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趣谈答案:契丹有一次机会南下,可是因为耶律德光的昏招和契丹内斗丧失了机会。除此外,文化的碾压也是契丹无法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

可怕的李存勖

李存勖出生于公元885年,死亡于公元926年,简单讲,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唐朝的军事家以及后唐的开国皇帝。

我们拿出对应地图来看一下李存勖的地理位置,就不难发现李存勖和辽国几乎是咫尺相隔。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契丹想要借机南下,就必须和李存勖进行生死较量。

而李存勖的军事能力之强超乎了所有人的力量,这其中就包括耶律阿保机。

  • 耶律阿保机的小心思

出生于公元872年的耶律阿保机,比李存勖还要年长几岁,而耶律阿保机作为辽国的开国君主,有着一定的能力,更多的是野心。

在耶律阿宝基当皇帝的11年时间里面,连续不断的向南扩充,连续不断的对南入侵,可是有一个人物的存在,让耶律阿保机前进不得。没错,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李存勖。

耶律阿保机南征北战先后攻灭了渤海国、室韦和奚,但因为李存勖的存在,无法南下。

  • 兴教门之变后,耶律阿保机的机会

李存勖在公元923年魏州称帝之后,定国号为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因为在同年的12月也就是仅仅过去了8月份之后,先后灭掉了后梁,然后河南、山东等大片土地通通归了李存勖。

李存勖能力很强,却输在了一次兵变上。公元926年4月份,兴教门之变正式开启,而在此次的兵变当中,李存勖没能挺过去。

  • 后唐的初始阶段

在整个后唐的初始阶段,有两股势力在对辽国进行了腥风血雨的碾压,分别是李存勖和李嗣源。

这两个人对于辽国没有任何好感,甚至有事没事都会去欺负辽一下,辽国防守都来不及,就更不要说积极主动进攻了。

后唐混乱,但辽国依然没有掌握机会

李存勖是英雄,李嗣源也差不到哪去,但李嗣源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大却很致命,没有选到合适的继承人。

但凡是个皇帝在关键敏感时刻没有选中继承人或者继承人不合适的话,足以把一个帝国拖向深渊,而这个时候后唐进入了深渊。

  • 石敬瑭的献媚

当李嗣源去世之后出现了两个人物,最有可能争夺皇权,分别是石敬瑭和李从珂。

石敬瑭为了能够获得契丹的认可,获得契丹的支持,主动割让了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需要简单讲一下,他是整个北方对抗契丹的唯一缓冲之地。

契丹国国力大增,也正式进入了华夏平原,开始逐鹿天下。

  • 耶律德光的昏招

在石敬瑭去世之后,华夏北方群龙无首,这几乎是辽国直接掌控华夏大部分平原的唯一一次机会,而辽国也的确掌握住了。

只不过掌握了没有几天,因为耶律德光在入主华夏之后,并没有约束自己的士兵,士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不说,还进行了诸多欺凌事件,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华夏的门阀贵族、让华夏的本土势力见到了辽国的龌龊。

自此开始,华夏的本土小势力放下了之前的恩怨情仇,开始一致对外,抵抗辽国。辽国在入侵华夏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 辽国的优良传统

辽国最擅长的就是内战,而最开始的时候耶律德光入侵华夏不适应平原气候,直接得了重病,自己还没有死呢,整个辽国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

前面在打仗,后面却在势力争夺,这一系列的行动对耶律德光的打击是致命的。此次战役之后辽国被迫退出华夏舞台,这一次退出将是永久性的退出。

辽国的权力争斗

前面一片大好,但后面进行了系列的争斗,第一个争斗就是辽世宗。

  • 可怜的辽世宗

辽世宗是在耶律德光去世之后,通过系列变动掌握了国家命脉,而自此之后的几年里面辽世宗一直辛苦奔波,奔波来奔波去,然后就死掉了。

关于辽国的军权变化以及皇帝为何频繁更迭,没有必要详细阐述,只是在辽世宗去世之后,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贵族夺权活动。

  • 辽国的复杂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面,辽国所发生的事情,用一本史书似乎没有办法描述,简单讲:辽国这也有问题,那有问题,通通都是大问题。

而辽国在忙着内部争斗的时候,再也无心问鼎天下,再也没有能力入主中原了。

文化方面解析整个唐朝给我们这样的一个认知,四方都是蛮夷部队,只有唐朝才是最为正宗的帝国。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认知,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自信。

唐朝是有文化自信的,也有理由、有必要有文化自信,因为整个唐朝几乎是那个年代全世界的巅峰。

一旦拥有了文化自信,就很难再被其他民族奴役,比如北方的辽国。

文化自信会衍变出一个抱团效应,而这种抱团效应也极大的阻滞了辽国的入侵。

北宋的崛起断送了辽国的希望

在辽国犹豫、纠结和踌躇的时候,另一个小国家出现了,这个小国家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的普通,只不过伴随着这个小国家的慢慢崛起,整个辽国才发现一个庞然大物已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而这个庞然大物就是鼎鼎有名的北宋。

当北宋的大一统帝国正是呈现,当北宋的板块形成了一个绝对意义的防御性线路的时候,辽国再想进攻就已经难上加难了。

历史启示录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辽国有不少机会能够入主中原,只不过因为自身的内部矛盾再加上后唐最开始的积极反抗,让辽国丧失了绝大多数机会。

另一个角度来出发,让辽国丧失所有机会,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相较而言,宋朝的统治要比辽国靠谱一些。

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首先,契丹其实南下过,后晋就是契丹灭掉的。在灭掉后晋后,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就在开封称帝了,只不过时没过多久就被中原的反抗军打回去了。

其次,别小看五代十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实行的都是军事统治。这个时期每一个割据势力虽然人口不多,割据的领地也不大,但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节度使。这些人都是当世的猛将,打仗都是非常狠的,将领够狠,带出来的军队自然战斗力非常强了。毕竟在这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自身不够硬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契丹的军队在面临这些军队时,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大赢。

要知道与契丹接壤的几个小国,如:卢龙军、后唐、后晋、后周对契丹的作战都有不俗的战绩。后晋被契丹灭掉也是内部的高级将领投降。

灭掉后晋的契丹,没过多久就被打回去北方了,之后就再难一南下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 耶律德光在退军的途中病死了,自此以后,契丹皇室就内乱不止了,各方都在争夺皇位,之后连续两位黄帝耶律阮和耶律璟上台没多久就死于政变。契丹内部不稳定,所以再难以集中兵力再南下了。

二、 当时出现了一个超级猛人,后周世宗柴荣,号称时“五代第一明君”。这个人有多猛呢?在北汉和契丹联手的情况下,以一敌二,还把契丹给打残了,之后就是南下征南唐和后蜀,还举行过灭佛运动(佛教因为不事生产所以被针对了),开通漕运开拓汴梁。周世宗柴容基本是奠定了一个统一全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基础。在北伐契丹时,契丹国内昏君当道,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奈何染病没过多久就死了(37岁死的),而宋朝就捡了一个便宜。

等宋朝建立后,把目标放在南方,准备一统天下。契丹新任皇帝耶律贤也基本扫除了障碍,开始恢复国力,一时也无法南下。等到宋太祖统一南方后,开始北伐,契丹也已经恢复一定的元气了。进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基本就以及放弃了北伐的念头了,签订了澶渊之盟。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巧合,阴差阳错的错过了许多事。

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因为对五代十国的“强势军阀”、“带头冲锋的马上”皇帝、名将们,契丹打不过、耶律氏打不过!这是不能忽视的直接原因。如李存勖(对手是大13岁的耶律阿保机)、李嗣源、刘知远、郭荣,以及后来的赵匡胤,贵为皇帝、国君,都冲在第一线,能在野战击败契丹。这和后来宋朝“善于防守,不善进攻形象”,对比鲜明。哪怕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后晋,二代皇帝石重贵,在位前期也多次击败契丹进攻,(如944年“澶州之战”,石重贵指挥亲兵出战;945年,白团卫村大捷)

【涛说乱世史原创,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这么多前线血拼的皇帝,我一言难尽,本文仅写李存勖、李嗣源二人,写他们如何亲率骑兵,在乱世中两线作战;写他们如何血战契丹,保家卫国。

1、公元917年,幽州之战(北京之战),“横冲都长”李嗣源VS“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30万骑兵的正面对决

五代十国伊始,中原的两大死敌“后梁,前晋”对战30余年,势不两立。这自然便宜了贪心的契丹,耶律阿保机时常南下,掠夺财物、侵占土地,令黄河以北人心惶惶。

而开始的李存勖,仅占有河东(今山西太原)几个疲弱、贫穷的藩镇,还腹背受敌。倘若契丹、河北藩镇、后梁三方联合,可能被随时吞灭。这与后来北宋、南宋大片领土、财源的对比鲜明。

三面受敌,李存勖却杀出一条血路:他拼死夺下幽州(914年,李存勖平定幽州,灭最弱的刘仁恭),然后把矛头对准后梁;对契丹,不失时机的依靠新夺来的幽州,抗击侵略。他派名将周德威、李存审出镇幽州、大同,配备少部分兵力,确保重镇安全;若契丹入侵河北,李存勖即亲率大军阻击,击退契丹;再向南集中大军与后梁作战。

(幽云十六州 也叫燕云十六州)

这种皇帝冲在第一线,南北两线作战的情况,历史罕见,甚至违背军事原则!但后唐,在军事天才的带领下,的确在步步壮大。

那一年,李存勖只有29岁。

(李存勖)

辽太祖亲眼看着小13岁的李存勖崛起,和产马、兵源丰富的“幽云十六州”,馋馋欲滴,要找机会抢走!

公元917年春,李存勖在山东与后梁名将刘鄩(有“一步百计”之称)对垒;幽州人卢文进发动叛乱,杀死李存勖之弟李存矩,投降契丹,被耶律阿保机授为幽州兵马留后,并让其带路,领30万大军进攻幽州(《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契丹主帅众三十万救之”)!

三月,后唐名将周德威主动进攻叛将卢文进(新州),并与契丹血战,寡不敌众,退回幽州。

耶律阿保机乘胜追击,号称百万,将幽州团团围住,契丹的毡车毳幕弥温山泽!(《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

叛将卢文进率领投降汉人,为契丹制造飞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契丹军挖地道,筑土山,从地上、地下急攻幽州!晋军拼死守城,一方面地下烧起柴火,一方面城中不计成本的烧融铜器,用铜液泼洒攻城契丹军,每天杀死契丹兵数以千计!

可是契丹人不离不弃,在辽太祖的带领下继续死磕,幽州之战,到了白热化之时!

时间已到了七月。

此时李存勖在与梁军对峙河上,骑虎难下,“分兵救援怕兵力不够,不救又怕刚占领3年的幽州丢失”(《资治通鉴》:欲分兵则兵少,欲勿救恐失之)。

名将李嗣源、李存审、阎宝等人都劝李存勖救援,他们甚至找到了取胜的可能:“契丹大兵压境,食尽自还,我们趁机追击便有胜算”。其中“横冲都长”李嗣源(后来的唐明宗)等更愿为前锋、赴汤蹈火。

(这里的“横冲都”,是李嗣源曾率领过的一支骑兵部队,作战勇敢,番号横冲都,共有500骑。因为五代十国好勇斗狠,武人嚣张,时隔千年仍留下许多军队番号)

【涛说乱世史原创,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李嗣源)

李存勖听了,高兴地采纳李嗣源建议;后来,又从身边、周围地区挤出兵力,派李存审增援幽州。

八月二十三,李嗣源与其养子李从珂率3000骑兵为前锋,进抵幽州60里处。敌众我寡,李嗣源利用山多、步兵多的特点,“自山中潜行趣幽州”;但还是与契丹万余名骑兵相遇。

面对万骑列阵,晋军士兵有些害怕。

李嗣源豪迈地率百骑前出,挥马免胄扬鞭,指责契丹将领说(用契丹语):“你们无故侵犯我领土,晋王命我将百万雄师直抵契丹西楼,灭掉你们种族!”

然后跃马奋楇,三次冲入敌阵,杀死一名契丹酋长!

这就是著名的“免胄斥敌”,由《资治通鉴·卷270》记载。

(嗣源以百馀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楇,三入其陈,斩契丹酋长一人。)

晋军士气大振,依靠谷险击退契丹骑兵;而且,李存审赶到,幽州前线,终于集结了七万步兵援军。

李存审有勇有谋,到幽州不远时,他命少部羸弱兵士燃烧柴草,释放蔽天烟尘,借以掩盖埋伏步兵。契丹骑兵不了解虚实,很难发挥作用;最后李嗣源、李存审、阎宝齐心协力,与幽州城中周德威里应外合,发动总攻,终于大败敌军,契丹从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逃走。

2、涿州(今河北涿州市)、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之战,晋王李存勖追击陷重围,血战到底收失地

契丹幽州之战失利,还不死心,继续骚扰河北。921年十二月,阿保机再次攻打幽州不克,转而攻陷涿州、又进攻定州。

晋王李存勖得知,亲率5000骑兵救援定州;阿保机退却到望都。李存勖紧追不舍,正月十七日,追至望都。

不过由于追击太急,晋王碰到契丹大将秃馁,被团团包围;李存勖从中午血战到傍晚,气势不减,终于等到李嗣昭援兵赶到,被营救出来;李存勖并不修整退却,纵兵继续攻击,耶律阿保机大败,被追到易州,再被追到幽州附近,溃不成军。当时恰逢正月,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人又冻又饿,一路人马相食,死亡者不计其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

想着前线冲锋的五代军神“李存勖”,和自己丢盔弃甲的狼狈模样,耶律阿保机仰举手指天,对汉人卢文进说:"天未令我至此!"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

晋军借机收复山北妫、儒、武等州。

(李存勖追击陷重围,血战到底收失地)

3、管中窥豹,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没少南下,甚至想统一天下;可面对北方身经百战的名将、皇帝、军阀,契丹并无胜算,甚至面对河朔三镇,也不是对手,被屡屡击败,怎能统一全国。

4、因此,请不要忽略五代十国的乱世。曾经有一个时代,中国军人、汉化的沙陀人都在流血流汗,都在捍卫国家的完整与统一,这不该被人们遗忘,不该被历史遗忘。

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契丹先后灭掉了后唐和后晋,就相当于灭掉了中原最强的王朝了。辽国建立的时候中原地区还是割据混战状态,五代十国根本不具备作为正统王朝的资格,这一局面很长时间后才以北宋统一了南中国宣告结束。

辽国虽然先后攻灭了两个所谓的中原王朝,但是打不过后周,后周时期。国家强大。疆土广阔。经济复苏。权力又集中。

晋汉时期国家政治动荡。权利不够集中。外敌入侵。贪官污吏横行。国家经济实力落后。而契丹非常强大。。至晋亡以来契丹虽然国内内乱。但后汉也是自顾不暇。所以就留给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后周。不过后者只是收复了南边的两个州。两个关而已。

但是为什么都没有在中原站稳脚跟?反而等后周做大后反推倒了幽州,其实原因很好解释。

1. 契丹始终没有消灭中原军队的主力。它的体制又不能很好地容纳中原已有的统治集团。所以必然遭到强大的排斥和反抗,再加上耶律德光去世,契丹军只能撤走。

2. 其实契丹入主中原的意愿并不强。捞一票就走,回到草原还不是美滋滋?所以缺乏持续在中原发育的动力。

3. 后晋十万大军不投降,你看看契丹能南下汴京吗,五代时期民风彪悍,只要军民团结一致,不可能让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4. 契丹“打草谷”过于恐怖,引起中原人们的激烈反抗。还有各地的藩镇本来就各怀鬼胎,战斗力也不差,只是暂时屈服契丹,契丹做得过分,难保不会鱼死网破。还有击败和毁灭一个王朝是困难,但是消灭王朝后,帮助新征服的地区重新建立统治秩序(简称“消化”)就更加困难。他们不思治理反而做大死,最初是为了抢夺中原的财富而烧杀抢掠,激起公愤是中原反抗,不像后来元清,占领中原后就建立了政府统治。

5. 契丹人根本就不太热衷于中原文化,到了辽国灭国时契丹人和汉人都还没法融合,都是各过各的,人家不稀罕中原土地,那里没法放牧。也就贵族们热衷学习中原文化。可见辽国无法从文化上融入中原文化也就无法和元清一样入主中原。

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天佑四年,随着唐哀帝李祝的禅让退位,大唐王朝的最后一丝荣光也随之消散,天下分崩之势再也无法挽回,历史的车轮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先前大一统的唐王朝被一个个地方势力所割裂,而此时代替唐王朝,号称正统的那个后梁王朝,细算下来也只不过是一个地盘稍大的地方政府罢了,实在是力量有限,而在各个藩镇相互征伐之际,北面的游牧民族——契丹,正开始迅速崛起,然而纵观五代十国之际,契丹虽然有击败中原王朝的例子,却始终没有趁势完成南下统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必然也有偶然,主要是契丹自身的原因,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不强也没啥可说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一起看看为何契丹会错过统一的良机。

首先,五代十国,对于中原王朝来讲,是虚弱、混乱的时期,然而对于契丹来讲,契丹在这段历史时期也并非是一个强大的帝国。

唐末时期,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大唐内部事态开始变得危急非常,为了应对黄巢起义军,大批唐廷精锐军队开始从河东北部、朔方藩镇南下勤王,连原先唐王朝一直坚决打击的沙陀叛部,唐廷对之也选择了宽恕、诏安,此时大唐昔日的塞北羁縻、平衡政策被打破,在唐帝入蜀避难之时,整个塞北地区处于权力真空状态,而此时已经颇有实力的契丹部,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之下,开始蚕食其他小部落,并迈出了崛起的步子,可以说,契丹的崛起,与大唐的衰落密不可分,用一句俗话来描述,那就是——捡漏。

后梁时期,

契丹开始迅速崛起,耶律阿保机在镇压了契丹贵族叛乱之后,兴兵完成了对奚、室韦、阻卜等部落的征服,将草原诸部最终混一在契丹的部下,而此时中原战乱,为了逃避战火,大批普通民众、书生、官吏北逃,为当时的契丹部族带来了中原文明,在接触到中原文化之后,耶律阿保机最终下定决心,在塞北筑城,自此迈出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步子。

而此时的契丹在经济上比较富裕,其掌控着蒙古地区的高产量盐池,在政治上游走于后梁、河东、卢龙藩镇之间,争取自己最大的发展利益,但从此时卢龙藩镇刘仁恭父子经常出塞焚烧草原、袭击契丹散部来看,当时的契丹的军事力量虽然已经不容小觑,但应该还不足以对河东、卢龙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当然不可能进一步完成南下统一了。

到了后唐时期,

契丹已经开始与后唐王朝加剧摩擦,前期耶律阿保机倾族围困幽州,并频频入侵易、定之地,而此时后唐正值开国之际,军事实力爆棚,在强悍的唐庄宗带领之下,硬碰硬使得契丹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此刻,身后的渤海国也让契丹每次南下如芒刺在背,无法全力南下,最终契丹在数次尝试失败之后,耶律阿保机最终选择了先灭渤海国,再图中原的策略,回军北上,平灭渤海国。

渤海国的灭亡,让契丹国本身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融合这个占有国,特别是大儿子与次子耶律德光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大儿子耶律倍叛逃后唐,使得契丹国内政治不稳,也无力再染指中原,直到石敬瑭的叛乱,才给了契丹一次绝好的时机,押宝投资石敬瑭,稳赚不赔的投资,最终让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将军事触角直接越过了长城,进入了传统的农耕王朝势力范围之内。

随着后晋皇帝石崇贵的强硬,后晋与契丹撕破脸皮,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最终进行了南下统一的尝试,而最终的结局却是两败俱伤,耶律德光被做成了木乃伊送回塞北,当时随军的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却趁势被将领推上皇位,北上与叔叔耶律李胡争夺地位,在中原被打得一团糟烂的时候,辽国自身陷入了一场皇位争夺危机,而随着这场危机最终尘埃落定,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也完成了对中原王朝烂摊子的收拾,再次称帝,此时的辽国面临着新旧势力更替,太后、三叔、先皇昔日的势力盘根错节,使得作为耶律倍一系的辽世宗根本不敢再派大军南下,以免祸起肘腋之间。

在后汉、后周时期,

辽国高层权力之争更是从来没有歇停过,辽世宗在睡梦中被耶律察割杀死,而皇位又落回了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子耶律璟的手中,更奇葩的是这位辽穆宗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而且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

遇到这种皇帝,辽国的国力自然难以振作,而与此同时,五代时期最厉害的君王,柴荣登场,并整合军队、国力,制定了一些列的统一政策,面对后周的强势崛起,此时的辽国更加倾向于积极防御,联合北汉、南唐等地方势力,一起遏制后周,而没有想过去南下统一,因为太不现实了。

结语:

在五代时期,看似中原纷乱,而契丹自身其实也是矛盾重重,使得其根本无法聚集强大的力量,来推行南下统一的进程,因此五代时期,虽然乱,契丹依然无法南下统一,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确实也做不到呀!

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子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力日渐衰败,对于周边游牧民族的管理和约束也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而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逐渐的强大起来,到了五代时期,契丹已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老大,而这时却是中原大地藩镇军阀混战时期,契丹人也发现这个契机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是他们始终没法对统一中原。

公元915年,李存勖的晋军和朱友贞的梁军正展开决战。趁着李存勖脱不开身的机会,阿保机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幽州。此时幽州只有周德威率领的三万人,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契丹军队对于幽州是势在必得,可是周德威坚守不出,苦苦的坚守了200多天契丹军队也没有攻下幽州,眼看着晋国援军的到来错失了南下的机会。

在这次幽州保卫战中让周德威一战成名,也暴露出了契丹军队的问题。第一,契丹军队多为骑兵不善于攻城战。第二,契丹各个部族之间其实都是利益关系。久攻不下的幽州令他们失去耐心和攻城的决心,在幽州保卫战后期攻城的契丹部队已经很少了,只有晋国投降到契丹的部队在攻城。内部的不稳定加上部队的不成熟,以及战术的不足都限制了当时契丹南下的脚步。

幽州保卫战之后如果是契丹军队依靠武力攻入中原可能还需要非常久的时间。但是到了公元936年,石敬瑭为当上皇帝,找了契丹人这位“干爹”,并且送上了中原的“北大门”——燕云十六州,自此契丹敲开了中原的大门。

到后晋石重贵时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有统一中原的想法,这次南下占领晋国的都城东京,四处烧杀抢掠。耶律德光也仅仅占领东京三个月,就被各地的藩镇和晋国旧部给走了,耶律德光还将自己的命断送在北撤的路上。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就算是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他们想继续南下统一中原的目的还是无法达到,因为作为游牧民族并没有能力管理中原,即便是占领晋国都城,契丹人也只是会烧杀抢掠,没有把心思放在治理上。

所以在五代藩镇混战时期,契丹人有心南下中原,但因为内部政治、军队实力,而且还没有掌握管理国家的方式等原因并没法做到南下统一中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