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趣谈答案:古代没有推广普通话,却有官话,只不过官话学习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能够精通掌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三国时期的河南话

在三国时期处于群雄混战的状态,那个时候既没有普通话也没有官话。

但是如果说纯粹的一丁点官话都没有,想想也是不太可能,比如张飞在骂吕布三姓家奴的时候,可能张嘴喊了半天,吕布只拿他当一个要饭的。

再比如长坂坡前那一声吼,如果曹操不知道张飞喊的是什么就跑掉了,似乎也太过于牵强了。

同样的道理,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舌战东吴,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和东吴没有共同语言,你说你那边的方言,我说我这边的方言说到最后可能压根儿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所以在三国时期有官话,那个官话根据现阶段的地图以及对应的标注,不难发现类似于今天的河南话。

于是大家可以想一下,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和刘备每个人都操着一口河南话在那里论英雄的样子。

当然在这里需要点名两点:第1点,现阶段的河南话未必是三国时期的河南话,第二点古代的河南话是啥样子,估计谁也不知道,即便听过的也早早的就走了。

遇到方言怎么办?

如果遇到方言怎么办呢?我们拿清朝末期也就是光绪皇帝执政时期的洋务运动,来做一个简单例子。

洋务运动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来自广东广西那边的年轻人开始向光绪皇帝讲:南方在怎样发展,我们应该怎样改革来适应当今的时代,来适应当今的行情。

可是大家也知道,在清朝的时候,广东广西那一片的方言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可能邻近两个村的人都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

当然这样的一种方言有着它的优势性,比如当作暗码的话,能够起到很好的保密效果。

但对于光绪皇帝来说,简直一个头两个大,张嘴张了半天压根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而清朝的史官记载,当时南方来的年轻翘楚和光绪皇帝谈了将近有三个时辰,三个时辰过后,光绪皇帝一直皱着眉头,等那位谈话的人走了之后才问旁边的人,他说的是啥。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面对地方官员的轮番轰炸,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减慢自己的语速,与此同时手舞足蹈,通过肢体语言来表明自己的状态,实在不行就写字吧,反正秦始皇早就统一文字了。

这也足以见得秦始皇统一度文字的重要意义。

官方培训官化

最早的由官方推广普通话,究竟是哪个朝代不得而知,但是有迹可循的雍正皇帝执政的时候,就曾经开办过学堂,这个学堂叫做官话培训学校。

这个培训非常简单,在福建广东等地区通过重金来悬赏那些既懂本地方言,又能够懂朝廷话的那些人,让他们来交给本地人说一些朝廷说的话。

同时把这项制度直接强行压到了所有的科举人才头上,比如明令禁止所有的童生、秀才、举人在参与考试之前必须要学会官话,如果学不会没有问题,能给你8年的缓冲期,可是8年之内你要是还学不好官话的话,直接免除你的所有职务。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古代虽没有普通话,但是有标准语音。

你只要读过古诗词就会明白了,千年传诵的诗词如今读来都那么押韵,你想会没有标准语言吗?而且古今的诗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的诗中都沒有用方言。

我们是被文言文迷惑了,被唱戏的忽悠了!

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方言:

佟湘玉,陕西话,口头禅“额滴神”啊!

燕小六,天津话,口头禅“你姓嘛,叫嘛……照顾好我七舅姥爷!”。

白展堂,东北话,口头禅“葵花点穴手”。

郭芙蓉,福建口音,口头禅“排山倒海!”。

邢捕头,山东话,口头禅“我看好你呦!”。

吕秀才,普通话为主,夹杂英语,有时蹦出来上海话,口头禅“子曾经曰过……”。


《武林外传》像是方言大集锦,大多是北方方言,观众听得懂,又觉得十分有趣,但如果换成温州话,或者是广东话、闽南话,喜剧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没人听得懂。

不知道,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说的什么方言,诸葛亮老家山东临沂的,假如用山东话舌战群儒,一定别有一番味道,“你们奏么呢?俺生气了!”。

而东吴群儒大多江南人,说的是吴侬软语,诸葛亮一进会客厅,像是来到了鸟的世界,叽叽喳喳的,压根听不懂说的是啥,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退了出来。

所以说,舌战群儒根本不可能发生。



有人会问,中国方言这么多,皇帝要是上朝,大家都说方言,皇帝如何招架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

南宋时期,宋孝宗搞了一个仪式,需要有人宣读册文,这时候宰相推荐杨万里读册文,但宋孝宗没有同意,因为杨万里是江西人,口音太重,他讲话别人听不懂。

清朝末年,梁启超觐见光绪皇帝,梁启超是广东人,慷慨陈词,滔滔不绝,但光绪皇帝张大了嘴巴,根本听不懂说的是啥,最后君臣只能不欢而散。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的呢?

其实很好办!因为不是所有官员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参加朝会的,都是层层选拔的官员,这些官员为了让皇帝听得懂自己的话,自然会尽力学好官话了。

况且,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发言的,议题都是有奏呈的,是有书面材料的,皇帝一看奏呈就什么都明白了,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让官员出来解释一下。

中国方言虽然各有不同,但好在文字只有一种,听不懂,但总看得懂吧,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劳啊!

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人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和发音,这就形成了每个地区各有的“方言”,如果不同地区的人们如果用方言交流,完全就是“鸡同鸭讲”。所以方言这一问题也引发了众人的思考,古代皇帝上朝时,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由于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多年,那么皇帝上朝时是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普通话宣传标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普通话”一说,但是仍然存在可以让大多数人交流的语言。据《说文解字》中记载:“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汉语方言确实纷繁复杂。为了解决方言太多,差别太大,人们难以交流的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通用语言”,简称为“通语”,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通语的具体称谓也全然不同。

古代官员上朝

夏商周时期太过遥远,至今考古界也难以考证这一时期的通语的具体称谓。先秦时期通语名为“雅言”,《尔雅》中对于“雅言”一词解释为逼近正音,所以雅言就是先秦时期合乎规范的古代标准语。秦汉时期以“通语”称之,隋唐时期又名为“汉音”,至于宋元时期则称之为“正音”,明朝时期直至清末年间,又将这一标准语称作“官话”。1909年,晚清政府成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以后,“通语”又被称之为国语;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共同语的通俗叫法被定名为“普通话”。

古代通用语言表

今天中国人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所定制而成的通用语言。既然中国古代就存在“通语”,那么古代社会所使用的“通语”,又是根据哪种方言的标准定制而成的呢?其实各个时期的通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的方言为基础。先秦时期到隋唐时期,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中原一带,所以这一时期的通语,主要以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为基础。

宋元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开始向东迁徙,因此宋元所使用的“通语”,主要以北京一带,以及河南、河北地区的方言为基础。

古代韵书

到了明朝初年至明朝中期,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彻底偏移至南方,所以这一时期的“通语”,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标准。明中期以后,政治、文化中心又迁徙至北京,所以又形成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通语”。即便是清军入关以后,北京方言在通用语言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在清末年间成为了“国语”。由此可以看出,其实自先秦时代起,统治者已经认识的语言统一的重要性,所以这才出现了具有标准音的“通语”。既然古代就已经有全国通用的语言,那么政府官员也一般都会讲“通语”,纵然有些官员的口音浓重,通语讲得不好,皇帝上朝时也绝对不会每天都被各种方言狂轰乱炸。

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古代当然有普通话,只不过不是这么称呼而已。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便有“雅语”,这是一种可以在各诸侯国都能交流的口语,如果没有雅语,卫国人商鞅是不可能和秦孝公触膝长谈,说服他变法的。

秦汉以后,华夏实现了大一统,语言交流的顺畅也变得至关重要起来。无论是汉朝的“通语”,还是唐朝的“汉音”,以至于两宋时期的“雅音”,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普通话。

明清时期的普通话称谓“官话”,但因主政者的地域不同,所以官话也不相同,比如明朝的官话是江淮官话,因为朱元璋和开国功臣大多是江淮人,而清朝的官话又加入了很多满语习惯。

北洋政府时期,为团结北方人民,便将清朝惯用的北京官话作为基础制定了一套国家的标准口语发音,被称之为“国语”,这个标准被新中国所继承,并将其称之为“普通话”。

很多专家认为,现在使用的普通话因为加入了太多来自满蒙民族语言的发音习惯,和纯正的古汉语发音大相径庭,反而是闽语、粤语、吴语和客家话等方言的发音更加接近古代普通话。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我们看有关帝王的电影或电视剧,经常看到皇上和群臣在大殿上讨论朝政,听到皇帝和大臣们说的都是普通话,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

电影、电视剧中皇上和大臣说普通话是方便让我们听懂。

真实历史上的皇帝所建立的都城并没固定在北京,皇帝本人也并非是北京人,所说的也不都是北京话。

比如秦朝都城建在今西安、东汉建都在洛阳、东晋建都南京、元朝建都在今北京、明朝最初建都在南京,后来迁都北京、清朝入关建都在北京……

古代没有普通话,普通话推广始于民国初建,民国政府以北京话为基础制定了普通话,随后在全国推行。

新中国建立后进一步改进完善。

(问题来了),古代皇帝和大臣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没有普通话,是如何听懂对方说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商朝就制定了标准音,规定以中原话为雅音。

到了周朝,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于是他把洛阳附近的语言作为官话推行。

也就是大臣们上朝议事必须说洛阳话,洛阳话就相当于周朝的标准语。

秦朝的官话是陕西西安话,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标准语仍是西安一带的语言。

可以这样说,历朝历代的国都设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的语言就成为了官话。

比如西晋的官话是洛阳话,到了东晋迁都南京,南京一带的语言就成了官话,无论皇帝和大臣都要学习。

同样明朝最初国都在南京,朱元璋当政时的官话是南京话,到了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话就成了明朝的标准语。

综上所述,不管你来自何方,说什么方言,只要来到京城就必须讲官话,这样一来皇帝和大臣们都有了统一的语言,彼此交流也就容易多了。

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努力学习标准语,古代皇帝在当太子时都必须掌握几门方言,到后来太学院还专门设置了这一学科,就好比现代的语言学院。

到了清末才出现了“普通话”一词。

1909年,清政府规定北平官话为“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普通话的前身就是北京官话,也就是明、清时期的“标准语”。

现在我们走遍全国,只要会说普通话,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交流起来也没有障碍。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