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史可法其人,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吗?其军事能力怎样?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史可法是一位好人,一位忠贞不二的爱国者,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不是一位军事人才。前面夸的再花里胡哨,最后一条不达标,也是白扯。
史可法军事能力极其一般史可法,生于1601年,卒于1645年,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史可法中了进士。请注意,进士意味着史可法是文人,不是武将。自古以来,文人武将很难转换,除非是不世出的天才。
崇祯八年,史可法终于在武将当中有了一席之地。并不是说史可法的军事素养多么优秀,而是因为能打的都打死了。崇祯八年,史可法率军击溃天堂寨的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史可法由于长时间没能平定战乱,被朝廷要求戴罪立功。(这是一个极为玩味的词汇,明明没有建树,为什么还要戴罪立功呢?还是之前的那句话:能打的都打没了。)
崇祯十二年,史可法因父亲去世不得不服丧,在之后调任南京兵部尚书。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史可法听闻痛哭,用头颅撞击柱子,血流到了脚下。在之后,史可法拥立福王,积极筹备军队,准备反扑。
1644年末,清军与李自成的军队发生内讧,史可法以联虏平寇的缘由,放弃北征。这是史可法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可他毫不犹豫的丢掉了。
扬州之战,影响华夏子孙的核心战争之一。清军围攻扬州,短短一天,扬州城破,史可法宁死不屈,被杀身亡。
顺便说一下,扬州城是整个明朝最为坚固的三座城市之一,剩下两座为北京城、南京城。(关外暂且不算)
同年六月,清军围攻江阴县城,八十一天后城破。相互对比下,不得不说:史可法自始至终都不是精通军事才能的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史可法不会打仗,崇祯知道,福王知道,甚至连清军都知道。
可为什么崇祯信任他,福王依赖他,清军敬佩他?没有道理啊,庸才不是应该被摒弃么?
不,恰恰相反。史可法从来不是一个人,它代表着一种看不见说不清的东西,咱们的老祖宗称呼为:气节。
崇祯年间,大臣相互推诿,谁都不干事。史可法说:没人来,我就上。
我们只看到了史可法偷袭农民军和打输的那几场战争,却没有看到:那一连几个月都不脱衣服,为了大明王朝拼了老命的史可法。
当其他大臣都在打口水仗的时候,只有史可法默默的丢掉纸笔,拿起大刀上阵杀敌。当所有人都道貌岸然,想要投降清军的时候,只有史可法不离不弃。
崇祯死了,那就跟着福王;扬州城丢了,那就把自己的命也放在这。事实上,清军一直想招抚史可法,但史可法从未有过投降的念头。
一位有气节的人,往往是最受人尊重的人。
弘光元年,福王赐谥号:忠靖!
清乾隆年间,朝廷追谥:忠正!
后人收其著作,编书:《史忠正公集》!
1985年,扬州博物馆为史可法立塑像!
2002年,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印制《史可法诞辰400周年》纪念封!
史可法,从不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但历史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对于史可法其人,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吗?其军事能力怎样?
明朝未代的文官史可法去当了守城的指挥官,他为明朝可算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死城内,精神可佳,但不可取,因他不懂军事及外交还叫阵,导制清军破城而入,明朝士兵和百姓遭了大难,史可法明知道大势以去而不去和谈保护一方百姓,而他一死了之的作法不可取。
囯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的部队,被共军围困在长春,囯军长期几个月缺吃缺喝,打又打不过共军的情况下,投诚起义,毕竟60军是曾泽生将军从云南带出的兄弟们,曾泽生将军投诚起义成了国家的功臣,也给云南父老乡亲一个最好交待,还有傅作义将军为了士兵的生命和古老的北京城投诚起义了,这样的将军才是真正懂军事懂外交的將军。
对于史可法其人,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吗?其军事能力怎样?
史可法作为统帅,他的道德品质以及节气是让人佩服的,他年过四十而无子,妻子劝他纳妾,可法叹息道:“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终于不纳。这样洁身自好的君子,在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中相当难能可贵。
史可法画像
但是说到其军事能力就不敢恭维了,可以分析看看“扬州十日”就会得知史可法的军事能力。
骁勇强悍的八旗大军挟带着大漠雄风,一路势如破竹,直薄扬州城下,史可法的第一个亮相不是在督师行辕里谋划军事,也不是在堞楼城壕边部署战守,而是召集诸将,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希望有一个人在最后帮助他完成大节,也就是把他杀死,副将史威“慨然任之”,史可法当即认为义子。又上书福王表明自己“与城为殉”的心迹,并当众再三朗读奏章,涕泪满面,部将无不为之动容。最后遗言母亲与妻子:“吾死,当葬于太祖高皇帝之侧;或其不能,则梅花岭可也。”
也就是说,仗还没有打,史可法就先想着怎么个死法,如何全节。这如果是作为激励将士拼死决战的手段,也算勉强,如果与历史上破釜沉舟或抬棺材上阵光彩事迹相比,史可法可能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庄严。
庞德抬棺战关羽连环画片段
兵临城下,将至壕边,他想得更多的不是怎样把仗打好,而是如何完成自己最后的造型。当年隋炀帝在扬州揽镜自叹:“好头?,谁当斫之!”那是末日暴君的悲哀。而史可法是统率十万大军的督师辅臣,不管怎么说,十万人手里拿的并非烧火棍,即使“势不可为”,说一句大白话:打不过,也要吓他一跳;再说一句大白话:临死找个垫背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可以想象,统帅部的悲观情绪将如何软化着十万大军的脊梁。这支本已惶惶如惊弓之鸟的御林军,无疑将更加沉重地笼罩在一片失败的阴影之中。如果此时,有一位能人将史可法以动摇军心的罪名斩首,那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景象也不是不可能。
平心而论,史可法不是军事家,这位崇祯元年的进士,其实只是个文弱的儒生。儒家历来信奉的是“修、齐、治、平”之道,这中间,“修身”是第一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