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

趣谈答案: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最大的一点就是压抑的实在是太久了。

压力越大,弹性越大

大约在5年前的时候得知过一个非常奇怪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某个地区的某所学校非常非常的厉害,能够培养出很大的清华学生和北大学生。

但是这个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在步入大学的时候会有一段很长的反弹期,而这个反弹期如果拿捏不到位,还有可能把自己给毁了。当时我们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个反弹期呢,然后会有对应的结论,是他们的压抑时间太久了,所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复自己的心灵。

好的,如果这样的一个理论是切实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话,那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而且每天表现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因为万历皇帝的头几年里面,一直有一个巨无霸的人物压在他的头上,而且这个巨无霸的人物似乎时时刻刻能够左右他的寿命,那就是张居正。

甚至在对应的明朝历史都能够找到这样的言论:万历皇帝一旦有贪玩的时候,或者欺负某个女子的时候,万历皇帝的母亲就会把他拉到房间里告诉他,如果你要是再敢这样做的话,张居正会收拾你的。

争斗太热闹

万历执政的中后期,最有名的就是多党派的争斗。

而且这些党派的斗争中,它几乎是完全呈现地方派系,比如楚派,比如浙系。

当这些派系来回捣鼓的时候,万历皇帝最开始还饶有兴致能够看他们来回争斗的比个输赢,可是时间长久之后,万历皇帝的脑子都发麻了,就这样来回闹来回闹,闹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完。

万历皇帝脑子崩溃,但是神智尚在,万历皇帝知道,对于这样的事情不理他就好了,所以慢慢的对于这些派系争斗,万历皇帝连搭理都不搭理,随便他们闹。

没有可制约之人

万历皇帝执政的中后期的时候,基本已经没有人能够制约他了,整个朝廷之上除了万历,其他人都在忙着自己搞事情。

所以就这么一个情况,这样的一个背景,万历皇帝几乎是想怎么玩怎么玩,毕竟自己手下的人还没有一心一意对付皇帝的觉悟,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找自己的潜在敌人,并且有事没事就挖个坑丢个雷。

这三年几乎给万历皇帝很大的契机,让他在后宫里面修身养性,而且不亦乐乎。

如果把明朝的舒适度皇帝做一个大小排名的话,万历皇帝估计能排在第1位。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朱翊钧二十年不上朝,其实并不像史书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他昏庸无道,而是为了躲开文官集团。

你没看错,万历皇帝是在躲着文官们。但是并不意味着,万历皇帝不管国家大事了。

这个看起来此件矛盾。有人会问,皇帝不上朝,还怎么处理国事?其实这是对皇帝上朝这件事的误解。特别是对于有着完备文官制度的明朝来说。万历皇帝通过控制官员的任命、掌握兵权和财权的方式遥控指挥朝廷。

至于具体的行政事务,交给内阁与司礼监就好。

我们先来看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的几个原因。

第一,万历皇帝的身体很差。

根据对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来看,万历皇帝患有严重的“足疾”,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试想一下,如此模样,还怎么每天去上朝接见群臣呢?

第二,文官集团对于万历皇帝本人的苛责和限制。

明代自海瑞不计个人生死上谏嘉靖皇帝以后,朝中的清流们便越来越放肆了。加上万历皇帝性格温和,更加助长了他们的气焰。甚至直接指责万历皇帝身体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贪恋酒色。如此,万历皇帝自然是眼不见为净了。

第三,万历皇帝对于文官集团长期的不满和无奈。

关于这一点,可能与万历皇帝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具体来说,因为万历皇帝的前任,他老爹隆庆皇帝朱载坖早死,万历皇帝朱翊钧少年登基,国事的处理基本靠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与司礼监冯保二人的配合。皇帝本人当时存在感并不强。

而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对他的管束极为严格。再加上自己的母后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信任。使得万历皇帝从小便过的十分压抑,早早的就明白皇帝不是想干啥就可以干啥的。

所以,万历皇帝对于文官集团是十分反感的。在张居正死后,亲政的万历便迫不及待的对他进行清算。但随后,又因为“国本之争”与文官集团站在了对立面上。“梃击案”后,万历皇帝不得不妥协,册立嫡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从此与文官集团彻底闹翻,开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程。

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

跟一群职业骂街的文官在一起,骂又骂不过,杀又不能杀,还不如躲到幕后去,自己静静的做个美男子,任那帮文官作妖,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不烦。反正只要把政权抓在手里就行。

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不上朝,说白了还是和大臣怄气,万历想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明朝的传统是立嫡长子,文官大臣就不同意万历皇帝立朱常洵为太子。就是因为立谁为太子,两边相持不下,万历皇帝索性就称病不上朝了,就是这么任性。

万历皇帝登基之初,由于年幼,由首辅张居正掌控朝政。张居正大权一揽,万历皇帝就只有在一旁看的份。张居正虽然为了大明兢兢业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忽略了万历的感受。万历在坐冷板凳的10年里,也渐渐产生对文官集团的不满。

张居正死后,万历亲征,先后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政治荣誉,还将其满门查抄。在查张居正的时候,万历发现了一些人性的奥秘。他突然意识到,人的道德伦理和私心贪欲是一体的,往往看到的是正面的形象,背地里也是干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的。从此,万历也就不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处处找人把柄的言官们。

皇长子朱常洛由恭妃王氏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由贵妃郑氏所生,但万历更加宠爱贵妃郑氏,万里也就更喜欢朱常洵,他就想将朱常洵里为太子。但是太祖朱元璋曾经立法要求册立嫡长子为太子,文官们也不同意万历册立皇三子朱常洵。

当时的首辅申时行在朝堂上提议万历皇帝册立太子,万历皇帝不予理睬,百官以“集体辞职”向皇帝施压,万历皇帝只好口头拖延。第二天,群臣再次提议册立东宫,万历皇帝又以“皇子年少,等10岁之时在册立”为由,拖了10年。

万历21年,群臣再次提议册立太子,万历搞出“三王并封”,企图淡化太子一事,但遭到文官的集体反对。在大臣的强大压力下,万历只好退步,放弃立皇三子朱常洵,改立皇长子朱常洛。长达十年的“国本之争”告一段落。

和大臣斗气处于下风的万历皇帝,逐渐对皇权感到失望,这和他认为的随心所欲并不吻合,原本意气风发的万历皇帝,开始感到心灰意冷,产生了怠政的想法。

万历皇帝好酒好色,这也使得万历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严重时,都无法处理朝政。这下万历皇帝更不想上朝了,他就称病在后宫不出来,心安理得的与朝政决裂,不见大臣,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要分三个阶段来解读,有身体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原因,更有当时明朝日益剧烈党争有莫大的关系。

万历十年以前

明神宗朱翊钧登基的时候才10岁,他接手的时候,明朝已经被他爷爷嘉靖皇帝闹腾得差不多了,他的父亲明穆宗朱载坖那六年纯粹就是打打酱油,朝政基本把持在徐阶、高拱手中。

明穆宗事后,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年纪太小,需要有人辅助扶持,自嘉靖朝到万历朝,都是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涌现了一批的能臣,从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整个明朝能力最强的权臣。

万历登基后,虽然岁数小,但是辅助内阁重臣都非常的能干,对万历皇帝的教导也非常的上心,至于朝政事务基本不需要万历插手,高拱、张居正都是宰辅之才。

这十年是万历皇帝成长的十年,也是他心理变化最大的十年,内有李太后随时鞭打、教训,外有高拱、张居正教育训斥,少年天子的心理很矛盾,既对他们有很大的依靠心理,又心怀怨恨。换了谁都会如此,本是天真烂漫的岁月,硬要扛上帝国江山的重担,谁都可能心理失衡。

这种失衡在万历十年以前给小皇帝种下了种子,后来他亲征后,对张居正的清算之狠毒,完全可以诠释他内心的怨恨和发泄。

孩子从小的教育相当重要,更何况朱翊钧未来要当皇帝。

万历十年至万历十五年

这五年是万历亲征最为辉煌的五年,张居正死后,万历亲征,他非常的勤勉,甚至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比,一年给自己只放三天的假期。

万历对各种奏章,事务都是亲自处理,他虽然把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废除了,但是大的根基还是没变,万历很清楚明朝此时的症结在哪里,帝国危机处于要爆发的期间。

在这五年时间里,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皇帝亲自主持并全部获胜,这对当时摇摇欲坠的明朝来说是一剂强心针。

这五年是万历真正独当一面的五年,也是他抗争的五年。

不要以为权臣张居正死了,万历皇帝亲征了,一切都解放了,天王老子都不怕了,万历要面临的阻力依然很大,那就是来自于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对抗。

嘉靖年间最大的失误是嘉靖皇帝没有杀了海瑞。

海瑞的《治安疏》石破天惊,不但博得了天下美名,而且皇帝还没杀他,其实海瑞是个百无用处的人物,仅凭一腔热血,对朝局起不了丝毫作用,他却开了明朝清流冒死对抗皇权的先河,人人都想用此种手段来博出位。

万历年间更甚,朝中一帮清流对皇帝的百般对抗,让万历皇帝非常的恼火,在这五年期间,万历皇帝还强忍的性子与这帮文官周旋。

万历十五年以后

万历十五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突然之间,万历皇帝不再亲朝,不再召对,不再亲批奏章了,他病了。

万历皇帝的病有两方面,一是身体有恙,据后世考古发现(郭沫若主持定陵发掘),万历皇帝有严重的腿疾,他是个瘸子。一个走路不正常的皇帝每天上下朝,会见群臣,虽然每人敢当面嘲笑,但背地里肯定会有言语,重要的是万历皇帝从小就是个自尊心受过伤害的人,他非常在于别人对他的看法。

身体有恙还是个小事儿,最重要的是万历皇帝的心理起了严重的变化——放弃。

万历十五年后,“争国本”事件越演越烈,满朝上下一致针对万历皇帝,没有一个大臣支持他立太子。说实话,皇帝喜欢哪个儿子是他自己的事情,要立哪个儿子当皇帝也是他自己的事情,要在以前的朝代,谁敢对皇帝立太子多说一句,肯定是脑袋搬家。换朱元璋、朱棣试试,灭你九族。

事情坏就坏在海瑞身上,自从他那么一闹后博得了清名后,后世文臣言官对皇帝发难的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人家睡哪个老婆都要管,你说气人不气人,关键是皇帝还拿这群王八蛋没有办法,祖制规定不杀言官。

万历皇帝彻底放弃了,不再与那群朝中的“鼓舌鸟”斗了,也彻底放弃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权力斗争,只要过得去,没人造反就行,至于其他的,能拖就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皇权的落败,他对文官集团彻底的失去了信心,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只想混着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吧。万历死后二十五年,明朝就彻底的歇菜了。崇祯皇帝上吊前有一句话:满朝文官皆可杀。

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朱翊钧也就是明神宗,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但是他也创造了身为皇帝二十五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见大臣、不郊、不庙、不批的记录。从万历十七年到万历四十三年的二十五年间,万历帝一改万历前十年的勤政进取开始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这样的局面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缘由呢?下面我从万历帝自身的性格、周围的环境等几方面来说一下、

幼年时因祖父嘉靖皇帝“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让万历帝四岁前成了小透明从而形成了偏激叛逆的性格

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为他赐名,叫朱翊钧。幼年的经历让万历帝形成了偏激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万历中后期与朝臣发生争执后,一气之下不理朝政长达二十五年。

万历十年后高仪、高拱、张居正内阁顾命大臣先后去世

万历帝十岁登上皇位,他的父亲为他留下了三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高仪、高拱、张居正。明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万历帝登基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因而高拱被免职,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顾命大臣也就剩下了张居正,年幼的万历帝全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十年的励精图治,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一扫颓势。但是,万历十年,一代名臣张居正去世,万历帝失去了最后一位顾命大臣,开始亲政。如同小孩,一下脱离父母的约束,在无人束手束脚的情况下,随心所欲的不上朝,不理朝政也就不足为奇了。

朝中党争严重,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发生争执

明朝末年,东林党争严重,朝廷一片鸡飞狗跳,万历帝更是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面对这样的局势,万历帝使出了他的绝招,自囚于深宫,不在上朝,来躲避这样的乱局,也再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大臣的交流通过圣旨和奏折。

万历帝的二十多年不上朝,虽然没有造成局势大的混乱和失控,但是将近三十年的怠政,让明朝的上层治理体系崩溃,一片混乱。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局面: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所以,万历帝之后二十多年,明朝灭亡,一定程度上,万历帝是要负责任的。有学者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帝的二十多年不上朝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