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趣谈答案:因为曹操最开始也想到恢复汉室,即便不想恢复汉室,也没有叛逆之心。

世人皆不懂我

这句话是曹操说的,个人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最起码那个年代懂曹操的人少之又少。我们以曹操的奇葩理论来看一下,如果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那天下会变成谁的天下?

换句话来说,如果天子已经嘎嘣脆了,那这个时候的天下恐怕要比18路诸侯的天下还要麻烦。

所以曹操第1次保住汉献帝的位置,并且把他迎回许昌,有着这样的一层意味,让汉献帝活下去,并且保留皇帝的名号,这样天下的诸侯闹归闹,打归打,可终究不会闹出太大的麻烦。

如果曹操真的想篡汉自立的话,直接把汉献帝丢在一边,自己当皇帝不就可以了吗?

当然这其中有着很多的政治斗争,以及当时的军事斗争,不用过多阐述了。

最起码最开始的时候,曹操可以拍着胸脯对天下的人说,自己对于汉献帝本人没有任何的迫害意思

走到那一步了,不走不行

接下来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曹操会走向汉朝的对立面呢?

因为武将。

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曹操一直是魏王的话,那曹操手下的大将军们也一直是魏王的大将军对吗?

当一个王的手下和当一个皇帝的手下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些大将军急切的希望曹操能够再进一步。

这些人亦步亦趋时刻紧跟的曹操,只要曹操进步自己就能进步。

突然想起一个小故事来,那就是陈友谅当皇帝,或许陈友谅最开始的时候是不想当皇帝的,以他的心智也能够晓得当皇帝的风险性,但是手下的将军们逼到这个地步了,不当你也得当,你不进步,我们怎么进步?

曹操最开始是想保着汉朝,但是没有想到汉献帝刘协太菜了,汉朝也太乱了,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来。

一开始荀彧和曹操一起服侍汉献帝的时候,也没有发现曹操的野心,这个时候的曹操也压根没有野心。

伴随着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伴随着手下武将们的亦步亦趋以及自己的某些小心思在作祟,曹操终究是走向了一条反对汉朝的道路上来。

而这个时候荀彧发现了,但是想阻止已经晚了,自己也没有能力,只能以死相拼。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刘备要恢复的是刘备家的汉室,而非献帝刘协家的汉室,虽然都是刘邦家的汉室,但根本性质不同。荀彧比谁都清楚刘备的套路,他怎么会去辅佐刘备呢?

01

刘备与袁绍、曹操没有根本的区别。

荀彧先是投奔袁绍,发现袁绍不是成就大事之人,确切地说,是因为袁绍想废掉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帝,这让荀彧接受不了。

荀彧转而投奔曹操,他深知曹操也是称王图霸之人。但汉室衰微,已经无力回天,延续汉室灭亡的时间,给献帝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就是最好的结局。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尽管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但曹操也暴露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曹操、荀彧都是心知肚明的。

官渡之战,袁绍的目的就是攻占许都,挟持献帝以号令天下。荀彧清楚,把献帝交给袁绍,献帝会更惨,汉室灭亡的会更快。

袁绍与袁术是死敌,袁术称帝败亡后投奔袁绍。袁绍欣然接纳,足以看出袁绍有称帝之心。

在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决最关键的时刻,刘备背叛曹操,企图与袁绍夹击曹操,其用意何在?是为了匡扶汉室吗?刘备被击败后,投奔了袁绍。投奔反贼,这是曲线救国吗?

任何人都清楚刘备在想啥,都清楚刘备匡扶汉室就是一个幌子。刘备的野心昭然若揭,荀彧岂能不知。

认为刘备是匡扶汉室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包括关羽、诸葛亮,毫无例外。

荀彧是有信仰的人,但他更是一个明白人,不像关羽那么稀里糊涂。

02

刘备没有任何势力去匡扶汉室,这一点荀彧更清楚。

抛开刘备匡扶汉室的动机不说,仅就刘备的势力、能力而言,刘备根本不足以与曹操抗衡。

没有能力和实力,凭一张嘴、一个口号,是不能匡扶汉室的。

荀彧是王佐之才,但诸葛亮、庞统的才能并不在荀彧之下。

尽管司马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两个都得到了也没有得到天下,即便再加上荀彧,也无济于事。

曹操就是头狮子,刘备至多是只狼,而益州牧刘璋恰恰就是一只绵羊。

如果不是刘璋,不要说换作曹操、孙权试试,就是袁绍、刘表、吕布之流,刘备也别想得到益州。

诸葛亮、庞统的确是大才,但都没有得到刘备足够的信任,这是刘备的格局、能力决定的。

曹操就善于采纳谋士们的奇策,所以郭嘉才吃得开。就庞统一个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刘备尚且不能采纳其上策,这是导致庞统身亡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差距。

在刘备病逝前,对诸葛亮也没有充分的信任,委以重任。临终托孤,也是不得已为之,而且做了很多限制诸葛亮的安排。如果不是诸葛亮崇高的政治品行,刘备那点安排,岂能限制得了诸葛亮。史实也证明,诸葛亮一步步就把他们处理掉了。

如果荀彧跟随刘备,其结局比庞统、诸葛亮好不到哪里去。

荀彧因为不赞成曹操进位魏公,而被迫自杀;刘备自立汉中王,荀彧又会作何态度呢?

据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刘巴传》作的注解,引用了晋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零陵先贤传》记载:

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从这里看出,主薄雍茂就是因为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为此劝谏,刘备就借口把雍茂杀掉了。刘巴也曾劝谏刘备自立为王,看到雍茂被杀,害怕了,就热心的张罗刘备自立为帝的所有事情,因此免祸。

就这个情况,如果荀彧跟随刘备,其结果会死得更惨,甚至连一个空食盒也得不到。而且子孙后代都会受到牵连。毕竟在荀彧死后,曹操对荀彧的后人不薄。

荀彧不傻,他不会去伺候刘备的。从一开始荀彧就清楚,刘备除了能力、格局、境界不如曹操,其他跟曹操无二。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笔者从五个方面浅析如下:

一、荀彧投奔曹操,除了前期曹操匡汉之外,曹操能成大事也是重要因素

荀彧投奔曹操时,是初平二年。那个时候18路诸侯讨董卓已经结束,荀彧通过18路诸侯讨董卓对袁绍、曹操及各路诸侯都有个客观比较及认识。他通过讨董失败,认定当时的盟主袁绍不能成大事,离开袁绍是肯定的了。

而曹操呢,在初平二年以前表现可以说非常亮眼。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曹操积极匡扶汉室。

曹操从出道开始,一直到荀彧投奔的初平二年,这段时间的表现绝对是积极匡扶汉室的有为青年。

  • ——嘉平三年,洛阳北部尉任上造五色棒严格执法,甚至棒杀如日中天的中常侍蹇硕的叔父蹇图。

  • ——光和二年,征为议郎,多次上书为被宦官杀害的窦武、陈蕃鸣冤。

  • ——中平元年,拜为骑都尉,跟随皇甫嵩平定颖川黄巾,斩首数万级。

  • ——济南相任内,上奏参倒8个县吏,并禁绝淫祀,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 ——反对王芬、许攸、周旌废汉灵帝、立合肥侯。

  • ——董卓乱政后,弃官逃归,散家财,募义兵,首倡讨董卓,得到天下诸侯响应。

  • ——反对袁绍、韩馥废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的提议。

  • ——初平二年,大败黑山贼及匈奴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

曹操这些亮眼表现,荀彧都了解,这些表现哪一条都与“逆臣”沾不上边,哪一条都是“匡扶汉室”的忠良之举。

其二,曹操有很强的勇略和谋略。

曹操的勇略、谋略在所谓的18路诸侯讨董卓时表现的淋漓尽致:

18路诸侯讨董,其实各怀鬼胎,大多只想争利,不想出力。只有曹操和孙坚肯出力。董卓前期被孙坚打败后,迁都长安。曹操就鼓励袁绍和众诸侯追击,但众诸侯按兵不动,只有曹操带着本部的几千兵追击,结果在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曹操自己也中了流矢,幸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才逃得性命。

回到驻扎地酸枣后,曹操建议占据各个要地,再西出武关,围困董卓。诸侯们也不愿意听从,讨董自此失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讨董战争虽然失败,但曹操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勇略与谋略却非常耀眼,闪得荀彧眼冒金星,他认定曹操是一个既忠于汉室,又能成大事的主,所以,毫不犹豫弃袁绍投曹操。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荀彧投奔曹操,目的一是匡汉,二是成大事。在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以前,在这两方面能比得上曹操的,几乎没有。

二、曹操对荀彧有知遇之恩,荀彧随便离开曹操为不义

刘备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曹操得到荀彧,是如同刘邦得到张良。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荀彧刚投奔曹操,与曹操长谈后,曹操就认定荀彧是自己的“子房”,并任命为管理军事的“司马”,这是对荀彧的充分信任,也是对荀彧的知遇之恩。

而在随后的日子里,曹操对荀彧的信任有增无减,荀彧既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首,而且曹操外出征战时,老巢根据地都交给荀彧来经营、打理和防守,体现了对荀彧的绝对信任。

而曹操虽然外出征伐很少带荀彧,但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商量筹划,对荀彧给出的意见,绝大多数都采纳吸收,让荀彧产生“知己”的感觉。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荀彧先后给曹操上了三条战略建议:

  • ——其一,深耕固本以制天下,打造兖州根据地。

  • ——其二,先北后南,官渡之战后先不打荆州刘表,而是全力消灭河北的袁绍残余,平定河北,远征乌丸,归服辽东,一统北方。

  • ——其三,统一北方后,建议曹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出其不意降服荆州。

这三条战略性建议都被曹操采纳,曹操就是荀彧的知己。

除了战略以外,战术上也多采纳荀彧建议,官渡相持时曹操本想退兵,是荀彧让曹操坚守待变用奇,结果等来许攸投降,献计火烧乌巢,大败袁绍。

除了战略、战术,荀彧推荐的人才如荀攸、郭嘉、戏志才、钟繇、杜畿等都被曹操重用。

荀彧在“匡弼、建计、密谋、举人”四大方面都有不俗建树,与其说是荀彧之能,更不如说是曹操知人善用,也说明曹操“吾之子房”的评价名符其实。

对荀彧来说,遇到这样能让自己大展经纶的主公,何其幸也?这种知遇之恩是能随便放弃的吗?

三、荀彧容忍的底线:曹操可以做“权臣”,不能做“逆臣”,底线没突破不会走;底线触及了会用生命来捍卫,也不会走

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后,逐渐向“权臣”过渡,这些荀彧都看在眼里,但因为没有触及荀彧的底线,所以荀彧不说。

笔者以为,荀彧对曹操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你曹操可以做“权臣”,但不要做“逆臣”!你可以做“霍光”,但不要做“王莽’。

荀彧之所以保有底线,是因为他不想做“附逆”之人,原因嘛,主要有以下几点:

  • ——其一,怕玷污祖上名声。荀彧是荀子之后,荀子又是一位儒学大师。儒家强调忠孝,忠孝是儒家的立身之本。荀彧是荀子之后,家风中天生的就以忠孝为立身之本。荀彧如果帮助曹操篡逆,就玷污了祖上的名声。试想一想,儒学大师家出了个不忠不孝的子孙,他的这套儒学理论谁还会去学?

  • ——其二,和自己的政治理想相违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忠于汉室,甚至有机会匡扶汉室的,而不是只想荣华富贵。荀彧本来是官二代,父、祖都是大汉高官,叔父还是司空。荀彧早早就被举孝廉,当了“守宫令”。但董卓专权后,荀彧不想与这个乱臣贼子为伍,果断弃官,并举宗族迁往河北。到了袁绍处,见袁绍既不忠汉,也不能成事,才投了曹操。荀彧没必要弃了一个乱臣贼子,再投奔另一个乱臣贼子吧?

  • ——其三,洁身自好的荀彧怕自己被“附逆”之名玷污。荀彧是出名的美男子,大帅哥,有着“荀令留香”的美誉。荀彧不仅行为上高洁,思想境界上也高洁。他投奔曹操后,因为立有大功,曹操要表奏汉献帝封他为三公,荀彧想方设法推辞了。曹操赏赐荀彧大量的财物,荀彧只留少部分自用,大部分都分给宗族了。荀彧这么一个从思想、身体、言行上都洁身自好的人,怎么会没有底线?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馀财。
  • ——其四,荀彧想当汉官,不想当逆臣的官。荀彧一直是汉侍中,他之所以守底线,是因为不想当篡位新君的官,这样既尴尬,也与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符,更怕被家风不容。

  • 因为以上因素,只要曹操没触及荀彧底线,荀彧都能接受。而一旦触及底线,荀彧就会用生命守住这条线。

这就是当董昭等人建议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时,荀彧反对的原因。当发觉自己反对无效时,就在忧虑中结束生命。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荀彧到底是愁死的,还是服毒自尽的,史书说法不一,反正他在曹操称魏公前去世了,可以说是用生命在捍卫了自己的底线。

四、荀彧家族都在曹操控制下,和曹操又是儿女亲家,不能一走了之

因为董卓乱政,荀彧羞与董卓为伍,直接辞官归故里。

但荀彧以他敏锐的战略眼光判断,天下即将大乱,而故乡颖川是四战之地,一旦天下大乱,必将战火纷飞,到时乡人不仅家园不保,生命也不保。因此,荀彧建议乡人都迁徙走,以避战乱。

但荀彧的乡人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故土,都不想搬,抱着侥幸心理留下来。而荀彧没办法,只能说服本宗族人跟着他迁往冀州,投奔韩馥。

韩馥没投着,倒投了袁绍,袁绍不济事,又投了曹操。荀彧投曹操,也是带着宗族一起投的,所以荀彧的宗族都在曹操的管辖之下。

而曹操因为欣赏荀彧的才能,又和荀彧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恽。

宗族在曹操的庇佑下,儿子又娶了人家曹操的女儿,有了这么多的拖累,荀彧无法一走了之。

而荀彧又做不到刘备那样“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随便就把家眷、宗族给抛了。所以他只能留下,用他自己的方法阻止曹操成为“逆臣”。

阻止不了,大不了一死嘛!轻生死,重大义,本来就是荀子教育后人的,荀彧当然可以用行动去实践。

五、刘备的创业能力荀彧不看好

荀彧之所以不跟随刘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诸葛亮出山以前,刘备除了“屡败屡战”这一优点外,并没有其它什么突出能力。

荀彧能从18路诸侯讨董的战争中一窥曹操的能力,当然也能从刘备的一系列很励志但总是失败的案例中发现刘备的能力,并把刘备与曹操的能力进行比较:

  • ——其一,刘备战略规划能力弱。或者说没有规划,打一仗是一仗,打得赢就守,打不赢就跑,没有战略的领导荀彧怎么会跟?

  • ——其二,刘备没有根基。刘备没根基,到处漂泊,到处流浪,到处投靠别人。刘备自出道以来,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袁绍、曹操、刘表,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五姓家奴都不止。没根基的人发展不可持续,荀彧跟了刘备没前途。

  • ——其三,刘备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刘备与关张情如兄弟,但对其它将领就不一定,比如赵云,就进不了刘关张的核心圈子,刘备对人才的区别对待让荀彧感觉到投奔刘备不一定得到重用。

  • ——其四,刘备打不过曹操。刘备连吕布这样的人都打不过,更别提曹操了,如果跟随刘备,刘备哪天被曹操团灭时,荀彧不就成了曹操的俘虏了?这让荀彧情何以堪?

  • ——其五,刘备是否真的忠于汉室,荀彧不确定。刘备虽然嘴上喊兴复汉室,但真的给他机会并不能完全保证刘备会真的把汉献帝当主子供着。事实上曹丕代汉后,刘备在汉献帝还活站着的情况下公然称帝,根本不提汉献帝。如果真的忠于汉室,刘备应该遥尊汉献帝为“帝”,自己以汉中王的身份讨贼。再不济也应该遥尊汉献帝为“太上皇”,然后北伐,成功后再扶汉献帝重登大宝。但这些刘备都没做,荀彧看不清刘备也属于正常。

荀彧因为看不好刘备、也看不清刘备,就没有必要再冒险背叛曹操。万一下了一艘贼船,又上了另一艘贼船,那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对荀彧这样的智者而言,宁愿死,也不会再闹这样的低级笑话的!

综合上述五点分析,在曹操没有触及荀彧的底线前,荀彧是不会背叛曹操投奔刘备的。而当曹操触及了他的底线,为了保全族人及祖上名声,荀彧可以选择用生命保守底线,而不会拿全族人的命运给刘备殉葬!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谢谢邀请!荀彧为什么辅佐曹操,而不追随刘备,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荀彧跟随曹操的时候,刘备还没有什么实力,打天下还没成大气候,只是一个小势力,无法和曹操相比,荀彧已经看到,将来获得天下的一定是曹家。所以荀彧选择辅佐曹操。二是荀彧是一个人对主子非常忠诚的人,他认为曹操是明主,它不再想易主了,所以一心一意辅佐。三是在荀彧的心里,曹操对汉献帝还可以,是辅助汉献帝兴复汉室的,汉献帝是皇帝,曹操是丞相,是正统,刘备只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招牌来夺天下的,不是正统。就是当时刘备的实力和曹操的力量差不多的话,荀彧也不一定追随刘备。原因可能就在这里。而实际上曹操、刘备都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招牌开为自己争天下的,作者罗贯中把刘备美化为正统是带观点的,我们不能说刘备曹操谁好谁坏。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谢谢邀请!荀彧,字文若。《三国志》里记载,荀彧是曹操第一谋士,被曹操比作汉张良。荀彧不但是文采过人,而且也是为美男子,冰清玉洁这个词竟然是曹植用于写荀彧的文章。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而曹操早期起兵也是这个动机。曹操在家族力量的帮助下,很快在青州形成重要力量,还有不断扩大之势!荀彧也是看上曹操的实力给政治谋略,投靠了曹操!这时的刘备还在东奔西走来回投靠别人!没有军队也没有地盘。试想一下,荀彧在这两个人相比的条件下,无疑荀彧会选择辅佐曹操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有过退缩,写信给在许都的荀彧,荀彧积极的估计曹操坚持!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后,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就有点想加官进爵了,他想进爵为公。荀彧说,主公你是举的匡扶汉室的旗帜,而不应该为了爵位的虚名给人留下贪图富贵的印象,卧薪尝胆才能成就大业。(前一段有部电视剧里有这情景)曹操恼怒了,最后荀彧这个最后的忠诚的汉臣,被曹操发配了,抑郁而亡!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看了不少历史同好的解答,从人物经历、形势背景方面,各抒长见,有理有据,令人开目增益,俱是史通达人。但仅就此问来言,散发弄舟抖胆厚颜说,均未一针见血的指向答案的极致。

最见底的解读不难,荀彧若选择追随刘备,实是对他一种变相的不尊 失敬,乃至羞辱。如果当势时拿话当面问他,相信得到的一定是荀彧的迷惑和白眼。重则轰将出去。

一个堂堂的官办大公司副总级的人物,让他到地方上三四级城市,跟随一个还不知道实绩能否辉煌的私企老板,可能吗?就算先知这公司也可图腾,怕也不会吧,博士生到小民营,身份还放不下来呢。

阶层,这个词有史以来就没消停过。出门坐车坐船有一二三等,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门当户对,再好的词也在传达着阶层的存在。

荀彧,士家大族,朝中累为官职。刘备只以皇裔为名,还无考证,实为小商之民。一是生来当官的家况,一是打工创业的布衣,本就不一个圈子里的。世间你见过几个西装革履的这总那总,向一身汗水工作服的职工,点头哈腰的。

再剖开提问的本象,题主先一句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展开。不用推敲,倾向性已站于演义一方,是以罗贯中小说为出发点的。罗贯中确实文坛超级大咖,一枝妙笔深深带动了几多世人的敬蜀轻魏之心。然,终是小说家言。

当时天下大乱,有哪一位枭雄不是打着复汉的旗号的。有没打的,不也是瞬间遭到了败亡。曹操还可说一心复汉呢,挽献帝于艰难之时,至少至死没夺权。孙权为自稳,还向曹"汉‘’称臣呢,直到魏立,才敢称尊。同理,刘备说他一心复汉亦可,说他只是乱雄中的一支军阀,也不为过。本是两说的事,为什么单单认定刘备就是最想复汉的哪一个呢?一切盖因小说演义之于百姓,更为受众。史记史载文涩难读,时人少读。

曹丕废汉乍立,刘备就称尊西川,他这复汉怕也是复的自个儿的汉。正不正统不论,毕竟刘备打江山,实属不易。只能再次验证,封建历史霸主一切皆以利益为先,喊多大的口号只是表象而已。

散发弄舟本想作法,跨时空召来荀彧一问,想想还是算了。毕竟遭到荀彧白眼,误以为我不尊重他的几率太大。世上大堂上喝惯了茅台抽惯了中华,再让他到路摊上喝散酒,能放下架子,不认为是看轻他的,终是少哦。

我是爱看古书侃古人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