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向赵构害死岳飞那样遭到骂名?对此你怎么看?

趣谈答案:刘邦和吕后杀掉韩信也遭到了骂名,只不过这个骂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惨罢了。

倒霉的韩信

韩信最开始帮助刘邦起兵的时候,就有人已经预示到了韩信的巨大潜力,于是便通过一两个谋臣慢慢的拉拢韩信,并且告诉他:这个时候你掌握兵权,并且直接自立的话,天下必然有你的一份,三分天下指日可待。

而那些谋臣还建议韩信只要脱离刘邦,自己就能建立一个盛世,而且凭借着韩信用兵如神的状态,天底下没有人敢和他争锋。

但是面对着这些谋臣的建议,面对着这些诱惑,韩信毅然决然的拒绝了,通通推到了门外,并且一心一意的辅佐刘邦。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最开始的楚汉之争时,韩信是绝对意义效忠刘邦的,韩信也绝对愿意辅佐刘邦,在韩信的思想当中从来没有背叛这两个字眼,也从来不懂得什么是背叛。

可就是这样一心一意辅佐刘邦的一个人,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在天下彻底平稳下来之后,韩信却遭到了血腥的屠戮和报,狡兔死良弓藏。

时间因素

大家会发现同样的杀害一位英雄,秦桧杀掉岳飞之后所带来的反响非常的大,可是刘邦杀掉韩信之后,所带来的反响似乎并不是非常的大。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难道说韩信不是精忠报国吗?难道说韩信的思想品质有问题吗?难道说韩信有某些作风有问题吗?不恰恰相反,韩信的所有作风都没有任何问题。

而之所以我们对于秦桧杀害岳飞更有印象,而对于刘邦杀掉韩信没有印象,无非就是因为一个时间问题,要知道汉朝距离咱们现在已经有了千余年的历史。相比较而言,南北宋距离咱们的年代要更加近一些。

时间能够抹平一切,哪怕韩信在最开始的时候英勇善战,哪怕韩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忠心,可是伴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大家对于韩信的印象也在一点一滴的消失。

读书人的因素

大家知道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或者说隋唐的中间时间段正式开始科举,而在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正式发扬光大。

那么在此之前呢,在此之前那些读书人究竟怎样能够身居高位呢?

当然古代的读书人也有办法身居高位,只不过缺少一个时间契机。相比较而言,自唐朝开始读书人的地位无限度的增加,而且读书人能够掌握话语权。

在宋朝的时候,读书人往往处在一个相对巅峰的状态,他们不满于秦桧陷害岳飞,也不满于皇帝的懦弱无能,于是便把这些事情传递了下来,通过以纸质的形式四面发散。

而最终被一些评书家或者被一些曲艺家沿袭了下来,这样的沿袭给我们加深了一层又一层的印象,相比较而言,韩信似乎就有些可怜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向赵构害死岳飞那样遭到骂名?对此你怎么看?

的确如题主所言,刘邦、吕后诛杀韩信以后,也背负了骂名,但没有像赵构那样被骂得那么惨。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刘邦、吕后不是赵构;

第二,韩信不是岳飞。

听起来好似扯淡,但豹眼是认真的。

01

刘邦、吕后不是赵构

刘邦、吕后诛杀韩信,是在汉朝立国之后,韩信功高盖主,而且还有许多毛病,让刘邦、吕后不放心。

为了巩固刘氏政权,斩杀韩信等一批异姓诸侯王,这是许多开国之君通行的做法。

尽管是卸磨杀驴,被人诟病,但许多史学家还是给与了理解和包容。

毕竟刘邦开创了二百年西汉的霸业,对于历史是有重大贡献的。

而赵构却不同,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为了个人的皇位苟安一时,毫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分裂现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的志向。

赵构的存在,就是国家、民族的悲哀,在诛杀了岳飞之后,被后世咒骂,这与刘邦、吕后诛杀韩信不同,是另一回事。

好在赵构心眼很多,让秦桧背了黑锅,自己没有留下直接把柄。

但历史是公允的,岳飞之死,赵构脱不了干系,骂他理直气壮,无法给他洗白。

02

韩信不是岳飞

韩信的军事才能那是无与伦比,不可否认,但其个人品行不敢恭维。

韩信功绩再大,也是为了刘家的江山,为了自己的名利,说到底是国家内战,民族内部矛盾。

没有韩信,国家也会统一,是否比刘邦统一天下更好,不好说,起码国家也不至于分裂。

韩信更多的是成就了自己,对于国家的贡献不是很突出,或者说起到重大作用。

而岳飞却不一样,岳母刺字,“尽忠报国”,爱兵如子,具有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人格。

岳飞完全可以高官厚禄,安享人生。但他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弃生命。

岳飞与韩信一样,的确缺乏政治智慧,更应该韬光养晦。

然而,作为一个武将,战死沙场是一种荣耀;为了能够战死沙场而赴难,更是莫大的荣誉。

岳飞就是为了消除外族的危害,为了争取战斗而死的英雄,是国家的英雄,是民族的骄傲。

因此,刘邦、吕后与赵构都是杀功臣,杀英雄,但性质不一样,自然后世对他们的骂名也不同。

这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历史是公允的,不管当时如何隐瞒、粉饰,不可能永远蒙蔽世人的眼睛,历史终究会给与公道。

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向赵构害死岳飞那样遭到骂名?对此你怎么看?

岳飞是为民族和国家被投降者所杀,故遭到骂名。

韩信则不同,杀他是为了封建制江山不能动摇,防止谋反,战乱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尽管是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尽管杀的可惜,只是疼情,说刘,吕不义,别无可厚非,而对大多数老百姓没什么太大的影响,而岳飞则不同,外国战胜了人民就成了亡国奴,伦为最底公民,又加之新皇帝为之平反那就更有力度了,新皇帝平反找顶级的吹鼓手加以修帘那就不得了了,家喻户晓夫孺皆知。皇帝和老百姓都骂,舆论公开,而刘帮和吕后大拳在握谁敢吗?

再者中国的老百姓都有正统观,奴隶思想根深蒂固,忠君,怕君,皇上说不好谁还敢说他好,违者轻者坐牢,重者斩之,当代人不敢骂,过几代老百姓就只当饭后谈资了!

这就是我之浅见。

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向赵构害死岳飞那样遭到骂名?对此你怎么看?

还我河山之民族英雄,知恩图报之善战将军,高下立分矣!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挺民族如铁之脊梁;胯下之辱,屈伸全宜,折丈夫凛凛之一躯。前者为家国有死何惧,至公至正;后者为闻达苟延残喘,自私自利。其可同日而语乎?

当是时二圣被掳,家国沦陷。岳飞还我河山,迎二帝一雪国耻,乃全国军民之共望。然二帝若回措置何难,赵构贪一己之私,度时和议。一念如斯,卫国将军遂成议和路上绊脚之石。望风析旨之徒,两国通吃之辈,承高宗之意,假秦桧之手,自毁长城于风波之上;国民流离失所,志士怀乡莫归,念武穆精忠,恨奸贼切齿,英魂歌挽于满江红时。

昔韩信执戟于项羽之门而不见用,投刘邦萧和追荐而立拜大将军,刘邦之于韩信恩主也!后刘邦为项羽所困,韩竟挟兵勒封,其不臣之心天下尽知,况挟兵勒封与拥兵自重之间只一念尔。欺主如斯,见猜如是,有能不死者?

刘邦绥靖天下,民心思定;赵构自毁长城,万众汹汹。岳飞屡战屡胜,万民思奋,忠魂一去,恢复戛止,民之痛彻,则生千古之思,故昏君佞臣受百世之骂名!韩信以见猜之身,迁职而言行不谨,不臣之心屡蒙。天下初平,高祖春秋日短,留韩信如养虎,又有通叛之实,死得其罪。况韩信一生杀伐,泽济万民者高祖,涂炭苍生者韩信。唯可乐道者释一辱己之人,昭其胸怀;贵一漂母,示其知恩。

民心有权,自可衡之!

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向赵构害死岳飞那样遭到骂名?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两个历史性质不同的问题,刘邦平定天下后,为维护刘家统治,防止功高震主的韩信谋反,而默许吕后杀了韩信。不仅韩信被杀,立有大功的英布,彭越都难逃厄运。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德政”。当然人们对韩信之死充满同情,因为韩信是非常卓越的军事家。他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但是战争性质内战。皇帝杀功臣,不能与抗击外国(历史上金宋是两个国家)侵略的岳飞相题並论。岳飞是抗击金国侵略的中流砥柱,他忠君爱国,战功卓著,宏图远大,满腔热血,壮怀激烈。岳飞志在收复北宋失地,甚至夺回燕云十六州,统一华夏,与满足偏安一隅的南宋皇帝赵构和汉奸宰相秦桧发生分歧、而被冤杀。后世把岳飞定为民族英雄而祭拜,是中华民族宏扬正气的定论。

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向赵构害死岳飞那样遭到骂名?对此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刘邦和吕后杀了韩信,那是威胁到他的政权。俗话说:功高震主,韩信必死无疑。

而赵构不分青红皂白,听信奸臣所言,乱杀爱国将军岳飞。那个时候就遭到百姓的骂声,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