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被迫离开刘备北上,那么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他为何没有再次投奔刘备?

答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伟大。因为一个对曹操没有任何帮助的人,绝对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加官进爵。而从后期的表现来看,徐庶似乎没有再次投奔刘备的意思了。

事件回顾

我们都知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也知道为什么徐庶进曹营,针对这一点我们不在阐述,总结归纳一下就可以了。

刘备和徐庶第一次见面,徐庶就给了刘备一个个人成长大礼包。

简单来讲,徐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干帮助刘备打赢了系列战役,而当时的曹操非常吃惊,毕竟以刘备的个性曹操太理解了,这个人能打赢一场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可能接连打赢好几场战争呢?

紧随其后曹操知道了,原来是刘备身边有高人,那个高人就是徐庶。于是曹操直接绑架了徐庶的母亲,希望徐庶来曹营做客,在此之后徐庶再也没有出现在刘备的事业当中。

而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徐庶进曹营之后一言不发,一直忠心耿耿的效忠汉室,并且努力的为汉室做服务,简单来讲,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帮助曹操,只是当一个人物罢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但是为什么一个人物短时间之内就能够获得高官厚禄呢?简单来讲汉三国演义或许有一些出入。

我们总是说徐庶效忠汉室,但当时真正的汉室是谁呢?没错是曹操。

为什么说曹操是汉室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的手里面有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仅仅是三国演义为了把刘备的地位抬高所做出来的客观美化罢了。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情况之下就不难发现,徐庶在曹营中或许真的帮了曹操大忙。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首先说明一下,徐庶的确是因为其母在长坂坡被曹军俘获,而被迫离开刘备转投曹操,但其母未必因此而自杀。

徐母啥时候死的,如何死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徐庶在其母死后,没有再次投奔刘备是史实,而且徐庶在曹营混得也不错。

《三国志》并没有为徐庶作传,但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关于这个桥段的历史记载: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在樊城得到消息后,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一同随行。这也证明演义所说“徐庶走马荐诸葛”不靠谱,是罗贯中自己虚构的。

长坂坡之战,刘备妻子以及徐母等眷属为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俘获,徐庶很愧疚的对刘备说:“本想跟随您做一番事业,可老母丢失,方寸已乱,就此作别。”

于是,徐庶转投曹操。

演义把曹操描写得很龌龊,是采纳程昱之计骗了徐庶,而且把徐庶离开刘备时的情形描述的很感人,君臣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君臣难舍难分或许是真的,在江湖上混的人,一般都会做戏。

但徐庶进了曹营,却不是一言不发,而是一去不归。

刘备那些套路也就忽悠不明真相的人,其身边那些明白人都懂的。

庞统就是因为清楚了刘备的套路,带着情绪参加了雒城之战牺牲了,也就是江湖传说的落凤坡遇难。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就是说不仅仅治理国家像管仲,而且打起仗来如乐毅。但经过三顾茅庐短短的蜜月期之后,诸葛亮意识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前,刘备自始至终没有让诸葛亮参与军事。即便是托孤,也是把军事交给了李严。好在诸葛亮有办法,终于掌握了军事大权,不管历次北伐是否正确,起码诸葛亮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我实现。

不要认为罗贯中把刘备描写成爱哭鼻子的老板,刘备就是一个耳朵根子很软的主公。在决策方面刘备是有绝对主导权的,他拿定了主意,一般人劝不了他,诸葛亮也是无奈。

这一点恐怕不是徐庶离开刘备的唯一原因,但一定是不再回来的根本原因。

史料没有记载徐母是自杀身亡,也没有以死相逼徐庶回到刘备身边,反而是徐庶在曹营混得不错。

应该说刘备对待徐庶不薄,但徐庶能因为母亲之故离开,也算是至孝之人,值得肯定和称颂。

裴松之注《诸葛亮传》引《魏略》记载: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到魏文帝曹丕黄初期间,徐庶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曹叡太和年间,诸葛亮北伐抵达陇右,听说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在曹魏混得不咋地,就感慨地说:“哇塞,曹魏居然有那么多的名士哦,就连徐庶二人这样的才能都得不到重用啊?”

其实,诸葛亮应该明白,有没有才能是一回事,得不得到重用是另一回事。其自身的经历及他自己用人的原则不都是这样吗?

这个不多说,说一下徐庶这个御史中丞吧。

御史中丞,秦朝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汉时为大司马),同为三公,为副丞相,只是品秩低一点为二千石,丞相、太尉为一万石。但权力很大,负责监督百官。

御史中丞作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品秩一千石。汉哀帝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沿用,只是官名时有改变。曹操曾经改御史中丞为宫正,但这段时期,御史大夫废置,御史中丞实际上就是御史台长官无疑。

由此得知,徐庶混得也很不错了,可谓是位列准三公,毕竟不是御史大夫。如果跟着刘备、诸葛亮混的话,未必能有这个职位。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没几个朋友,但后来几乎都在曹魏集团里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曹魏与蜀汉对于士人吸引力的差异。

豹眼还是那句话,演义就是看个热闹,但不妨也从中感悟历史。不过,要想了解历史真相,还得看史书。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三国中,徐庶辅佐刘备,曹操俘获徐庶母亲,当作人质,赚徐元直入曹营。曹操奸雄,世人厌恶,徐庶母亲高义,以死免励徐庶助刘备,不助曹操。徐庶是孝子,母亲自杀后,一生不为曹操献一计,因为徐母的自杀,曹操内疚,既使徐庶不出一谋,曹操以及曹营诸人都原谅徐庶。徐庶可以脱离曹营,再去辅佐贤德的刘备,而没有。因为徐母是因为徐庶给刘备当军师,被曹操当人质而自杀的,徐母的死,徐庶认为是自已辅佐刘备而害死了母亲,所以徐母的自杀在徐庶的心中造成了阴影。再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提到过诸葛孔明,诸葛亮已被刘备请出隆中。刘备已有了军师。徐庶认为母被困曹营,不能为刘使君效命,介绍一卧龙给刘备做军师,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这是徐庶不回刘备身边的原因。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徐庶母亲自杀,实际上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中徐庶的母亲是不是被曹操抓获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徐庶抛弃刘备也不一定是因为母亲。

演义中的原因

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后,徐庶方寸大乱,所以向刘备辞行,说自己为解救母亲要投奔曹操,临行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当徐庶到达许昌投奔曹操后,徐母大发雷霆,斥责曹操乃是国贼,并且说徐庶不应该背弃刘备。说完后上吊自杀,而徐庶因此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

针对于题主的疑问,实际上《三国演义》也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原因在于徐庶将母亲葬在了许昌城南,所以徐庶不离开曹魏是为了更方便祭祀母亲。

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徐庶投奔曹操的实际情况

徐庶早年为人报仇,结果被官府捉拿,后来徐庶的党羽前来营救。被救下来的徐庶选择弃武从文,开始了求学之路。

董卓祸乱中原时,徐庶和好友石韬为了避祸来到荆州。在这里徐庶认识了诸葛亮和司马徽,并且还投奔了刘备。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此时的徐庶母亲并没有被曹操抓获,因此徐庶也没有离开刘备。

徐庶真正离开刘备是在公元208年的长坂坡之战时。当时的刘备可谓是朝不保夕,时时刻刻面临着灭顶之灾,所以大部分官员将领叛归曹操。此时恰好徐庶和母亲走失,于是徐庶向刘备辞行。并且说了几句话;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从徐庶说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庶和母亲只是走散,根本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但心急如焚徐庶认定了是曹操捉拿自己的母亲,所以徐庶毅然决然的辞别刘备,转投曹操。

首先肯定一下徐庶的孝心。但是曹操曹操南下的目的是擒拿刘备,会去捉拿一个年迈的老人吗?再者说徐庶在母亲下落不明时选择投靠曹操是不是过于草率?或者说徐庶是不是应该先去寻找自己的母亲,等到确定母亲被曹操擒拿后,再背叛刘备转投曹操。

所以说,实际上徐庶转投曹操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母亲,而是刘备已经频临绝境,此时离开刘备才是正常人的决断。即便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回身救阿斗时,都被张飞视为背叛,以此可见,刘备的势力已经趋于瓦解。

说到这儿也就明白了,徐庶在母亲死后不再次投奔刘备的原因就是对刘备心中有愧,是他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候背叛了刘备,转投曹操。所以等到刘备做大之后,根本无颜再次投奔刘备。

另外还有一点徐庶做的比较绝,那就是徐庶投奔曹操时,公然带走了石韬。无可否认石韬早晚也会投奔曹操,但徐庶公然带着石韬走,刘备又该如何对待徐庶。

最后说一下,徐庶进曹营后,在曹丕时代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在曹睿时代还做到了郡守。至于进入曹营之后是否真是一言不发,正史中没有确切记载。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谢谢邀请!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母亲被曹军俘获。曹操知道徐庶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了得到徐庶,就劝徐母让儿子归顺曹营,徐母不答应,曹操就临摹徐母字体,用徐母的口吻给徐庶写信,信中关键的话是说,儿子若不进曹营,母亲就死在曹营。徐庶是个孝子,一看到信,感觉救母要紧,不得不离开刘备。徐庶和刘备感情太深,临行时,难舍难分,由于刘备的举动感动了徐庶,所以徐庶举荐了诸葛亮。这就是徐庶走马荐诸葛典故。徐庶进了曹营,才知上了曹操的当,徐母因此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徐庶为什么还不回到刘备身边呢?因为诸葛亮和徐庶都是司马徽的学生,徐庶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才华和为人,两个人在一起做事,诸葛亮地位肯定在徐庶之上,徐庶只能做个副手,原本是主事者,做个副手一切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工作起来似乎不是十分满意的,干脆不回去了。还有徐庶的才华比起诸葛亮来,也差不了多少,曹操得到了这样的人才,哪敢放手,对待徐庶和刘备相比,甚至于比刘备对徐庶还好,时时处处对徐庶关心有加,使徐庶无法再说出离开的话。为了兑现自己向刘备保证的诺言,在曹营没献一计,尽管这样,曹魏对他还是很好的!可见徐庶精明。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去不回。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答:“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呢?

有人说,徐庶母亲自杀是虚构的,徐庶走马荐诸葛也是虚构的,徐庶到曹营一言不发也是虚构的,徐庶识破庞统连环计也是虚构的……

要这么说,就忒没意思了。

明摆着,提出“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问题的网友,是就《三国演义》论事,那么,大家就不要转移话题、偷换概念,又拿正史混杂进来解释,那样就很乱了。

可不是?有人说,我查了正史了,徐庶跟随刘备的时候不算短了,有七年之长,但这长年时间里,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对刘备失望了,不可能回归刘备阵营了呗。

又有人说,徐庶的母亲根本就没死,徐庶是在曹魏那边侍奉母亲,不能再投奔刘备了呗。

还有人说,徐庶到了曹营,并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是积极为曹魏集团出谋划策,仕途亨通,官一直当大,怎么可能离开曹营?

……

诸如此类的回答,都是文不对题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三国演义》,仅仅局限在《三国演义》的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

那么,该问题的背景是:刘备和曹操都非常欣赏和器重徐庶,但刘备以国士的标准来礼遇徐庶的;曹操却玩阴的,接受了谋士程昱的建议,使出卑鄙下流、厚颜无耻的小人伎俩,劫持了徐庶的母亲,让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家书一封,把徐庶诱骗至许昌。徐母见到徐庶,知道自己母子中了曹操计谋,为了让徐庶可以了无牵挂的辅佐刘备,便上吊而亡。诺,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后来为什么不找机会再次投奔刘备呢?

按照书中设定:

一、曹操对徐庶监控非常严密,这样的机会不好找。

二、徐庶是个文士,不能效仿关二爷那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刘备已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相助,徐庶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必要再投刘备。徐庶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就跟刘备说过,自己与诸葛亮相比,那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

四、徐庶在曹营终生不献一计一策,对曹操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以充当卧底的角色,为刘备阵营刺探一些有用的情报。

五、徐庶是个大孝子,他将母亲葬在了许昌城南,要时时祭祀,不忍心离开。

六、徐庶自己认为,之前离开了刘备,虽是被迫,但终究也是一种背叛行为;如果再背叛曹魏,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为朝三暮四之人。

《三国演义》书中,曹操曾让徐庶充当说客前往劝降刘备。刘备苦留徐庶不舍放归。徐庶就认认真真地说了:“某若不还,恐惹人笑。”

由此可见,有这六种原因,徐庶是不会再次投奔刘备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