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秦襄王做了41年的皇帝不假,可终究只是狐假虎威,自己就像一只狐狸一样躲在老虎的荫蔽之下,而那只老虎就是宣太后。
事件回顾秦襄王从公元前306年执政,一直到公元前251年,享年74岁,这样的一个年份对于那个特殊年代而言,似乎已经算得上是非常长寿了,类似于现在的百岁老人。
秦襄王在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是非常开心的,闲来无事可以作威作福,而且他有着很大的发言权,可是在当皇帝的第2天他突然发现,即便他已经当上了皇帝,但就目前的态势而言,自己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每一次朝廷至上大型会议进行总结的时候,都需要另一个人点头才可以进行,那个人就是宣太后。
如果进行一个纵向对比,就不难发现宣太后执掌的权力与慈禧太后所执掌的权力相差不大。只不过宣太后绝对不是那个慈禧太后所能够比拟的,因为宣太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秦王的公平和正义,更代表了秦王的礼制。
在之后的不久,谋臣向秦王献出一条建议,那就是一定要无时无刻的提高皇权的地位,现在你看起来虽然是个王,可过的和狗也差不多,如果你不再不把自己的权利收回来的话,你想一辈子都活在宣太后的阴影之下吗?
这样的一条建议,彻底的打醒了秦王,于是秦王决定通过自己的手段和谋略,把所有的权力统统拉到自己手中来,在公元前266年的时候,秦襄王终于成功了,将诸侯王的所有权利拿到了手中,之所以拿到手中,是因为在一年之后宣太后已就去世了,事实上在宣太后最后的这几年里面,连说话都不太利索了,指望着宣太后能够继续把持朝政似乎很困难。
没错,这就是事实为什么可以让太后夺权呢?
为什么太后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诸侯王的发展呢?事实上在整个秦王的发展历程当中,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有了一定的传承、有迹可寻的。
因为整个秦国从最开始的发展一直到最后都有太后干预,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太后都是贤明的,太后所引领的秦国,并不比秦王所引领的秦国要差多少。
当然宣太后能够把持朝政如此多的年份,还是有很多主要原因的,这其中有两点原因无法忽视:
第1点宣太后非常的贤明,而且她在朝廷的威望非常的高。第2点就是整个秦国所无法忽视的,那就是宣太后尽管没有掌握政权,却掌握了军权,换句话来说,如果秦襄王想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可能第2天就被宣太后拉出宫门打屁股了。
当然可能有很多人不了解宣太后,甚至对于宣太后是谁都不晓得,如果我们把宣太后的另一个名字拿出来想必很多吃瓜小伙伴就会眼前一亮,那就是芈月。
无论是芈月传,还是某个某个游戏里面的芈月,似乎都足以让人晓得这个宣太后绝对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物。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秦昭襄王嬴稷生于公元前325年,登基于公元前306年,崩于公元前251年,享年74岁,在位55年,父亲是秦惠文王嬴驷,母亲是宣太后芈月。嬴稷19岁当秦王,59岁开始亲政,长达40年的时间里,秦国大国皆决于宣太后。公元前266年,范雎入秦,他提醒秦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同年秦昭襄王废黜太后听政惯例,驱逐楚国四贵离朝,正式执掌秦国。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
宣太后为什么能长期执掌秦国朝政呢?原因有四:其一、秦国有太后执政的先例;其二、宣太后能力强大,执政无过错;其三、宣太后控制了军政大权,楚国四贵是太后的强力后援;其四、嬴稷并没有主动要求收回太后权力。事实上秦国大小事务皆决于宣太后,然后以秦昭襄王的名义颁布,所有政务嬴稷都参与了,也发表意见了,只是决定权在宣太后。这种政治模式直到范雎的到来才被打破,这也是为什么丞相魏冉不允许六国名士入秦的原因之一。
秦武王死后,秦国陷入内乱,惠文后和武后扶立嬴壮为君;芈八子和魏冉扶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君;赵武灵王则将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接回来为君。最终芈八子跟赵武灵王合作,扶立嬴稷为秦君,击灭了季君嬴壮之乱。芈八子行事果断,杀伐有度:她诛杀了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这些事嬴稷办不到,只有芈八子可以做到,凭借绝对实力,芈八子主政秦国长达四十年。
赵武灵王立嬴稷为秦君,就是想要挟秦国,宣太后为了避免被赵国要挟,她直接自己主政,让赵武灵王的算盘落空。宣太后权谋高超,执政水平不在秦惠文王之下,她一方面坚持商君之法,另一方面频繁出击六国,为大秦国开疆拓土,受到秦国文臣百官的拥戴。芈八子宣太后的母国是楚国,但是她对楚国的打击最沉重,不仅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还将楚国的王陵一把火给烧了。身为秦国太后,就为秦国利益考虑,宣太后自然得到秦人的拥护,包括她的儿子秦昭王。
宣太后主政、秦昭王参政,魏冉主持内政,白起主持军争,这是宣太后时期的常态。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范雎来到秦国,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说服白起,秦昭王获得军事上的支持。秦昭王牵头,范雎、白起执行,秦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宣太后隐退,魏冉不再任丞相,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离开咸阳,回封地养老。这样秦国大权彻底回到秦昭襄王手中。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一者实力不足,再者没有这个必要。要说这天下最爽的事情莫过于别人打天下而自己坐天下,对此,秦庄襄王应该是天下帝王中最幸福的人了。
一:武王客死洛阳,昭襄王初继位形同傀儡
公元前307年,重武好战、稳固巴蜀的秦武王在洛阳举鼎之时发生意外,不治身亡。由于秦武王没有子嗣,无法继承王位。权利的真空使国势蒸蒸日上的秦国霎时陷入危局,出于对王位的迷醉和渴望,秦惠文王的子嗣纷纷回到秦国展开夺位之战。
由于大将军魏冉的力挺和各方势力角逐妥协,身在燕国为质的嬴稷成了最大的赢家,回秦继承了王位,史称“昭王”或者“昭襄王”。即位后的昭襄王由于年幼,政治经验不足,而国内局势又不甚稳定。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开始“临朝听政”。
原本就出自楚国王室的芈八子,由于特殊的身世,自幼见惯的宫廷内斗,再加上本人又聪慧机狡,刚刚执政的宣太后马上展现出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手段。他重用芈氏族人,先后册封自己的两个弟弟和儿子,置之于要害部门,以此迅速控制朝廷政局。又充分继承并发扬商鞅变法的精神,使秦国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然后,巧妙利用宗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打压分化拉拢的手段,快速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综合宣太后执政期间的一系列手段而言,年少的秦昭王纵然有心想要临朝执政也是断然不可能的,因为强悍霸道的宣太后已牢牢的将权利控制在手中。但同样颇有才干的昭襄王显然并没有夺权的意思,他只是苦苦忍耐,卧薪尝胆,静待良机。
二:母亲是最好的老师,苦学帝王之术的昭襄王明白国家面前没有亲情
如果说在执政之初,昭襄王想过要夺权的话,那么在后期他应该就没又这方面的想法和欲望了。因为诸般事实证明,宣太后最爱的还是昭襄王。
1、为了规避秦国的政治危机,宣太后用计困死了一直觊觎秦国巴蜀、汉中之地的楚怀王,而楚国是宣太后的母国,女子出嫁后的地位往往需要倚借母国的力量,但宣太后却毫不迟疑的背叛了母国,同时还逼死了楚怀王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2、为了免除秦国西部的隐患,宣太后不惜下嫁义渠王达二十余年,而在义渠王流露出对秦国的贪婪之时,则果断的将其诱骗至秦国杀害,随后派遣将帅残灭义渠。
3、在昭襄王觉得自己的兄弟公子市有谋反的举动而派人将其杀害时,宣太后虽然悲痛欲绝,却也隐忍不发。
4、在昭襄王将其舅舅穰侯魏冉免职罢官赶回封地陶邑的时候,宣太后虽然心有不忍,却依然隐忍不发,不仅如此,还为昭襄王找好了善后工作。
由此可见,对于昭襄王而言,成年之后的他已经完全能够体谅宣太后的心思,进而与母亲宣太后统一战线,共同为秦国的发展而竭尽全力。
所谓“虎母无犬子”作为战国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女政治家,宣太后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告诉昭襄王,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手段是不可以用的。而在他意识到昭襄王已经茁壮成长之后,为了避免与儿子的直接冲突,她也开始有意识的退居幕后,将舞台让给已经不在年轻的昭襄王。
三:宣太后去世后,昭襄王一如既往的执行着既定政治方针
由于范睢的关系,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昭襄王和宣太后的关系并不和谐,但从上述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宣太后眼中,她几乎可以为自己这个儿子牺牲一切。即使没有范睢,秦国的发展路线也基本奠定,不会有大的变化。
宣太后死后,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昭襄王继续执行着既定的政治方针,有条不紊的发展着秦国,他一方面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周边的韩、魏、楚,令一方面则一意孤行孤注一掷的和赵国硬刚一波,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60万。致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山东之地再无秦国的对手。
此外,为了彻底现实中央集团,确保政权的稳固,昭襄王以雷霆愤激之势逼死与穰侯魏冉关系密切的战神白起,不久又处死心怀不轨的兄弟公子悝,一举解决了因外戚势力过大而导致的尾大不掉之势。完完整整的接手秦国,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秦昭王完全没必要进行政变夺权,在宣太后心中,自始至终都是将秦国将秦昭王放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长期的权利旁落而引起的不快和烦闷固然是有的。但因此就要和母亲刀兵相向应该是不至于的。另外,秦昭王的杀伐决断、果敢坚毅,其母宣太后可谓功不可没,对此,相信秦昭王本人也不会有所疑意。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说秦昭襄王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那只是你的错觉,事实上,秦昭襄王即位没多久,就已经掌握大权了。至于夺宣太后的权力,只要秦昭襄王想夺,随时就能夺,并且还真的夺了。
秦昭襄王赢稷是秦武王赢荡的弟弟,秦武王因为在东周都城洛阳的太庙中举鼎而死,秦武王没有儿子,因此他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王位,而秦国王室也因意见相左分成两派。
宣太后支持自已的次子公子芾,而惠文王后等人却支持公子壮,结果赵武灵王派人护送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回家,并以武力相威胁,要求秦国立赢稷为秦王,最后秦国在赵武灵王的强力干涉下,立赢稷为秦王。
赢稷虽然是宣太后的亲生儿子,并且是长子,成为秦王,但并不是宣太后的第一选择,赢稷能够成为秦王,赵武灵王才是第一功臣。
宣太后见到赵武灵王的强力干涉,才最终转变立场,改为支持赢稷成为秦王,赢稷在公元前306年即位为秦王,年仅20岁,因为秦昭襄王年幼,所以由宣太后主政,事实上,宣太后也仅仅只是插手了部分政事,大部分政事,仍是秦昭襄王做主,毕竟20岁并不算太年幼,只是缺少经验罢了。
我们从几件事中,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到底是宣太后主政,还是秦昭襄王主政?
1、击楚救韩。
这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即位的当年,当时楚怀王派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一直派出使者向秦国求救,当时主政的是宣太后,宣太后因为自已的娘家是楚国人,因此没有同意救援韩国。
当时秦国的左丞相甘茂认为,楚国一旦攻下韩国,或者韩国向楚国投降,那么楚、韩两国就会联合魏国一起来攻打秦国,因此甘茂建立秦昭襄王派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认为甘茂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发兵救援韩国,楚国听说秦国发兵后,马上退兵,韩国雍氏之围立解。
如果真是宣太后主政,秦昭襄王是傀儡的话,怎么可能秦昭襄王说发兵就能发兵呢,要知道宣太后可是拒绝发兵救援韩国的,只能说明宣太后的权势并不如秦昭襄王,而且这还是秦昭襄即位的当年。
2、丞相人选。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当时秦国的左右丞相是甘茂和樗里疾,甘茂出逃齐国后,丞相之职给了向寿,向寿是楚国,与秦昭襄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秦昭襄王即位后,任用的第一个丞相就是向寿,很明显是秦昭襄王的“自已人”,而不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而秦国的另一个丞相樗里疾病逝后,接替他的是赵国人楼缓。
如果秦昭襄王不能主政,怎么能随心所欲的任用自已的亲信,从用人上就能看出,秦昭襄王是掌权的,并不是宣太后掌权。
当时的宣太后在朝中的势力,只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是魏冉,一个是芈戎,而魏冉当上秦国丞相已经是在秦昭襄王即位的12年之后,而宣太后的另一个弟弟芈戎未记载担任重要官职,如果真是宣太后掌权,她肯定要提拔自已的弟弟担任重要官职才对,女人毕竟不方便处理政务,可是实际上,他的弟弟们掌权都已经很晚了。
3、范睢相秦
魏国人范睢来到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睢建立秦昭襄王加强集权,除去外戚势力,秦昭襄王听后觉得有道理,立即照办,史书上的记载是: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集权。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范睢与秦昭襄王日益亲善,劝说秦昭襄王加强集权,秦昭襄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秦昭王就任命范睢为相国。
一口气把自已的母亲和两个舅舅、两个弟弟全部逐出国都,这是没有主政的君王能够做成的事吗?这是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吗?
当然不是。宣太后在秦昭襄王主政期间应该是参与了部分政事,但决定权仍在秦昭襄王手中,从他即位之初就能做决定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秦国是有着绝对的权力,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宣太后是在分他的权利,因此仍由宣太后插手政事,并没有感到什么问题,直到范睢向他点出,他才觉得应该收回所有权力,集中于一身。
4、他人评价
《史记 苏秦列传》中曾记载过这样的内容:
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母不能制,舅不能约。第一段话的意思是:秦军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等秦王取得了胜利,连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受到欺骗。
第一段话的意思是:秦王的外交辞令循环往复,用兵打仗如同刺杀蜚虫那么轻易。秦王飞扬拔扈,即使他的母亲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无法约束。
这里的秦王就是指秦昭襄王,两段话都说了一个意思,秦昭襄王的母亲和舅舅是不能控制秦王的,反过来说,就是秦国是由秦昭襄王主政的,如果认同史记的说法,那么秦昭襄王不仅欺骗了自已的母亲和舅舅,而且自已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都无法控制秦昭襄王。
所以从一切事实来看,秦昭襄王在秦国就是完全掌权的,反而是宣太后,只是插手一些事务,经范睢提醒后,秦昭襄王把宣太后和自已的两个舅舅、两个弟弟全部逐出国都。秦昭襄王这么大的权力,何来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况且宣太后也没有多少权利。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人生最得意之事莫过于一劳永逸坐享其成,显然秦昭襄王做到了。秦昭襄王做了56年的秦王,其母亲秦宣太后帮助处理朝政长达41年时间,期间不是秦昭襄王不敢夺权,是秦昭襄王睿智,知道老妈是“真心实意”为自己打工,直到其母亲工作不动时机成熟的时候,在谋士范雎的帮助下循序渐进的成功收回权利。历史上秦宣太后开创了女性当朝主政的先河,把握朝政长达41年之久(和慈禧听政47年有一拼),但却没有篡位夺权的残暴血腥事情发生。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朝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在其在位期间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将秦朝的经济国土面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幼子,在是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极寒之地燕国为人质,和其母亲相依为命,吃了很多的苦头。
公元前(305)年,秦武王(嬴稷同父异母的哥哥)因力大无穷,喜与人比力气,结果在洛阳与周王室比赛举鼎时,不幸被鼎砸死。
后来惠文王的儿子纷纷回到咸阳争夺王位,嬴稷作为惠文王的幼子自然也回国参与争夺,这也是历史上的“季君之乱”,后来嬴稷在其舅舅魏冉的帮助下成功夺的王位。而参与“季君之乱”的公子们统统被魏然诛杀。
《史记》记载: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当时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秦国经过两年的内斗,外面又有其他六国的围攻,早就风雨飘摇。
由于秦昭襄王还小,就由其母亲秦宣太后代为处理朝政,其舅舅魏冉辅佐。
在秦宣太后帮助处理朝政的41年间,母子二人同坐朝堂。重用樗里子、魏冉、庸芮、白起、司马错等文臣武将。
在以文臣魏冉、樗里子庸芮为首的文臣对国家朝政律吏进行注定,将“商鞅之法”得推行进行到秦国的最高峰,使的国内形势一篇大好,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正廉洁。
后来重用白起、司马错等武将先后出兵战胜三晋、齐国、楚国等地,特别是在秦昭襄王母子当政期间,连年的四处征伐,更是一举消灭了西北方的戎敌,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开了很好的局面。
但秦宣太后晚年的时候,过于重信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亲人,而当时几个人的权利对秦昭襄王形成了节制,让秦昭襄王的威严成了摆设,导致举国上下都知道四人的权利巨大。
作为丞相的魏冉竟然以公谋私,在六国联合出兵齐国时期,私下命白起出兵扩张其所在封地领土,显示不臣之心。
但碍于魏冉等人的权利,秦昭襄王一直隐忍不发,直到魏国谋士范雎逃亡至秦国寻求庇护后,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收回几人的权力,免得养虎为患,出现弑君夺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后,先是让宣太后颐养天年退居后宫,后又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人驱逐出了咸阳城,后来秦昭襄王在范雎的辅佐下将秦国做到了六国的翘楚。
《史记》:范睢日益亲,复说用数年矣,因请间说曰:“…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今臣闻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华阳、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解读观点。我是微风之语,欢迎大家的关注评论,您的点评是我最大的收获。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秦昭襄王,名为嬴稷,秦惠文王之子,同时,秦昭襄王还是秦武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宣太后当权之前,惠文后可没少给芈八子找过麻烦。
嬴稷生于公元前325年,去世于公元前251年,在位时间达到了五十六年,继承大秦国祚的时候是在公元前306年,退位的时间也是在公元前251年。
秦昭襄王其实很早的时候就被派出去当了赵国的人质,这也是惠文后的主意,奈何秦武王自讨没趣,认为自己力大无穷,力能扛鼎,真去举了个鼎,后来被鼎砸死了,秦武王薨,底下的人自然是动了各种小心思。
芈八子于自己的弟弟魏冉就打算让芈八子的儿子继承国祚,赵灵王打算让在自家这里做人质的赢稷回秦国当皇帝,可以说一时间秦国内部风起云涌。
经过各方势力之间的较量,赵灵王与芈八子最终达成了协议,让身在赵国的赢稷回去继承皇位。
继承皇位的时候,秦昭襄王甚至刚刚才差不多二十岁,但芈八子却是摄政四十一年,直到魏人范雎到来,成为了秦昭襄王的亲信,告诫秦昭襄王要收回皇权,这样子,秦昭襄王才想起来联合军神白起,以白起主军,范雎主政,两方同时施压,兵不血刃的夺回了皇权。
为何秦昭襄王做了四十一年的虚职皇帝,这时候才想起来夺回皇权?原因分几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芈月太强势了。
大秦宣太后,一说这个名字,无人不知,相比之下,秦昭襄王的名声就没那么响亮了。
范雎到来之前,秦国内政,全部控制在芈八子手中,秦昭襄王是个傀儡吗?不全是,至少在决策的时候,秦昭襄王还是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的,真正负责决策的人还是芈八子。
芈八子有绝对的实力成为秦国最有权势的人,秦昭襄王是她的儿子,她的地位很是稳固,主政大臣的楚国四贵要么是芈月的弟弟,要么是芈月的儿子,芈月作为他们之间的接线人,地位自然崇高。军事上有军神白起,可以说大秦的江山十分稳固。
芈月主政期间,大秦开疆扩土,并未有什么大的失误,大秦的局势一片大好,民心所向,也尽皆是大秦宣太后。
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是芈月的势力在那放着,那么其次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就是母子亲情了。尽管嬴稷早年被送去做人质,但芈月毕竟是他的母亲,送去赵国也并非芈月所愿,好不容易母子团圆,怎么可能那么块诞生矛盾。
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秦昭襄王也没有想过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谁主政都差不多,等到秦昭襄王想要夺权的时候,自己势单力孤,又没什么好办法。
范雎到来以后秦昭襄王终于迎来了夺权的机会,这之后大秦宣太后才被迫放权。
芈月虽然放权了,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尽管落寞,但也风光了几十年了,也没什么应该不满足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