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失去安南,东北,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1427年年底,明朝宣布退出交趾,承认交趾独立。明朝经营20年的,即将被教化成功的安南布政使司至此彻底失去;1430年,开平卫南移至独石堡(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明朝的北部国境线退至长城一线。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奴儿干都司,保留东北地区的羁縻卫所,明朝在东北的影响力从此日渐衰微。 那么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处? 虽然相对于其他王朝,明朝做的已经够好了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题主可能对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这三个词汇的思想认知当中有误解。因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表示的是主观意愿而不是被动的描述。换句话来说,明朝主观上不会去和亲,主观上不会去赔款,主观上不会去割地,可是如果面对足够强大的敌人或者足够胡搅蛮缠的敌人的话,这一片土地暂时的丧失所有权也是有可能的。

事件回顾

之前看过一篇帖子,在这篇帖子当中有人曾经说过,整个明朝几乎可以说是最有气节的王朝之一。

当时很好奇的问道,为什么是最有气节的王朝之一呢?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有气节的王朝呢?对方只回答了一个朝代,那个朝代叫汉朝。

因为汉朝本身赋予给咱们的意义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不再做过多阐述,单纯的来谈一谈明朝。明朝的这三点究竟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蕴?

不和亲很伟大吗?没错很伟大。不割地也很伟大么?没错,也很伟大。不赔款依旧很伟大吗?对,非常伟大。

一个王朝能够做到这三点,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三点都是切实可行的做到的话,那么这个王朝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王朝。

只不过很多人都曾经告诉我们,钢之所以称为钢,是因为它太钢了,太钢了有什么坏处呢?一碰就碎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不少人制作钢的时候,往往会在钢里面添加一些其他的杂质,这些杂志对于钢的柔韧性也好,它的张力也罢都会无限的增加,更加保证了钢的质量。

但相比较而言,明朝的钢就太过于纯粹了,纯粹的很,正因为如此,当明朝这样一大片土地面临着流民、面临的灾荒叛乱、面临着北方蛮族入侵的时候,他选择了钢,再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钢之下,破碎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相比较而言,如果我们知道满清赔偿了多少钱的时候,如果我们知道南北宋赔偿了多少钱的时候,就不难理解明朝的不赔款这一项举动,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

只不过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硬,相互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须让出足够的利益才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暂且称之为中庸之道。

可惜的是明朝不懂,万幸的是明朝也不懂,可惜和万幸这两个词汇永远不可能搭在一起,但是对于明朝而言,我们可以暂且破一个例。

因为相对于明朝而言,够做到这样,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明朝是一个有气节的朝代,只不过这一个有气节的朝代,在明朝最后几年里面却把气节看得越来越重,也正因为如此明朝才灭亡。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明朝失去安南,东北,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明朝从不割地赔款”的谣言了。我猜大概是因为明朝的割地赔款往往是以“赏赐”的名目做出的吧。

为了酬谢蒙古人在内战中给予的支持,明成祖送大宁地给蒙古。(“成祖从燕起靖难……厚赂三卫说之来。……天下既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明史.朵颜列传》)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割地”吧?以“酬谢”为名割让土地就不算割让了,窃书不能算偷,对吧?

蒙古林丹汗(《明史》中译名“虎墩兔”)屡次扰边,明廷无可奈何,最后约定送银4000两,以换取林丹结盟共同对付满洲人。泰昌元年增加到四万两。天启四年,因为林丹一亲属被明朝边境居民所杀,遂每年加增13000多两,号称“偿命银”。崇祯元年,林丹再次向明朝进攻。明朝的做法是另增每年81000两黄金来息事宁人。(“崇祯元年,虎墩兔……乘胜入犯宣大塞。秋,帝御平台,召总督王象乾,询以方略……象乾至边,与崇焕议合,皆言西靖而东自宁,虎不款,而东西并急,因定岁予插金八万一千两,以示羁縻。”——《明史·鞑靼列传》)这就是传说中的“不赔款”吧?

明朝失去安南,东北,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我很难理解为啥很多人快爱死明朝了。是,作为推翻蒙元统治的皇朝,却有亡于满清的朝代,确实值得同情,但,它真的有明吹说的那么好吗?

这几天在《学习强国》,想来很多人都在学习,上面肯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是元朝!每错,各位明吹皇汉一张嘴就野蛮的元朝,是中国科技的巅峰!我找了一些资料,肯定了元朝的时候,工匠的地位甚至比儒家士子高,现代意义上的火统,火炮,海船,都是元朝中期出现的;到了明朝,工匠完全等于奴隶,任何非儒家文化都是奇淫技巧,明军用的火器几乎完全没有进步,所谓的宝船也是元朝海船的1.2版。想想也对,元朝工匠属于高级工程师,到了明朝成了奴隶,能有创造力吗?

再说文化。忽必烈本身就是汉人支持才打败阿里不哥篡位的,他的部队也以汉人为主,南下的蒙古贵族,本身就是支持忽必烈汉化的,按明朝史官修的《元史》,几位蒙古皇帝被称为大儒;而底层蒙古人基本当时就被汉化了,他们穿着宋朝的服饰,过着宋朝人的风俗,蒙古统治者有强迫过各族剃发异服吗?有过文字狱吗?同样是《学习强国》里的说法,形容元朝的文化是“百家争鸣”!上一个被称为百家争鸣的,还是春秋战国了吧?明朝文化不用多说,恢复了自己地位的儒家,对其他文化可没客气,甚至自身也在禁锢思想,然后再被满清学会,八股取士,直接让本身文化科技处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彻底完蛋了。

最后就是各位说的屠杀和暴政了。屠杀,这个不用洗地,但有个前提,忽必烈本身是汉人支持的,他的部队也以汉人为主,那么,那些大屠杀,有多少是那些“二手蒙古人”干的?否则凭着忽必烈手下那十几万蒙古人,给他们一千万头猪,想来杀的也费劲吧?而且真正的《元史》上并没有描述所谓的大屠杀,四等人,初夜权,十户一把菜刀,八月十五杀鞑子之类,这些都是来自清朝末年一本小说,那些觉得骂几句蒙古人就是爱国的,100%没有看过一句元史,拿着小说就当了正史了,他们的正史就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而经历了元朝统治的明朝史官,对元朝的评价却很高,如果他们敢吹捧元朝,以朱元璋,朱棣父子的作风,恐怕所有的史官都该被诛九族了吧?其中的元仁宗,创造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年死刑最少的记录,甚至造反的都被释放了,元仁宗认为“平民造反,说明朝廷做的不好,如果安居乐业了,就不会造反了。”所以,他才叫元仁宗!而且,元朝赋税大概是南宋的1/5,南宋又是明朝的1/3,同样是中国古代史最低的。甚至最后元朝灭亡,也是因为准备治理黄河,才给了红巾军聚众的机会。

而明吹粉饰的,不过就是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先说和亲,这个确实刚,值得称赞;不纳贡就值得商榷了,因为除了南宋,需要每年给金国进贡,实际上,除了蒙元,其他所有皇朝,都需要花钱买和平,只不过有个好听的名词“岁赐”!没有岁赐,或者岁赐少了,周边民族可不会客气,明朝真正的小弟,除了朝鲜,也就没别的国家了,贵州云南的各种叛乱,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北方的蒙古人,也是互市通畅就和平,占不到便宜就打一波,把明朝打疼了,互市和岁赐就又有了;最后就是不割地,明朝从来没有割过一寸土地,但都被自己主动放弃了,到灭亡前,一个几乎接手了整个元朝长城以北领土的庞大帝国,只剩下300万的领土,除了名义上从来没有割地,实际上损失了2/3的领土,还有什么脸吹呢?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于文化传承,儒家文化只是庞大的蒙古帝国中的一部分,拥有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宽阔眼光的蒙古统治者,怎么可能把一个他们征服的文明当做主文明呢?就像现代,可能整个汉族学习蒙古语,藏语?了解维族习俗,苗族文化?作为主体民族,对治下民族的文化,能够做到不打击毁灭,就足够了,比如清朝修一部四库全书,却烧毁了几倍的汉家典藏!

很难理解明吹的脑子,吹捧明朝用过分来形容都不够了,一提最漂亮的服饰,一口就是明朝,尤其飞鱼服,更是天下无双,而蒙元服饰,尤其是满清服饰,更是被喷的一无是处。可实际上呢?飞鱼服本身就是模仿蒙古军队,飞碟帽更是直接把蒙古军帽拿来使用。而清朝的马褂,本身就是就是关宁铁骑的制式军装。然后,明朝的就好看?

明朝,作为一个历史朝代,本身就有各种优点和缺点,爱好历史的,就应该正视各种问题。但,各种无脑的明吹太讨厌了。

最后,一位历史领域创作者曾经怼过我,《元史》是蒙古人为了美化自己胡乱编造得!我真的不知道这位历史领域创作者是怎么成为历史领域创作者的,为了不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给各位创作者说一句,《元史》是明朝史官写的,是元朝灭亡以后的事,真的不是蒙古人自己写的。

明朝失去安南,东北,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得名于唐代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逐渐独立。

明成祖朱棣曾派兵占领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明宣宗朱瞻基时把驻守安南士兵撒回来了,罢交趾布政使司。

明世宗嘉靖年间,1540年,安南控制者莫登庸等人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自此至明亡,安南始终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

明朝对东北设置最早的行政机构是1409年设立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管辖范围大致包括现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奴儿干都司下辖很多卫所,有的卫所都是明朝军队驻扎,距离远的卫所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头领为卫所长官。

努尔哈赤祖上猛哥贴木儿曾是明朝的建州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本人还曾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没有釆取过和亲、赔款、割地政策。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蒙古瓦剌太师也先率兵打到明朝国都北京城下,明朝也没有屈服,于谦等人在明景泰朱祁钰支持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蒙古瓦剌部被打败后,把明英宗送还给明朝。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明朝在满清和农民起义双重打击下灭亡。明末崇祯帝宁可自缢身亡,也没和满清及农民军妥协,签订任何和亲、赔款、割地协议。

明朝失去安南,东北,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明朝所谓不割地,不赔款这个说法,近年来在网络上可谓流传甚广。但除了在网络上之外,没有任何一位史学家这样评价过明朝。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谓不割地,不赔款和不和亲,只有不和亲算得上是名副其实,其余两点,则有待商榷。

明朝一共存在276年,的确没有一次与外国或者外族和亲。但要明确两点:

其一,和亲在历史上不一定是丢人的事,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用此方法维持过边疆的和平,而并不一定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如汉朝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昭君与匈奴和亲;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吐蕃的赞普(国王),这些都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的象征。

其二,明朝时期蒙古地区形势错综复杂,明朝也难以通过和亲的方式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蒙古边境的问题。明初,蒙古分为三大部分,瓦剌,鞑靼,兀良哈;经过瓦剌也先的短暂统一蒙古之后,蒙古再次陷入了分裂,再之后,鞑靼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蒙古分裂为数十个小部落。在这种境况之下,与任何一个不落的首领和亲都难以达到稳定蒙古地区的目的。因此,和亲在明朝时期,不具备可行的现实基础。

因而,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没有与其余政权进行过和亲。

至于不割地,不赔款,则问题比较大。虽然明朝没有通过官方申明放弃过一寸土地,但实际上,明朝 的土地是越来越小的。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的过程中,撤回了长城以北的卫所,这实际上表明将长城以北的 势力范围拱手送给蒙古;朱瞻基时期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缩,从安南撤军,承认安南地区的独立;在东北放弃奴儿干都司,将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交给当地的蒙古,女真各族首领;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河套地区被蒙古部落侵占,明朝军队主动放弃该地,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下令:敢言复河套者,处死。这在实际上承认了蒙古对于河套占领的合法性。明武宗时期,明朝放弃了哈密卫,紧闭嘉峪关,将其在西域的唯一一块势力范围割让给吐鲁番。

综上,通过实际效果来看,明朝割让出去不少土地,显然,所谓的明朝不割地,是站不住脚跟的。

至于赔款,明朝在表面上也没有做过,但实际上,明朝曾经为了笼络蒙古的林丹汗使之对付后金,崇祯皇帝每年答应给林丹汗六万两白银。但后来林丹汗反悔,崇祯便终止了赏赐,林丹汗不干了,兴兵攻击明朝的北部边境。崇祯皇帝无奈,只能继续给林丹汗所谓的赏赐。所以,这笔钱,实际上就是被蒙古勒索的。除此之外,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期间,帮助瓦剌掠夺了不少明朝边境城池的财富,也算是变相的赔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明朝不割地,不赔款的说法,是很难服人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失去安南,东北,为什么还说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实际上,这句话里面的所有内容,明朝都在表面上做到了,不然也不会这么多人吹捧。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了解明朝,其实也不见得真如这句话说的那般硬朗刚强,那般盛世辉煌。

查了一下,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是空穴来风,真正有这意思的一句话是明朝的四川布政使敖英写的《东谷赘言》,书中记载:明成祖朱棣二次北征归来之后,志得意满,说了一段话:“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千古,其驭北虏西藩,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呜呼,盛哉!” 朱棣对外态度强硬,是因为明朝当时国力强盛,我强敌弱,自然要强硬。这句话可以来形容朱棣,但是并不能来概括明朝,他的子孙,不可能都像朱棣一样英明神武,明朝国力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开国之初的蒸蒸日上。

明朝确实是没有割让过一寸领土,但是却主动或被动放弃过大片领土。在明成祖后,明朝土地逐渐萎缩。东北的土地从奴儿干都司退回了辽东,北边的土地退回到长城一线,西面放弃了哈密卫,西南方向放弃大片土地给与了缅甸。所丢弃的土地,几乎有明朝全盛时期的一半之多。所谓不割地,也只是没有签订割地条约而已。

而分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从战略眼光来说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最高的,在北部边境设置了多个卫所,用于抵御蒙古的入侵。但是随着朱棣的即位北部边境的防御大幅下降,尤其是原属于朱棣和宁王的防区被彻底放弃,朱棣虽然经过5次北伐暂时遏制了蒙古的攻势,但却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使得即位的宣德皇帝不得不实施战略收缩,从安南撤军、撤销奴儿干都司,减少国家开销,但是这时候的北京确已经成为抵抗蒙古的最前沿了。其实不是皇帝想要天子守国门,不是皇帝不想和谈,不是皇帝不想迁都,而是迫于形势逼不得已。

天子守国门完全是因为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疆域大幅收缩基本维持在长城以南,这才促使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尴尬局面,稍微一想就知道这是一句黑明朝的话,古今中外哪有像明朝这样,把最高指挥部放在前沿的国家?崇祯时期曾经和大臣商量过和女真和谈,对其进行册封,借以暂时稳定东北局势,但是由于群臣的激烈反对而作罢。明朝灭亡前夕崇祯想要迁都南京,结果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结果让崇祯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样看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有什么可称道的呢?

所以说,这句话里的内容可以来形容洪武,可以来形容永乐,但是不能来形容明朝,这些只不过是一些人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一个朝代的评论不是凭个人的喜好来评判的,我们应当交由真实的历史来评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