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冉闵你如何评价?赞同新加入历史教科书吗?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冉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也没有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公平正义,只不过是那个特殊时代长出来的冉闵这样的一个特殊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冉闵对于当时的那个年代仅仅是一个推动作用。
事件回顾这件事情从最开始的时候,还需要把一个民族给拷贝过来,这个民族叫羯族,羯族也就是原来的匈奴部落,至于这一点可讲的东西很多,只不过我们今天所涉及到的只有一点,那叫胡汉分治。
什么叫做武汉分治呢?就是原本的这样的一个框架体系之下,胡人主要负责行军打仗,主要负责开拓地盘,汉人主要负责种粮食、种庄稼,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为胡人的军队做服务,而胡人的军队保障汉人的安全。
这并没有太多的歧视含义,毕竟汉人和胡人完全相比两个体系也不过分,因为在古时候因为汉人本身的经济文化以及冶炼水平无限度的提升,使得汉人更多的注重于武器装备的制作,而忽视了体格的锻炼,只有正规军人或者相应训练的部队才能够与胡人一较高下,普通的汉人是一副相对而言比较柔弱的样子。
可是胡人就不一样了,胡人的那个年代往往是与天斗与地斗,而且还需要茹毛饮血,完全就是一个半野史化的人。所以当时的实际统治者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分化,通过提高胡人的军事地位和汉人的农耕地位,两个地位之间相互辅佐,带来了这一系列的变化。
在此之后,冉闵突然间跳起,并且迅速的控制了当时的军权政权,只不过因为冉闵所控制的土地非常的少,四周的敌人又很强大,所以冉闵面临一个被迫的选择,那就是如何短时间之内占领更大的地盘,因为只有占领更大的地盘才能接纳更多的百姓,百姓多了就能生的人多,生的人多,他们就是下一代的优秀教育和士兵,打来打去只会越来越打越壮大。
可是如果土地少的话,随随便便一个诸侯或者一个军阀都可能把自己踩在地下。
没错,这就是事实冉闵最开始统领地盘的时候,并没有对胡人痛下杀手,反而是采取一种接待的措施,通过各方面的贿赂也好,送礼也罢,让胡人再一次回归自己这里,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的冉闵太需要军队了,只有军人和部队才能不断的打开地盘。
只不过胡人因为没有掌权,再加上换了自家主子之外的人当自家主子,必然是不习惯的,所以他们全都四散而逃,纷纷逃向了别的地方。
这一系列行动彻底激怒了冉闵,在冉闵看来这就是属于典型的给脸不要脸,于是冉闵采取了系列报复行动,把胡人统统杀了个干净。
把冉闵写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问题,毕竟冉闵也是历史当中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在那个特定时间节点里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不过因为冉闵所在的历史时间段非常特殊,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里面王朝的更迭似乎就像吃饭一样很随意,如果想要在尽量短的篇幅里面把冉闵介绍清楚的话,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对于冉闵你如何评价?赞同新加入历史教科书吗?
冉闵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凶😖恶奇葩无人性的汉家人杂胡狗,他追随其主人坏事干尽,杀人如麻助纣为虏,当石虎死亡后,石虎子继承了王位,他这个干儿子岂可能安,但继位者也忌讳他功高盖主位高权重,准备杀其而后快,但冉闵反应过来先下手为强杀了石享,,,他下杀胡令是狗咬狗一嘴毛的结果,是良💕发现,但若因此对他视若神明确也言过其实,他乃乱臣贼子凶神恶煞的魔鬼。岂可青历留芳为后世敬仰,更不会似岳飞一样万古长青,更不会在历史交书中大书特书。
对于冉闵你如何评价?赞同新加入历史教科书吗?
冉闵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枭雄,他篡夺石赵政权后,颁布了《杀胡令》。他所谓的“杀胡”,并不是屠杀胡人平民,而是剿杀胡人政权。冉闵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
1,当时南朝的汉人政权十分强大,冉魏政权不是南朝的对手。因此冉闵以《杀胡令》向南朝表明心意,希望南朝不要攻伐他。
2,冉魏政权弱小,守是守不住的,因此要以攻代守,必须去征伐、消灭其他国家,让自己拥有更大的疆域丶更多的人口。当时最适合作为冉魏政权的征伐对象,就是北方的胡人政权。
①胡人政权国小力弱。
②北方胡人政权治下的百姓多为汉人和其他非主流异族,因而人心不齐,不会同心同德。
3,冉魏之《杀胡令》有利于团结胡人政权中的汉人,离间胡人政权,从而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
虽然冉闵的攻防计划很完美,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就伟业。究其原因是冉魏政权只会攘外,而不善于安内。冉魏政权在安定民心、发展生产丶招纳人才等方面,做得很不好。战争最终还是人、财丶物的比拼。
个人不赞成将冉魏史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1,冉魏政权的历史代表性不足,是偏于一隅的地方小政权。
2,冉魏政权的历史借鉴意义不大,对中小学生的人生借鉴意义不大。对学生起到的教育作用不明显。
3,由于很多人对冉魏《杀胡令》误读比较严重,无法深刻理解冉闵颁布《杀胡令》的初衷和时代背景。因此将冉魏史编入历史教材,极易诱发极端民族情绪。长此以往,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也会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华夏文明是包容的,是兼容的,是海纳百川的优秀文明。华夏自古是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因此华夏一直保持繁荣昌盛。反观民族国家,则是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即便如德国那样优秀的民族国家,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禁制。欧盟之所以无法统一,就是因为欧盟各国是互不兼容的民族国家,而大一统,只属于文明国家。欧盟不走上文明国家之路,终究无法统一。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将冉魏史编入历史教科书,对国家前景不利,对国家发展不利,不符合我国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诉求。历史教科书必须要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保持政治正确。
对于冉闵你如何评价?赞同新加入历史教科书吗?
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残酷对待汉人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消失的民族——羯族,羯族原来是“匈奴别部”,有很多羯族人(有人称羯族不是一个民族)是白种人,是原来匈奴征服后依附在“匈奴”之下的一个部落。羯族人是匈奴部族的奴隶军队,残酷弑杀,后来灭亡了匈奴部落。西晋时期定居在山西的上党、武乡、羯室,因此被称羯胡。
匈奴人刘渊,以汉室宗亲为名建立了赵国,史称“汉赵”、“前赵”,羯族人在首领石勒的率领下在河北邢台建立“赵”,于329年灭亡“前赵”,建立羯族政权。后赵前期实施“胡汉分治”的办法,汉人的地位比较低。(石虎形象图,冉闵是他的养孙)
由于后赵君主对汉人的统治相当严苛,当时尚未有南迁的汉人成为羯族等少数民族奴役和屠杀的对象,到冉闵建立冉魏之前,汉人在北方的留存人数削减了一半以上,大部分被奴役屠杀,主要是战争、劳役、强征赋税造成的死亡。
大规模屠杀汉人和冉闵的“杀胡令”是对等的,有因必有果,民族之间的仇恨早就已经埋下。这是少数民族希望通过有意识的屠杀汉人,占据北方的领土,尤其以羯族最为明显。(石勒绘画,后赵皇帝嗜杀却大都礼佛,真是天大的讽刺)
冉闵崛起建立冉魏。
冉闵跟随后赵的君主崛起,他是石虎的养孙,改姓名为石闵,建立冉魏后改回原来的姓名冉闵。(冉闵雕像,冉闵后人立)
349年,石虎去世,为了争夺帝位,石遵(石虎第九子)利用冉闵夺取帝位,事后要杀了冉闵,反被冉闵杀了。再立石鉴(石虎第三子)为帝,他也害怕掌握军权的冉闵,秘密策划杀害冉闵,事情也失败了。冉闵不融于后赵皇室石氏,凡是后赵皇室都想杀了以冉闵为首的汉人将领。
冉闵取得后赵首都邺城的控制权后,希望少数民族也参与到政府中来,但以羯族为首的人却纷纷逃跑,很多人拿起了武器,并不归顺冉闵建立的冉魏,然后,冉闵发布命令: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以羯族为首的胡人,纷纷拿起武器,抢夺关隘逃亡。冉闵仍然想联合少数族群,于是下命令:
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于是,城外的汉人想进城,城内的胡人想出城,拥挤在了一起。冉闵这才认识到,胡人根本都不愿意效力于冉魏,于是下令:
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这就是所谓的“杀胡令”,主要针对的是羯族人以及部分的少数民族。
如何评价冉闵?
冉闵是汉人,依附于后赵的石虎,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逐渐取得了优异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最终取得了后赵的部分军事权柄,他的手下绝大部分是汉人。但在后赵胡人和汉人是有区别的,胡人的政治地位明显要高于汉人,绝大部分的汉人是受奴役的对象,屠杀的对象。
冉闵取得政权时,也想拉拢少数民族的人,但少数民族的人根本不愿意受其管辖,纷纷反抗和离去。这让冉闵明白了一个道理,汉人在当时的胡人来看是低等的、根本不和他们是一条心。再者,胡人在后赵统治时期,屠杀、奴役汉人非常多,恐怕受到汉人的报复,这才纷纷离去。
冉闵作为一个汉人的统治者,也得为自己的政权考虑。逃跑的胡人将来绝对是反对冉魏的一股强大力量,任其离去后患无穷,于是发动汉人杀胡人,这一政治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原来任意屠杀汉人的胡人被屠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冉闵是否能够进入历史教科书?
冉闵作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应该可以进入教科书的范畴,不过冉闵在位时间较短,只有三年时间,历史教科书正文中可能达不到提及的标准,可以在辅助材料里面提及,作为参考。
此外,提及冉闵的“杀胡令”不能单独提及,要提及杀胡令深层次的原因,后赵王朝的“胡汉分治”,以及对待汉人的残酷屠杀、奴役是杀胡令能够起到效果的历史根源。如果没有胡人(主要是羯族)残酷对待北方地区的汉人,就是冉闵发布命令,汉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屠杀20多万胡人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仇杀是有深层的政治原因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才是正道。
对于冉闵你如何评价?赞同新加入历史教科书吗?
冉闵以暴制暴的做法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在战争方面,坚决抵御反击是必须的。在缺乏血性的时候,用他的思想激发民族血性是很不错的选择。
对于冉闵你如何评价?赞同新加入历史教科书吗?
就我所知,沒有"杀胡令"北方汉人被屠尽是大概率事件 北方如果沒有汉人存在 南方汉族也会被消灭。这是个大事大非问题 历史不能假设幸好历史不能假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