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趣谈答案:逼死杨贵妃是其次,主要目的是为了逼死杨国忠。
唐玄宗的退缩天下大乱,唐玄宗已经明白,这道坎无论如何也是迈不过去了。既然已经迈不过去,就得想一些办法让其他人来帮自己迈,让谁来帮自己迈呢?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唐肃宗。
唐玄宗把唐肃宗拉到了自己的小黑屋里面告诉他:明天我将会把所有的权力给你,你来当皇帝,帮助唐朝解决这个大危机,好不好?
唐肃宗赶紧推脱,推脱来推脱去,却接受了。这一点和古代的礼节有关,我可以推脱,你也可以一而再的给我,但最终你必须得给我,我的推脱仅仅是为了推脱而已。
可是第2天的时候唐肃宗发现:昨天推脱好像推脱过劲儿了,自己的父亲竟然改变了主意,并没有给自己皇权。
为什么呢?之前谈好的父亲竟然变卦了,而且父亲的脾气也不是出尔反尔的人呀。
唐肃宗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猫腻,这个猫腻就是杨国忠。
杨国忠的不认可很简单,我们需要明白杨国忠是怎么掌握权力的。
首先杨国忠本身能力有的,但是他的能力不多也不少,仅仅处于一个平庸的状态。
而杨国忠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平庸的状态慢慢的达到别人无法仰视的存在,是因为他有着一个非常漂亮的亲戚,这个亲戚就是杨贵妃。
我们可以树立这样的一个逻辑链,因为唐玄宗喜欢杨贵妃,所以杨贵妃非常受宠。她的权力非常的高,威望也非常的大,而因为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亲戚,所以杨国忠也鸡犬升天。
这个逻辑链是严谨的,是没有缝隙的。但有一个小漏洞,这个漏洞在于一旦杨国忠的亲戚杨贵妃没有受到重任,或者不再被皇帝喜欢的时候,杨国忠之前所拥有的,通通化为灰烬。
而当唐玄宗要把皇权交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杨贵妃极有可能不再受宠,即便受宠,也没有办法让自己恢复之前的权势。
杨国忠的来回折腾既然如此,杨国忠就不希望唐玄宗把权力送给唐肃宗,于是他从中作梗,阻挠了这件事情,紧随其后唐肃宗开始了政治报复。
唐肃宗运用兵变等系列手段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既然杨贵妃都死翘翘了,那么杨国忠也就没有任何根基可言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马嵬驿兵变看似是将士欲杀死宰相杨国忠以平息愤怒、逼死杨贵妃以求自安,实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权力争斗,是太子李亨为了上位,利用将士激愤的情绪,发动的一场政变。
唐朝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开始,宫廷内部的血腥争斗就没有停止过。远的就懒得说了,就从李亨被立为太子说起吧。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5月19日),是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外,756年—762年在位)。01
太子李亨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的争斗,实质上就是皇权与东宫太子的较量。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太子李瑛被废,玄宗经过斟酌,把第三子、在十王宅中生活了十三年的李亨,立为太子,时年李亨二十八岁。同日,韦氏被立为太子妃。
李亨从此被推上了政治前台,之后一直处于政治威胁包围之中。首先是来自宰相李林甫陷害,继而是与杨国忠的权力争斗。
在太子李亨于李林甫的较量中,玄宗始终态度暧昧,他不希望李亨羽翼丰满,扩展势力,对于李林甫的围攻,几乎不出面遏制和阻拦。致使李亨遭遇了太子妃韦氏及杜良娣的两次婚变,并经历了与之关联的两次大案。虽然李亨个人安危及太子之位,没有受到致命威胁,但使李亨身心备受摧残,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终于死去。但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又成了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又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次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离开京都长安出逃,太子李亨终于得到了反击的良机。
02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借机除掉杨国忠,逼死杨贵妃,逼迫玄宗让位。
天宝十五年(756年),玄宗带领太子李亨、杨贵妃姊妹、杨国忠等人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
此时,禁军将士因为饥饿疲惫,发生了骚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暗中操纵与策划,发动了马嵬驿兵变。
当时,太子李亨的态度犹豫不决,但愤怒的军士斩杀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兵变发生以后,马嵬民众请求玄宗留下,但玄宗不从,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收集部队对抗叛军,自己继续南行入蜀。
玄宗在陈玄礼的护卫下,一路艰辛,到达成都,扈从官吏军士总共1300人,宫女仅仅24人。
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筹划,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登基为帝,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当天,李亨就派遣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为”不孝“。
也就是说,肃宗即位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
03
马嵬驿兵变的历史真相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是陈玄礼首倡、宦官李辅国做中介,李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
其实,这样的记载就是为尊者讳的笔法,掩盖了历史的真相,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中就已经开始。
玄宗仓皇离开京师时,所带领的全部军队约三千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所属的后队人马就有二千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李亨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都在出逃的队伍中,而且“典亲兵扈从”。
此时,君臣已远离宫禁,处在野外荒郊,正是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兵变的最好时机。从738年被立为太子至今,李亨已经憋屈了十八年,经历了几生几死,恐怕早就受够了。
李亨的贴身宦官李辅国曾经在飞龙军中混过,派遣他去拉拢陈玄礼,以非常手段除掉杨国忠,这是极有可能的。
以谋反之罪除掉杨国忠之后,军士们惧怕杨贵妃还在玄宗身边,心中不安。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以确保唐玄宗的安危为由,力谏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也就做了屈死的冤魂。
除掉杨国忠是李亨策划的第一步骤,逼死杨贵妃是其第二步骤,毫无疑问,其矛头是指向玄宗的,目的是逼迫玄宗让位。
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作为禁军首领,在处死杨贵妃之后,却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杀杨氏兄妹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态度一致,但他依然忠于玄宗。
陈玄礼的态度,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却改变了马嵬驿兵变的最后结果。
有史料说,本来玄宗是有意禅位给太子李亨的,但在兵变发生以后,玄宗清楚是李亨从中作梗,就改变了主意。玄宗入蜀已经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已经势在必行。
这一点父子心中都十分清楚,李亨不可能再跟随父皇西行,只有分兵,另谋出路。
陈玄礼追随玄宗入蜀以后,玄宗不予怪罪。
等到肃宗收复两京之后,迎接太上皇回京。玄宗迟疑不决,害怕被加害。陈玄礼返回长安以后,被肃宗勒令致仕。关键时刻站错了队,恐怕是其根本的原因。
由此看来,马嵬驿兵变不会是一场偶然发生的兵变,而是李亨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杨贵妃被杀仅仅是其计划的一个步骤,根本目的是逼迫玄宗让位。
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玄宗在逃离长安那一刻,就禅位太子李亨,自己带着杨贵妃入蜀
避难,李亨不至于赶尽杀绝。但遗憾地是,玄宗恋栈,在如此紧迫的情势下,还不想放弃权力,致使兵变发生,白白地送上了杨贵妃的性命。
哪有“天长地久不分离”,只有“大难到来各自飞”,可悲可叹!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三镇(范阳、河东、卢龙)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迅速攻占了洛阳。第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接着叛军又攻破了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和随臣逃出长安。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十四日,玄宗一行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 安史之乱前,太子李亨与杨国忠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状态,渡过了几年风平浪静而险象环生的时光。这次,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运筹帷幄,找到了反击的绝佳时机。李亨这次随父亲逃亡途中,在没有到马嵬驿前,同自己的亲信有过密商。
谋定而后动,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左龙武大将军),密谋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对付杨国忠,玄宗避乱出逃,跟随的队伍只有3000余人,负责殿后的太子李亨的人马就占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武装力量在手,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良机。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约23里处)。将士们因饥疲劳顿,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蛊惑的)。队伍出现骚动,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瞄准了这个时机。
杨国忠被早已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乱刀砍死,然后他们的割下了杨国忠的首级。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死于乱军之中。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令太子李亨始料不及的是,身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在处死杨国忠后,却带头向玄宗表示了忠诚。在灭杨一事上陈玄礼与太子意见一致,但在对待玄宗的态度上二人大相径庭,这样李亨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就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
本来,李亨苦心孤诣,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宰相杨国中,矛头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说穿了,他是想在争取陈玄礼支持的情况下,逼迫老爸退位,自己在马嵬驿取而代之。如果玄宗愿意退位,李亨于马嵬驿登基为新君,杨玉环一定还有一线生机。因为玄宗今后不能一言九鼎了,玉环再吹枕头风生不了效,玄宗就没秋后算账的机会了,杀死杨国忠的禁军将士们就没有人再盯着杨玉环了。杨玉环的命就能保住了。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杨玉环显得微不足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住皇位,陈玄礼等继续效忠于他,李亨目的终于没能达成,也不敢有进一步的表示了。他知道诛灭杨氏后父亲不会放过自己,也不敢随他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扬镳。李亨到了甘肃灵武才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以当时的情形下,唐玄宗是不能保住杨玉环的,将士们已杀死了她的族兄。而玄宗的最爱是杨玉环,只要杨玉环还活着,被玄宗秋后算账的危险就存在。所以,尽管她不该死,但事到临头,玄宗要保皇位,她就必须死。纵合以上分析:杨贵妃死得很冤枉,她是为唐玄宗丢了性命的。太子李亨发动兵变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她的命,而是要他父亲的皇位。但唐玄宗却贪权恋位,在风口浪尖上,选择了江山,舍弃了美人。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应该是皇帝唐玄宗,杨玉环不该被逼死。所以,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不是逼死杨贵妃,而是逼皇帝唐玄宗退位。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朝国都长安已无险可守,年迈的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逃亡路上行至马嵬驿,随同唐玄宗逃亡的禁军发生兵变,杀死权相杨国忠,同时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史称“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它结束了唐玄宗长达数十年的统治,当时还是太子的李亨与唐玄宗分兵,随后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至于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不是逼死杨贵妃这个问题,是一个难以简单以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每个参与者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就从每个参与者的目的来分析一二。
马嵬驿兵变的直接发动者:禁军的目的从史书记载来看,“马嵬驿兵变”的直接发动者是护卫在唐玄宗身边的禁军。正是这些禁军的鼓噪哗变才直接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那么这些禁军发动兵变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其实这些禁军与杨国忠兄妹并无直接仇怨,杨氏兄妹也没有看到有得罪禁军的记录。虽然杨氏家族骄奢跋扈了一些,但是人家得宠,身为皇帝最宠信的妃子和外戚家族这些做派并非让人不可接受。
既然禁军和杨氏兄妹没有直接仇怨,那么禁军发动兵变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主要是当时逃亡路途上的困顿,导致这些禁军心存不满,同时背井离乡逃离关中的愁苦又引起诸多不满。这些累积的怨气最终被有心人利用和挑拨,最终导致“马嵬驿兵变”的发生。
唐朝的禁军主要是关中子弟为主,自唐王朝定都长安起,就从关中子弟中选拔锐士组成护卫皇帝的禁军。配合府兵制中轮流宿卫关中的府兵一同拱卫京师、护卫皇宫。而随着府兵制的逐步衰落崩溃,以关中子弟为主的禁军就日益成为皇帝身边最重要的武装力量。这些人平日里因为护卫皇帝,待遇封赏都比较高,日子过得比较舒适,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幸福感比较高。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被改变,随同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这些禁军的家眷和财物肯定来不及全部带走,再加上这些禁军大都是关中人,要随同皇帝逃到四川,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京师,背井离乡加上不确定的未来,自然让这些禁军满腹牢骚。
再来看看《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逃亡路上的遭遇:
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告谕郡县置顿。食时,至咸阳望贤宫,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唐玄宗派出的先导官员与沿途的官吏都四散逃亡,征召吏民也没有人来响应,到中午皇帝也吃不到东西,好不容易弄来食物,连皇孙辈的都没吃饱,可想而知那些禁军士兵们的遭遇。由此可知,一路上受尽饥寒之苦,这些平日里威风神气的禁军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所以到了马嵬驿,这些禁军心中的不满和牢骚达到了临界点,只需要有心人稍稍引导就必然燃起熊熊怒火。造成这一切的人是谁?就是奸相杨国忠!一切顺理成章,杨国忠被杀,为了避免后患,杨家的人必须全部杀死,于是逼死杨贵妃也就理所当然了。
有心人:陈玄礼的目的而挑起这些怒火和不满的那个“有心人”是谁呢?按照正史的记载,他就是时任龙武大将军的陈玄礼。也就是唐玄宗身边的禁军统领。作为唐玄宗最信任的人之一,他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就有诛杀杨国忠的想法,但是当时杨国忠仍然受到唐玄宗的信任,而且唐玄宗本人还能控制唐朝政府,因此陈玄礼就无从下手。
等到潼关被安史叛军攻破,陈玄礼带领禁军随同唐玄宗逃亡时,陈玄礼知道他等待的机会来临了,作为统领禁军几十年的宿将,他最清楚禁军的怨气有多大,也最能掌控这些禁军的情绪。
于是陈玄礼通过太子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谋划兵变。陈玄礼利用禁军将士饥饿疲乏的怨气,挑唆军士哗变,乱军杀死杨国忠,随后陈玄礼带着杨国忠的首级请求(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作为发动马嵬驿兵变的直接领导者,陈玄礼的目的很难明确,因为正史对他的记载非常少,如果仅从正史对他寥寥无几的记载来看,陈玄礼就是一个对杨国忠弄权误国非常不满的老将,他利用禁军将士的怨气发动了对杨国忠的攻击,目的就是诛杀乱臣贼子杨国忠。而杨贵妃作为杨国忠的堂妹,必然也要被斩草除根。
隐在幕后的人:太子李亨虽然正史没有明说,但是透过史书记载,如今大多数人都认同太子李亨是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谋,或者至少是重要参与者。他借助李辅国与陈玄礼共谋马嵬驿兵变是正史明确记载的,但是李亨在整个兵变中起了多大作用,这就见仁见智了。
马嵬驿兵变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李亨,他在马嵬驿兵变中不仅除掉了政敌杨国忠和杨氏家族,同时还彻底摆脱了一直压制着自己的父亲——唐玄宗。因此李亨与马嵬驿兵变无论如何都撇不开关系。
李亨发动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不是杀死杨贵妃呢?显然不是,李亨的最大目的应该是借助父亲唐玄宗威望下降的时机摆脱控制以便独立发展。安史之乱前,李亨的地位岌岌可危,杨国忠和杨氏家族步步紧逼,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极度宠爱,让李亨时刻感到如芒在背。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老迈的唐玄宗一度想退位让李亨接手烂摊子去平叛。但是杨国忠和杨贵妃等人极力阻挠,导致退位之事不了了之。
等到潼关被攻破之后,唐玄宗表面上声明要御驾亲征,但是整个唐朝政府都没人相信。随后唐玄宗就带着少数皇族成员逃亡四川,这就更让李亨心惊胆战。因为四川是杨国忠发家的地方,而且杨国忠曾经兼任过剑南节度使,四川可以算是杨国忠经营多年的地盘。一旦进入四川李亨可能更加无法与杨国忠抗衡,也更难摆脱唐玄宗的压制。
再者李亨很清楚,四川虽然是最合适割据的地方。但是要想收复京师,就必须在四川之外保留平叛力量,否则一旦被叛军完全控制关中,就等于关上了出川的大门,要想收复京师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李亨策划或者参与马嵬驿兵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摆脱被杨国忠打压和唐玄宗压制的困境,独立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势力。能够在兵变中除掉杨国忠自然也是他乐于看到的,但是没有陈玄礼的禁军支持,他根本无法做到。所以除掉杨国忠,杀死杨贵妃是在得到陈玄礼的支持之后才成为他的目的之一的。
终上所述,从各方参与者的角度来看,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都不是单纯针对杨贵妃本人。从禁军将士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泄愤,杨氏兄妹只是顺利成章的泄愤对象。从陈玄礼的角度看,他的目的是诛杀国贼杨国忠,杨贵妃是为了不留后患的斩草除根之举。而从李亨的角度来看,马嵬驿兵变兵变是为了摆脱困境,自主发展的政治行动。在得到陈玄礼的支持之后,诛杀杨氏兄妹也是他乐见其成的。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晚期,发生了改变唐朝历史的“安史之乱”,由安䘵山和史思明领导发动的这场针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叛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持续了8年时间,给强盛的唐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强盛的唐朝从此陷入了衰弱。
安史之乱引发的第一个变故就是马嵬驿兵变,当安䘵山的叛军攻破了长安东边的天险潼关后,长安没有任何屏障了,失守已经成为定局,唐玄宗再也坐不住了,放出准备御驾亲征叛军的大话,却在第二天偷偷地带着禁军以及朝中重臣、亲近的皇亲国戚、亲信宦官,还有他最宠爱的杨贵妃逃出长安准备往蜀地去。
就在逃亡的第二天晚上,唐太宗一行1000多人来到马嵬驿,这是官府设立一个驿站,由于逃亡的饥饿和疲劳,随同唐玄宗一起逃亡的禁军士兵把责任归结于杨国忠与杨贵妃身上,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父子与杨贵妃,还有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这一兵变来得是相当突然。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在杨贵妃得宠后开始时来运作被唐玄宗重用,官至宰相,同时由于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朝廷大事都由杨国忠作主,整个唐朝朝廷上上下下杨国忠安排了不少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并结党营私、擅权乱政,安䘵山和史思明都看不惯杨国忠乱政,就连发动叛乱起兵也是打着“诛国忠、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唐玄宗晚年,一方面是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另一方面任用小人杨国忠霍乱朝政,导致政治腐败,才引发了安史之乱,那么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使是谁?为何禁军要发动兵变?而且杀的恰恰就是“诛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中的杨国忠呢?马嵬驿兵变藏着怎样的秘密?
提起“清君侧”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因为削藩引发了这场动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打出的旗号与安䘵山基本是一样的,刘濞当时是”诛晁错、清君侧“,后来汉景帝果然诛杀了晁错,然后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了。
历史何曾相识,安䘵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本身也不是为了反对杨国忠而发动叛乱,而是为了反唐,建立自己的政权,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叛乱,但政治就是这样,都得打一个合理且正确的借口,就这样,杨国忠就成了害群之马,无论他是不是主要原因,但杨国忠已经成为政治牺牲品。当年的汉景帝难道不知道吴王刘濞针对的根本不是晁错吗?但是汉景帝就是杀了晁错,因为晁错是可以牺牲的,虽然杀了他也无法平息叛乱。
发生在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使历来有人认为是太子李亨,但实际上当时的太子李亨并没有多少权力,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儿子可是相当无情而且严格防备的,当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仅仅是因为受到陷害带了兵器进入皇宫就被唐玄宗废为庶人,太子李瑛还被赐死,唐玄宗就是这样薄情寡义对待自己亲生儿子的,李亨虽然后来成为皇帝,但在马嵬驿并无实权。
再说了发动兵变的是唐玄宗的禁军,禁军的统领是陈玄礼,陈玄礼作为禁军统领已经跟随唐玄宗长达40多年,从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时陈玄礼就有参与,之后一直跟随唐玄宗,即使晚年唐玄宗失权后,陈玄礼仍然不离不弃,这种忠心不是其他人可以比较的,一个毫无实权的太子能说动陈玄礼吗?恐怕不能。
关于陈玄礼,其实一直有杀杨国忠的意图,在《旧唐书》中曾经明确记载了这件事:
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
也就是说安䘵山造反之后,陈玄礼在长安城中就准备诛杀杨国忠,没杀成,后来就在马嵬驿抓住机会杀了杨国忠,所以这样看来,陈玄礼杀杨国忠早有预谋,陈玄礼是禁军龙武大将军,是守卫皇宫的禁军最高统领,这一职务陈玄礼干了很多年,而陈玄礼只对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就是唐玄宗,陈玄礼身为禁军统领,能和杨国忠有仇吗?有仇也不敢私杀吧?杨国忠是当朝宰相,位高权重,而且亲信遍布朝中,陈玄礼为何要杀杨国忠?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唐玄宗主使,陈玄礼才敢去杀当朝宰相杨国忠!也就是说杨国忠之死,包括杨贵妃之死,都是唐玄宗主使。
唐玄宗为何要主使呢?
因为江山社稷比杨国忠和杨贵妃重要。身为皇帝,唐玄宗其实与当年的汉景帝何其相似,安䘵山刚造反,叛军就打进长安,不管杨国忠是否祸乱朝政,这个时候在唐玄宗眼中都是可以牺牲的,况且唐玄宗这个时候也发觉了杨国忠确实是个奸臣,祸乱朝政,也当杀。另外,唐玄宗要逃入的蜀地更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如果不杀了杨国忠,逃到蜀地的唐玄宗根本没有安全感。
问题在唐玄宗怎么把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和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一起也杀了?这些女人都是唐玄宗晚年最喜欢的。
原因也就于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已经71岁,而杨贵妃才38岁,这个时候不杀杨贵妃,就没有更好的时间,如果自己去世了,那杨贵妃留着不是祸害,况且杨国忠都是杨贵妃引进来的,杨贵妃是首恶,同时杨贵妃也是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的主要原因所在,唐玄宗前半生英明,后半生糊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杨贵妃迷惑的。
唐玄宗作为一个71岁的老人,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最终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在了宠信女人身上,导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所以晚年的唐玄宗有一些当年创造开元盛世的雄心,想在生命最后时刻通过这种方式,挽回大唐的命运,所以才在幕后安排禁军杀死了杨国忠父子和杨国妃姐妹,这就是马嵬驿兵变最大的秘密,也是马嵬驿兵变的目的。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兵败如山倒,京师危急。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解除唐玄宗的最高权力,处死宰相杨国忠、缢死贵妃杨玉环只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公元756年8月12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尊避难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喜欢杨玉环,因此他设计手段,强迫儿媳妇杨玉环与儿子寿王离婚,再让杨玉环出家当尼姑,不久后娶杨玉环为贵妃。因为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喜欢,因此杨氏一族得到提拨,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走向权力中枢。杨国忠出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番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
唐玄宗一行人逃到了马嵬驿后,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李亨犹豫不决。不久禁军哗变,杨国忠被乱刃分尸,枭首示众,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皆被禁军诛杀。唐玄宗表示对此事不予追究,不过陈玄礼认为杨玉环不死,则迟早这些禁军会被皇帝问罪处死,因此在禁军的逼迫下,唐玄宗处死了杨玉环。
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继续西逃,李亨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禁军害怕天下平定后,唐玄宗会为杨氏家族报仇而处死他们,于是禁军拥立太子李亨为皇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由此可见马嵬驿兵变是李亨策划,禁军将领陈玄礼实施的一起政变,目的就是拉唐玄宗下马,扶李亨上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