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这个问题如果通俗一点讲就是:看原著和原著改编的电视剧,能同样提高文学修养么?

回答是:不能。

因为,原著是原汁原味。改编后的影视剧已经和原著相差悬殊了。为什么会相差悬殊呢?因为影视剧要考虑收视率。为了提高收视率,编导者就会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地改编原著,改来改去,越改离原著越远,所以就相差悬殊了。

举两个例子:

其一、《水浒传》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一节。

原著中的武松使用看家绝学“玉环步鸳鸯脚”,只用几秒钟时间就把蒋门神打倒在地。而电视剧中的武松捧个酒坛子,迈着醉步,打着醉拳,摆出各种各样喝酒的姿势,与蒋门神几番过招,整个武打过程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惊彩纷呈。

其二、《白鹿原》原著和改编的电影《白鹿原》。

原著是一部长达半个世纪的恢宏博大的历史史诗。而电影却把原著拦腰斩断,只表现了二分之一内容,与原著所要表达的精髓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网友把它评价为《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这就再明白不过地说明,电视剧必须把吸人眼球作为第一要务,否则没人看,不是白拍了么。而原著虽然也要求可读性,但它不是第一要务。原著的第一要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趣味性(可读性)。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其趣味性也必然是低级趣味,是上不成台面的。

另外,文学作品是文字艺术,影视作品是视觉艺术。两者虽然都是用眼睛看,但一个是用文字感染人,一个是用演员的表演来感染人。按理说,生动形象的表演应该更能打动人心,比如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去世时的那场戏,比如电视剧《悬崖》周乙临上刑场前与莎莎见面那场戏,观众不掉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是因为它太感动人了。可惜这样的经典剧目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肤浅的表演,难以触动人心。

所以,如果要提高文学修养,还是要看原著。看影视剧往往只是了解了原著的梗概,如果看电影《白鹿原》,连原著的梗概都了解不成。

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这里两问,我觉得第一问很不好回答,第二问则很好回答。

先回答容易的:就象打牌不能代替做操一样,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书是用文字说话,电视是语言动作加形象的演示,它不是文字,对提高文学修养没有大的帮助。书是文化品,电视是娱乐品,功用不一样。看书是学习,看电视是休闲。看书在你大脑皮层里留下的是对文字的印象,看电视留下的是人物形象的印象。

再说提高文学修养,自然是眼勤脑勤手勤进步最快,读、记、写不可或缺。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不止能应用于学诗,学什么都一样,先熟读。如何提高要看处在什么基础上,如果本无文学修养,那就从最基础做起,从《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读起,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摄取最精华的部分,背一千首诗词一百篇文章,然后读读历史,透过历史的景深返观这些诗词文章,真正把它学通透,你的素养自然就高了。如果你想做个优秀写手,可以边学边背边练手,把你所学写进日记,至少每天不少于四小时学习,两小时读书,两小时练笔,能够坚持三年,必让世人侧目。《千家诗》是过去的童蒙幼学教材,是精华之选。《唐 诗三百首》是诗歌普及读物,还可以找一些其它的辅助读物,简单的如《中国历代诗歌选》、《唐宋词选注》等,《古文观止》以读隋唐以后散文为主,有些篇目有必要熟读背诵,如《滕王阁序》,是骈文中最精典的,对偶句法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学美文,《岳阳楼记》是很好的范本,由忧乐二景的客观描述到忧乐二理的主观感慨,情景交融,步步升华。写游记花絮,有《桃花源记》、前后赤壁赋等。学抒情文章,有《陈情表》可学,学批判类文章,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和《北山移文》,写闲情逸志生活情趣,有《归去来辞》、《陋室铭》、《五柳先生传》、《爱莲说》等等。其它未收入观止的如《登大雷岸与妹书》、《与朱元思书》等都应该背诵。

读诗读文不一定先理解,感觉对自己有帮助的可以先背诵,边学边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有心,总有一天会搞懂它。想当初我读到苏轼的“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炫生花”,感到写下雪无过于此,太美了,记下了,十几年后才看到注释,搞懂玉楼不楼,银海不是雪原,道家称肩膀为玉楼,称眼睛为银海,才算真正理解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学习,一时不懂,可以糊涂,书读多了自能融会贯通。

想做一个优秀的写手必须不断地写文章或者日记练笔,当然不想做写手也未必要练笔。象诗词大会上的康震老师和郦波老师,网上有人批评他们的诗作,我认为这实在是苛求。他们并没有要做诗人,他们只是教古诗词的,主要在于对诗词的理解。而他们在理解上深窥堂奥,常人望尘莫及,这就是修养,是古诗词文化上一种登峰造极的修养。

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第一,电视是语严艺术,视觉艺术。电视一般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编剧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现故事,表现人物。这往往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第二,好多电视作品都是改编自长篇小说。一部电视剧,只能展现一部分故事和人物,对原著本身就是缺陷。第三,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作者的思维能力,还需要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些东西,电视是很难呈现。所以,我感觉,要提高文学修养,最好看原著。

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关于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的问题,我认为必须要阅读。阅读即是思考,阅读不是随意地、走马观花的看,是要带着问题来看,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方面,伟人毛泽东是阅读专家,其一生博览群书,曾将300万字的《资治通鉴》阅读了十七遍,并加以标注,多么令人惊呀的事情!同时,他又是文章大家,其文章气势磅礴凌厉。且文章中用典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可以信手拈来。他还将读过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文学故事当做哲学和军事教材来使用,将阅读—思考—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这样一段话“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其中用了中国古典散文《陈情表》中的句子。这都是通过阅读后,引入到自己文章中的典范。

关于看电视名著代替看书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代替看书。电视剧只是让名著以一种相对轻松的形式走入我们的生活,于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名著中的文学价值难以在荧屏上展现出来。导演需要对名著从根本上掌握其精髓,不是简简单单读过几遍就可以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先看名著电视剧,在此基础上来阅读名著,如此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提高文学修养,首先肚子里要有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这个货至少包含:第一,优美词汇、句子、段落以至篇章。这些熟读成诵,储存于脑海,积累多了就融汇贯通。看人家作品,才会似曾相识而生共鸣;自己写作,也会信手拈来而妙笔生花。第二,欣赏作品,注重人物、景物、情节、语言的深入探究和理解,以体味作品意蕴,明了作者主旨。玩味其中而意趣无穷。第三,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洞察人情,推究世理。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其次,多听多看名著欣赏之类的文章和著作。比如你喜欢唐宋词,可以看王国维的巜人间词话》,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还有宋词的鉴赏辞典。看得多了,懂得多了,水平就高了。

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回答:如何提高文学修养,看电视名著能代替看书吗?

你好!感谢你的邀请。我是甲大深圳。喜欢读书、码字。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一、如和提高文学修养

要想提高文学修养,首先需要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学水平。

比如,要多看中外名著、历史文化、通俗文学等。要多思考,然后写些读后感。还有多参加社会实践。

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文学水平和文学修养的区别,是境界不同。

一定要读好的书,这是基础。否则被坏书“洗脑”,不但对你没有帮助,甚至自毁前程。

有的书,文笔再好,但是内容低俗,就是垃圾。一定要远离它们。

二、看电视名著不能代替看书

曾经有一个关于电视的实验: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者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的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人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认为:书籍是与人的左脑交流,电视是与人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

看电视时,会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而且电视作品都会对原著加以改编,肯定会让我们对其内容的理解,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的感觉,在看电视时,自己极少动脑子思考……提升文学修养,读书是最直接的途径。

所以看电视名著,是不能代替看书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