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对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何以不分辈分、主仆都称“老太太、太太、老爷”?
提问者没弄清楚,老太太,太太,老爷这些称呼,本身就含有辈分的意味在内。但是,贾府的这种称呼,是国家政治体制之内的官方称呼。而中国传统政治在家、国、体下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家国内构的政治形态。国是家的放大版,家是国的缩影。因此,在古代社会里,官员与面姓之间的关系,都以伦理关系相比附。人伦关系被普遍运用到社会政治关系中。明清时期,县官被称为“父母官”,意思是县官与百姓的关系,相当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从伦理上来说,是大了一辈。知府,被称为“老公祖”,意思是老百姓的祖父,是爷爷,大了两辈。依此类推,级别越高。辈分越大。辈分越大,权利越大。这就是中国政治中的家国同构现象。辈分最高的,当然就是皇帝,以至于太上皇。
女人的地位,是依附于男人的。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外加多妾的婚姻制度。妻的地位,与男人一致。妾的地位就要矮很多。不能与男人平起平坐。女人中,位置最高的当然是皇后。比皇后低的,还有妃和嫔之类。最下就是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等,不同的称呼,代表着在男人女人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和在家庭中的地位。
比如皇妃,是皇帝的侧室。但同样是妃的称号,太子妃,就是太子的正妻。一品官的正妻,称夫人。但地位比太子妃是要低的。这就是等级观念。等级上矮了一级,与辈份上矮了一级,是一样的。
比如嫔是皇帝的侧室。太子妃是太子的正室,皇帝的嫔以下侧室,见到太子妃,是要行礼的。这是国礼大于家礼的道理。
在民间的俗称中,官员的正妻,都是所谓的夫人。这是社会等级。在人伦秩序中,子女称父母,爹妈,再上代,是“爷爷”“奶奶”。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中,官宦之家中,奴仆的地位,永远不可能比主人高。只能低一辈。所以,在贾府中,仆人们称王熙凤“二奶奶”。称秦可卿也是蓉大奶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比奴仆们高了两辈。比奶奶,再高一辈的,就是太太。电视剧《情满四合院》中,那个老太太说:“我比你奶奶还高一辈,我是你太太。”就是这个意思。比太太还高一辈的,就是老太太了。老太太本身,就是有官位的表现,如果没有诰命在身。年纪再大,辈分再高,也不能称老太太,只能称“姥姥”“嬷嬷”之类。
当然,比老太太还高的也有。比如《红楼梦》中的元春是贵妃,成了皇帝的媳妇。也就是“娘娘”,无论是老太太,还是太太,还是奶奶们,一律要见礼。也就是说,国家伦理中,娘娘比老太太还大了一辈。而在家庭伦理中,元春比老太太矮两辈,比太太矮一辈。所以,行完国礼行家礼,元妃又给奶奶和妈妈行礼。请注意,元春行礼的时候,老太太和太太已经变成“奶奶”和“妈妈”了。
贾府是一个贵族之家,几百人的大家庭。其家庭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不可能完全按伦理关系,必须按社会政治模式运行。这就是为什么贾府上下对王夫人和贾母一律称呼太太、老太太的原因。
其实说一律这样称呼是不准确的。荣国府中,不是所有人都称贾母为老太太,其中有两人例外,他们就是贾政和贾赦两兄弟,他们当面称呼贾母为“母亲”。而贾政称呼王夫人也不是太太,而是“夫人。”
《红楼梦》里对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何以不分辈分、主仆都称“老太太、太太、老爷”?
显得亲切而又没有乱关系。在封建社会,男权中心,举家只有一个老爷——贾政。老爷的娘贾母——老太太,老爷的妻子,王夫人——太太。老爷的儿子宝玉——二爷,没毛病。
《红楼梦》里对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何以不分辈分、主仆都称“老太太、太太、老爷”?
这老太太`,太太,老爷是一个与身份地位相连的一个特地称谓,有一种固定级别的含义。如我们含老师,师娘,师傅之类的!
《红楼梦》里对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何以不分辈分、主仆都称“老太太、太太、老爷”?
这是一种尊称,就像我们看的还珠格格里面所有人都喊的老佛爷差不多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