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趣谈答案:清朝和其他朝代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早就没有进京勤王一说了。

封建王朝的顶峰

每当大家谈起清朝的时候,会有怎样的一个概念认知呢?这个概念认知是不是清朝是整个封建王朝当中最为集权最为专制的国家呢?

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思想认知,那么恭喜你,在初中第二年级的时候历史课没有白学,因为在初中二年级历史课本上有过对应的介绍。

但是整个清朝毁也就毁在这个最巅峰上面了,大家都知道过犹不及,就像一个人爬山一样,只要爬到了最高的那个顶点,再往上爬一步你就会掉下来,而且直接坠落在地。

满清的最巅峰

清朝的最巅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绝对不是张口随便一说就来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满清的最巅峰往往指的是军权,政权所有权的最巅峰。

换句话来说,满清的地方军官在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时,是不可以调动任何一个兵力的,满清的地方应该在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的时候,所有的税收都必须按照之前约定的来。

尽管满清为了统治军权设立了一个军机处,但是在清朝后期的时候,军机处仅仅是跪在地上听皇上的旨意。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所有的权利统统掌握在那个至高无上的人身上,除了这个人之外,其余的人无法撼动。

慈禧就是这样的人

兜兜转转我们就又回来了,发现慈禧几乎是满清当中的最强音也是最强者。

既然满清当中的最强者已经是慈禧太后了,其他人也就没有了进京勤王的条件。

因为你想要进京勤王必须获得最强者的认可,而当时的最强者就是慈禧,你总不能指望着慈禧脑袋一抽,直接让你过来推翻慈禧,然后再给予慈禧为最高权吗?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因为地方的军政要员没有必要,不会也不敢进京勤王。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命令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又将两枚御印赐给了慈安和慈禧。八大臣的任何主张,都得两枚御印的盖章才能有效。在实施过程中,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发生矛盾,于是两宫太后联合同样对八大臣不满的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顾命大臣僧格林沁,于1861年10月发动政变,逮捕并处死肃顺等人。实行垂帘听政。慈禧开始掌握大权。

年轻时候的慈禧

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大臣进京勤王呢?

首先,他们没有必要勤王。慈禧等人虽然发动政变,但是并不是针对同治皇帝的。相反,他们是拥护同治皇帝的。否则,他们就失去了合法性了。皇帝的性命无忧,大清王朝仍然是大清王朝。大臣们没有必要为了几个已经被打死的人而进京勤王。

就算他们有进京勤王的想法,他们也没有理由进京勤王。因为正统的皇帝仍在。两宫太后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各地方的军队不得妄动。要是谁进京勤王了,就成为了叛乱了。

其次,大臣们也不会进京勤王。因为他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个时候,有能力进京勤王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淮军。但是,他们根本不会进京勤王。

因为,他们都是汉人。虽然他们忠于清朝。但是也摆脱不了汉人的身份。所以,只要皇帝不死,谁执政对他们影响不大。反正不可能轮到他们执政。

这时,他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就是镇压遍布东南各地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曾国藩的湘军和左宗棠的淮军,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并且壮大的。是太平天国的死对头。他们的根据地也在湖南和江淮地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千里迢迢的进京勤王,有可能被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两面夹击,被包了饺子。

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都不会进京勤王。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东南地方相对具有实力的各派都宣布东南互保,不会进京了,更别说这一次了。

再者,这个时候,所有的大臣都没有这个胆量进京勤王。

这里得介绍清朝的军事制度。

清朝的军队,一开始最主要的是八旗兵。主要是满族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入关之后,八旗兵迅速腐化。所以,清朝又组建了绿营兵。在各个地方也有兵丁。地方的提督可以掌管地方的军权。但是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又设立了总督和巡抚,以文官充当总督。互相牵制。一个地方的总督,可以调动的地方的兵力最多不过5000人。而在地方的八旗兵,地方是无权调动的,只有经过皇帝允许的军机处可以。

也就是说,即使得到一个地方的军政大员的许可,一个地方也最多只能调动5000人,这些人,塞牙缝都不够。

那么,这个时候的军机处呢?不会调动军队进京勤王吗?只要看看当时的军机大臣是谁就知道了。当时的军机大臣是文祥,发动政变的一派,对军机处有重大影响的,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的一派。

奕訢

所以,在中央掌控实兵权的基本上属于支持政变的一派。

而在清朝中后期,为了对付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清朝命令相关地区扩充地方武装团练。湘军和淮军异军突起。但是对于这些团练,清政府并不是就特别放心了。而是出处加以提防。他们处处处于八旗兵和绿营兵的监视之中。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清朝政府立刻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少保,明升暗降,开始剥夺曾国藩的兵权。并且着手削减湘军。可怜清朝政府对湘军防范之深。

所以,即使这些地方的军政要员有心想进京勤王,他们也没这个胆!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勤王”的意思就是在皇帝有难时,当臣子的起兵救援。但这些臣子们往往都是打着救援君王(皇帝)的旗号,进行“清君侧”或者直接夺权。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勤王”事例。

公元前648年周朝的公子子带引西戎兵攻周,周襄王向诸侯下令“勤王”,晋 文公率兵勤王,一举成功,周襄王复位;

汉献帝为了逃脱李傕、郭汜的劫持,下令曹操“勤王”,结果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大将军何进之召董卓率军进京“勤王”,结果引狼入室。董卓手握重兵,将汉少帝废掉,立了陈留王为帝,“劫天子以令诸侯”,进行了一系列乱政操作,导致群雄割据,东汉政权基本土崩瓦解。

纵观历史,“勤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咱们言归正传,来看看慈禧掌权后,为什么没有大臣来勤王?

慈禧掌管大清王朝48年,三次垂帘听政,操控着两个君王,竟无一人敢反,这不能不说,慈禧还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咸丰皇帝在位时,慈禧就开始干政。他经常替咸丰皇帝批阅奏章,政治能力不容小觑。在咸丰皇帝离世之后,慈禧5岁的儿子同治帝继位,朝政大权落入了八位顾命大臣的手中,这是慈禧绝不允许的。她立刻联合恭亲王奕欣、荣禄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一举将八大臣清理,剁了肃顺的脑袋,赐载垣自尽,从此两后垂帘听政。

慈禧真正的掌权实际上是25年,也就是在“甲申易枢”政变后。慈安一死,慈禧不再受嫡庶的约束。(1884年),恭亲王老六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慈禧把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都摘了官帽。老六被彻底踢出局,让礼亲王世铎代替,重要事件和奕譞商办,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譞的手中。领导班子大换血,从此慈禧掌控着光绪皇帝,她成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掌权后没有大臣来勤王,这里的“王”指的自然就是光绪帝了。

光绪帝的生父是醇亲王奕譞,他的生母是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的亲妹。光绪帝的身份就是慈禧的外甥+侄子。光绪帝的生父经历了同治帝后之死、东太后暴卒后,更加谨小慎微,对慈禧的所有决策一概顺从,全心讨好慈禧,根本没有反心。

在光绪帝亲政前,慈禧就已独霸朝政8年。说是把大权交给光绪帝,实则还是慈禧一人掌控。朝中大臣都是慈禧提拔起来心腹,听命慈禧,他们才不会反慈禧。

再加上当时的清政府已是内忧外患,外有侵略者的炮火不断对大清攻击,国内动荡不安,义和拳、白莲教、各路土匪、黄濂起义……掌握兵权的大臣忙着抵抗、平反,他们忙的脚不沾地,生怕大清被外姓人夺去,王室贵族们认为有光绪在大清仍然姓爱新觉罗,有慈禧掌权换哪个爱新觉罗都一样,勤王怕是没想过。

被慈禧操纵下的光绪,一心救国无力回天。他的一生给人的印象是“严肃、忧郁,有时候甚至使人觉得他有些呆气”。就在1898年,他好不容易来个自救还失败了。

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慈禧这一股势力。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出招,准备来个“围园杀后”。他决定利用正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先夺了荣禄的兵权,然后带兵包围颐和园,接着让湖南的猛汉毕永年领100名敢死队员,杀掉慈禧。不料情报被袁世凯出卖,变法失败了。变法人士惨遭屠戮,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1908年,这个一生都无实权的可怜皇帝,就在慈禧太后死亡的前一天,喝了一碗慈禧赏赐的酸奶后爆崩了,享年38岁。后经专家开棺验尸,得出光绪帝死于严重的砒霜中毒。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慈禧为了掌权发动了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不同于1924年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祺祥政变。辛酉政变主要来自天干地支纪年,政变的1861年是农历的辛酉年;北京政变得名原因主要是政变的发生地在北京及其周边;祺祥政变得名则是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商定的新皇帝年号为“祺祥”,政变后,年号改为“同治”。(辛酉政变后垂帘听政)

慈禧等发动政变有没有留下勤王的理由?

辛酉政变不是慈禧一个人发动的,而是联络一大批权贵人物,核心人物有慈禧、慈安、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等,加上慈禧太后的儿子载淳(同治帝)。

在这些人的身后有大批的依附官僚,其中慈禧是同治帝的母亲;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帝的弟弟,原来与咸丰帝争夺帝位,底蕴深厚;掌管军队的醇郡王奕譞是咸丰皇帝的弟弟,又是慈禧太后妹妹的丈夫,还是后来光绪皇帝的父亲。政变针对的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及其嫡系党羽,覆盖面非常小。而慈禧政变后的政治团队要比顾明大臣强的多。

政变成功后,同治帝即位,咸丰唯一存活的儿子,名正言顺;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时位置低于慈安太后,位居第二位;朝堂上主要由奕䜣、奕譞等把控,都是咸丰的亲弟弟。(垂帘听政后核心权力人员,从左至右分别是:慈安、慈禧、奕䜣、奕譞)

不得不说,慈禧是一个绝顶聪明、深谙权衡利弊的高手,让朝野上下挑不出一点毛病。

辛酉政变时,清朝还有没有多余兵力提供给勤王大臣?

1861年是什么年代?黄河流域主要有各地捻军起义;长江流域主要有太平天国起义;南方有天地会等起义。经历过十几年的农民起义,清朝赖以立国的八旗军彻底散架,毫无战力,湘军、淮军等地方汉族官僚组织的汉人部队挑起了清朝的大梁。

八旗军最后的精锐全部集中在北京周边,护卫首都北京的安全。而掌管北京卫戍部队的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在奕譞手中,其他周边精锐也归附到政变的胜利者一方。

那时清朝各地狼烟四起,处于战火之中,各地地方部队都在进行自保或者参与镇压起义,那还有部队进行勤王。当时唯一可以撼动清朝北京八旗精锐部队的军队首推曾国藩的湘军,可他正在和太平军相互死战之中,脱不开身,当然铁了心勤王,是太平天国所乐见的。(肃顺和咸丰帝剧照,临终托孤)

顾明八大臣有多少政治底蕴?

顾明八大臣中位居首位的肃顺,眼界开阔,他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好,并且大力重用汉人将领剿灭各地起义,这是最大可能支持顾明八大臣的几支汉人军事力量。其他依附的大臣根本没有掌握清朝军队的主力,帮不了他们的忙。

肃顺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慈禧、慈安、奕䜣等政治核心人物也不遑多让。据说慈禧查抄肃顺家,查抄了不少地方大臣的书信,唯独曾国藩和肃顺的通信没有见到阿谀奉承之词,慈禧等人对待曾国藩更加信任,超过了肃顺。(曾国藩像)

慈禧等人安排曾国藩管理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四省巡抚、提督及其以下文职官僚和军官都受他节制。这四省是清朝的赋税重地,接近一半的清朝税收来自于这四省。曾国藩的待遇在清朝恐怕是空前绝后,那么唯一可能会追随肃顺的人也安定下来。

仔细研究慈禧掌握权力后的政治操作,确实是一个高能的政治操盘手,怪不得能掌握清朝几十年的国运。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这个问题该怎么说呢,大臣为何要勤王?又有哪些大臣有能力勤王?

慈禧掌权的过程

慈禧掌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祺祥政变”之后,慈禧虽然成为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但是在她之上有慈安、在她之下有恭亲王奕訢。三者相互制衡,慈禧并不是一家独大。虽然后来慈禧频频出击,奕訢的势力在不断萎缩,但是在慈安与奕訢形成默契的情况下,慈禧还不敢有得太远,奕訢手里依然握着军机处。而且,台面上还有皇帝,群臣以什么理由勤王?名不正、言不顺!

光绪七年,慈安去世。三年之后,慈禧利用“甲申易枢”换下了奕訢,将所谓“恭党”全部踢除了权力中枢。自此,慈禧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绝对权力。可问题是,在“甲申易枢”前后,慈禧一直把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推在前台,换下奕訢后入主军机处的是奕譞!这虽然是个明哲保身的摆设、傀儡,但他可是光绪帝如假包换的亲爹!大臣勤王?说笑呢,勤谁的王?反对慈禧就是反对奕譞,反对皇帝他亲爹,到底是勤王还是反叛?没人会去趟这一趟浑水!等慈禧的权力和低位根深蒂固之后,谁还有勤王的能力?

宗室王公

如果论勤王的最佳人选,宗室王公首当其冲,他们姓爱新觉罗,号召力强。江山是他们家的,他们有勤王的动机。可问题是,晚清的宗室王公早已不是清初的宗室王公了!经过多代的限制,入八分宗室王公只剩下一个名义旗主的身份,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手里没有金刚钻,拿什么勤王?再者说,晚清的这些宗室王公早已没有了祖宗的斗志,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待遇,谁管是皇帝掌权还是太后掌权?反正皇帝不改姓就行,其他一切与我无关。

除此之外,慈禧虽然弄权,但是对自家的小叔子还是比较给面子的。惇亲王奕誴公开和慈禧过不去,但只要不涉及权力本身,慈禧都心平气和地忍了!给他们的待遇也是相当优厚的,即便是与慈禧权力斗争失败的奕訢,最终慈禧也没有清洗。非但没有清洗,还给了奕訢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宗室王公都被安抚了,自家人都不掺和了,外人勤王无异于是自寻死路,不是吗?你说你是勤王,我同样可以说你是叛乱!

八旗绿营

晚清时的八旗绿营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也就对内吓唬吓唬老百姓,拉上战场不堪一击……指望这些人勤王?做梦去吧!能把部队全部集结起来,还要完整地拉到北京就已经如同登天了,更别说是打仗、勤王了……

湘楚淮势力

晚清时期,汉人官僚的湘楚淮势力是一支强悍的存在,尤其在原太平军的活动区域,这三股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彼时有能力勤王的,恐怕也只有他们了。可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勤王?

汉臣在清朝一直遭到排挤,对于他们而言,就算推倒了慈禧,换了光绪帝亲政,也未见得就能真正重用自己,不是吗?汉臣与清朝统治阶层之间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谁当皇帝对于他们而言最没有实际意义。慈禧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尤其是李鸿章,更是视为左膀右臂。在这些人看来,慈禧已经给了他们所能得到的全部东西,就算换了其他人当皇帝,他们也不太可能得到更多了。没有利益的驱动,谁会去趟这趟浑水?

综上所述,慈禧掌权期间并没有侵害到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无论宗室王公、满洲贵族还是汉族官僚,都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慈禧掌权与皇帝掌权并没有本质区别。没有了利益驱动,没有谁会没事找事、趟这趟浑水!

这或许就是慈禧始终不敢称帝的原因所在,在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大框架下,人人嘴里都有好处,谁管皇帝有没有实权?一旦改朝换代就不同了,首先爱新觉罗家的宗室王公就不会答应!只要慈禧不称帝,皇帝无非一个名号而已,换了其他人当皇帝,权力体系没有变、利益没有变,勤王没有实际意义。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那是真的没有大臣能够有能力或者说有机会领兵!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只逼北京紫禁城,吓得咸丰帝携家带口的逃到热河避暑山庄。因为惊吓过度,加上早年纵欲、疲劳过度致使咸丰帝一到热河就卧病不起了。

咸丰自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召集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而慈禧平日里就与顾命八大臣不和,一旦他们掌权,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于是联合慈安,自己的妹夫还有远在北京刚刚签订《北京条约》的奕䜣,发动这场咸丰死后的政变。

从历史滚滚的车辆印中,我们知道了慈禧通过这场政变获得了晚晴王朝的最高权力,同时她的取向也都决定了晚清未来的走向。因此很多人会问没有大臣领兵勤王,灭了慈禧嚣张的气焰吗?

答案是:“没有!”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首先:当时清朝的背景,处于内忧外患的条件下了。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的将领大臣都去平定内乱了;外患:外国列强的虎视眈眈,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打到了北京,此时足以见得晚清的军事实力有多弱了,谁又能有这个能来领兵呢?

其次:朝中最有威望最后权力的八位大臣都被慈禧处斩的处斩,流放的流放,软禁的软禁。谁敢战出来打着勤王的名号来打慈禧?

接着:咸丰帝把大权交给顾命八大臣就是为了打压皇室宗亲的权力,而慈禧却代表着皇室宗亲来反抗顾明八大臣的,背后又有手握重兵的奕䜣支持,谁敢造次。

最终,慈禧这位心狠手辣,玩弄权术的女人,牢牢地掌握了大清朝最高的权力,以至于直接影响晚晴未来的走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