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母亲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其生父是谁?
孔子的母亲到死都不告诉孔子其生父是谁,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还是在说,孔子是私生子。关于孔子是私生子的说法,其根源来自《史记孔子世家》,其中有“(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的说法。
关于“野合”一词,在唐宋之前,《史记》的注家就已经解释清楚了。他与今天理解的“偷情”或“不道德的性行为”是不一样的。野,是草率简朴之意。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叔梁纥娶颜征在的时候,已经年纪很大了。因为已有九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又是妾所生,而且脚上有毛病,所以就存在着家族继承断绝的问题。为了生儿子,又娶了颜氏。这一次再娶,没有象第一次娶妻一样,按照当时的婚俗礼仪,按部就班的来。许多环节上简化了。大约是一切按生儿子这个最终目的来的,所以,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才这样写的。因此,《史记孔子世家》中“野合”的意思是“简单的结合”。
因为司马迁写了“野合生孔子”,为后来攻击孔子的人提供了弹药。到“批林批孔”的时候,“野合”就变成叔梁纥强奸颜征在了。在是在“五四”打倒“孔家店”之后,在他们的身上又踏上了一只脚,你孔子不是讲究仁义道德吗?连你自己都是不道德的产物。
断章取义的历史研究方式,放在真正的文献中,就会看出问题来。逻辑上总有不通的地方。孔子为什么叫孔丘,因为颜氏在怀着孔子的时候,希望生个儿子,向尼丘之山祈祷,最后生下了孔子。《史记》说:“祷于尼丘得孔子”。假如颜氏被叔梁纥强奸了,她会去祈祷让自己生儿子吗?假如叔梁纥对颜氏仅仅是强奸。你见过强奸犯祈祷被强奸的人为他生个儿子的吗?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就是叔梁纥晚年无子,向颜氏求婚,娶了颜征在,向尼丘之山祈祷,生下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生,《孔子家语》是这样写的: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孔子家语》是太史公司马迁之前的史料。说的很明白。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父同意了,颜父同意的原因,也不是贪孔家的财礼,而是喜欢孔氏是圣王的后代,(孔家是商代后裔)德性好,叔梁纥又长的高大威猛。家世好,长的帅,不也是今天父母看重的吗?这里的“吾甚贪之”是喜欢他的意思。
《家语》中也没有“野合”的说法,而是说“庙见”。“庙见”二字,无论在古代婚姻习俗中如何解释,有一点是不用置疑的。就是“见祖宗,延后代”。
孔子出生没多久,叔梁纥就死了。《家语》说是“生三年”,《史记》说是“孔子生而叔梁纥死”。总之,叔梁纥死的时候,孔子不记事是肯定的。因此,孔子长大之后,肯定要想知道父亲的墓处。《史记》说:“母讳之也”。也就是说,孔子的母亲不告诉他。
孔子的母亲为什么不告诉孔子,他父亲的坟在那里?《史记》的注解中说的很清楚。叔梁纥死的时候,颜征在很年轻,按当时的礼俗,不能参与送葬。所以,她自己也不知道叔梁纥的坟是那一座。但埋葬的墓地所在是知道的。所以,在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先停灵在五父之衢,等到一个老太太告知了叔梁纥坟墓的具体位置,孔子才把母亲与父亲合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