮人家韩国一把。
两个国家就跟好朋友好兄弟一样,只不过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小国家还没事呢,清朝老大哥就来了,而且一下子就把明朝给撅折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明朝对朝鲜的建立有两次大功。
首先,高丽将领李成桂,率高丽12万军队出征明朝,却从“威化岛回军”,从此逐步取得高丽军政的支持,最终为最终的夺权奠定基础。
然而,李成桂最大的问题是,在诛杀高丽王氏以后,各地高丽势力依旧强劲,如果明朝趁机攻打,对新建立的朝鲜政权将是致命的。
因此,李成桂极力向明朝示好,继任者李永芳更是在明朝为质子,见识到明朝的兴盛,对明朝更加倚重,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定为“永世不征之国”,朝鲜从此发展内政,再无兵祸之忧!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壬辰朝鲜倭乱,朝鲜升平已久,面对百年战乱历练的日本,二十余万军队全面溃败,三个月国家政权就已经崩溃,朝鲜只能求助明王朝。
而明王朝其实也处于内忧外患,先是宁夏之变,又有蒙古寇边,而朝廷府库空虚,但再多的困难,明神宗毅然派兵助朝鲜抵御日军,明朝面对日军付出巨大的伤亡。
两次援助朝鲜,虽重新确立明王朝的地位,帮助朝鲜复国,所耗费的军力物力,极大的消耗了明王朝在辽东的威慑力,最终为女真部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机遇。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助朝鲜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统治,明神宗万历帝助朝鲜抗击日寇复国,两点功劳被朝鲜君臣永世铭记!
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对明朝忠心的王朝叫朝鲜,而不是韩国。明朝时,有十多个藩属国,朝鲜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终于大明王朝的。
清朝灭亡之后,这个藩属国的国王居然倾尽国力策划反清复明,并且私下使用崇祯年号超过两百年。可见它对大明王朝的忠心简直不一般。
为什么这个朝鲜王朝,会对大明王朝这么忠心呢,原因有下面几点:
首先,这个忠于大明王朝的朝鲜王朝,它的建立,受到明朝的帮助。朝鲜这个名字,就是朱元璋给赏赐的。朝鲜王朝之前,是高句丽王朝。
当时,高句丽王朝的大将军李成桂,掌握了高句丽的实权。掌权的李成桂,在朝廷内部排除了异己,在1392年,篡位称王,高句丽王朝灭亡,朝鲜王朝建立。
这个时候,刚好是朱元璋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
篡位的李成桂,知道自己得国不正,很需要在外部给自己找一个大靠山。
朝鲜半岛上的王朝,很早以来就是中国各个王朝的附属国。
篡位后的李成桂,他主动对明朝报备,得到明朝朱元璋的认可。
李成桂给朱元璋报备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朝鲜”,一个是“宁和”,结果朱元璋就给他赐了一个国号“朝鲜”。并附会上了“朝日鲜明之国”的内涵。
其次,明朝万历年间,大明王朝帮助朝鲜复国。朝鲜王朝初期在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远、世宗李祹、世祖李瑈等几位有为之君的统治下发展到极盛。
到了朝鲜第十一代君主中宗李怿继位,朝鲜王朝开始衰落。
明朝万历年间,朝鲜王朝隔海相望的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向朝鲜王朝发动侵略战争,朝鲜王朝国土沦陷、国都城破,几近亡国。
当时明朝在位的万历皇帝,本着宗主国的义务,派大军支援朝鲜王朝,几经艰辛终于把日本军队赶出朝鲜王朝,朝鲜王朝成功复国。
正是因为明朝对朝鲜王朝有再造之恩,所以朝鲜王朝对明朝感恩戴德,对明朝忠心耿耿。
再者,由于文化原因,朝鲜并不认同清朝到了明朝末期,满清崛起并入侵明朝。
皇太极又进军神速,率先征服了朝鲜王朝,朝鲜王朝第十六代君主李倧被迫断绝与明朝宗藩关系,停用明朝年号,改用清朝年号。
但是他们私下仍然在用崇祯皇帝的年号崇祯。在一些朝鲜王朝的史书或者文书,居然出现了崇祯几十年、崇祯一百多年、崇祯两百多年等等的纪年。
而且朝鲜的君主,竟然也有反清复明的计划,虽然各种原因,计划没有实施,但是朝鲜对大明王朝的忠心可见一般。
这个里面,除了对大明王朝对他的再造之恩的感激,还有长期受汉文化影响,对满清异族文化的蔑视的原因。
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历史上,朝鲜确实忠心于大明王朝的,尤其是明亡以后表现出强烈的思明情结。朝鲜不仅不认同清朝为中华正统,反而定期祭祀崇祯皇帝,继续使用崇祯年号达二百年之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请看小牛从三方面所做的分析。
一、政治上,朝鲜王朝的合法性来自于明朝的认可,历代朝鲜君臣都心存感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废除王氏高丽幼主,自立为王。身为高丽旧臣,李成桂此举有谋反篡逆之嫌,因此,他唯恐天下不服。李成桂深谙中国文化传统,知道自己此举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非常渴望有人为自己正名,渴望来自中央王朝的认同。李成桂把目光投向了立国不久的大明王朝,后者刚刚推翻元朝不久,也需要四邻来确认自己的中央王朝地位和藩属朝贡体系的核心地位。
明确了这一点,李成桂摆正自己的位置,尊奉大明王朝为中华正统。李成桂请求太祖朱元璋在“和宁”“朝鲜”之间为自己选一个新国号,朱元璋所赐为“朝鲜”,明确了“朝日鲜明”的寓意,对李成桂寄予了殷切希望,也算是投桃报李之举。有了大明王朝的认可,李成桂就完成了国家由高丽向朝鲜的转变,确立了自己合法国王的地位,保证了朝鲜王朝的长治久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宣布了15个“不征之国”,对周边邻国实施德化政策,进而建立起新型的藩属朝贡体系和明朝的核心地位,朝鲜位列其中。对明朝的上述举措,朝鲜君臣感恩戴德,铭记在心,也因此世代忠心于大明王朝。
二、国务上,明朝总是出手相助以解朝鲜国难,朝鲜感激大明的“再造藩邦”之恩。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面对小西行长的20万大军,朝鲜军队寡不敌众,还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王京汉城很快失守,朝鲜王朝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在此紧要关头,朝鲜君臣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大明王朝。
虽然明朝此时也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时刻,但是明神宗朱翊钧对朝鲜国难感同身受,拨出5000兵马,紧急赴朝。不料,这支部队惨遭不测,主将史儒殉国。当年十二月,明神宗又派出4万大军,渡过鸭绿江。在明将李如松指挥下,中朝联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击溃日军,取得平壤大捷。万历二十二(1594年),日本人不得不在和议上签字。
丰臣秀吉贼心不死,三年后又卷土重来。明朝也再派重兵,由名将邢玠、陈璘和邓子龙等率领,支援朝鲜。中朝联军水陆并行,向南反攻,直指釜山。邓子龙与朝鲜老将李舜臣密切配合,指挥水军,炮攻火烧,击沉敌军一艘艘战舰,最终一举全歼日本水军。日本人又遭受了惨败,吞并朝鲜之梦破灭!
朝鲜宣祖国王深感明朝“皇恩罔极”,举国上下感激大明王朝的拯救再造之恩,建造了许多碑碣、祠庙来纪念大明东征援朝的将士,祭祀大明英烈。比较有名的纪念场所有,宣武祠、武烈祠、慜忠坛和大报坛等,明亡之后,依然香火不断。
三、文化上,朝鲜一向奉明朝为中华正统,采取事大主义的政策。
朝鲜王朝一开始就树立起慕华亲华思想,奉行事大主义政策,对大明王朝心悦诚服,尊崇大明王朝在尊王攘夷的体系中主导地位、核心地位,给自己准确定位——小邦、小国、小中华,自觉地以小事大,自觉地在朝鲜全境推行落实儒家的教化礼治思想。大明与朝鲜不仅山水相连,情感相通,而且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李氏朝鲜王朝还把自己的历史上溯到箕子朝鲜,不仅以箕子为荣,而且把箕子时代视为朝鲜小中华身份地位的开端。箕子是中朝历史中共有的文化符号,崇拜箕子更拉近了李氏朝鲜与大明王朝的心理距离。朝鲜还把这种箕子崇拜发展为思周理念,尊崇孔子等周朝圣贤。他们设立太学,建设文庙,大力推广儒学,宣扬尊奉大明的正统观、夷夏观,非常自豪地认定,朝鲜在天下体系中有着仅次于大明的小中华地位,因此,朝鲜有义务自觉维护明朝的天朝形象。
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首先要说明一点,古代朝鲜半岛的统一王朝从来就不叫韩国。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自主。1897年,朝鲜王国改成大韩帝国。
朝鲜半岛的居民与中国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秦汉以来,就有不少中国大陆居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朝鲜半岛,逐渐融入朝鲜民族。在反抗日本侵略朝鲜的斗争中,历史上中国政府多次派兵帮助朝鲜打败日本侵略者,因此朝鲜对中国有一种历史的亲近感。元朝建立后,曾征服朝鲜半岛,设“征东行省”,元朝后期朝鲜独立。明朝建立后,朝鲜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定朝鲜半岛的国号为朝鲜。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入侵朝鲜,几个月就打到鸭绿江边,朝鲜军民死亡将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派大将李成梁率4万大军入朝作战,一直把日军打到釜山附近。1597年,丰臣秀吉又率14万大军再次进入朝鲜。明朝政府再次派兵支援,1598年彻底打败日军。明朝等于把亡国的朝鲜重新复国了。因此,朝鲜君臣和老百姓对明朝感恩戴德。
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我把题目稍微改一下,改为为啥历史上的朝鲜王朝特别忠心于明朝?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名词概念-“藩属国”。
藩属国,是指名义上保有主权,实际上在内政、外交、经济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从属或受制于他国的国家。连朝鲜王朝的国号,都是明朝选定的。朝鲜王朝自建国开始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就连“朝鲜”这个国号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选。1392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王李桂成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新王朝,在选择国号时,李桂成拟定了两个备选名称,“朝鲜”以及“和宁”。并将两个备选国号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注意了是“上奏”。
朱元璋认为“朝鲜”这个国号适用,因为这个国号在之前的历史上就出现过。殷商末期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殷末三仁”。武王伐纣,商朝覆灭,箕子拒绝武王的邀请,带领一帮旧人乘着木筏前往东方,最后登上一岛,遂命名为“朝鲜”。
所以朱元璋选用“朝鲜”作为李桂成新王朝的国号,是有深意的。大概是说你李桂成不要忘了本,你的新王朝,是有着我们中国的基因的。
明王朝与朝鲜王朝的宗属关系如果这世界上要选定一个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的优良范本,那么明王朝和朝鲜王朝必将当选。明王朝对于这个新建立的朝鲜王朝可谓是关怀备至。
同样,朝鲜王朝自建立始,便是明王朝北方最忠实的藩属国。
可以这样形容,朝鲜王朝除了有一位国王和使用一种跟明王朝大同小异的文字外,事实上可以说是明王朝的一个省。
明王朝是他们的保护者和宗主国,但和世界上其它宗主国不同的是,明王朝基本上从不过问他们的内政。这种只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国家关系,只有明王朝对朝鲜王朝的宗属关系。
明王朝应请求发动朝鲜王朝保卫战时间来到了十六世纪,在明王朝和朝鲜王朝的东面日本,产生了一个著名人物,他就是平民出身的大将丰成秀吉,他统一了全国后,成为了日本最高执政官。丰臣秀吉统一了面积不大的日本三岛后,野心逐渐膨胀,他决定征服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得到消息后,一开始简直不敢相信,他们认为日本一定是被狂热冲昏了脑袋,难道日本不知道朝鲜王朝的背后宗主国是那个巨大的明王朝吗?
朝鲜王朝慎重起见,向日本派出访问团,想真切了解一下日本的想法。这个举动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愚蠢之极,向一个强盗打探消息,怎么样看上去都不可靠。
更加不可靠的是朝鲜王朝派出的访问团团长,他回到朝鲜王朝后报告说,日本绝对不可能发动战争,他形容丰臣秀吉“双眼像老鼠一样毫无威严”。
第二年(1592年),长着“老鼠眼”的丰臣秀吉发动海陆军十五万人,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半岛的釜山城登陆。朝鲜王朝不堪一击,日军长驱直入,直抵首都王京(现首尔市),王京陷落,朝鲜王朝国王李昖先是逃到开京,再逃到平壤,平壤继续陷落后,李昖于是逃到和明王朝一水之隔的鸭绿江畔,义州。
日本兵团自四月在釜山登陆,到六月夺取平壤,只不过三个月时间,朝鲜王朝全国八个道(省)全部失守,只剩下义州一个孤城。
李昖向明王朝告急,说明即将亡国的现状,并请求举族迁往明王朝境内。明王朝正式开始进行朝鲜藩属国的保卫战。
保卫战前的谈判明王朝此时并不太平,王朝主力军队正在宁夏平叛,要从西面将军队调遣到朝鲜王朝。当时兵部尚书石星,便先派遣懂得日本语的沈惟敬,作为明朝使节前往平壤,了解情况。
沈惟敬到了平壤后,日本大将小西行长表示,日本无意与明朝为敌,并且提出来和明朝共同瓜分朝鲜王朝,以大同江为界。如果明朝同意,日本就退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
沈惟敬回报明王朝,明王朝拒绝,认为必须维持朝鲜王朝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独立。这一年的九月,明王朝在西部平叛完成,大将李如松率领军队援朝。
朝鲜王朝保卫战过程李如松十二月渡过鸭绿江,和朝鲜王朝国王李昖会合。1593年正月,开始向日本进攻,日军大败。援朝军队追击日军三百公里,克复平壤。再继续追击一百五十公里,克复开京。
日军节节败退,在王京北十五公里碧蹄馆,布置埋伏,由间谍向李如松报告,说日本人已经放弃王京,向南逃窜。
李如松于是率军急追,在碧蹄馆陷入重围,战马跌倒,李如松头部受伤,幸好援军到达,击退日军,但这一战损失不小,失了锐气。
日本同样也无力反攻,而且随时要担心后防线被明军切断,不久就放弃王京,撤退到朝鲜半岛南端最初登陆的釜山。到此为止,除了釜山以外,朝鲜王朝全境光复。
明王朝并没有乘次机会将朝鲜王朝一口吞并,这个连朝鲜王朝国王李昖都表示意外,他不敢想象除了保住他一家人的性命外,居然连王朝也同样保住了,于是大喜过望,再次发誓只要他李氏王族存在,朝鲜王朝将永远效忠明王朝。
日本退守釜山后,明王朝军队在外围布防。明朝兵部尚书石星主张好日本进行谈判,朝鲜国王李昖也向明朝请求如此。于是开始进行和日本的谈判。
战役中的谈判这次谈判依然由沈惟敬负责,最后明王朝允许加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同意与日本进行贸易,日本则撤出朝鲜王朝全境。
1596年,明王朝派遣使节团前往大阪举行丰臣秀吉的册封大典,朝鲜王朝也派了一个使节团陪同观礼。
然而,两国都没有想到,日本之前的和平谈判完全就是一个骗局。丰臣秀吉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同意明王朝的册封,因为日本本身就存在一个国王。这一点明王朝似乎并不知道,奇怪的是就连朝鲜王朝似乎在之前也不知道日本原本就已经存在一个国王。
于是等到明王朝和朝鲜王朝的使节团到达大阪后,丰臣秀吉指责两国代表团的代表官职太低,礼物太薄,像是有意看不起日本。更是要求明王朝惩罚朝鲜王朝,同时却集结兵力在釜山发动第二次攻击。
朝鲜王朝第二次保卫战丰臣秀吉的突然背信,让明朝皇帝朱翊钧大为光火,首先倒霉的是兵部尚书石星和谈判代表沈惟敬,这两位被下狱处决。
朱翊钧再命令杨镐、邢玠两位大将对日本军队围堵。杨镐在釜山北部被日本军队击败,明王朝军队死伤惨重,杨镐只身逃脱。幸好邢玠率领军队堵住日军,并用海军骚扰日军的海上补给线,日军不久便岌岌可危。
1598年,丰成秀吉在大阪去世,遗令撤军,留在釜山的日本军队于是撤退。其实在当时即便丰臣秀吉不死,日军因为海上补给线被切换,也必将撤退。
后记面对日本赤裸裸的侵略,朝鲜王朝在短时间内就全部沦陷,连国王都要舍弃国家逃到大明王朝的保护伞下,眼看着亡国已成必然。
但大明王朝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不惜派出军队迎战,是对藩属国朝鲜王朝宗主义务的标准实施。
这次日本对朝鲜王朝的侵略,自1592年到1598年,历时七年。日本军队撤退后,大明王朝军队也跟着撤退。这是世界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最完美的无私援助。中国大明王朝战士的鲜血,洒遍朝鲜半岛。
这就是朝鲜王朝为什么特别忠心于大明王朝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