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时候只有一个字,这个字是肃,肃静的肃。表面上看起来李鸿章签字认可了这场协议,可实际上签这个字完全是李鸿章的无奈之举。
事件回顾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相信了义和团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能力,并且她认定了义和团必然是能够以一抵百、能够手撕敌、能够在包子里面藏雷、甚至能够让自己的武器拐弯的这种高精密无懈可击的超人存在。
在义和团的忽悠以及自己的盲目自大之下,自己太后代表着满清向其他所有列强进行了宣战,而这场宣战,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超乎了慈禧太后的想象,因为那些看起来能够让武器拐弯、看起来能够手撕敌人的义和团,事实上连个屁都不如,甚至连那些几岁就开始死爷爷的人都比不上。
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战斗之后,义和团以及清王朝的军队兵败如山倒,既然没有办法去狙击敌人,只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去进行和谈,而当时根据其他帝国得到的消息来看这些帝国根本不想和谈,他们一心一意的想要捉拿慈禧太后,并且把慈禧就地正法,这可吓坏了慈禧太后,万般无奈之下,将已经70多岁的李鸿章召唤过来,并且让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对其他帝国进行一系列的和谈。
没错,这就是事实在进行和谈的时候,李鸿章与慈禧产生了分歧,李鸿章的想法是尽一切可能性将损失降到最低,那就是列强们向你索要两亿两白银,尽可能的去给1.5亿或者1亿,而慈禧不这样想,慈禧已经被列前面吓怕了,甚至在这个时候她认为帝国完全可能率领一只小部队,直接来到北京城,然后将自己杀掉,所以她暗中指使李鸿章,甭管帝国提出什么样的条件,我们都要答应,不要讨价还价。
当李鸿章看到慈禧太后的命令之后,左右为难,身为人臣的他只能按照慈禧太后的命令行事,所以李鸿章在签订当时的协约时非常=不愿意甚至充满了抵抗情绪,只不过抵抗情绪再大,也大不过慈禧太后的命令。出于无奈,李鸿章在签字的过程中动了手脚,并没有写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写满清的名字,甚至连慈禧太后的名字都没有写,只写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肃。
请注意这个字并不是平白无故写的,而是满清给李鸿章赐的字,换句话来说,李鸿章想用这样的一个字来表明这件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愿意的事情,既然做到这了,那就是万般无奈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要怪的话,千万不要怪我,要怪只能怪慈禧太后以及慈禧太后所信任的义和团。
可是李鸿章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依然没有办法抵消当时普通民众对于李鸿章的不解和愤恨,甚至很多人将李鸿章的雕像推倒并且在大街小巷骂着李鸿章,当然这一切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不足为惧,毕竟自己的脑袋保下来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谈及李鸿章,大家的第一印象都会是,他曾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马关条约》,和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丑条约》。正是这些条约的签订,让很多人都误解了李鸿章,把他当做一个卖国贼看待。而李鸿章也一直顶着这个骂名直到今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李鸿章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之人,相反他还非常的具有才能。带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织新办洋务运动,参与甲午中日战争抗战等无一不展示他对清政府的忠心。
李鸿章对洋务运动兴起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他也时常会受到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从而不被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势力所看好。再加上李鸿章对处理外交事物颇为擅长,所以时常会和各国打交道。一方面可以代表清政府处理很多重大的交涉事件,增强自己外交才能,可另一方面清政府也同时会派他去和列强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这样一来,李鸿章就名副其实地背上了卖国的骂名。
纵使自己心里十分不愿,可李鸿章却不能够藐视皇权,不服从命令,一面是朝廷对自己下达的命令,另一面是百姓对自己的埋怨,谩骂。不能改变现实的李鸿章,只能选择顺从。所以说,李鸿章并没有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不过他在条约上签的也并非他的姓名,只是单单的一个"肃"字。很多人都说,这个“肃”其实是李鸿章这三个字纵向拼合而形成的相像的一个字。不管怎样,在签订条约如此郑重的场合,李鸿章没有签自己的名字到底有何用意?
其实,了解过李鸿章的人都应该知道,他曾经被封为爵位一等肃毅伯。而“肃”刚好就是对他名号的称呼,而且这还是清政府赐予他的字,所以,在进行《辛丑条约》签名之时,李鸿章写的是“肃”字,而不是他的名字,这其中当然也蕴含着几分用意。
一,不论是签订《辛丑条约》还是《马关条约》,又或者是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基本上清廷都会派李鸿章前去协商解决,而这时李鸿章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清政府。那么他选择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名,也是受清政府的命令,这个时候如果签订的是自己的名字,那么它代表的除了清廷就还有他自己。而他自己也是不愿背负这样的骂名,所以就不能在条约上签自己的姓名。刚好“肃”这个字是清政府赐封给他的,把条约上的签名换成这个字就表明他是奉清廷之命所做的如此决定而非自己的本愿。
二,李鸿章每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都会收到大家的谩骂与不理解,虽然他也只是奉命行事但再怎么样他都直接参与了清廷的“卖国”行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家认为他的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百姓本来就对他的所作所为颇有埋怨,如果他签字时再写上自己的名字,那只会更惹得人愤懑,别人也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李鸿章的错,因为条约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那时候李鸿章再想反驳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谈判是他,条约上的名字也是他。而他就只能自认倒霉,背下清廷这黑锅。所以他是不会再条约上写自己的姓名的。
不过,不管条约上是不是他的名字,还是会有人借他出气,认为他是卖国贼。其实,李鸿章这个人也挺可怜的,起初并不受朝廷重视,后来情况稍微有点好转却又让他去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而李鸿章除了顺从也没有其他办法。他唯一的心机也就是不想别人把他卖国贼,叛徒那样看待吧!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这种解读历史细节的问题,很有意思,不妨来答一下。
甲午北洋惨败后,李鸿章的处境很艰难。1898年11月,七十五岁高龄的他被派往山东勘察黄河工程,虽谈不上是朝廷对他的羞辱,但薄惩的意味还是很浓的。
1899年3月底,李鸿章兢兢业业地完成黄河勘察后,回到京城,又被晾晒了八个月。
此后因为维新派在广东利用毗邻香港、澳门的优势频繁开展反清活动,清廷急需有外交经验的重臣前去坐镇弹压,于是这才想到重新启用李鸿章。
李鸿章此去,大有就此凋零在广东的可能,谁知道,风云突变,清廷在1900年又迎来了庚子之难。
1900年6月21日,因为愤怒于各国洋人触碰到了她的权力底线,慈禧公然向十一国宣战。
但如此疯狂,慈禧终归是心中无底的,于是在宣战前后,她多次电召李鸿章进京商议。
然而,面对守旧派秉政造成如此大的乱局,风烛残年的李鸿章深感自己已无力收拾,在他看来,此时前往京城弄不好就将成为乱局的牺牲品,所以他迟迟不愿动身,而是一再主张”先定内乱,再弭外辱“。遗憾的是,慈禧没有采纳她的意见。
眼见局势越来越失控,李鸿章绝望了,他预料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两宫必会西逃,不久果然让他言中了。
这时候的李鸿章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很复杂。
他既想继续效忠清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不愿看到清廷乱命祸及东南半壁江山。
所以他最终采取了两步走来应对。一方面,他接受了盛宣怀的建议,领导主持了东南互保;但在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北上收拾乱局的念头。
1900年7月,接到清廷重新任命他为直隶总督的上谕后,李鸿章最终还是踏上了北上的屈辱惨途。
临行前,他与幕僚的一番对话很能反映他的心境。
广东署南海县知县裴景富问他:”万一都城不守,公入京如何办法?“
李鸿章说:”必有三大问题,剿拳匪以示威,纠首祸以泄忿,先以此要我而后索兵费赔款,势所必至也。“
裴景富又问,这次会赔款多少?
李鸿章说:”我不能预料,惟有极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作得到否?“
说到这,李鸿章泪流满面地最后感慨:”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到了京城后,八国联军的条件果然一一被他料中。
到了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的心情是十分悲愤且很复杂的。几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他是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惨败,被迫签卖国条约,因为是主要负责人,他无法不认这个帐。
但这次庚子之变,他觉得自己毫无责任,纯粹就是背黑锅,因此他不愿把骂名背的那么触目惊心。
因为有这样一个心态,最终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时候,他接受了幕僚于式枚的建议,没有直接用”李鸿章“三个字签押,而是用了清廷赐他”肃毅伯“这个爵位的头一个字,也就是”肃“字。
用一个”肃“字签押,李鸿章是想极力去表明一点,这是清廷在卖国,而非他李鸿章在卖国,签押时的他不代表、不属于他自己,只代表、只属于这个昏庸的朝廷、无奈的时代。
但即便如此,即便最终在屈辱卖国条约上留下的是不那么刺眼的一个”肃“字,但经过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李鸿章还是被压垮了。
1901年9月7日,签押完毕,10月30日,他便胃血管破裂,夜咯半盂黑血,在屈辱中死掉了。
一个”肃“字,其实很悲凉!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什么玄机也没有,那个字只是李鸿章自己的“画押”罢了。
不只是在《辛丑条约》上,李鸿章写了一个“肃”字。在《马关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中俄密约》等等条约上,李鸿章也是写了这个字。下面,我来列举几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几个李中堂签的条约。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俄密约》)
这个“肃”字,就是李鸿章个人“画押”字。古代官员在吏部外放之前,都会在吏部留下一个“签名”。这个签名就是以后文件往来辨别真伪的“防伪”!这个字可以使本人名字,也可以自己随便写一个字。哪怕是自己“画个图”也行,只要不嫌麻烦就行。
李中堂在户部留的可能就是这个“肃”字。据说,这个肃字是用“李鸿章”三个字拼出来的。我不动书法,实在不知签名字是怎么“画”出来的。不过,现在很多人的签名都很潦草,跟画符一样。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肃”是源自于李鸿章封爵“肃毅伯”的第一个字。这个解释也可以成立。因为,李鸿章的“肃毅伯”是在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后。刚好从这一年以后,李鸿章把自己“画押”字改成了“肃”。
(文|勇战王聊历史)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在传统的看法中,李鸿章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他卖国,和列强们签订了无数的卖国条约。
不过在比较新潮的看法中,人们对李鸿章却有着不同解读,在不少人看来,签订那么多条约的主要责任不在李鸿章,而是在慈禧的身上。
正是因为得到了慈禧的指使,李鸿章才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签订下了那么多屈辱的条约。
从实际上来说,他只是一个帮慈禧背上了黑锅的背锅侠。
个人对李鸿章并无好感不过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他以及他身上有着再如何多的苦衷,仅从一件事情来说,我个人对他就产生不了好感。
在阿古柏侵吞我们边疆省份的时候,大清的朝堂上对此事形成了两股意见完全不同的势力。
其中一股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他觉得以清帝国国力的残破,应该全神贯注地把所有精力投入在海防上,不该继续花费力气在当时一度被人们认为鸟不拉屎的边疆上。
而另一派是以左宗棠为首的边防派,在他看来,海防固然重要,但是边疆之地却也是绝对不能割舍的一大重要部分,因此他觉得,应该出兵阻击阿古柏,收回我们的边疆省份。
最终,左宗棠的坚持收获了结果,朝廷同意了他的想法,然后由胡雪岩为他筹钱,出兵收回了我们的边疆省份。
仅从这一件事情来说,我个人对李鸿章是产生不了好感的,无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处在何等的境地中,都丝毫改变不了我在这方面的看法。
李鸿章签署的那个字是他自己的花押而接下来,我们回归正题,讲一下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仅写一个字的原因。
真实的历史状况与提问中所说到的事情是有误差的,李鸿章并不是不愿意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他签署了那么多条约,早已经变成了一个熟练的老油条,又怎么可能会为所谓的家国情怀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呢?
实际上他所写的那个字名称叫做花押,意义等同于现如今人们所使用的个性签名,在辛丑条约的签署中,左边的字就是李鸿章的个性签名花押,而右边的字则就是清朝庆亲王的个性签名花押。这所谓的个性签名并不一定是本人的名字,而是古人们通过自己喜好为自己所设计出来的特殊字型。
花押一般比较龙飞凤舞,其他人很难以模仿,具有高度的自我性,是古人辨别签名是否真假的重要凭证。
普遍认为花押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之后的各个年代都均有深远的流传,后来到了元朝时期,花押开始变成了一种现象级的文化,被所有文人都接受使用了起来。
在一般的时候,人们会把自己的花押雕刻在印章中,盖印的时候使用,同时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签字,人们也会通过毛笔书写的方式写上自己的花押。
花押在古代的普遍性除了辛丑条约之外,李鸿章在签署朝堂公文以及和外国列强们签署文件时,都是以花押形式来签署的。
而不仅是他,古代许多官员签署公文时都是直接签署自己的花押,而不是签署自己的名字。
除了我们古代,日本因为受到我们文化影响的深重,他们古代也习惯使用花押来签署文件。
在清朝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和他的儿子李经方签署文件使用的是花押,日本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另一位日本大臣签署文件使用的也是花押,可见,花押在日本也是有着巨大市场的。所以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所写的字是他的花押,这个提问是有一定误区的,这个字并没有暗藏什么心机,而是暗藏了一个我们现如今很少了解得到的古代文化现象。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题主你想的太多了,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写的不是“肃”字,而是他的花押。不仅在《辛丑条约》上李鸿章签名用的是花押,他在其他条约和日常文件中,也都是签这个花押的。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的也是这个花押
所谓花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签名方式。在古代签署文件或者书信结尾处,一般都需要签名。这个签名因为经常写,到后来就会很熟练,书写方式接近草书。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所以这个签名又和普通的草书不同,会出现各种变体,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到后来有些人为了追求书写方便和彰显个人特色,会故意把签名写的和普通字不一样,甚至可能和自己的名字也没什么直接的联系,其实有点类似现在流行的个性签名或者个人标签,这种签名也叫花押。花押早在晋朝就已经出现,后来则日益普及。
花押因为没有一定规律,细节和书写顺序只有本人知道,所以复杂的花押难以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也达成了防伪的目的。当然,也有比较个性的人花押很简单,比如宋徽宗赵佶的花押笔画不多,其看上去有点像“天”字,有点像“下”字。
宋徽宗赵佶的签名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写的就是花押,这个花押看着像一个“肃”字,但是其实并非“肃”,具体含义也只有李鸿章本人知道。实际上在《辛丑条约》不仅李鸿章签的是花押,庆亲王奕劻的签名也是一个花押,仅有一个字。
所以没有必要对李鸿章这个签名做过多的解读,这仅仅是李鸿章的签字而已。
《辛丑条约》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的签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