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趣谈答案:一来康熙皇帝的确崇拜朱元璋,二来则是政治作秀。

清朝的小麻烦大问题

所有的人都知道封建王朝的最后一轮是满清,所有的人也知道满清出了好几位皇帝。等等,这好像是废话,毕竟都是人家通知的,不出皇帝的话难道还被戴绿帽子吗?

但是满清有一个缺陷,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敢说都不愿意说,但是却无法忽视。

八旗子弟兵的数量太少了,满清的总人口也太少了,如果想用少数人去统领绝大多数人,必须要做到让绝大多数人心服口服,如果不心服口服怎么办呢?

如果不心服口服,满清就是第二个蒙元。

我们会发现,在蒙元统治华夏的时候,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就有300多起叛乱。请注意,在古代如果一个月两个月有这么多叛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而满清也知道,这个问题一旦爆发,很难短时间之内有效解决,为什么短时间之内很难有效解决呢?因为人口数量太少了。

这并不是车轱辘话,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反馈环节,正是因为人少所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人更少了。

政治作秀很有必要

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不长却很有趣。

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和珅和纪晓岚明明是水火不相容的状态,但是和珅和纪晓岚两个人经常能够在一起闲着谈,没事拉拉家常,而且和珅有的时候帮助纪晓岚,纪晓岚有的时候也帮助和珅。

如果把这种臣子关系当做一种水火不容,与此同时用水火交融的关系的话,那么当和珅和纪晓岚走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政治作秀。

简单来讲,因为某些事情迫不得已去这样做,或者不得已而为之的话,就有很大概率是政治作秀,而康熙皇帝正在作秀。

康熙皇帝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简单得有些可怕,那就是满清的绝大多数子民仍然处在一个观望状态,他们不知道清朝和元朝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知道清朝是否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汉人分成最后一等。

而康熙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或者说为了从侧面突出汉人的重要性,迫不得已向朱元璋低着头。

朱元璋也有资本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可以突破很多个人枷锁,也可以做到很多唯一。

比如乾隆皇帝是唯一一个当皇帝当了60年,而且还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人。

相比较而言,朱元璋有更多的唯一,比如从最基层爬上来的建立大一统帝王的人,从南方攻打北方的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人。

而但凡是拥有很多唯一的人,必然而然的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同情,很多人的尊重。

所以康熙尊重朱元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强者只会欣赏强者。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康熙皇帝也算是历史少有的一代雄主,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帝王,七岁登基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之一。

康熙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其中五次拜谒明孝陵。明孝陵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碑亭中有一块书着“治隆唐宋”的石碑,是康熙亲手所书写。

“治隆唐宋”四个字,是康熙对朱元璋一生文治武功的最高评价,赞誉朱元璋开创盛世的难度和功绩,早已超越了汉唐历代雄主,这个评价相当高。

康熙南巡时五次五次拜谒明孝陵

康熙在二十四年间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亲自到明孝陵三跪九叩拜谒明孝陵。

第一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这也是康熙的第一次南巡。康熙到达南京后,决定亲自拜谒明孝陵,他从甬道进入享殿,以示尊敬。

在孝陵享殿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前往宝城向朱元璋祭酒三杯。康熙的这个举动不仅震惊了在场的官员,而且让江南的学子们吃惊到不知所措。

第二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这是康熙的第二次南巡。时隔五年,康熙在拜谒完大禹陵后,再次对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祭酒三杯。

第三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这是康熙的第三次南巡。这次拜谒的程序同上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在陵前立了一块治隆唐宋碑。

第四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这是的康熙第五次南巡。最后一次谒陵是在两年后,当时康熙已经五十四岁,同样是行三跪九叩礼。

康熙为何要三跪九叩礼拜谒明孝陵?

有人认为康熙这是在作秀,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与大度。这样的想法固然有之,但我觉得这都是表面现象,康熙高规格谒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笼络江南士人。

康熙首次拜谒明孝陵时,清朝入主中原刚好四十年,也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第三年。尽管康熙对天下的治理已步入正轨,但当时的士人们并不买账。

江南的大批知识分子清朝的统治还是耿耿于怀,虽没有大规模的武力反抗,但他们总以笔墨为武器,与康熙的盛世作斗争,他们誓要保卫传统文化。

当时的一些有名望的士人,隔三差五的都要去明孝陵前哭祭,有人甚至选择隐居在钟山一带。目的就是宣扬朱元璋的正统地位,而不满清廷的统治。

康熙深谙治国之道,他懂得能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对于这些有不满情绪的士人们,只能通过情理来感化,武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于是,康熙决定亲自拜谒明孝陵,采取史无前例的高规格三跪九叩之礼。康熙的真诚与谦卑,彻底感动了江南的士人,从此解决士人们归附的难题。

二是康熙想效仿朱元璋,借此再现华夏盛世。

康熙对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并非一味为了吹捧,他是真心的钦佩朱元璋的本事,当然朱元璋的传奇与功绩也是名副其实的,配得上治隆唐宋的评价。

明朝的典章制度,可以说基本都是朱元璋制定的。朱元璋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有后天修习来的治国才华,洪武之治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康熙非常重视学习儒家文化,对明朝的典章制度推崇备至,基本都是沿用。最让他佩服的就是,朱元璋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对他启示非常大。

康熙不想重蹈明朝中后期的弊政,他想以史为鉴,效仿朱元璋的治国之道。康熙想借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来治理大清,希望有生之日能再现华夏盛世。

高规格拜谒明孝陵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康熙想借此团结天下所有的知识分子,共同将中华带入又一个全盛时期。

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这既是他对朱元璋的最高褒奖,也是他五次高规格拜谒明孝陵的真正原因。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满族人在清朝虽然大多是贵族,但在中国,还是汉人多。

康斯六次扫墓,还对朱元璋三叩九拜,甚至说朱元璋的功绩能和唐宋比,他心里真的这么认为吗?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就只是拉拢人心。

为什么要拉拢人心?

想想金为什么遭到那么多宋朝人反对,一部分原因是不把汉人当人看,另一部分原因是汉人很大一部分是接受不了别的民族来做统治者的。

元朝成功了,但是很短命,一部分原因是元朝竟然弃农耕改放牧,另一部分原因,元朝根本不屑于科举,认为汉人不能当官等等,这都是对汉人祖先的不尊敬,也是对汉人的一种践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人民,就是那水,康熙深谙此理。

清朝刚入关做统治者的时候,那么多反清复明的,那么多骂他们挞子的,人心是思变的,统治必然是不稳定的,顺治虽然带头崇尚汉人的老师和汉人的文学,但顺治当着当着皇帝恋爱脑上头,出家了。

康熙能怎么办啊?

那个时候朱三太子的留言那么多,还是有人反清复明,吴三桂又开始不老实了。

虽然打仗必不可免,但打了胜仗并不代表汉人就能服你。

好歹受了儒家教育的康熙,知道了一个词,以德服人,也知道了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满族对于当时的汉人,就是非我族类,那康熙身为满族的头头,只能是表示自己对汉人祖先的尊敬,于是他挑上了朱元璋去做表演,告诉全天下的汉人,满汉一家亲,我们很尊敬汉人,我们特别喜欢汉人的皇帝,我们也特别喜欢你们。

而六次扫墓和三叩九拜,也是表演一个皇帝的德行,告诉全天下的汉人,我这个皇帝的德行非常好,你们千万不要反对我啊。

而这些说完,可能大家觉得康熙还挺鸡贼,挺虚伪的。

这倒不是,这恰巧说明了康熙的胸怀和看问题的眼光。

一个异族皇帝能够带头放下民族偏见,去敬拜前朝的开国皇帝时,底下的臣子也会对汉人的先祖产生敬畏之心,一个皇帝对前朝的皇帝三叩九拜,是需要放下很多个人面子上的顾虑和担忧的,但是他不仅放下了,而且六次扫墓,都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对朱元璋,因为他认为朱元璋留下的一些政策特别好,做的一些业绩特别好,并且承认清朝这么顺利也是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做基础的。

总得来说,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稳民心,让社会稳定,能够发展得好,当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以后,他也就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康熙为何对朱元璋如此推崇,其实理由有两个其一,朱元璋的个人魅力的确是康熙十分尊重的

康熙的帝位来自于继承,本身就对能推翻另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有天然生成的崇拜感觉,特别是朱元璋从社会的底层斗争到创始明朝,其间的艰难困苦也令含着金钥匙出身又从前经历特别困难的康熙感觉到差距,

其二,康熙帝此举也是为了收买人心

康熙是满人的皇帝,作为少数民族,满人不到百万,对于数十倍的汉人他们真的十分害怕,为了稳固统治,康熙帝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实行愚民政策,禁止火器的进一步发展以保持满人骑兵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怀柔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对汉人的宗庙,文化等能用就用,推崇朱元璋也是其中之一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这道题,我来答。

清康熙三十八(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来到南京,他决定再去城外钟山的明孝陵祭祀朱元璋。

康熙之所以多次祭祀朱元璋,还三跪九叩的,称朱元璋为“英武伟烈之主”。其实,这是一场作秀,也是英雄惜英雄,对朱元璋的敬佩之情。

一场作秀

康熙前两次南巡的时候,都会去明孝陵祭祀朱元璋。在第三次南巡时,康熙也同样决定去祭祀。

康熙皇帝说:“明代洪武乃创业之君,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醊。今朕临幸,当再亲祭。”

当时,随行的官员很不解康熙的作法,明朝明明被大清所取代,为什么要去祭拜前朝的帝王?所以,很多官员就劝谏康熙不要去祭祀。

但是,康熙心想:你们就只能当臣子,而我能当皇帝是有原因。当时,清朝虽然入主中原,但是还没有得到中原地区的百姓的认可,百姓不承认你这个皇帝,这个江山就是坐不稳的。

所以,康熙就说了:“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书希尔达致祭行礼,朕亲往奠。”

当时,南京百姓知道康熙要去祭拜朱元璋,就蜂拥而至,还有不少士绅也过去了,围观的人数达到了两千多人。

此时,康熙觉得时机成熟,就走了一套祭拜的流程,还让随从拿出纸墨笔砚,张手就是四个大字“治隆唐宋”。

当场的观众看到此情此景,纷纷落下泪来,康熙收买人心的目的也达到了。康熙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收买人心的嫌疑,是一场作秀。但是,也是英雄惜英雄,在其位才知其难。

英雄惜英雄

有句古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的是不要过问不属于自己职责的事情。一是因为职责问题,二是不熟悉他人位置的职责。

皇帝的这个位置不是谁都能当的,也不是谁都能当好的。英雄惜英雄,康熙当上了皇帝之后也是懂得朱元璋的不容易,对朱元璋也是十分敬佩。

如果说“英武伟烈之主”是康熙的一场作秀,那么笔者认为“治隆唐宋”则是发自肺腑的敬佩之词。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做到了开国皇帝,全靠自己的奋斗,可以说是一个很励志的事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一共二百七十六年,是一个很“长寿”的朝代。

其次,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的疆域东北到辽东,南到南海,西到乌斯藏,基本囊括了今天的中国的版图。

第三,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且有效果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虽然制度在后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但是朱元璋对于明朝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朱元璋是个很不错的开国皇帝,虽是前朝皇帝,康熙的内心也是会敬佩。不然,康熙走过流程就算了,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头条公开课繁星计划#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风云中,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清朝盛世的康熙可谓是鼎鼎有名、功勋卓著,在各自的朝代中都施展了雄韬伟略,也在中国的历史中留下来浓墨的一笔。他们对明朝和清朝的贡献,在封建社会末期中的后继之君远远达不到的。咱们今天聊的是作为清朝的统治者,康熙为什么要向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三跪九拜,还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先后六次南巡,不管他南巡的目的是什么,每次康熙都要在南京进行祭拜,人们不禁疑惑,南京又不是清朝的龙兴之地,祭拜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康熙为什么要祭拜朱元璋

真正的原因恐怕除了康熙自己心里最清楚,别人只能是猜测吧,或是有根据的推理。不管怎么说,康熙对于朱元璋是持着欣赏和崇拜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求

  • 首先,为了皇权统治的合法性和继承性。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手段也是花样百出,但都要找一个理由或者口号来正名,无非就是顺应天命,天意如此等等,然后会做很多事来证明自己王朝的合法与历史的传承性。明朝的灭亡带有曲折性,先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吊在歪脖子树上,大明灭亡。而满清打着“追剿闯贼,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来证明自己是顺应天命。尽管满清后来屠杀了明朝朱姓子嗣,但从厚葬崇祯一事上看,还是比较重视这份合法性的。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因为这,用此来昭告天下满清的皇权是合法的。

  • 其次,为了安定民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小时候当过放牛娃、和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的传奇经历让天下老百姓佩服。而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祛除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在位期间还严惩贪官,体恤百姓,深的民心。朱元璋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朱元璋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同时,明末政治凋敝、贪官污吏横行无忌,民心涣散,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外面又有满清的虎视眈眈和不断进攻,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朱元璋是非常的怀念的。康熙祭拜朱元璋正好笼络了人心。

  • 笼络文人学子和士大夫阶层,来巩固统治

当时的江南是反清复明的重地,南京又是明朝的龙兴之地,在封建时期,更是将一个王朝兴起的地方视为福地,还有文人们在感情上也是非常怀念前明的,为了缓和矛盾和消除明朝的根基,康熙通过祭拜朱元璋来消除民怨,以达到笼络文人和士大夫的目的,最终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所以说康熙三跪九拜朱元璋,真实目的是笼络人心,维护自己的统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