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被汉朝给快速重新统一了?

趣谈答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非常的难,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只需要按葫芦画瓢,把螃蟹吃掉就可以了。

倒霉的项羽

大家有没有发现:项羽在名义上统一天下之后,把所有的领地都大卸八块,该给的给,该赏的赏。

大家可能会这样想:项羽问鼎中原之后第一步想要做的就是恢复之前的诸侯部落,真的如此么?不恰恰相反。

项羽把土地分成好多块,并且把这一块给一个人,把另一块给另一个人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搅和大家的势力制造大的矛盾,到最后项羽则可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全部吞并。换句话来说,项羽想走秦始皇的路。

只不过项羽把自己的地位想得太高了,项羽不是秦始皇,而刘邦也不是六国当中的任何一个弱小国家。

刘邦的捡漏

项羽这样的计谋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不敢说什么,为什么不敢说呢?因为大家肚子里有气,可是也明白自己打不过项羽。

只要脑子没有坑的人,只要没有被门挤过的人绝对不敢和项羽开战,因为那个时候项羽是至高无上的王者,一般没有人能够打得过他。

但是打不过项羽并不意味着打不过其他人,于是各诸侯之间相互骚乱起来,你看我不顺眼踹我一脚,明天我就给你挖个坑把你推下去。

而针对这一切有两个人非常喜闻乐见,一个人是项羽,第二个就是刘邦,刘邦喜闻乐见是因为诸侯之间的混战,恰恰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最终的大结局

我们总是在说项羽怎么怎么样,刘邦怎么怎么样,但是把他们两个人排除在外,单纯的来看另一个人,他叫秦始皇。

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上秦始皇做到了一统天下,而且是第一个做到一统天下的人。

大家都会说第1个吃螃蟹的人是非常困难的,第2个吃螃蟹的就简单的多了,为什么呢?因为第1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全方位试验过了,螃蟹的这个部位能吃,那个部位不能吃,这个部位有点棘手,那个部位可能拉嘴。

但是当他吃完这个螃蟹之后,就已经给其他人打下了样板,然后刘邦在旁边看着微笑的说道:哦,原来是这样吃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秦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被汉朝给快速重新统一了?

谢谢邀请。

西汉之所以没有重蹈秦朝的覆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在“大一统”体制问题上,秦是一个首创者和探索者,没有经验可借鉴和遵循;

其二是接班人不靠谱,不仅没有对体制缺陷进行修复和改进,反而进行了破坏性实践。

下面做一下具体分析。

一、先秦大势

夏朝“咸有九州”、“协和万邦”;

商朝“景亳之命”大会时得3000诸侯拥护;

周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从万到千再到不足百,到战国时期更是所余者其七,神州大地经过不断兼并和整合,经历了一个从零散部落到大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诸侯割据的集聚过程。

而到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真正实现了宇内混一,第一次奠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基础。

遗憾的是,十代生聚,却经不起一代折腾,包括始皇帝在内数代帝王的努力,二世胡亥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给败了个精光。

陈胜揭竿,狼烟四起;项羽接力,遍封诸王。

看上去,中国又要进入一个诸侯割据的混乱时代。

但是刘邦对此说“不”。从公元前206年到202年,仅仅四年的时间,便让一个强悍、巍峨的王朝——大汉——在秦王朝的废墟上脱颖而出,并绵延400年之久。

二、秦代为消除割据进行的前期试验

灭六国之后,始皇帝为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可谓费尽心思。

第一,贾谊《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布置完这一切后,“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大秦可以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了,于是自号“始皇帝”。

第二,迁六国后裔。统一全国后,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秦对六国贵族进行了强制性迁徙,这在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如《史记》和《汉书》等载:“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齐)王建遂降,迁于共”、“班氏之先······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赵王迁流于房龄”、“韩哀侯少子婼……徙下邑……”、“上官氏……迁陇西之上邽”。这样一来,六国后裔被连根拔起,全部离乡背井,并被置于三秦周边严密监视起来,大大降低了他们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第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单说,就是统一交通、统一文字、统一习俗。这一点了不起:不仅“横向”上形成全国一盘棋,在“纵向”上更是绵延和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这样想象,当时如果没有这“三同”,中央的指示如何传达到地方?交通如何在六国大地上畅通无阻?礼仪举止如何上下一致整齐划一?没有这些,秦朝仍然只能算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大一统”则根本无从谈起。

第四,郡县制。“郡县制”针对的是“分封制”。韩赵魏为什么能“三家分晋”?鲁国为什么会“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春秋为什么“礼崩乐坏”?八百年大周最后为什么“王室衰微”——都是“分封制”惹的祸。

古时,诸侯封地称为“国”,大夫食邑称为“家”,这也是“国家”的最早来历。但是,在这种体制下,大夫们凡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家”的利益,而不是“国”的利益——抗税、蓄养私人武装、侵吞邻家地盘,进而侵害国君利益,等等。这样的后果是,国家利益受损、国君被架空甚至被取代,最终出现诸侯之间的相互攻伐和兼并——像“战国七雄”就是分封制下的七个最终受益者。

所以,秦始皇以国家任命官吏代替家族分封,以“俸禄制”代替“世禄制”,对属地只享受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意图很明显,就是不再重蹈周朝公卿做大、威胁王权、最后本末倒置的覆辙。

可以说,始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后世的情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虽然因为过于激进和执行者的态度等原因让秦二世而亡,但却为汉代的进一步发扬并巩固打下了基础。

三、汉代对消除割据进行的后期缓冲

《晋书》说:“汉承秦制”。

从对“大一统”概念的理解角度来说,刘邦还不如秦始皇。所以,他在建国以后,直接用了最省事的一招:全盘照搬秦制。

在这一点上刘邦懒到什么程度?连衣服的颜色、样式都没改!

但是在消除割据隐患、维护国家一统方面,刘邦的大部分措施也和秦始皇大同小异。

第一,迁豪。对六国后裔,刘邦采取刘敬的建议,继续内迁(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汉书·刘敬传》)。

不仅如此,西汉的迁徙政策更进一步,除了实行“迁民实陵”,定期将各地的强宗豪右强制搬迁到长安皇陵附近居住,充实京畿,削弱地方势力外。还将被迁徙对象从六国后裔逐渐逐步扩大到富商大贾甚至高级官吏。这样,自汉高祖刘邦开始,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止,历150余年、7代帝王,旧有的宗族势力和秩序被消化地干干净净。

第二,郡县制、分封制双轨并行。这一点西汉比秦代要高明很多:始皇帝取消分封、实行郡县过于突兀和激进,一方面被管理者不适应;另一方面是自家宗族没有得到分封,也就没有相应的实力,所以在赵高谋逆时,秦氏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刘邦明显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更为稳妥的“两制并行”,除了韩信、英布、臧荼、卫绾等异姓王外,更是大封宗室。后来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异姓王很快被铲除了,同姓王虽然前期有所做大,但经过“七国之乱”和“推恩令”的软硬兼施,最后也都慢慢地被中央政府给消化掉了。

第三,置酷吏。这是汉代的一大政治特色,而其目的之一就是打击宗室豪强。汉代从景帝开始设置酷吏,用来打击渐渐做大并开始不服从中央管理的宗室以及豪强,郅都、张汤、宁成、杜周等都是这一时段的产物。他们虽然在人品和能力方面良莠不齐,但对宗室和豪强们的威慑力是相同的,几乎是一言不合就开砍,所有宗室都叫苦不迭。以郅都为例,无论是在朝内还是外任,宗室豪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就连国内定难名将周亚夫见了他也绕着走。更为夸张的是,他在任雁门太守时,匈奴一听连弓都拿不稳。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先后完成了政治、军事、地域等的统一,却唯独没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而这一点恰恰成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主要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让秦国过度迷信法家的力量,这就导致了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国也没有认识到思想文化建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但是,刘邦、刘恒、刘彻们都认识到了。

刘邦。汉初,陆贾对刘邦说,过去骑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了。

刘邦这人最大的个好处就是听得进意见。

于是,他首先安排叔孙通完成了典章制度尤其是礼仪方面的建设,并由陆贾著“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新语》十二篇。

刘恒。文帝刘恒最欣赏儒生贾谊,尤其欣赏他的《过秦论》、《论积疏》、《治安策》等儒家色彩浓重的理论论述,只是因为朝臣的反对才让君臣二人无以施展。

刘彻。经过七十多年的积淀,西汉的王朝架构已经极其稳定,那个划时代的人物及其理论也应时而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八个字出世后,在统治阶级的强制倡导和民众的被动遵从下,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思想的主流和正统理论。

这一点利弊各半。

一方面,从此学术和思想自由在封建社会成为奢谈,中华民族为之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王权专制得到强化并最终登峰造极,而且,在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的教化下,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之强又几乎成为世界之独有——最有说服力的一点是,在这两千年当中,所有的外来入侵者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同化。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虽然曾经多次被击败,但却从未被征服!

结论:罗贯中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两汉之后,中国虽然屡有割据,但统一才是主流。因为,经过西汉的这一系列措施之后,先秦时期那种诸侯割据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了。

秦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被汉朝给快速重新统一了?

秦朝之后诸侯割据的基础消失了,所以汉朝能够很快重新统一全国。

整个东周时期,就是一个逐渐融合统一的过程,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春秋时期,温水煮青蛙,打着尊王攘夷和礼仪的旗号,偷偷摸摸地兼并各个诸侯国,大国吞小国,小国吞虾米,把成百个诸侯国最后合并成了战国时期的十几个诸侯国,最主要的就是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个时期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的血缘纽带还保留很多,所以兼并战争相对温柔,但是大量的诸侯贵族失去了封国。

第二步,战国时期,激进变化,这个时期基本就是为了兼并而兼并,无所不用其极,战国七雄合纵和连横纷纷扰扰,战争规模越大越大,战争惨烈程度越来越恐怖,人心思安,最终秦始皇剪灭六国,把六国的贵族荡平了大半。

经过这两步,作为割据的基础,割据贵族势力受到极大的打击,在肉体上消失了很多。而秦始皇时期,秦又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的统一国家的基础,比如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修建了驰道等等。这都使得分裂势力遭受了根本打击。

在秦末时期的战乱,又把这最后的分裂势力彻底地打击了一次,而这个分裂势力也最终回光返照般地把秦帝国葬送掉。正是原六国的残余贵族势力将秦帝国最终推翻,但他们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以齐国的田姓和楚国的项姓两家为最惨,其他几国大致相同,以致最后以项羽为代表的分封制被以刘邦为代表的大一统制击败,以后的各个诸侯国国君已经不是原来六国的贵族了,这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底层建筑已经不稳固或者消失了。而民心思安,天下一统,逆历史潮流,终被历史潮流湮灭。

而秦汉之后,汉民族就形成了,汉文化的统一性就更强烈了,如此在共同的地域内、共同的经济、共同的族属、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使得中华民族大一统起来,虽几经分裂,但分久必合,这就是内在原因。哪里还有分裂的基础呢?更别说六国或者七国的隔阂!

秦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被汉朝给快速重新统一了?

秦朝灭亡后,之所以没有长期出现分裂割据局面,我们不但要“感谢”刘邦、项羽这些反秦斗士,还要“感谢”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当然,还有平定北方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最终大汉朝的迅速统一。

一、项羽的功劳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他肯定是希望分裂啊。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项羽不但没想过分裂,反而,他也希望他能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实现统一的皇帝。

十八个诸侯,我们仔细看一下便知道,主要就是四个势力,一部分是原有的诸侯,即燕、赵、齐、韩、魏,第二部分是来抢原有诸侯土地的,如张耳、申阳、司马卬、藏荼,他们本来都是诸侯手下的将领,因随项羽入关而被封王,剩下就是三秦和英布、吴芮、共敖这几个亲项的势力,最后才是楚怀王约定的汉王刘邦。

项羽这么做的目的是把天下搞得大乱,他如“神兵天降”般再一一剿灭。虽然最后他这些“菜”都是给刘邦准备的,但是他却彻底改变了民众的心态,也动摇了六国旧势力的根基。此外,项羽还亲手在巨鹿一举击溃秦朝最强大的有生力量,加速了大秦朝的灭亡。

二、秦二世和赵高的“功劳”

第一,我们要感谢赵高和秦二世把蒙毅、蒙恬兄弟逼死了,使得最后秦将可用之人仅剩章邯一人。

第二,我们要感谢赵高和秦二世他们逼死了扶苏,并且错误地估计形势,一心想在关东平叛,而没有固守关中,被刘邦趁虚而入,一举被灭。

在当时来说,秦想平定关东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想要固守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三、韩信的功劳

正因为韩信平魏、定代、灭赵、降燕、伐齐,一举把北方五个中间势力都给灭掉或者降服,才为刘邦最后的统一奠定基础。

四、刘邦的功劳

刘邦的功劳自然就是显而易见的了,正是他亲手灭掉了秦国,并在他的带领下,灭掉了最强大的项羽。并在建立汉朝以后,一个个消灭掉异姓诸侯王,实现了统一与稳定。

当然,在最后,我们还要感谢秦始皇的郡县制,还有对六国贵族的迁徙和杀害,导致六国势力已经远没有那么强大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统一的难度。

秦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被汉朝给快速重新统一了?

实际上,秦汉时期存在了长期的分裂割据,但大体上是一统的。

中国历史,在夏商周,是贵族政治,统治阶级是贵族世袭的。在全国范围之内,有一个共主,周边分散围绕着诸多部落。他们之间的统属关系并不是十分牢固,例如商朝末年,商王朝控制不住了,西周就联合大家把商朝推翻了。

周朝建立后,依旧是这样的联邦体制,分封了成百上千的诸侯管理各自的小国家,而周皇室作为天下共主。

这样的体制是适应当时落后的交通和生产条件的。但当周王室这个共主没有能力统领大家之后,不能维持它所确立的制度,主要是周礼之后,许多条条框框就别打破了。

这一时期的经济和思想发展,加上连连不断,逐渐加大的战争,使越来越多的思想分子从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思想。

而秦朝,在一统天下的思想指引下,变法图强,历经百余年的努力,终于一统天下,之后在秦始皇的铁腕治理下,进一步实施郡县制,削弱各种分封势力和思想,彻底打败了分封势力。

但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英雄。秦始皇一统天下,既是他的雄才伟略,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但历史进程总是曲折的,反复的。分封和统一同样在反复斗争着。

随着秦始皇死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有一次陷入分崩离析之中,各方势力风起云涌。

各方势力中,刘邦和项羽拔尖而出,实力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在这一场较量中,刘邦胜出,但他并没有彻底结束分封,而是在中央实行郡县,在地方实行分封。这样的结果,各地一样存在分裂割据势力。

不过,在刘邦有生之年,又用武力剪除了各个异姓王。天下都姓了刘,暂时算是都归于一家了。

但有利益,就有争夺。各个刘姓封国的王爷同样想当土皇帝,封国尾大不掉,自行其是顺应而生。

之后是文帝、景帝养精蓄锐,并平定七王之乱,解决了刘姓诸侯国的分裂势力。但问题并没有因为一场战争而得到解决。

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两件事,才算基本成功解决了。

一是推恩令,在实力上彻底削弱了分裂势力,各地封国逐渐失势,再无力抗衡中央政府。

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形成牢固的一统观念,巩固了中央政府、皇帝的权势。

经过秦国一百多年的努力,灭了六国,一统天下。

在经过汉朝一百多年的逐渐瓦解完全。才真正从形式上、思想上消灭了分裂势力和分裂思想。

经过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使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再难改变。

之后的中国历史演变,朝代更替,虽然出现过各种分裂军阀,分裂势力,但不管是谁,不管是否雄才大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自己来一统天下。

所以,纵然像三国演义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分是权利利益的从新分配,合是最终的必然趋势。

秦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被汉朝给快速重新统一了?

之所以秦朝灭亡后没有再出现长期的分裂割据,而被汉朝统一,这个还真应该感谢被刘邦推翻的秦朝,败在秦,成也秦。

【1】秦始皇建立的高度集权统一的国家政权。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这种国家制度一直影响中国上千年。和平统一可以说是民心所向,尤其是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战动荡的人们,更希望一个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这为西汉的统一奠定了民心准备。

【2】秦朝政治制度的贡献。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设置郡县制,这些措施对于加强民间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秦朝的统一版图下,人们接收着同样的文化、文字、认知,以及经济要素,而不像春秋战国时代那样,一国有一国的标准和规范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群众的民间交流。虽然秦始皇统治是暴政,但是相比较战乱年代,以及他的郡县制度,使得即便民间起义爆发后,不会出现类似以往周天子分封诸侯而培育的各种强大势力,只是一些个别新生势力,而且规模大的很少,这就为国家迅速统一提供了无形帮助。

【3】六国残余势力弱小。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这是在其多少先辈的基础上实现的,最终在秦始皇手中灭了六国而统一全国。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六国被灭他的主体实力已经被摧垮,存活的只是一些六国所谓贵族的后代,而且这些人大多数又被秦始皇进行了迁移。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与他们被灭之前已经十分逊色,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依旧是傀儡的形象,被不同起义者拿来当幌子用而已。

影视剧中的秦二世胡亥

【4】秦二世的昏庸导致政府军的节节溃败。秦朝苛政已久,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凸现,随着秦始皇去世,秦二世篡位成功,在赵高的怂恿之下,他变本加厉,导致社会更加的昏庸无能,民不聊生。赵高对内开始大肆杀戮功臣良将,包括秦二世兄弟姐妹,本来秦朝的通知基础就薄弱,再加上这样的清洗,导致国家更加脆弱。中央腐朽,地方则必然有之而无不及,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就被削弱。在面对农民起义的时候还能抵挡一阵,如果遇见项羽、刘邦等大军就不堪一击了。

所以,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所以在秦朝灭亡后,没有出现如春秋战国时期那种长时间诸侯分据的局面,而是很快再一次被统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