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
说实话,昨天写“武松能不能打过鲁智深”一文,写到武松打虎时,真想到了这个问题:为何李逵杀四虎还没有武松打一只虎闻名呢?
今天正好回答这个问题。
同样是打虎,武松打死一支虎就声名显赫,流传上千年。而李逵杀四虎却默默无闻,这不合情理呀!
细想起来,形成这种局面,也是有缘由的。
1.武松打虎,是赤手空拳(哨棒断了)。李逵杀虎,是用的朴刀和腰刀,双套家巴式。俗话话,手巧不如家什妙。现在的导弹渐次升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飞机也是一代追一代,更新换代的让人眼花缭乱。所有这些,无非是追求武器先进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
同样是打虎,李逵的有武器和武松的没有武器,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
2.武松打虎是被动撞到老虎的。从梦中醒来就投入战斗,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没有占到任何先机,完全是硬碰硬地对打。李逵杀虎是先碰到两只幼虎,随手杀之。然后在洞中守株待兔。
书中写到: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从母大虫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从中可以看出,杀俩幼虎是轻而易举,杀母大虫是借力打力,而母大虫根本就没看见他,等于是送到了李逵的刀口上。
只有那只吊睛白额虎是真正面对面打斗,却又简单得很,李逵只用一刀,便正中大虫颔下,割断了气管,猛虎挣扎几下,就死了。
这种杀虎的过程,别说杀四只,就是杀八只,也显示不出武松拳打猛虎的那种勇猛啊。
3.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因为酒家已告之,官家已出榜文,景阳岗上老虎已坏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后来武松也看到了刮掉树皮的树上写的字:“近因景阳岗大虎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岗,请匆自误。”措词诚恳,已接近现代文了。但武松均未在意,依旧过岗。
此种情况下打死猛虎,官家大喜,民众欢腾,影响力是相当的大。
而李逵杀虎,是因猛虎吃了母亲,一气之下报仇血恨。其影响力与武松岂可相提并论。
4.从施耐庵老先生的本意来讲,是想把武松塑造成盖世英豪。而李逵不过是个莽汉而已。所以在写法上就已给俩人定了位。如果把李逵写成有勇有谋的英雄好汉,岂不成了本末倒置。
综上所述,李逵杀几只虎,也不可能有武松的声望。
这就是同样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的缘由所在。
同样是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
《水浒》中多次出现打虎情节,武松打过,李逵打过,解珍解宝打过。不可一世的兽中之王在梁山好汉手下不值一哂,就像拔萝卜一样轻而易举。没办法,能力呀!可是人人都以打虎为乐,为何独武松打虎更加深入人心?愚以为,原因大约有三:
一曰先声夺人。《水浒》的架构是先写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重点人物,先史进再鲁达再林冲再黄泥冈诸雄再宋江再武松等等,渐次登场,出场人物命运的变化又引出新的人物,一直到最后梁山英雄排座次。应该说至此,《水浒》中最精彩的部分已经完成。至于以后两败童贯、三败高俅、全伙招安、征辽剿寇等桥段较之前章似多有不足,缺乏戏眼。而武松打虎恰恰是前半部重点中之重点,以打虎英雄的形象一扫出场时在柴大官人庄院中的猥琐,令人耳目一新,为接下来全维度塑造人物奠定了深厚基础。唯其第一次,对于大多数闻虎即竦的读者来说,其震撼效果不言而喻,印象何以不深?至于李逵打虎,是在人物情节充分展开、读者已然对人物性格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生的,毫无新奇之感,似乎李铁牛怒杀四虎是意料之中的事,不杀反倒令人惊奇。也就是说,读者视之为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既是必然,自然远不如武松打虎那样始料未及来得生猛,印象因而也就不那么深刻。
二曰浓墨重彩。《水浒》中对武松景阳冈打虎一节的描写,是下了十足功夫的。从山神庙公告闻虎到“三碗不过冈”酒馆谈虎,再到冈上遇虎、全力搏虎,情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主人公心理的变化以及人物、对象大量的细节描写,把一个打虎场面刻画得惊心动魄、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可以说这段文字是《水浒》一书最见功力的部分,以愚之见,至少不比"鲁提辖拳打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差。也让我们见识了施老夫子的不同凡响。相比之下,李逵杀四虎章节就显得平淡无奇,可能是作者出于详略考虑,故意为之。
三曰百姓口碑。《水浒》成书之前,梁山好汉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故事就在百姓中广为流传,而武二郎打虎、杀嫂,为朋友两肋插刀,对恶势力疾恶如仇的鲜明个性也广受褒扬推崇。现在齐鲁大地据说还保持着把同辈尊者叫二哥的风俗,可见武松影响之深。遍观《水浒》全书,读者根本找不到稍许武二哥品德行为上的瑕疵,足见作者对他的喜爱。而黑旋风虽然名气不小,但其智商和性格决定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此兄常常杀得性起,双斧不论青红皂白,一路砍去,斧下多少冤魂无法得知,其鲁莽残暴可见一斑。这种好汉用来止儿夜啼还算一剂好药,若让百姓爱之亲之好象难之又难。因此,同是打虎,武松伏一虎而芳百世,李逵杀四虎读者却不以为然,奈何?连接母上山这等小事都做不好,杀百虎又有何用?废柴一枚!
以上浅见,仅作引玉之砖。
同样是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
井阳冈上的那只虎,是一只红通虎。凶残异常,伤人无数。阳谷县令曾数次悬赏捉拿,恶名远播。恰巧武松酒壮英雄胆,途经井阳冈,晕乎懵逼模式打死老虎,无意中巧借恶虎之名,成了当时为民除害最棒“打虎哥”。而李逵不然。
李逵自从入伙梁山,以为人生达到了巅峰。孝心大发,欲把老母接回梁山。途经山谷,遇一老虎辣妈,叼着李逵老母给三只虎仔当了点心。李逵悲愤懊恼,怒杀四虎。
总之,武松打死的是为害四方的恶虎,因而出名。李逵虽杀四虎,却是报意外伤害母亲的私仇。所以武松红了,比李逵出名。
同样是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
武松和李逵同样是打虎,但武松打虎却比李逵打虎流传广泛深远,家喻户晓。李逵打虎知道的人甚少,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打虎的目的不同。武松是在回家探亲要路过景阳冈时,酒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吃人,几十个猎户都奈何不得。官府贴有告示,让结伙过冈。但武松不顾这些,不顾“三碗不过冈”的忠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饮酒十八碗,上山打死虎,为民除了害,功德大无量。
李逵背母上梁山途中,在沂岭为老母寻水之际,其母被老虎吃掉。李逵为报母仇,一举杀死四虎。
二是打虎过程不同。武松是酒后卧在青石板上,发现老虎扑来,与虎搏斗,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在哨棒折成两截的情况下,揪住老虎头顶花皮,将老虎活活打死,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见老虎难打。
李逵是在母亲被虎吃后,两刀搠死两个幼虎,又两刀杀死两个大虎。沒费多大的功夫。
三是打虎结果不同。武松打死虎后,惊动了阳谷县官员和百姓。老百姓前呼后拥,用轿子把武松抬到县衙。知县奖给武松一千贯钱,武松坚决不收,让赏给猎户们。他高风亮节,令人敬仰!武松被知县授于都头官衘。
李逵本是命犯,逼上梁山,思母心切,下山背母,途中为母报仇后,重回梁山,当了无名英雄。
四是作者描写详略不同。施耐庵在描写武松打虎时,从三碗不过冈写起,层层铺垫,笔笔造势。从人物的语言丶动作丶心里各方面刻画人物。时而使人紧张丶担心,时而使人轻松丶赞叹,让武松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写李逵杀虎,虽然写了他因母亲被虎吃而悲痛,但是他在杀虎过程是轻而易举,远不及武松打虎吸引读者。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武松打虎比李逵打虎知名度要大得多。
同样是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
同样是打死老虎,可方法与心境不一样,出名的程度也就不同!
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
与老虎一照面兵器(哨棒)就折。这下火了,是互相之间赤手空拳的对阵了!
可老虎并不赤手空拳,人家优势是一扑,二剪,三咬。武松呢,无尾,牙不利,扑的功夫也远不及那大虫。所以只能是一跳,二闪,三拿。照着老虎的天灵盖就打。
这样的打虎法,无天生神力,无一生英雄气,无勇往直前的精神,那肯定是从虎口进去,通过盘山道旅游去了!
李逵就不同,根本就不知那有老虎。还以为是桃花园呢!
把母亲背到那放着,无径道远的去找水。回来才发现母亲的脚正被小老虎啃着呢。那悲痛与怒火全然上身。手有朴刀,腰挂配剑。那几个小老虎只有去找鬼算帐去了。
可母大虫一来,李逵尽管有兵器,也还是不敢直接对阵。和老虎妈妈打起了游击,瞅准机会,宝剑就从老虎肛门进去了。
不过也还是个狠角色,只是比起武松差那么一点。但同样受到了群众的抬举。
只是武松遇上了亲人与新上司。而李逵确撞上了忘恩负义的女氓和李鬼。命不济则名不响而己。
同样是打虎,为何大家只知武松不知李逵?
武松景阳冈打死一只老虎出了名,是因为老虎拦路伤人,阳谷县令出榜招集猎户扑捉都不得,正赶上武松回清河县找他哥哥武大路过此处,吃了十八碗三碗不过冈酒,时己天黑,武松醉卧景阳冈,忽然一只大虫向他扑来,武松立时酒醒,跳起来和老虎搏斗.,最后老虎被武松打死,阳谷县出了名,成了打虎英雄。这时候武松还沒上梁山,沒有被通缉。李逵是罪犯,梁山贼寇,官府到处张贴通缉令捉拿他。李逵人粗魯,喝洒惹事,是个孝子。回家接老娘,被他哥哥发现,他哥哥去报官,他偷着背起老娘就跑,跑到青松岺上老娘说囗渴,他放下娘去山下找水等找回水来寻老娘不见,看见衣服和鞋,顺着血跡找到老虎窩两只小老虎被他打死母老虎回来也被他打死,公老虎最后也被他杀死。李逵连杀四虎为母报仇。是梁山贼寇官府通缉的罪犯,所以不敢声张,也就沒有出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