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代要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简单先总结一下,汉朝之所以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完全是得益于当时社会状态之下普通百姓以及上层氏族对于刘邦政权、项羽政权的左右摇摆。
事件总分析:我们都知道刘邦和项羽分属于两大阵营,并且征战多年,甚至有不少书籍和影视剧均描述的是那个年代的楚汉相争,楚汉相争达到最激烈的状态,往往是双方的军事集团全都堆在了一起,完全凭借蛮力打这场战争,所有的军事计谋和军事技巧在杀红了眼的士兵眼里分文不值。
可是在楚汉相争的最开始阶段,项羽往往占据绝大多数优势条件,并且每次战役都会取胜,并不是项羽的军团多么能打,当然这方面也占有一定因素,最主要的一点是项羽的军团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能一两次战役的失败,刘邦不会察觉什么,本身就是地痞无赖的他能够拥有现在的地位和状态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没有个进取心,如果能够多胜几次,多打几次硬仗也是非常可观的,可刘邦发现随着战役的延续和进行自己军团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低,部分将士垂头丧气,而各个将军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刘邦意识到出了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短时间之内无法解决的话,将会动摇军心,左思右想之间刘邦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分封诸侯王。
为了稳定军心,为了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刘邦短时间之内自我妥协,对于韩信等人进行大肆册封,封他们为诸侯王之后,因为他们本身并不姓刘,所以也被称之为异姓王。
在获得异性王的分封之后,韩信、英布等人战斗力明显上升,战斗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毕竟打下来的大片土地当中就有自己的比例分成,既然如此,谁还不肯卖命的干活呢?
就在韩信和英布拼了命的为刘邦打天下的同时刘邦又多出了个心眼,将自己的子弟、子嗣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人封为同姓王,并且高于当时的诸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故则更加简单,因为异性王可能不受控制,他们急需要权力的分割和交替,如果没有办法去掌控权力、没有办法去实际操控整个大汉王朝的话,整个汉王朝将会面临很大的危险。
而刘邦分封同姓王的九个诸侯国短期之内将异姓王的威风压到了最低,刘邦又在之后的10余年之内,通过诸多手段将这些异姓王全都搞得分崩离析,让他们的权力上交中央,甚至部分异姓王还落了个死亡的下场。只不过因为异姓王和同姓王的存在,汉朝其实是郡国并行制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如此,为后来汉王朝的一系列困难埋下伏笔,可这也是万不得已的办法,毕竟项羽已经打在打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了,这个时间段如果再不搞点小活动激励一下将士们的话,恐怕自己也成为了刀下亡魂。
分封制详细解析分封制是华夏古代王朝的智慧结晶,也是一种极其长远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是西周灭商之后突然发现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西周的实际土地非常狭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么庞大,可能是西周的四周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它们时刻想要去侵犯中原,并且将它的土地纳为己有。迫于无奈,西周采取了这样的一种优良制度,并且维护了周王室800年的统治安定。
分封制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呢?简单来讲一下,周王朝可能一共就有10块土地,可是在10块土地之外还有90块土地,于是便将这90块土地按照大小个的顺序进行排列,凡是能力强的、手腕高的,并且军队战斗力强的,便让他们去更边远的地方去统领10块甚至20块土地,如果能力特别弱,而且对西周又有大功的则在自己周边去掌管一两块土地,也算是对他们的恩泽,就这样分来分去,那100块土地都分完了。
分完了之后,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就需要去地方任职,当他们去到地方之后,便会运用自己手中的军队和权力与周王室所分封土地的原住居民进行争斗一番,如果能够打过原住民的话,就会统领这个地方,可是因为这片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拼打下来的,而根据西周王室的制度又无法直接干预该地区的官员分配,于是这样的诸侯国拥有着一定的自主权力,也就是分封制最开始的雏形。
当然诸侯王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当周王室需要去搞规模性的建筑和大型的工程时各诸侯必须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向周王室递交壮丁和粮草,经营钱财来帮助周王室完成大规模建筑,如果周王室面临敌方来袭的时候,其他诸侯国也需要率领军队前往周王室的都城来帮助周王室渡过危机。
简单讲:分封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不错,有一个必要前提心中或者周王室必须要足够的强大,他们必须掌握绝对意义的至高决策权和指挥权,必须能够做到同时击溃5~10个诸侯国,并且不受损的前提之下,才有如此高的职权,去享受现有的一切。
如果周王室本身就没有权力或者周王室因为系列问题而变得衰弱,分崩而解,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分封制对于周王室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周王室的灭亡也正是因为自身国力的突然衰弱,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日益强大,双方之间的权利无法做成一个平衡,在无法平衡的前提之下,周王室只能土崩瓦解。
郡县之随之而行郡县制最开始的时候是在秦王朝和楚王朝发现,并且运行起来的。这里面有一个很敏感的节点,那就是秦王朝和楚王朝几乎同时发现了分封制的矛盾和问题的尴尬节点,并且对于无法直接指挥下面的官员和无法直接掌控军队,双方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性,既然分封制搞不下去了,索性来一个对制度进行一个大范围的变革。
于是秦国和何楚国分别创建了郡制和县制,而在秦朝灭六国之后,郡县制便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秦国国策之上,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郡县制正式诞生,并且出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体。
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而言更加简单,简单的有些不像样子,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物件往往就越有效。按照秦王朝的规定,所有的郡县任命统统由皇帝直接决定,皇帝有权力罢免任用任何一个官员、有权利决定任何一个官员的生死,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皇权至上理念提了出来,并且秦始皇将自身的权力完全收纳,不同于分封制那样的散漫变得更有效率。
我们能够看到秦始皇在统一诸侯之后,完成了许多大工程,包括修建长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秦王朝的高速公路,这些所有的历史政治和历史贡献都需要大量的人。单纯的一个秦朝长城的修建就需要11万人忙前忙后、忙左忙右,就更不要说秦直道这一类的高速公路以及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型建筑所需要的人口难以想象。
那么人口究竟是怎样来的呢?也很简单,因为郡县制之后,秦始皇理论上已经拥有了对地方的直接任命和直接权力掌控,既然如此,秦始皇也不再客气,对于地方上面直接摊派任务,招纳徭役进行统一建筑、统一管理。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紧随其后,因为执行的事情太多太杂,再加上秦始皇死亡之后的震慑力没有了,被汉朝钻了空子,刘邦也堂而皇之的建立了自己的大汉王朝。
建立汉王朝之后,刘邦明显是有野心、也有执政手腕,可是为什么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存在呢?
答案很简单,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那一句话吗?因为楚汉之间要进行大范围的争斗,而大范围的争斗,如果不给地方的最高军事首领一些荣誉以及实质性奖励的话,他们很难会为自己拼命。
换句话来说,分封制和郡县制完全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所做出来的被动抉择,此时的刘邦已经没有任何选择权利了。而紧随其后的分邦建国大汉王朝正式成立。汉王朝成立之后,之前说过的话如果不作数的话,刘邦的威严将会扫地,所以刘邦只能像一只猫一样静静的瞅在一边,紧紧的监视着他们,一旦有任何违法的或者不轨的行动,便将他们直接撸下来,包括韩信在内的诸多异姓王都遭遇不测。
只不过刘邦没有想到在郡县制的国体之下,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都有可能给自己的王朝带来万劫不复之地,而到那个时候再进行更改的话,就没有半点效果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为什么汉代要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二百一十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年(前202),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国号汉,暂都洛阳,三个月后定都长安。最开始,西汉诸多制度上承袭秦制,史称汉承秦制。西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然而,西汉初出现了“楚王”、“淮南王”、“梁王”等等王的称号,这在秦朝时期是没有听说过反而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一种“分封制”。那么为什么在汉代有分封和郡县并存的两种制度呢?
一、在政治体系发展最开始,汉代也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金印紫绶,掌武事”,“为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其位次略次于丞相,是丞相的辅佐。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也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秦统一全国后,各郡均设守以掌其民。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长。
在刘邦建国后,反观历史,发现秦朝灭亡如此快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中央的力量还不能完全辐射到广大的疆域。一边是先进的适应封建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但它看起来很“短命”;一边是绵延了八百年的西周建立的分封制。于是刘邦做出了勇敢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二、笼络人心的手段,瓦解项羽的势力。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经分封了一些“异姓王”。后来,他们的力量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刘邦便借故一一翦除。但在诛灭“异姓王”后,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陆续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共封了楚、齐、梁、赵、燕、代、吴、淮南、淮阴等九国。当时九个诸侯王的封地包括了原东方六国的领土,只留下原秦国的旧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辖,并仍划分为郡、县两级。
二、刘邦的分封制有所改进,不同于周朝的分封制。
刘邦即位之后,一方面消除来自于各方面的干扰,一方面开始着手政权建设。他像秦始皇一样,总揽了一切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和国家的财政大权。分封下去的诸侯王们不像周朝那样在各地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大部分的权力还是收归中央,收归皇帝。在中央,汉朝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设立九卿分管国家具体事务,同秦朝一样,汉政权也体现了专制与集权的特点。在地方,汉朝也承袭秦制设立郡县乡亭制度,保证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
后来七国之乱平息后,景帝将王国封地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官员管理。至此,封国虽然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封制与郡已基本相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朝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一方面是为了笼络人心,集中更多的力量来瓦解项羽的势力,另一方面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刘邦也是在不断地向前做尝试,企图集周朝和秦朝制度之所长来治理汉代这个更大的疆域。不得不说,刘邦作为第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在政治上是相当有天赋的。
为什么汉代要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
西汉初年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这种这大家看起来奇怪的并存制度,其实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原因。
下面就详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和西汉选择并存的根因。
分封制的历史渊源。
这个可从最早的远古时期追溯,大家都知道人类初期是部落形式的,最开始是母系氏族,后来逐渐转变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由氏族逐步发展为部落。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链接因素就是血缘。后来部落之间发生兼并,例如史书记载的最重要的两次部落战役,第一次是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战争,两个部落合并形成了华夏民族,第二次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最终蚩尤部被消灭。部落兼并后不能消除地理上的距离,天子不能自己管所有的地方,所以把远的地方交给能力较强的人管理,这些负责管理的人就是最初的诸侯。夏本纪记录大禹定九州后规范诸侯范围:“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
分封诸侯的主要原因就是距离太远,诸侯协助天子管理一个区域的部落。最初能够成为诸侯的人,一种是天子近亲,另一种是有功之臣。周朝以后,这些诸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一个的小国,而周天子作为名义上的天子,实际可管辖的范围变的很小。
郡县制的由来和原因。
郡县制源于秦朝,秦国自孝公开始变法,实际上是不断的中央集权,始皇帝鉴于周朝分封诸侯的弊端,同时为了强化集权,对原六国的地方都改为郡县制。
史记记载“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可见始皇帝对刚灭了六国,又新分封诸侯国是深恶痛绝的。
所以,秦统一六国后采取郡县制,郡县制是为了避免分封诸侯的弊端,防止形成诸侯小国。
西汉为什么要选择并存?
秦到汉中间,其实还有一个政权,就是项羽的西楚政权。项羽推翻秦朝后采用的就是分封制,把地盘都分给那些军阀。刘邦在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了笼络这些地方军阀,不得已就延续项羽的分封制。但是刘邦正式称帝后,一直致力于打击异姓诸侯,到刘邦死前,终于把那些异姓诸侯都消灭干净了,重新分封了刘姓诸侯。
刘邦既然消灭了这些诸侯王,为什么又要新分封诸侯呢?其实刘邦是总结了秦朝和西楚灭亡的经验教训,秦国二世而亡并且瓦解的如此迅速,很大原因是没有诸侯王拱卫政权,起义爆发的时候遍地狼烟,如果都诸侯国的话,至少起义军不会那么快联合,会被各个诸侯清缴。
而西楚分封了诸侯,但是异姓诸侯,和霸王的利益不匹配,各怀鬼胎。有些诸侯在楚汉之间反复站队,毫无忠心可言。这也是刘邦要清缴异姓诸侯的原因。
总结一下:郡县制是为了利于集权统治,但是皇权需要诸侯拱卫,否则一旦发生叛乱,不能形成有效遏制而漫延,但是又不能把地盘分给异姓,否则对皇权是极大的威胁。因此综合权衡后,采用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
为什么汉代要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
其实,我们距离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无法很好地理解刘邦和他的不得已。准确来说,战国-秦朝-汉初和清末民国一样,位于两种社会的形态的过渡期,前者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后者是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工业社会的转变。风云变幻,旧制度随时会来一场复辟。
我们先从秦朝开始说起,秦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中最推崇郡县制的,而且在诸侯国中改革最彻底,也因此享受到了改革的巨大红利,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统一中国后,秦朝为自己先进的制度感到骄傲,所以,秦朝在其他六国所在的土地也推行完全的郡县制。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郡县制好,六国的王侯不在自己的国家推行完全的郡县制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阻力太大,六国的变法没几个成功的,大多是半成品,分封制是层层分封的,层层分封下来,产生了大量的贵族,这也是战国为什么是贵族社会的原因。当废除分封制,让这些封地贵族怎么办,实行几乎近千年的分封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那你说秦国为什么就可以,那是因为秦国是西陲新兴大国,多的是新征服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搞郡县制当然没有什么贵族反对,但其他六国就不一样了。
第二是经济发展还不够适应郡县制,郡县制是以小农经济铁器的普及为基础的,但在战国至汉初铁器的全国普及远远没有完成,小农经济还未完全稳固,再加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一个很冒险的举措,激起了非常尖锐的社会矛盾,你以为秦始皇天天出巡就是游山玩水的?是他作为帝国的统治代表已经感觉到社会隐藏的巨大的反对力量,不安全感始终笼罩在秦始皇的皇帝生涯,不断出巡是对反对势力的警告和镇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通过秦朝非常严酷高压的社会制度也可以侧面理解帝国内部反对力量有多么强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激进的政策和非正常的统治手段导致了秦朝的快速灭亡。
而项羽反秦称霸成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全面恢复旧制度,中国再度短暂回到战国时代,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典型的复辟。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旧贵族和新贵族,他敢像秦朝一样推行纯粹的郡县制吗?答案是他不敢也没有那个能力,在消灭异姓王之后,旧贵族下台,社会上层完成洗牌,这时的刘邦有能力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但他贪图分封制的好处,皇室掌握各封地的实权,一旦中央有变可快速出兵勤王。但历史证明,好处的确有,在诛吕行动上体现得很明显,但更多的是弊端,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说到这里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汉代初期要实行郡国并行制了,处于两个时代的交锋,旧制度总没那么容易退出历史舞台,在不断的复辟之后才会逐渐被抛弃。汉代中后期,小农经济已经是帝国绝对的经济支柱,以它为基础的郡县制也逐渐深入人心,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贵族时代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汉代要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
汉朝初期因国家未稳定,百废俱兴。为了保障汉朝江山的稳定,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将领土分给刘姓的王爷们或者功臣,这在初期有利于稳定国家安全。郡县直接隶属于中央。分封王有了实权,权利过大,直接威胁到了朝廷安全。所以后来就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统一实行郡县制 。
为什么汉代要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
首先,是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秦灭了六国,取缔了分封制,直接暴力改成郡县制,造成的社会动荡是秦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次,为了安抚与监视这帮功臣。刘邦起于微末,最后拥有天下靠的是一众兄弟的帮扶,如果没有足够的回报,这群开国功臣就会心生不满,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这群人里有不少是项羽那边投诚过来的。要是没个盼头很可能再次反水。
刘邦也不放心这群人,自己活着可能压得住,要是自己不在了,是个大隐患。所以刘邦将自家人全都封了王,而且给了很大的领地,将这些小的王夹在中间对他们也是一种警告!防范于未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