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袁克定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为悲催的公子哥,并不是说他的家庭身世比较悲催,而是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一些个人的思想发展变化变得非常悲催,当然在这悲催当中似乎也有了一点点的闪光点,不多只有一点点。

事件回顾

首先说明一点,袁克定是有追求的,怎么追求呢?

他非常希望能够当皇帝,当时的环境之下已经不允许人可以当皇帝了,毕竟都民国时期了,哪还来到皇帝,皇帝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但是袁克定有办法,而且他非常希望这个办法能够实施,那就是通过自己的父亲袁世凯称帝来间接的让自己当皇帝。

当然如果把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与袁克定完全的联系在一起,似乎又有些扯淡,毕竟单纯的凭借着儿子几句话,袁世凯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说袁世凯也有这方面的打算,而袁克定通过某些途径为皇帝的位子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并且暗中怂恿自家父亲称帝。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做完之后,袁世凯再也受不了诱惑,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袁世凯称帝,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将皇位传给袁克定,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称帝之后,四周的赞扬之声统统消失不见了,转而变成了骂声,而在这骂声之中,袁世凯本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风险和危机,到最终郁郁而终。

袁世凯在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便是:这个倒霉儿子把自己给坑惨了。

当袁世凯去世之后,整个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这系列变化的过程中,袁克定似乎与皇位再也无缘了。

可是当不了皇帝不要紧,自己的衣食住行一定要按照皇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就会发现袁克定即便已经落魄到了极致,甚至自己流浪到了天津,需要去捡别人的烂菜叶子来生活的时候依然每次吃饭的时候带上餐巾,每一次吃饭都如同皇家的百家宴一样,可是这样的一系列做法似乎并不能够为袁克定增添些许光荣,反而为他抹了很大的黑。

没错,这就是事实

曾经与袁克定一起居住在承泽园的一个人:张传彩写过一本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里面记载了袁克定的丑态,比如他当时已经瘦的不能再瘦了,可是每天都会穿一身长袍,然后把瓜皮帽子放在自己的头上,拄着拐杖。

当然这一系列的事情通通抛开不谈的话,还记得文中最开始讲的那一句,袁克定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吗?只有这一点:

尽管袁克定想当皇帝想疯了,当时面对日本人的拉拢袁克定坚决的拒绝了,并且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之上,并没有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

袁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无论他的身世也好,背景也罢,还是他个人的经历坎坷程度也罢,只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流淌,袁克定最终也到了地下陪伴自己的父亲。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是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长子,是他与原配于氏所生唯一一个儿子,既是长子又是嫡子,袁克定得到了袁世凯的另眼相看。袁世凯称帝梦碎,在举国的唾骂声中下野后,很快便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而失去了依靠的袁克定则变得穷困潦倒,最后于1958年病逝于表弟张伯驹家中。

(袁克定夫妇合照,年轻的袁克定绝对是美男子)

袁克定,出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字云台,别号惠能居士,是袁世凯与原配于氏所生唯一一个儿子,也是袁的长子。对这个儿子,袁世凯可谓是极为疼爱,早早便把他带在身边,跟随自己各地为官。辛亥革命爆发,袁克定受其父所托拉拢当时还是同盟会骨干的汪精卫,据辛亥革命录记载,袁、汪两人还在袁世凯面前结为异姓兄弟。

南北议和,达成优待清室八款,袁世凯软硬兼施迫使清帝溥仪退位,实现帝制向共和制的和平过渡,袁世凯也顺利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成果的袁世凯却倒行逆施,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做起了千秋皇帝梦。身为袁世凯之长子的袁克定,则不遗余力的各处奔走,拉拢各派人士,大肆鼓吹帝制,极力为父亲称帝制造舆论优势。

袁克定既是长子,又是嫡子,父亲当上皇帝,自己就是帝国的皇储,皇太子了,利欲熏心下,袁克定每日伪造顺天日报送呈袁世凯阅览,只收录赞成帝制的文章,却对所有痛斥帝制误国误民的文章予以隐匿不报。袁克定才发起组织筹安会,拉拢了杨度、刘师培、严复、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六大社会知名贤达(筹安六君子,此六人全部支持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使袁误认为民心可用。

(袁世凯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袁世凯对袁克定的所作所为深信不疑,他身边净是一班鼓吹帝制的政治投机分子,于是一意孤行的袁世凯竟真的做起了皇帝。1915年12月,袁世凯在紫禁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倒行逆施恢复帝制,此举遭到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引发护国运动,护国战争北洋军阀节节败退,迫于各方压力,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凯称帝建立中华帝国,与杨度等筹安六君子蛊惑和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以虚假手段营造出一片全国赞成帝制,支持其称帝的良好氛围,导致袁世凯受其蛊惑公然称帝,待其在举国声讨中取消帝制后,悔之晚矣的袁世凯曾斥责袁克定“欺父误国”。袁世凯死前,立下遗训,选定自己的接班人人选,分别是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但并没有自己儿子袁克定的名字。袁克定不仅太子梦碎,甚至都不能接棒父亲当上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死后,袁家人分家各自谋生,心灰意冷的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1928年又辞去了开滦矿务总局督办之职,这样就少了一份公职收入。袁克定早在1913年骑马时便把腿摔坏了,走路不正常,落下了终身残疾。袁克定作为长子主持分家后,分到了最大一笔家产,而过惯了贵公子生活的袁克定几次搬家,花钱大手大脚,很快便坐吃山空。加上沦陷期间的北平物资紧缺,物价奇高,袁克定所分家产已经所剩无己了。

华北沦陷,原袁世凯老部下,臭名昭著的曹汝霖为日本人做说客,希望袁克定能把老家彰德的袁府花园卖给日本人,而彼时的袁氏族人因为早已不在老家生活,也希望出售祖屋,只有袁克定坚决不同意,以“先人发祥之地,为子孙者不可擅自出售”为由婉拒了日本人。”时任华北日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见袁克定经济拮据,便以高官厚禄诱其出山到华北伪政权任职,以笼络北洋旧部,但早已将一切看穿的袁克定不再像当年那样迷迹权力,更不愿背个汉奸骂名,所以坚持没有同意。

日本人登门拜访的次数多了,袁克定也是感到不胜其烦,便在北平的报纸上登报声明,以自己生病为由不问国事,只想安心养病,任何宾客都不见。袁克定在民族大义上毫不糊涂,对日本人的笼络不为所动,体现出了他的民族气节。袁的表弟,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中国第一收藏家张伯驹就曾高度评价他:“人知梅兰芳蓄须明志,其时北京沦陷八载,克定身处困顿之境,拒任伪职,也是有气节的,可惜知之者甚少。”

(袁克定晚年投靠表弟张伯驹,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抗战期间,袁克定的日子更加难过,居京期间,天津一件私宅被心腹佣人以85万元的价格私自转手,袁克定分文未得,另一个佣人,以供他晚年生活为由,将袁克定家中不少值钱的文物席卷一空,其子袁家融,不恤父艰,拒绝供养他,致使袁克定两手空空,生活无以为继。1948年,穷困潦倒的袁克定投奔表弟张伯驹,移居清华园。

这个张伯驹,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袁世凯表侄,袁克定的表弟,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见表哥生活如此落魄,完全没有了大总统第一公子该有的样子,心里很难受,便将其接到家里供养,一切生活费用均由张伯驹承担。

至此袁克定的晚年居所总算有了着落,褪去了大总统第一公子光环的袁克定,此时已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尝遍了人世界的冷暖后方知平淡是真。晚年的袁克定宁愿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抛弃了早年的锦衣玉食,馒头就着咸菜就让他感到非常满足。对于父亲,袁克定依然表现出他一如既往的崇敬,不称父而严肃的称“先总统”。

(著名演员李菁扮演过袁克定)

晚年的袁克定,在清华园几乎足不出户,只以读书为乐,张伯驹交友广泛,家中经常宾客满座,他却很少下来参与,低调,喜欢安静成为了袁克定晚年的习惯。解放后,曾任北洋政权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以中央文史馆馆长的身份,给袁克定争取到文史馆馆员的职务,每个月有五六十块的工资,但每一次领到钱后,袁克定都分文不留的把钱交给张夫人潘素以贴补家用,但张伯驹总是让夫人将钱如数退回,淡泊如云的张伯驹事后曾对朋友说:“我既把他接到家里住下,在钱上就不能计较了。”

1958年(一说1955年),一生传奇的袁克定在张府病逝,享年81岁,他的身后事,由张伯驹代为料理,这个民国第一大公子,就这样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嫡长子,出生于1878年,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34岁,比二弟袁克文大12岁。袁克定因为骑马摔断了腿,到德国治疗,德皇威廉二世怂恿他当皇太子。袁克定虽然在德国没有治好腿留下终身残疾,但回国后撺掇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失败后,曾大骂袁克定欺父误国。袁克定晚年穷困潦倒,但不跟日本人合作,不当汉奸,还是有民族气节的。袁克定最后投靠远房表弟张伯驹,住在张伯驹家里,1955年去世,享年77岁。

(袁克定)

1、袁克定撺掇袁世凯当皇帝

袁克定字云台,是袁世凯和原配于氏所生。

袁世凯跟随吴长庆去朝鲜时,就把四岁的袁克定带在身边。袁世凯很用心培养袁克定,给他专门请了德国教师,除了学传统的儒家经史外,还学兵法,学英、德、法、日语。

1870年普法战争后,清朝洋务派普遍喜欢德国。

袁克定确实懂多门外语。

袁世凯在朝鲜娶了一个朝鲜族的妾,叫金氏,生了二儿子袁克文。袁克文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袁世凯最喜欢的儿子是袁克文,但后来袁克文反对袁世凯称帝,才逐渐失宠。

袁克定跟着袁世凯回国后,先后担任了一些小官。

光绪三十三年,袁克定被任命为农工商部右参议。

宣统二年,袁克定升官为农工商部右丞。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儿子中唯一一个在清朝衙门里得到实际锻炼的人。

辛亥革命时,为了拉拢汪精卫,袁世凯安排袁克定和汪精卫结拜成义兄弟。

1912年,袁克定担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闲职。

1913年,袁克定在彰德骑马时摔断腿,于是到德国就医。

德皇威廉二世很重视袁克定,跟他讲了君主立宪优越的道理,袁克定受到蛊惑。

(威廉二世)

德国的医生也没有使袁克定的伤腿彻底痊愈,袁克定从此就是一瘸一拐的。

一瘸一拐的袁克定回国后,野心膨胀,先打造了一个太子班子。

袁克定首先宴请君主立宪派死硬分子杨度,把他纳入自己麾下。

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交通总长杨士琦、内务总长朱启钤,纷纷加入太子班子。

武将中,奉天将军段芝贵、亲戚张镇芳,陈宧、龙济光、汤芗铭,也加入了太子班子。

为了防止原来的北洋将领尾大不掉,袁世凯建立了自己新的御林军模范团,第一期以陈光远为副团长,第二期以袁克定为团长,袁克定的心腹陆锦为团副。

袁克定的妹妹袁静雪,在1963年有一篇回忆文章,说当年袁克定伪造了一份日本人的《顺天时报》,蛊惑袁世凯称帝,当时袁静雪只有17岁。

但据考证,这个很可能是伪史。

袁世凯不可能只凭一份报纸就判断日本人的态度。袁世凯雇佣了日本顾问有贺长雄,还有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都可以直接提供日本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袁静雪之所以有伪回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撒撒谎保全自己而已。

袁世凯死后,袁克定主持分家,自己分得了最大的一份,搬家到天津的德国租界去住了。

2、袁克定败家,但不当汉奸

袁克定奢侈惯了,花钱大手大脚。

1928年,袁克定辞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职务,本想安度晚年。

结果北伐的国民政府,又没收了袁克定在河南的大部分祖业。

抗战爆发后,袁克定还到处找关系,求蒋介石返还河南的祖业,都被拒绝。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土肥原贤二找袁克定要他加入华北伪政权。

袁克定不想当汉奸,就装病不理日本人。

袁克定还登报声明,表示自己生病对任何事不闻不问,并拒见宾客。

传说,袁克定最穷的时候,只好到大街上去捡烂菜叶子回来煮着吃,只有一个忠心的老仆人跟着他。穷困潦倒的袁克定依然保持贵族范儿,用餐时铺好餐布,用刀叉切窝窝头,吃咸菜,像吃西餐一样体面地吃下去。

3、袁克定的晚年

张伯驹是民国第一收藏家,从小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袁世凯兄(袁世敦)嫂的弟弟,和袁世凯一样是项城人,袁世凯批准创办了盐业银行,张镇芳担任董事长。

张镇芳先后参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被民国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张镇芳继续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1932年辞职。

盐业银行在民国初年被称为北方四大银行之一。

袁世凯晚年照顾张伯驹,让他进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张伯驹在军校毕业后,在军界混了几年,后来进入盐业银行工作。

张伯驹喜欢书画文物,豪掷千金。

(张伯驹)

张伯驹曾用现大洋4万块买西晋陆机的《平复贴》,用黄金170两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1948年,袁克定极度穷困潦倒。

张伯驹考虑到自己的富裕生活,来源于袁世凯任命张镇芳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不忍心表哥袁克定流落街头,将袁克定一家接到燕京大学承泽园一起住。

后来张伯驹把承泽园卖给了北京大学,搬过几次家,最后在西城区买了间房子,专门让袁克定一家住。

张伯驹找当时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章士钊,想给袁克定安排一个工作。章士钊给袁克定安排了一个文史馆馆员的职务,每月领五六十块钱,可以过生活。但不一定是中央或北京市文史馆,因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传略》和《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传略》都没有袁克定的名字,有人推测可能是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1955年,袁克定去世,享年77岁。

4、袁克定的后代

袁克定的长子是袁家融,20年代去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博士学位。1930年,袁家融娶了前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女儿王惠,生了袁克定的长孙袁缉燕。

袁家融先后在开滦煤矿当工程师,去绥远主持地质勘探,参与建设包头钢铁公司,后来在河北地质学院任教,又在贵阳工学院当教授直至退休。

(袁克定长孙袁缉燕)

袁缉燕曾在河北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成为著名画家,后定居加拿大。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是袁世凯最为看重的孩子,也被袁世凯看做是能支撑袁家的唯一接班人。

袁世凯虽然一妻九妾,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但袁克定是他的原配夫人于氏所生,在全家中即是长子,也是嫡子,按照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来说,袁克定天生就是要继承袁世凯的家业的,再加上长大后的袁克定也生得仪表堂堂,这就使得袁世凯对袁克定向来都是十分喜爱的。

多年以来,袁世凯一直都把袁克定当做接班人来培养,早在朝鲜的时候袁世凯就把袁克定带了过去,袁克定也长期陪伴在袁世凯的身边,直接受袁世凯的教诲,积攒了相当多的政治经验。

少年时期的袁克定勤奋好学,洁身自好,一点也没有纨绔子弟的奢靡之风,这就让袁世凯看在眼里,也喜上心头。袁世凯在与家人交流的时候,也曾多次表示要好好教育培养袁克定,为了培养袁克定,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所以袁克定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与他老爹袁世凯不爱读书不同,袁克定的书读得非常不错,从小就表现出了相当的潜质。

待到成年后,袁世凯也是有意栽培,开始让他处理家族内外事务,而袁家是个数百人的大家族,要处理好家族事务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对此袁克定也是做得有板有眼,他在兄弟姊妹面前道貌岸然,规规矩矩,对他妈之外其他的妈,也非常地恭敬,遵守礼法,袁家这个大家族,在他的管理下也是井井有条。

袁世凯共有三十多个孩子,当时的山东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庆亲王、端王都与袁家有联姻关系,所以在与这些亲戚的走动当中,就为袁克定攒下了不少的政治资本。

在管理家族事务的同时,袁克定作为袁世凯的亲儿子,也自然是袁世凯最为信任的政治助手,经过多年的培养,到了袁克定30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清廷的三品大员,少年有为,意气风发。

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免,回了老家河南项城洹上村,暂时隐居了下来。当时的袁世凯尽管已远离京城,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一直对时局洞若观火,京城里除了他的旧部,袁克定就是他最为重要的棋子了。

当时袁克定在清廷的农工商部担任右参议,后来又升到了右丞,这个位置略低于副部长,属于清廷中的高级官员。京城内有袁克定坐镇,朝中的一举一动,袁世凯都了如指掌,而且袁克定收集的信息,也必然比别人收集的更能让袁世凯放心。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统治也就走向了终点,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清朝灭亡,然后袁世凯就当上了民国大总统。

而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大事件的背后,其实处处都有袁克定的身影。比如袁克文曾在《辛丙秘苑》中提到:

冯国璋等迫清廷逊政,大兄(袁克定)与有力焉。

袁克定在社会上结交甚广,甚至连革命党的汪精卫、吴禄贞等人,袁克定与他们都有交情,之所以要结交革命党,也是因为袁克定对载沣罢免他老爹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袁克定非常想推翻满清王朝。武昌起义后,他就辞去了三品京官,回到袁世凯身边,全力帮助袁世凯与革命党建立联系,最终帮助袁世凯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不过就在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一个多月,袁克定奉袁世凯之命回到河南项城洹上村,带领全家搬迁到北京,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小心从马上坠了下来,当场昏迷不醒。后来经过奋力抢救,才算勉强保住了性命,在家休养了两年,才算恢复了过来,不过也落下了腿瘸的终生残疾。

对此袁世凯也是非常地痛心,他经常跟人说,我的几个儿子,老大是个残废,老二是个假名士,老三是个土匪,我老袁家还有什么希望呀。

当时的袁世凯已经50多岁了,除了袁克定,老二袁克文才20来岁,即来不及培养,也不是搞政治的料,袁克定的残疾就成了袁世凯无法说出的隐痛了。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他的子女中没人出来当官,也是因为袁世凯的这些子女中,大的残疾,小的又太小,袁世凯一时间也后继无人了。

为了家族的未来,袁世凯在1914年将袁克定送往德国治疗,又把五子、六子、七子送到英国学习军事。后来到了袁世凯要称帝的时候,曾经找人给他的子女们都照了照片,其中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和五子袁克权的服装与其他的儿子略有不同,这就多少表明,袁世凯将会在这三人中选一个来做他的太子,这个事情就刺激了袁克定。

从德国回来后,袁克定就变了,以前是宽厚仁孝,后来就变了嘴脸,在袁克文的《辛丙秘苑》中曾这样描述过袁克定:

有上级军官请谒,其仆咸以跪拜戒属,谒者既来,多忍辱从之,大兄(袁克定)则坐而受焉,谒者虽无言,而心已怨且愤矣。

也就是说,从德国回来后的袁克定就变得嚣张跋扈了起来,尤其对袁世凯团队中的那些亲信、核心成员,袁克定从来都是仰起了脸,显得高高在上的样子,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就连袁世凯以前的同僚,见了袁克定都要跪地磕头,这就使袁克定在北洋的那群功勋中留下了非常坏的印象。

袁克定在后来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帮老爹称帝,他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私刻太子印章,其对权力的狂热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袁克定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应该与他在德国的经历有关。

当时的德国随处可见工厂和商业大楼,人人精神饱满,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时候的德国经历了俾斯麦时期的治理,在欧洲早已傲视群雄,工业产值比英国和法国的总和还要多。

而在德国期间,袁克定还曾专程拜访过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就曾建议过袁克定,说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你看我们德国搞这一套搞得多好呀,现在可是世界上的顶级强国。在觐见威廉二世的时候,袁克定还见识到了德国皇室的威严,威廉二世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下面的人在他面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显得非常牛气。

在德国的所见所闻就给了袁克定很大的刺激,他觉得中国也应该搞君主立宪,这样一来中国不仅能国富民强,他也能当上皇太子,而当太子,当皇帝也确实能让他兴奋起来。所以回国后,他就不停地在袁世凯面前鼓吹君主立宪的好处,竭力劝说袁世凯称帝。

刚开始的时候,袁世凯对搞君主立宪也是不置可否,袁克定就自己搞了个班子,专门运作袁世凯称帝的事情,他这样做,一方面是想登上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是想向袁世凯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让老爹选择自己来当未来的接班人。

为了让他老爹相信称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袁克定还专门办了伪造的《顺天时报》,转让袁世凯一人看,袁世凯在看了袁克定伪造的《顺天时报》后,竟也一度认为自己出来当皇帝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的,是正当的。后来等到袁世凯发现真相后,袁克定也免不了糟了袁世凯一顿暴打,袁世凯气急败坏地说他“欺骗父亲,误导国家”。

不过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最终称帝,袁克定起到的作用是不小的。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就真的称帝了,但仅仅过去了才3个月,袁世凯就在全国一片唾骂声中取消了帝制,不久就因尿毒症去世。

袁世凯死后,由于整个袁家有32个子女,如此大的家族也很难维持,所以就分了家,分家之后,袁家的大部分人都来到了天津,由于背负着第一政治家族和窃国大盗的名声,袁家人在天津也过着避人耳目的生活,大多行事低调。

在这种氛围下,袁克定也来到了天津隐居了起来,虽然分家的时候分了不少家产,但袁克定先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一直未改,到了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逐渐过得拮据了起来,其实不止袁克定,整个袁氏家族也是如此,甚至很多袁家人都到了卖家具卖房子的地步。

袁克定坐吃山空,最后只能借住在好友张伯驹家。虽然生活很落魄,但袁克定的架子还是有的,以前去过德国,每次吃饭的时候,即便是吃窝窝头,也会用西餐的叉子刀子切着去吃。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抗战期间,日本人看中了袁克定的身份,曾邀请袁克定出任伪政府职务,尽管那个时候袁克定已穷困潦倒,但他并不为日本人所动,在艰难的时刻表现出了很高的民族气节。

晚年的袁克定寄居在好友张伯驹家中,每日以读书自娱自乐,张伯驹交友甚广,家中也常常宾客盈门,但袁克定从不参与聚会,这位在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到了晚年的时候,就仿佛是个隐形人一般,除了张家人偶尔能遇见他之外,外界就很少有人能看到他。

1955年(也有1958年的说法),77岁的袁克定最终在张伯驹家中病逝,死的时候只有二夫人马彩云在他身边,他的后事也全由张伯驹料理,最后也是落了个善终。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袁世凯的嫡长子,也是袁世凯唯一嫡出的儿子,他的16个弟弟是袁世凯的9个小妾所生。早期的袁克定在自己的所有弟弟中是最受袁世凯器重的一个。

当然袁克定也有年龄上的优势,他比自己最大的弟弟年长12岁。在他很小的时候袁世凯就带着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他跟随袁世凯驻节朝鲜目睹朝鲜国王李熙镇压汉城兵变,父亲是怎样负责前政营务的。默记在每个小站的练兵的方法,在袁世凯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时,袁克定也一直跟随,增长了见识。

1912年袁克定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一年后,53岁的袁克定不小心从马背上跌落,摔成了残疾,被人笑称为“袁大瘸子”。他去德国疗伤被德皇威廉二世洗脑,从此在心中种下了皇帝梦。

当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并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克定开始了坑爹行动。

他想干一件惊天地的大事。他鼓吹帝制,希望自己老爹当皇帝,这样自己就可以成为“皇太子”了,他派人每日造假新闻,伪造《顺天日报》让自己老爹阅读,只收录赞成帝制的文章,并且组团渲染,继续坑爹说,只有称帝才能破除老袁家的男人活不过60的魔咒,这样一来使袁世凯误认为帝制即是民心所向又是长寿的机会,于是愉快地称帝了。

当袁世凯当了83天的皇帝后,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退位,落了个“窃国大盗”的名声,他在护国战争中失利,不得不取消帝制,扬起皮鞭痛责袁克定“欺父误国”。在袁世凯去世后有人发现他列举的皇位候选人是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根本就不是袁克定,袁克定的太子梦碎了一地。

袁克定人品不咋地,袁世凯死后,他主持分家自己除了应得的一份还独占了袁世凯存在法国银行的存款。袁克定糊涂蛋一般地存在,不但好女色而且晚年还好男宠,自然没有好结局。他的整个家被他败光,变的穷困潦倒后只有一个老仆人在他身边,这个老仆人为了让他活命到街上捡别人扔掉的菜叶子,给他蒸窝窝头充饥。晚年的袁克定又干又瘦还很矮小,瘸腿更严重。走向绝路的他不得不寄人篱下和其表弟张伯驹生活在一起。

后来他表弟家的房子有了变动,表弟就给他在西城买了间房子,让他们全家搬了过去,过着接济的生活。1955年袁克定去世,享年77岁。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虽说能力一般,但是却也有着几分骨气,不受嗟来之食,宁愿在街头捡烂白菜,也不为外敌所利用。

袁世凯一生娶了一妻九妾,她们为他生了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不过,他的儿女当中能为人所熟知或记住的却不多,“太子爷”袁克定是一个,袁克文是一个,袁静雪也是一个。

袁克定生于1878年,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发迹,3年之后才投笔从戎入淮军吴长庆部。

从这一点来看,袁克定的成长时期也正好是袁世凯的奋斗时期,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袁世凯才没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培养袁克定。

不过,袁世凯也一直将他带在身边,想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袁克定,只是能学到袁世凯的几分本事便只能看袁克定自己的能力了。

袁克定本来仪表堂堂,只可惜后来因为坠马而摔伤了腿,虽然袁世凯特意将他送到德国就医,只可惜终究还是留下了病根,成了一个跛脚。

跛脚之后的袁克定心中变得自卑了很多,所以才会变得更热衷于权力,只有手中有了权力才能让所有人不敢轻视他,才能所有人敬畏他。

所以,对于袁世凯称帝一事,袁世凯的儿子中也是袁克定最为积极,因为只要袁世凯当了皇帝,那么他就是“太子爷”,将来也能够当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他便能够拥有了最高的权力,到时候自然无人不敢不敬畏他。

为了让袁世凯坚定称帝的决心,除了配合以杨度为首的智囊团之外,他自己也在积极地活动和运作。

袁世凯主政之后,欧洲各国之间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这也导致了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则趁此良机谋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这也让日本拥有了足以影响北洋政府决策和政策的实力。

所以,对于日本的态度,袁世凯也不得不保持特别关心的状态,日本的许多对华政策则能够通过日本人创办的《顺天时报》之中推断,所以袁世凯便养成了每天看《顺天时报》的习惯。

袁克定正是抓住了袁世凯的这个心理,从而通过伪造《顺天时报》的办法向袁世凯传递一个同样属于捏造的信息——日本对袁世凯称帝之事表示支持。

北洋政府缺钱,只要日本能够表示支持,那么袁世凯便有希望能够找日本借钱,只要有了钱,那么一切也就好办了。

养军队,需要钱。

拉拢人心,也同样需要钱。

袁克定捏造的这个信息,不得不说确实对袁世凯最终决定称帝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过,袁世凯能够成功称帝,关键之处难道在于日本是否支持他吗?

显然不是。

袁世凯能否称帝,确实需要钱,也确实需要列强的支持或者不反对,但是关键却是手握重兵的各省督军的支持!

这也正如袁世凯当年迫使清帝溥仪退位的时候一样,北洋军将领多是他的拥趸,所他才能获得军队的支持和拥护,这才是他能够迫使溥仪退位,并且让南方不得不推举他为总统的关键之所在。

他想要成功登上帝位也同样需要军队的支持和拥护,倘若没有军队的支持,那么哪怕日本再怎么支持他称帝也没用。

袁世凯之所以走上不归路,也正是因为多数督军明确表示了支持。

谁料当袁世凯真的称帝了之后,各省督军一见袁世凯众叛亲离,如冯国璋、段祺瑞等袁的亲信反对称帝,所以他们又开始落井下石地公开反对袁称帝。

当所有人站出来反对袁世凯称帝,他又在众叛亲离中连连失利,这才让他对此前所听到的“支持声”产生了疑惑。

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的事情便是在这种微妙并且危险的情况下被袁世凯知道,袁世凯气得指着袁克定的鼻子骂了句:“欺父误国!”

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了帝制,“太子爷”袁克定的皇帝梦也因此破碎。

袁世凯临死之前在金匮石室中留下了继任者的三个候选人名单,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让袁克定接任总统的时候,打开金匮石室的众人看到名单上却赫然先后写着三个人的名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没有袁克定的名字!

袁世凯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称帝,多多少少也是为了袁克定铺路,可是此时却为何不提名让袁克定接任呢?

说白了,袁世凯太了解袁克定了,袁克定那点斤两根本撑不起那么复杂的局面,也也没那个威望服众。

让袁克定接任的话,那就是害了他!

袁世凯死了之后,袁克定为逃避政治漩涡而到天津寓居了一段时间,后来才又重新出现在众人的视野。

这是袁克定的自知之明,既然没那份能力,那么该退则退。

不论怎样,北洋系也是出自袁世凯,所以北洋政府多少也会念着袁世凯的一点旧情而照顾照顾袁克定。

只不过1937年之后,袁克定因不肯和日本人合作,从而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一度曾在街头拣烂白菜,1948之后才投靠了表弟张伯驹,生活这才有所改善。

虽潦倒,但不失气节,没给乃父丢脸。

1949年之后,袁克定的生活才开始趋于稳定,一直到1955年病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