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趣谈答案:东汉窦宪的确迫使北匈奴西迁,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是大功一件。但是窦宪身上有两个特点,导致窦宪本人的功绩不被世人认可。第一点是外戚,第二点是专权。如果把这两个特点联合在一起,那就是外戚专权。

窦宪的攻击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

在《后汉书》当中,详细介绍了窦宪的功绩,而上文所引用的这句话是一个纵向对比,纵向对比的哪两位呢?分别是霍去病和卫青。

而此书的作者范晔颇为不平,因为他认为:窦宪所做出来的功绩要远多于霍去病和卫青,只不过没有被时代所认可。折腾来折腾去,反倒让一些宵小之人给耽误了。

  • 窦宪的具体功绩

于是我们好奇起来,窦宪究竟有着怎样的功绩呢?当我们查遍了整个汉朝的史料书籍,就不难发现:窦宪的功绩颇为卓越。

在此次战役中,窦宪率领军队一直追击到私渠比鞮海,累计斩杀了13,000余人。这还不算完,窦宪此次出击迫使北方将近80个部落(也有说81个部落)悉数来降,而投降的总人数达到了20万人。

  • 卫青的功绩

我们通过纵向对比来看一下卫青有哪些功绩呢?卫青率领部队曾经进入过匈奴境内千余里,并且歼灭了敌人万人。除此之外,还俘虏了3万多个匈奴人。而河西匈奴因为损失惨重,有4万人投降了汉朝。

  • 单纯的数据比对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数据比对的话,就不难发现:窦宪的确要比卫青强一些,最起码收纳俘虏的人数达到了20万,是卫青俘虏敌军人数的近7倍。

与此同时,窦宪此次出击,使北匈奴的国王彻底消失,不知道是死是活,和北匈奴亡国差不了多少。换句话来说,窦宪不单单是打了一场胜仗,而是通过这场胜仗直接把他们的国王给整没了。

东汉和西汉的区别

我们会发现尽管窦宪的功绩要比卫青多一些,要比霍去病多一些。但是窦宪他的知名度、他在历史上的传承度一直不如卫青和霍去病。而今天我们就需要来看一下:东汉和西汉对于匈奴军有着怎样的区别待遇。

  • 西汉的匈奴军

西安的匈奴军很强盛,强盛到什么地步呢?当初刘邦想要率领军队和匈奴决一死战,没有想到被包了饺子,差一点点就死翘翘了。

在此之后,汉朝励精图治,一直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朝终于焕发出来了些许生机。而这个时候汉武帝集合全国的力量来和匈奴决一死战,最终才把匈奴打败。

我们会发现:汉武帝集结全国的力量,才仅仅是打败了匈奴。而在这其中,展现出来了不少的名将,而这些名将往往是以一当十,以十抵百。

  • 东汉的匈奴军

相比较而言,东汉的匈奴军要惨一些,因为这个时候东汉的匈奴分成了两大阵营,分别是南匈奴和北匈奴。

而当时的南匈奴彻底归顺于汉朝,每天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汉朝给自己赏赐的粮食,因为只要汉朝给自己赏赐粮食了,那么自己就不用劳动了(抢)。

而这个时候北匈奴又因为内讧,又因为自然原因导致四分五裂,而且民心不齐。窦宪率领军队进攻的那一方就是北匈奴,而且南匈奴为了消灭自己这个劲敌,积极主动的帮助汉朝。换句话来说:这是窦宪和南匈奴一起击灭北匈奴的战役。

  • 纵横比较下的事实

于是我们会发现,尽管窦宪的功绩更大,但是他们所面临的敌人截然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名字是匈奴,但是这个匈奴与那个匈奴有着天差地别。

而窦宪无非是趁人之危,率领自己的部队以及南匈奴暗中鼎力相助,两支部队合在一起,才把北匈奴给灭掉的。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功绩。按理来说:这样的功绩自然而然需要膜拜,再不济也应该写入史书,然后名扬四海,再然后立个寺庙、祠堂,让老百姓轮番祭拜吧。

但是并没有,这样原因之一,便是窦宪的身份背景。

窦宪背景大解析
  • 窦宪的童年生活

我们把历史拉近,一直延续到窦宪刚刚出生的时候,就会发现:窦宪是个孤儿。孤儿很惨吗?没错很惨。但是窦宪与他们不同,因为窦宪生活的很滋润。

简单来讲,窦宪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尽管是孤儿,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环境下就造就了窦宪混不吝的性格,平日里有仇报仇、有冤报冤而且瑕疵必报。再加上自己的心眼儿比较小,闲着没事就喜欢折腾别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混世魔王。

  • 汉章帝驾崩,窦宪展开新篇章

准确的来说,汉章帝和窦宪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汉章帝去世之后,窦宪的妹妹变成了太后。

这个太后是谁呢?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窦太后。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状态。

窦太后是窦宪的妹妹,自然而然的就使劲的抬自己的哥哥。毕竟亲戚能耐大了,自己也好办事儿。

而通过窦太后的种种运作,窦宪先后担任了侍中、虎贲中郎将。而在此之后,窦宪的权势更加熏天,他从来不害怕别人弹劾自己,毕竟自己的妹妹已经身居高位,并且别人动弹不得。

  • 汉和帝的小心思在作祟

汉章帝走了,但是还有皇帝,毕竟汉朝到此还没有告一段落,汉和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可以说汉和帝是一个相对而言势力心比较重的人,他绝对不会容许一些大臣在自己的头上作威作福、在自己的头上拉屎撒尿。在此之后,汉章帝展开了一些手段,只为了把属于自己的势力再次夺回来。

汉和帝是怎么运作的呢?简单来讲,他通过系列手段搜集朝中关于窦宪的不法作为,并且直接控制了他的爪牙。

但是汉和帝显然更有手段,也更有城府。他仅仅是让窦宪回到自己的封地,表面上看相安无事,但是暗地里却给窦宪下了一份命令,要求他自裁。就这样,嚣张一时的窦宪,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没错,这就是事实

窦宪很厉害吗?没错很厉害,如果单纯的指在行军作战当中击杀敌人的手段,如果单纯的去点评在行军作战当中给敌人带来的致命伤害,那么窦宪无疑是头顶头的,而且是整个东汉时期相当著名的大将军。

但是因为窦宪本身的问题,因为窦宪本身的背景和身份偏差,给窦宪带来的并不是个人荣誉,而是一些除了权势熏天之外,更多的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简单来讲,窦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什么叫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呢?就是没有办法用好人和坏人做评判,窦宪一方面展现的非常骁勇善战,而且能够做出很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窦宪手握重权也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

尤其是窦宪手握重权所做的不法事情之一,是直接掌控了某些与皇权相关的势力,包括政权和军权。要知道,古代封建王朝当中对于这一方面是颇为忌讳的,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都需要敲山震虎,一来让这些臣子们明白这样做行不通,二来这样的行为也的确触犯了皇帝们的核心利益。

正是因为如此,即便窦宪的能力再大,即便他所做出来的功绩再大,也没有办法被正统的历代王朝所认可。因为窦宪最开始所走的那个点、所在的那个线就已经和封建王朝的皇帝思想有出入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绝大多数人所忽视的:窦宪与匈奴之间真刀真枪行军作战和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之间行军作战有着本质的差距。

  • 卫青、霍去病属于积极主动的正面防御和正面进攻

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去攻击匈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匈奴一直在不断的骚扰大汉王朝的边境。

而最开始的时候,大汉王朝因为本身能力不强,本身实力不高,没有办法对匈奴进行致命一击。而经过汉朝连续几代君王的积累,到了汉武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家的综合实力达到了巅峰状态。这个时候作为皇帝有能力也有实力,派遣一二位精兵强将,直接对匈奴进行致命一击。

换句话来说:西汉王朝和匈奴作战往往是匈奴犯错在前,汉朝需要借着机会敲打一下匈奴,不要让匈奴犯上作乱,不要让匈奴祸害民间百姓。

  • 窦宪进攻匈奴很难占据道义的一方

同样是进攻匈奴,匈奴和汉朝本身就是势不两立,为什么说窦宪进攻匈奴就不占据正义的一方呢?

因为当时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北匈奴和汉朝基本上处于秋毫无犯的状态,而南匈奴又依附于汉朝。在这个时候,窦宪趁着北匈奴本身实力不佳,本身出现动乱,伸出脚去踹了一下,就有一点点痛打落水狗的嫌疑。

当然,鉴于汉朝和匈奴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向来都是紧张的,痛打落水狗也没有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的痛打落水狗并不是汉朝处在极端危机的状态下,而且汉朝国富力强,反观北匈奴却处在一个破败的状态,以一个相对强的状态去进攻一个相对破败状态的敌人很难青史留名。换句话来说:这样的战役难度不大,这样的战役可塑造性不高。

当然,综合一下无非就是窦宪进攻北匈奴的时候,北匈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再加上窦宪又粘上了外戚权臣这两个字眼,导致窦宪尽管把匈奴给灭掉了,并且迫使北匈奴西迁,对于华夏来说也算是大功一件,但历史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的低。

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答:窦宪攻灭北匈奴,那只是匈奴分崩离析后东汉痛打落水狗的一种现象。因为此次军事行动是东汉朝对匈奴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并且窦宪在此战之后留下了,燕然石勒,为考古界找到了石刻,证明了此事。

其实这场战争,就是加速了匈奴作为游牧帝国,渐渐碎片化,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的催化剂。

在中国历史上,当大一统的格局形成过程中,草原游牧部落中的匈奴也完成了对草原各部的控制,形成了强大的草原游牧军事帝国。

往宏观上讲就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都形成了统一或者联盟。两强对峙。由于农耕文明,在统一过程中连年的战争对人口和生产力的破坏是巨大的,再加之汉朝取代秦帝国的战争更加雪上加霜。而匈奴又借此机会控制了阴山大草原,也就是黄河河套地区,这个地方是可农耕可放牧的好地方,匈奴游牧文明更加显得强大无比。

还有就是游牧文明,有一大战略资源——马匹,战斗力更加蛮横。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借平叛胜利之兵威,想要击退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但是到了白登山那个地方,匈奴举全国之力集中40万骑兵部队,包围了刘邦率领的以步兵为主的32万大军,险象环生,最终通过各种外交和黄金、白银、美女等各种手段才化险为夷,回到了长安。在第一次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较量中,农耕文明败北。

汉高祖刘邦,通过这次较量危机,认识到了国力的衰弱,自此开始了无为而治的国策,蓄积国力的政策。汉朝通过和亲政策稳住匈奴,自此没有再发生大的较量。但是汉匈边境,汉朝一方时不时受到匈奴的攻击,汉朝处于战略防守阶段。

汉朝也开始了全民养马运动,官方养马、鼓励民间养马。

就这样,时间过了70多年,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先后统一了南方百越之地,平定了7国之乱,国力更加雄厚,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

到了汉武帝之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资本。起初汉朝利用匈奴的麻痹思想,实施策划了『马邑之围』,想要聚歼匈奴主力部队,但是最终被匈奴识破。汉朝和匈奴就此机会撕破脸皮,开始了大规模较量。

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先后发生了河套之战、漠南会战、河西会战、漠北会战等大规模战争七次。匈奴帝国遭受了重创,虽然汉朝的损失也很巨大,但是国力、人口摆在那里,不是匈奴游牧帝国可比的。尤其是失去了河套之地、河西祁连山周边等适合畜牧发展的战略要地,匈奴失去了繁衍生息的最高地方,生存都出现了困难。再加之匈奴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权力争夺战也时时上演,更加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匈奴在漠北以及西域等苦寒之地,得不到发展。尤其是在西域,还不时受到汉朝的打击。

农耕文明第一次全面战胜和压制了匈奴游牧文明。从那时起匈奴开始分裂,有继续和汉朝作对的,有主动融入汉朝的,当然也有西迁的。

匈奴灭亡的决定因素还是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的反击战,彻底根除了匈奴做大做强的基础。

文‖玉之溪

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1、匈奴曾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强大起来,曾围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汉匈釆取和亲政策,匈奴还经常攻入汉地侵拢,匈奴军队是骑兵,来去飘忽不定,汉军处于被动地步。

2、汉武帝时期开始进行反击匈奴的战争,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匈奴进行沉重打击,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地危胁。

3、东汉时期窦宪攻打的是北匈奴。那时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但对汉王朝危胁不算大,还是南匈奴邀请东汉王朝出兵消灭北匈奴的,这样,消灭北匈奴影响力小。

4、窦宪打败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当时《后汉书》记载北匈奴不知所终,而后来国外书籍记载了北匈奴去了欧洲,推动了欧洲历史进程。

5、窦宪进攻北匈奴也是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效仿霍去病作法。燕然勒石古迹被现在学者发现了。窦宪消灭北匈奴,奠定了中国北疆疆域新格局,贡献非常大。匈奴对汉王朝的危胁是被窦宪彻底解决的。

6、窦宪精通军事,指挥有方,是东汉名将。他能根据情报,准确判断敌情,采取相应军事行动,每战皆捷。成功地组织实施了稽落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等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窦宪在军事方面贡献很大,但是史书记载他“军功日隆,权倾朝野,阴存篡位之心。”92年被迫自杀。

8、史书记载窦宪有指使别人杀人,低价强买田园等等劣迹。有些人认为窦宪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以至于他的历史功绩都被掩盖了。

9、仔细想想,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尤其封建社会家天下,窦宪及其家人和同伙被定为篡逆之罪,被逼迫自杀,这一定对他历史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10、客观地说,功是功,过是过。宪固虽然有些错误,但他对维护国家边疆安全,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是贡献巨大的,就像“燕然勒石”一样永存。

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窦宪燕然勒石,比之霍去病其实也没有什么地方不如的。但问题是,他是个外戚,而且东汉为什么会出现一茬一茬的娃娃皇帝,就是他们窦氏开的头。

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光武帝明帝两代帝王都算是对西汉中后期外戚干政心有余悸,对外戚严防死守,然而到了汉章帝时,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首先汉章帝这个人,性格不怎么强势,而偏偏最开始的喜欢的女人是一个强势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窦宪的妹妹。所以汉章帝时期,外戚的势力就开始在东汉王朝抬头。

汉章帝虽然不怎么治得住外戚,但还好他本身不是一个很蠢的皇帝,东汉王朝的国势也在蒸蒸日上,但遗憾的是,这位皇帝死得早,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了,后来即位的汉和帝才10岁不到。而且笔者怀疑汉章帝的基因也不太好,自此以后他的后代基本都是短命鬼,聪明能干,年纪轻轻就搬到窦氏外戚的汉和帝,也只活了27岁。

窦宪这个人,其实本身就是个人品败坏的小人。永元元年(89)汉和帝刚刚即位,死了老公的窦太后按耐不住寂寞,跟长得帅的都乡侯刘畅搞暧昧,窦宪不满,就派人把刘畅给做掉了,并嫁祸给了蔡伦,差点害得“蔡侯纸”未能在东汉面世......

窦宪这个事情做得不周密,于是很快被举报,囚禁在了宫内。为了自救,想来想去只能去从军打仗以功赎死,而恰好当时南匈奴单于请兵击北匈奴,于是他就很“幸运”地拜为车骑将军了。但笔者认为并不是窦宪运气好,而是他外戚的身份,决定了他最终能够免责。毕竟,当时的汉和帝是个10岁小朋友,权力的一半系于窦太后之手,而窦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搞暧昧的男人跟娘家翻脸。

窦宪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打仗确实是把好手,不到四年的功夫就荡平了北匈奴,一时间威名大震,权势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于是,这位功劳甚大的家伙开始走上了权臣之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

他的弟弟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勋。兄弟当朝,贵重显赫,倾动京城。窦宪以耿夔、任尚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们。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不肯顺从他,相继被逼自杀。

不仅窦宪居功自傲,横行无忌,而且就连窦氏的家奴也仗势欺人,作恶多端,“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使得“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

可以说,当时的大汉天下,窦宪一人只手遮天,窦氏一族权倾朝野。而且这些人还不满足于现状,在永元四年(92)开始策划谋逆,行前汉王莽旧事。

可惜,还没等他们发动,年轻的汉和帝就得到了消息,一番周密布置,在窦宪班师回京时,安排卫士,把窦宪以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窦氏兄弟全部被遣返封地,被勒令自杀。

从永元元年犯事以车骑将军出征匈奴,到永远四年被没收大将军印绶,迫令自杀,这位冠军侯的权臣之路四年都没有走满,然后就以乱臣贼子的身份被永远定在耻辱柱上。

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北匈奴西迁并非都与窦宪有关。早在西汉匈奴五单于争立时,一些匈奴人就己经开始西迁了。窦宪打击匈奴所以不被宣传,因为窦宪本人有问题,他专权乱政,谋害太后宠臣,为了自保而发动的战争,中国文人们瞧不起他,所以评价低。中国历史常常被一些文人们,凭自身喜好随意淹没、篡改,尤其是唐朝的文人,专善篡改历史,不过篡改历史最有名的还是宋代著名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带着个人政治企图,对不符合他个人喜好的历史,随意删减,并引用不可靠的野史,评价也很不客观。

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道理很简单,窦宪是外戚,本来就不受士人待见,何况他还是被皇帝打倒的臭狗屎。东汉历代外戚大将军就没有好下场的,问题不在于其个人善恶贤愚不肖,而是与皇权本质冲突,因此最终都是灭族命。

当然,外戚靠女人得高位,骤然擢升往往得意忘形,大部分人都比较骄横,结局悲惨也没什么可叫屈的。

虽然史书对窦宪贬斥,但对其军事成就的意义还是肯定的,“勒石燕然”与霍去病“封狼居胥”一直被后世称颂。范仲淹《渔家傲》中就有:“燕然未勒归无计”。

窦宪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但也未必有后人想象中那么大影响。当时北匈奴已经式微,反倒是鲜卑羌人兴盛起来,攻杀北单于并没有解除汉朝边患。另外常有人意淫匈奴西迁几乎覆灭罗马帝国之事,其实没有可靠证据说明匈奴就是后来横暴一时的“匈人”,二者都没有文字记载历史,考古上也没有过硬证据说明他们的联系。退一万步说,汉朝和罗马时间空间条件差距很大,不能拿这事说明北匈奴如何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