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趣谈答案:朱允炆不是不想用,只不过是在朱允炆想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朱元璋的王牌军队

整个明帝国洪武年间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有名有姓的高等级将领全都死球了,除了两个人之外。

第1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景隆,也就是靖难之役的主要负责人,如果没有他的话,恐怕靖难之役还不会输得如此之惨。

第2个人也是非常优秀的人,只不过他不留名不留姓,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他,正是因为他的如此低调,才导致朱元璋一直信任他,并且让他手握政权镇守云南。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沐英,也就是沐家族人。

关于沐英手中的这一支军队有多么优秀,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沐英所到之处,当地的少数民族,当地的蛮夷之人,他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样的一种强权威压之下,就不难发现沐英绝对意义上是明帝国的王牌军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靖难之役的结果。

朱允文不动的两点原因

首先朱允炆不是朱标,如果朱标遇到了靖难之役的话,估计就出兵勤王了,因为朱标和沐英的关系摆在这里,更要命的是朱标的地位要远比其他的皇子的地位高得多。

至于朱允炆的话可能就差点意思了,因为朱允炆见到沐英8成还要喊一声叔叔,再加上朱允炆这个皇太子的地位,本身就来之不正,来之不正的朱允炆和朱棣去争夺,沐英也懒得管这件事情。

除了这件表面是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允炆已经来不及了。

靖难之役最开始的时候是来回僵持,而僵持僵持之后,朱棣发现了一个小窍门,开始走偏路,这个时候朱允炆发现了,但是他已经来不及指挥沐英军队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大军团作战的时候,往往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这个时候如果盲目的指挥沐英的军队只会输得更惨,如果指挥命令的军队最起码需要提前准备三个月到六个月,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已经没有时间了,除了撒丫子跑路,好像一切都晚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虽然说有王牌部队,但是关键朱允炆可以指挥得动。如果做皇帝的是朱标,再加上这支部队的首领沐英还活着。那么就算真的发生了靖难之役,最后败亡的也肯定是朱棣。

王牌部队是谁?此人是朱元璋养子沐英

正如我前面所说,里面提到了沐英。这个人在明朝的地位可谓是不可忽略,他曾经是朱元璋的养子,后来被朱元璋安排去镇守云南地区。

沐英原来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应该说是朱英更加准确。但是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考虑到要将儿子分封天下。如果有了沐英这边,可能会有很多的麻烦,所以就让他改了姓氏。

为何说这支队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王牌部队那?其实这句话并不严谨,这支队伍是王牌部队不假,朱允炆没有登基的时候,沐英就已经死了。不过就算没有沐英领导的沐家军,战斗力不代表弱。

但是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呢?这一点要值得考究一下,因为当时朱元璋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彪会死,很早就已经把沐英的部队安排在云南。

而且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其实朱元璋也不认为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会造反。所以说这个王牌部队,并不是留给谁的,只是负责镇压这处边陲之地。

那么另外的问题又来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为什么不调兵遣将?调来这支王牌部队,来围剿这支“造反之军”?要知道当时正规军可是三倍于朱棣的部队。

朱允炆为何不调?因为根本来不及。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靖难之役,看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皇帝来不及调兵遣将?明明打了快要4年的战争,为什么说还来不及?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证子孙后代能够千秋百世,于是把所有的儿子都封了藩王,让他们镇守边疆地区。当然也给了很大的权力,少的有3万人,多的有十几万人。

比如说燕王朱棣就有10万大军,宁王朱权有8万大军。因此等到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惦记这些叔叔到底会不会害自己。毕竟自己相对来说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嫡长孙。

再加上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在朱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开始想着削藩的问题。朱允炆登基第一年,接连削藩,惹得藩王哀声载道。

谁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新上任的皇帝手段有点狠,而且做事有点操之过急。至于说权力比较大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在朱允炆的削藩之列。

后来朱允炆派了人来查看朱棣的动静,朱棣装疯卖傻躲过一劫。结果他装病的事情被人高密,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个造反。

但是造反也得师出有名,现在百姓过得也不是特别苦,只能说是从元朝还没缓过气。想来想去想到了朱元璋留下来的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意思就是说,为了防止有人篡位,朱元璋留下了一条规矩。朝廷有奸臣出现的时候,藩王可以清君侧。有了这个理由就简单得多了,于是朱棣发起了这次靖难之役。起义时间为1399年的7月初,仅仅过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基本上在北平周围所有的地方全部清理完毕。一是由于这里本来就是自己的领土,另外基本上是一呼百应,这些人很多都是直接归顺。

如果说当时朱元璋没有大肆屠戮功臣,朱允炆只要稍微选一个开国将领,基本上都能扫平此次叛乱。 关键是朱元璋做的太狠了,开国将领病得病死,被杀的被杀,又有几个人老得不能动。

最后只得重新启用耿炳文,可能也是因为年纪大比较糊涂了,结果被朱棣偷袭成功,躲在城里面不敢出来。建文帝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又派了曹国公的儿子李景隆担任将军。

但是李景隆只是草包一个,收拢了耿炳文的一些部队,再加上自己带的人,差不多也有50多万人。而反观朱棣这边,起义之初有10万不到,后来加上一部分人的投靠,满打满算也只不过十几万人。

所以这次力量对比,基本上就是3比1的情况。古代打仗主要是靠人头,外加上计策。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但是主要是靠指挥官。

然而李景隆就是个猪队友,朱棣这边略施小计,就把他诓骗,结果打了败仗。但是朱允炆不清楚内情,在别人的诓骗之下,甚至还给他奖赏。

也正是由于这次的战败,造成朱棣有机会合并了宁王的部队。因为当初朱棣造反,朱允炆召宁王回来,宁王直接拒绝了,因此朱棣合并了宁王的部队,人数又是一个激增。后来朱允炆又再次派兵镇压,于是在建文二年的时候,还是李景隆怪帅,虽然说是号称百万,但是实际上只有60万大军。然而对待朱棣二十万不到的人,还是3打1的情况。

在李景隆这个草包的带领下,大军前期也是一败再败。后来这件事情被朱允炆得知后,撤掉了李景隆的官换了将军,这才算是稍微好了一点。但是关键在于朱棣屡胜轻敌,东昌战役战败,朱棣被包围。

后来战役进入僵持阶段,但是基本上还是朱棣胜的多。因为别看朝廷这边人多,但是缺少比较好的指挥官。所以说朱棣才可以多次以少胜多,但是总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朱允炆人太多了,这样下去早晚都会败亡。

在这样的一个紧要关头,突然从皇宫里面跑出来一个太监。告诉朱棣南京城空缺,可以绕过山东直取南京。可不是嘛,基本上能派出去的都派出去了。

朱允炆想的是60万还干不过十几万?就算是干不过,最起码的挡住还是可以的,要是真的有什么情况,朱允炆还可以从别的地方调兵谴将,就比如说云南地区的沐家军。

虽然想是这么想,关键没想到朱棣直取南京。所以在建文帝四年的时候,燕王都已经打到了徐州,在山东的大军才知道回援。不过也不算太晚,后来还是在淝河打了起来。

结果朱允炆担心京城没人守,就把徐辉祖从前线调了回来。战役打了这么长时间,60万大军早就缩水很多了。再加上是回援,并不是所有人都赶了过来。朱允炆这一调兵,结果前线空了,反而给了朱棣机会。结果等到当年6月份的时候,朱允炆想一人一半割地求和,结果被燕王拒绝。随后燕王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皇宫失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整场战役的转折点在于越过山东直取南京,前面打了两年半,然而这次仅仅只是半年时间。真正有着非常明显的败势,也只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

从南京到云南,可不像现在有着飞机高铁。当时只能靠马,一来一回时间就已经非常长了。再加上这是大军调动,不是说一个人骑马就能跟过来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朱允炆再想调兵遣将,也根本就没有机会。

总的来说前期没想过会败,所以根本没用到这支部队。后来想用到的时候,根本就来不及了。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后,传皇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没过两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攻进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顺利篡夺皇位。历史上,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什么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没有动用,而导致自己的失败灭亡呢?事情还要从这里说起。

1、“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中国自古继皇帝位者大多数都是皇长子,也就是咱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说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太子。朱元璋当皇帝时立的太子是朱标。但这太子短命,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并且朱元璋的二儿子、三儿子也相继去世(可能是皇子们整天花天酒地不注意锻炼的原因吧),于是朱元璋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这使得皇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心里相当反感,况且朱棣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资历比皇长孙朱允炆强得多,更适合太子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立朱允炆为太子。以至于朱棣与朱允炆产生了矛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力封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各地藩王。其中以秦、晋、燕诸王实力最强。朱元璋做出这个决定,名义上奖赏,实则是为巩固自己的大明功业。一方面,天下初定,各地还有不少残存的抗元势力,分封儿子们为藩王,坐镇一方,有利于国本稳固。另一方面,将各个儿子“发配”到各地,他们远离了朝野,也就不会威胁到朱标的太子之位,有利于政治稳定。谁知,太子朱标短命,朱元璋顿时乱了方寸,事态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东宫无主,朝野必定动荡,朱标之子被选为继位人选,史称“建文帝”。为给这位柔弱的皇太孙扫除一切障碍,晚年的朱元璋滥杀功臣,监督秦、晋、燕王的一举一动。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秦王、晋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相继因病去世,形成了燕王朱棣一家独大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不但和父亲一样性情宽厚,而且身上也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外边的藩王已经有很多都手握重兵,而燕王朱棣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削藩可以说是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藩王势力如此做大,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齐泰、黄子澄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正式激化。

2、“靖难之役”的原意。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3、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神秘王牌军部队。

当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后可能会有人谋反,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他专门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队,这些人能够帮助朱允炆翻盘。他们便是镇守在云南的30万沐家军。这支军队为什么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这支镇守西南的沐家军有三十万之多。沐家军的首领沐英是个孤儿,后被朱元璋收养,认作义子。他从小就跟随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元璋将他看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长大后屡立战功,洪武三年被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又掌管天下兵马,沐英行事果断,总是能及时解决问题,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再后来沐英平定云南之乱,此后一直镇守云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生死之交,他听到朱标的死讯后,十分难过,最后甚至因伤心过度去世了。沐英的儿子沐晟从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继位后,立刻就把沐晟封为侯爷,让他带兵去云南平叛,镇守云南。

4、朱允炆为什么不动用这支强大的沐家军。

一是朱允炆错判形势,没必要动用沐家军。朱棣挑战朱允炆,从实力上来讲,朱棣一点儿胜算都没有,因为朱棣是地方对抗中央,虽然他手下有十万军马,即使扩军也不过二十万,而朱允炆手下的将士达到了百万之上,因此朱允炆占据着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朱允炆认为燕王是以卵击石,以至于错判形势,而没有调动王牌军队。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没及时动用沐家军。朱允炆因为亲戚的关系,对于没有才能又不忠诚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本来可以防守一段时间,但是李景隆却下令打开城门,迎接燕王,这使得朱允炆反败为胜彻底无望了。朱允炆没有想到李景隆会败的那样迅速,朱棣的大军会那么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调动镇守云南的沐家军。因为他知道沐家一定会帮助自己,所以出宫后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让沐家保护自己。

三是朱元璋的镇守遗命。朱元璋曾下令,沐家军要世代镇守在云南,不得离开,如果朱允炆为平息内乱,而使国家边境失守,就真的是内忧外患了,如果这样做,朱允炆就成了明朝的罪人,所以他没有调用沐家军。

四是云南离南京路途遥远,通信不便,来不及调用沐家军。在对战朱棣军队上,一方面是错信李景隆,另一方面朱允炆的中央军中很多将军是燕王朱棣曾经的手下,面对朱棣这曾经的统帅根本就是不战而降,朱允炆的部队面对朱棣的大军溃败的实在是太快了,再加上云南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了,古代的通信不便,从传递消息到他们出兵到达南京勤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朱棣的军队实在是进攻的太快了,很快就兵临城下,朱允炆根本就没有去调兵的机会。

总之,小编认为,朱允炆在此之前有很多次机会是能够获得胜利的,但是他太过犹豫,太过优柔寡断,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再加上朱允炆没有战斗经验,无论是政治手段还是军队影响力都不如燕王朱棣,并且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30万沐家军虽然强大、忠心,但离得太远,不利于勤王,所以最终导致了朱允炆失去了江山。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朱允炆,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朱允炆,你会怎么做?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在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为嫡长子朱标早逝,只能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为了防止朱允炆即位后过于年轻,难以驾驭开国老臣们,朱元璋在最后的几年当中,大肆屠戮功臣。尤其是军方,更是几乎被完全清洗了一遍。

所以,后世很多史学家也戏称,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无刺的王朝。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朱元璋彻底清洗过军方之后,开国的将领近乎被全部清洗。这就直接导致朱允炆即位之后,手里可用的军事人才,非常稀少。而朱允炆手里没有可靠将领的这个缺陷,后来更是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

但是,朱元璋在去世之前,真的就没有想到这些,没想过给朱允炆手里留下足够的军事人才这件事吗?

当然不是!

实际上,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军事力量,非但不弱,而且可以说是非常之强。将领方面,朱元璋清洗掉了如傅友德、蓝玉之流的善于进攻的将领,但是却将很多善于防守的将领,如老将耿炳文之类,全都留了下来。而在军队方面,老朱更是留下了一支堪称王牌的地方军队,只要朱允炆调动,足以镇压一切。

这支军队,就是大名鼎鼎的沐家军。

沐家军的开创者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深受朱元璋信赖。所以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便让沐英统领云南,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沐王府。沐家对云南的控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可以说是与国同休了。

但奇怪的是,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朱允炆却并没有调动这支王牌军队,沐家军也没有挥师勤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1.当时云南自身不稳

朱允炆之所以没有选择调动沐家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沐家军太过重要,不能轻易调动。

和其他地方军队不同,哪怕朱元璋已经一统天下数十年后,云南这一带,依然不算太平。明朝初期的云南,和今天的云南可不一样,不但地处明朝边境,而且算是半个蛮荒之地。

沐家军的存在,不但肩负了戍边之责,更需要镇压当地的土著兴风作浪。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如果朱允炆大规模抽调沐家军的主力,很容易导致沐家军军事力量空虚,继而导致云南不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沐家军的处境,和秦末时期秦王朝手中最强大的岭南军队类似。都是最强大的一张底牌,但却又都不能轻易动用。

另外,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沐王府内部,也不是很太平。靖难之役爆发于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而云南沐王府的建立者沐英,在七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当时继承沐英位置的,是沐英的此子沐晟。因为种种原因,沐晟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才刚刚顺利继承沐英的爵位,统辖云南。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沐晟还在尽力接管云南,很难抽出太多力量北上勤王。

2.靖难之役刚爆发的时候,朱允炆没必要动用沐家军

实际上,靖难之役刚开始的阶段,朱棣并没有任何胜利的把握,甚至连半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当时朱棣手里,不过只有原本隶属于燕王府的两三万主力。哪怕后来朱棣成功绑架了宁王,接管了宁王手里的朵颜三卫,主力部队也不过五万多人而已。

相比之下,朱允炆手里能动用的,却是超过六十万大军。

六十万比五万,就算是纯粹用人命去填,朱允炆也能轻松胜出了。靖难之役一共持续了四年,但是前边三年的时间里,朱棣最多也就只打到了山东济南,战争也只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

但是,朱允炆过于迂腐的性子,却成为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派遣军队剿灭叛军的时候,朱允炆甚至要求将领,不得伤害朱棣。

靖难之役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就在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进入山东后,并未选择正面进攻,而是选择绕过了重兵防守的济南,选择直接偷袭南京。

这个决定,成了靖难之役胜负的关键。

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燕军就打到了南京城下。从时间上来看,根本来不及从云南调集沐家军,远赴千里之外的南京勤王。

另外,更重要的是,就算朱棣兵临城下,当时建文帝仍有一战之力,而且胜算较大。当时南京城内,尚有近十万军队。距离南京不远的淮安,更有前朝驸马梅殷统帅的十余万大军。而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主力,人数不足五万。只要朱允炆能够坚守南京城超过两个月,朱棣的主力,绝对会被从各地调来的勤王军队耗死。

然而讽刺的是,朱允炆明明占尽了优势,可是当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守将李景隆却直接开城投降,使得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打下了南京。

靖难之役前期,朱允炆没有必要去调动远在云南的沐家军。但是等朱棣兵临城下,李景隆直接开门献降的时候,朱允炆已经来不及调集沐家军了。

3.沐家军未得宣召,不能擅自入京

在古代,外地官员和藩王,不得擅自入京,这是一条铁律。尤其是带兵入京,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像云南沐王府这种世代镇守边关的大将,更是只有在得到天子诏令后,才能率兵入京。否则的话,便会被视作叛乱。

而在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心中,远在云南的沐王府,未必就比已经起兵造反的朱棣更加可信。靖难之役发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客观来说,朱允炆的削藩对象,虽然大多是皇族藩王,但对于远在云南的沐家,朱允炆说不定比对几大朱姓藩王更加忌惮。

这种局面下,朱允炆自然不可能草率的宣召沐家军来勤王。历史上边关大臣进京勤王,最终把持朝政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比如东汉末年的董卓,便是如此。

所以,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允炆是绝不可能让云南的沐家军来勤王。

总之,靖难之役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性格过于愚直。甚至可以说,朱允炆是将朱元璋留下的一把好牌,活生生给打的稀烂。朱棣刚刚起兵时,手里不过万余人马,朱允炆手里则有超过百万大军,依然僵持了四年,最后被兵临城下。所以,就算沐家军能够及时赶到,多了这远道而来的十几万边军,最后能不能改变结果,也未尝可知。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靖难之役”,从1399年7月朱棣誓师出征,到1402年6月南京城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时间长达近3年之久,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这支王牌军队——沐家军,完全有机会调动,朱允炆又为何不动用呢?

为何说沐家军是一支王牌军队呢?

8岁时,沐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12岁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18岁被授帐前都尉。1376年,以副帅身份,随同邓愈征讨吐蕃,因功受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1381年,他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讨云南。这支部队先后征服云南临安、曲靖、广南,浪穹、土著首领思伦、东川土酋,贵州普安,建昌等数地的叛乱。

可以说,这支30万的大军经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血与火的考验,已然成长为一支王牌劲旅。云南平定后,沐英便率领这支30万大军镇守云南。

  • 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动叛乱,入侵摩沙勒寨,沐英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率领大军30万,再次侵犯定边。沐英亲率3万精骑前往救援,并下令“今日之战,有进无退”,大军英勇出击,惊退蛮军象兵部队、斩下敌军左帅首级、斩首4万余人,思伦侥幸逃脱,沐家军大获全胜。
  • 1389年冬,沐英率军出征景东,再败麓川,思伦发乞降进贡。之后,沐家军再次平定阿资叛乱,至此云南诸番尽皆前来进贡。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在云南任所病逝,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其子沐春袭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镇守云南。
  • 1393年,维摩十一寨叛乱,沐英派瞿能征讨平定。
  • 1394年,平定越巂蛮,立澜沧卫。
  • 1397年,麓川宣慰使思伦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沐春以征虏前将军身份,率何福、徐凯进行征讨,于南甸大败贼众,斩酋首刀名孟。接着,夜渡怒江,击崆峒寨,爱降7万于人,刀干孟乞降。

令人遗憾的是,年仅36岁的沐春突然病逝,因其无子,其弟沐晟继承爵位。

沐晟镇守云南期间,同样不坠父兄之志,于永乐元年打下重镇多邦,平定广西胡一元父子叛乱,因功受黔国公。

所以说,云南的这支沐家军,绝对是一支王牌军队。

朱元璋为何独对沐家军信任?

朱元璋向来生性多疑,为何独对沐家军如此信任,并将这支王牌部队留给孙子朱允炆呢?

原来,沐英和皇太子朱标感情非常深厚,如同铁哥们一样。所以,当他得知朱标病逝后,痛哭数日,因过度悲伤,不久也在云南任所病逝,年仅48岁。

同时,沐英的四个儿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从小在京城长大,又和皇太孙朱允炆关系非常亲近。当沐春病逝后,朱允炆直接任命沐晟继承爵位。

因此,朱元璋才将云南的沐家军留给孙子朱允炆,以备不时之需。

朱允炆为何不动用呢?

“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之所以没有动用这支王牌沐家军,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没有动用的必要;二是想动用时,已失去了动用的机会。

为何会说没有动用的必要?

1399年,朱棣设计擒杀监视自己的北平布政使张昺、正二品都督指挥使谢贵,接着令燕王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连夜领兵夺取北平九门。待完全控制北平后,他便以“靖难”之名,誓师出征。

起兵之初,燕军仅有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兵弱。对于朱棣的反叛,朱允炆任命古稀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讨伐燕王。同年8月,燕王于滹沱河北岸大败耿炳文主力部队。

同年9月,朱允炆又调集50万大军,任命纨绔之弟李景隆为大将军,驻扎河涧,征讨燕王,又被燕王大败,李景隆“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1400年4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人,同燕王战于白沟河,燕军受挫。同年5月,由于南军政令不一,李景隆又被燕王所败。当燕王追至济南,被济南都督盛庸、山东布政使铁铉阻拦,连续三月难有寸进,无奈撤回北平。

同年10月,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对战燕军,并大败燕军,燕王亲信将领张玉战死,燕王被困。幸亏朱能援军拼死相救,这才得以突围。

1401年2月至年末,虽然燕军屡战屡胜,攻占多处重镇(如:顺德、广平、大名等地)。但是南军兵多势大,常常得而复失,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为此,燕王非常苦恼,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南京宫廷中的一名太监因对建文帝不满,遂给燕王送来一封密信,说到:“南京城防御空虚,可以直取。”

1402年正月,燕王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决定绕过山东,直取南京。当燕军已过徐州时,山东守将盛庸这才急忙进行追截。四月燕军抵达宿州,被南军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大败。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建文帝的优势依旧非常之大。所以说,根本没有动用沐家军的必要。

为何没有机会动用?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建文帝竟然将徐辉祖的部队调回南京,从而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而南军的粮草又为燕军所截,因此南军又被燕王大败于灵璧。同年5月,燕王率军突破南军的淮泗防线,顺势攻下扬州、高邮、通州(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

这时,建文帝想同燕王议和,以长江为界,各治南北,但被燕王拒绝。6月13日,燕军攻至南京的金川门,守卫李景隆和谷王开门迎降,南京城陷,建文帝不知所踪。接着,燕王进城,文武百官纷纷于道旁跪迎,并在君臣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由此可见,从建文帝由强转弱,再到燕王攻占南京,用时仅有一个多月。如此以来,建文帝就算想要向4000里外的沐家军救援,显然已是鞭长莫及。其实,纵观整个“靖难之役”的经过,建文帝的失败并不在于有没有沐家军,而主要在于他用人不当所致。

图片来源网络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了洪武年间严苛的法令,是为难得的守成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就是因为朱棣跟自己太像了,明朝在朱元璋之后需要一位仁义的君主不是严厉的君主,而恰恰朱允炆与其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一样宅心仁厚,可以改变洪武朝的弊政。可是朱允炆太急功近利,刚登基皇位尚且没坐稳,在朝中根基不深时就急着削藩,致使本来就不服朱允炆的燕王朱棣造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最后还以弱胜强战胜了朝廷军队,朱允炆也失踪了。朱棣称帝后也一直在找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没有找到。

朱棣造反时,朝廷能用的武将其实不多了,因为朱元璋在位时大杀开国功臣,留给朱允炆的能将并不多,像耿炳文、李景隆这样的将领也不是朱棣的对手。但其实朱允炆还有一支军队可用,那就是之前沐英的军队。沐英也是出身寒苦,不过在八岁那年他的命运改变了,沐英八岁时朱元璋收他为义子,随后便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十分信任他。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时沐英也是活了下来,成为少数几个活下来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洪武十四年时,朱元璋基本平定了北方,于是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军三十万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很顺利,随后沐英留下镇守云南,守护边疆。

虽然沐英于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但是沐氏子孙依旧世代镇守云南,沐家军也一直存在。那为什么朱允炆不调这支军队回京对抗燕王呢?我们要知道朱允炆为什么敢刚登基就削藩,那是因为藩王跟朝廷的实力相比,实在是太弱小了,造反几乎无胜算。可坏旧坏在朱允炆太仁慈,下令不能伤害燕王性命,而且不会用将,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朱棣也是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直接南下进攻南京,等朱允炆反应过来再调沐家军回来已经来不及了。

当然,边疆的军队也不是轻易能动的,当初秦朝灭亡时守卫南中国的五十万老秦军也没有回来相救。说到底朱允炆的失败还是败在了他的仁慈上面,也着实令人可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